德州志尊堂老公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057
颗粒名称: 德州志尊堂老公所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9
页码: 21-29
摘要: 德州志尊堂老公所简称“公所”,全称“德州金家古棚街志尊堂戒烟酒、惜字、掩骨老公所”。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地址在德州城大西门外金家古棚街中间路北。这个公所在德州因比北厂街、柴市街等几个公所建立早,规模大,信理教的人数多,所以称“老公所”。志尊堂老公所大门坐北朝南,门楼系砖木结构。据传这两块匾均是清代光绪年间德州两位州官先后所赠。经费来源主要靠每个斋期日信徒们的捐资(凡来参加斋期日的信徒进门先到帐房上帐。举行仪式前,由承办人召集到场信徒,当众宣布每个信徒的捐资数目)和几位承办人的“慷慨解囊”,如州城的开明士绅马梦符、苏邦瑞、
关键词: 德州市 志尊堂 老公所

内容

德州志尊堂老公所简称“公所”,全称“德州金家古棚街志尊堂戒烟酒、惜字、掩骨老公所”。
  一、建筑规模及内部设施
  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地址在德州城大西门外金家古棚街中间路北。这个公所在德州因比北厂街、柴市街等几个公所建立早,规模大,信理教的人数多,所以称“老公所”。
  志尊堂老公所大门坐北朝南,门楼系砖木结构。大门外左右各有“上马石”一块,大门楼前后檐下各悬有横匾一块,面街者自右至左横书“乐善好施”四个大字,向内的横匾上则横书“善与仁同”的字样。据传这两块匾均是清代光绪年间德州两位州官先后所赠。
  大门里甬路以东有东房三间,甬路以西有古槐一棵。靠近古槐处有座专为焚烧字纸用的,由青砖筑
  成,底约一丈见方,高约丈余的方椎形“字纸焚化楼”。字纸焚化楼以西是一大片树林,树林的西边是公所的院墙。迎着大门是一段东西走向约十余丈长的横墙,墙中间迎门处挂着一块白地黑字的竖牌,上写:“德州金家古棚街志尊堂戒烟酒、惜字、掩骨老公所”。横墙的东端有一角门,进角门往东走路北便是“佛堂院”。佛堂院的大门即公所的二门,二门以里的影壁墙上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地黑字竖牌,上写:“烟酒止步”四个醒目大字。佛堂院内有正房(北房)五间,三明两暗,高大而宽敞,明间是佛堂,东暗间是坛屋(传教及传法时所用),西暗间是点传师宿舍。佛堂内正中墙上悬挂“观音菩萨”画像,画像两侧配挂对联一副,是清代翰林张之洞亲笔墨迹。佛像前摆设大条几一张,几上摆设古瓷花瓶一对,中间是古式铜质长方形镜子一面,镜架乃红木雕刻,美观大方,还有五个葫芦,都配木制圆座垫。条几前设大八仙桌,桌两侧各置太师椅一把。桌上设铜香炉、铜烛台,古瓷茶盅等,桌前常年挂着红绒绣花“桌围”(也叫桌裙),椅子上有椅披椅垫。菩萨像东侧悬挂水墨画一副,上画两位古装老人像,一名叫杨来如,一名叫毛来迟,二老相背席地而坐。画像两侧也配有对联一副,是清光绪年间“探花”著名书法家
  戴彬元先生亲笔所写;西侧悬挂着理教创始人及其传人的《世系谱表》。像前的陈设除铜镜、花瓶外大致与佛堂中间相同。西面断间墙正中悬挂彩色画像一幅,上面画一位盘膝老人的坐像名叫尹来凤,两侧也配挂对联一副乃本城满族老人存鉴亲笔所写的隶书。东间坛屋门上方悬挂着两块长方形匾牌,上方较大者写“正己化人”,下方写“指迷室”三字。屋内靠东山墙特设大木床一张(占屋的一半),床上铺有两层厚褥,专供修道者“打坐之用。床前设有长方形小桌一张名叫坛桌,桌上摆有铜香炉,铜烛台,古瓷茶盅,除此还有佛珠一串,核桃一对。坛桌前也挂有桌裙,上绣“理门义路”四字。桌周围摆设五个“蒲团”专供“打坐”者使用。坛桌后正中蒲团是点传师坐位,周围四个是陪坐师的坐位。点传师称“领”,坐中央。右面的陪坐师叫“帮”,左面的叫“陪”。在帮、陪前面相对而坐右面的叫“监”,左面的叫“护”。在点传师后面山墙上悬挂着一副观音菩萨立像。这里总的叫“佛案”,案前挂有一架杏黄色缎料幔帐,上端是青色缎檐,绣有“慈航普渡”四个白色大字,两侧配有白色飘带。每到公所办佛事时,要上“全座”,即:点传师、陪坐师在幔帐内依次就位“升座”。信徒们朝拜时是在幔帐前下拜(向内观望
  如同庙内佛龛一样)称“下参”。
  佛堂内除朝拜佛祖及点传“新理”时,方能允许信徒出入,其他事宜均在东房内处理。西房祠堂专供信徒定期朝拜用。
  东房三间是客堂,两明一暗,明间摆设有条山几、八仙桌、太师椅、茶几、二人凳等各式木器,屋内四周墙壁皆是字画。暗间设木床两张,方桌一张,圈椅一对。南头跨屋设有炉灶及日常生活用具。
  西房三间(明间)是祠堂(专供信徒朝拜,不作别用),中间墙上悬挂着蒋合薪法师画像,盘膝打坐,形像逼真。像前摆有供桌,桌上设有香炉、烛台、茶盅等。在屋内两头靠山墙处还供有王合堃及祝教德两位法师的牌位各设有供桌、供器。西房南头跨屋是“看山人”(公所的雇工称看山人)住处。
  在夏季,佛堂院内高搭凉棚,满院栽种花木,环境十分幽静。
  在佛堂的东端,有角门通向东跨院。东跨院很宽敞,有北房三大间,内有大灶、蒸笼、大锅和全套炊具、餐具、桌凳等(以备斋期应用)。
  以上便是志尊堂老公所整个布局和内部设施。
  二、理教的创始人及其宗旨的演变过程
  根据天津某公所出版的《理教究真录》记载:理教创始者乃直隶省(今河北省)青县人杨键。杨键本是明末进士,当满清入主中原后,杨键痛恨满人,他在家乡暗中联络反清志士,组成一支反清复明秘密组织,企图推翻清廷复兴大明天下。当时有许多明朝的遗老推举杨键为首,共同订下暗语、暗号,如:第一凡加入反清组织者必须牢记“大明灭大清”的五字真言,并发誓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第二凡加入反清组织者须手持两枚核桃(合讨谐音)不断在手中转动,暗示自己是反清的同盟者。第三凡加入此组织者都用“来”字取名,如:杨键名叫杨来如(意为来者如意不说不劝,自愿结合)。相传当时有八位志士扶助杨发展组织,计有保定的甄来顺(明末进士),青平县的毛来迟,天津的尹来凤等。
  清康熙初年该组织不幸被发觉,朝廷立即下令捉拿,结果有被杀头的,有被投入大牢的,杨键被迫逃往岐山一个山洞里隐藏起来。待风波过后毛来迟悄悄找到杨键重新计议对策,改五字真言为“观世音菩萨”五字真经,改反清组织为“在理”(意为满清入主中原不在理)。宗旨定为戒烟(为不忘明室官员不
  吸烟的习俗,同时也含有反对满人吸烟的习俗),戒酒(主要是怕酒后泄密误了大事)。
  毛来迟将杨键决定的新的宗旨传给天津的尹来凤。清廷二次辑拿反清余党时尹来凤逃往关外住在满人聚居之处,通过佛学的形式公开宣传理教,如:改手持核桃为佛珠、葫芦、拂尘等,从外表上看完全是宗教。七年后尹来凤的旧交把尹接回天津,因此尹在天津首建公所公开宣传理教。定尹来凤为宣传师,杨来如为开荒师,毛来迟为传法师,从此反清组织演变为理教组织。
  德州志尊堂初建时并没有点传师,每次办佛事时都是往沧州志悟堂聘请蒋合薪来德州开坛点传信徒。至清朝咸丰年间鸦片盛行,人民切齿,故自光绪年间入教者猛增。德州志尊堂信徒共推王合堃为第一代点传师,继后第二代点传师为宋玉贵,第三代为朱莱云,第四代为朱自安,第五代为杨耀如直至德州解放。
  三、德州志尊堂信徒们的定期活动
  (一)拜佛求顺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各行各业(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者为主,以及少量的平民百姓)的理教信徒(都是男性)大都到公所拜佛求顺,
  大伙儿见面互称“某爷”,各自抱拳施礼以示尊敬。
  (二)斋期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腊月初八日为固定斋期日。斋期日这天,公所准备斋饭供来朝拜的理教信徒就餐。最兴盛时期是光绪年间,信徒多达300余人。到民国20年左右(笔者信奉理教时)尚有信徒百余人。
  斋期日这天收传新信徒(吸收新信徒的办法很简单,只须理教信徒向公所总承办人口头推荐经公所考察同意便可参加斋期日活动),至时点传师与陪坐师升坛就坐,众信徒朝拜下参(叩头),新信徒逐个经点传师传授五字真经。仪式完毕后新老信徒共进斋饭(六人一桌),一次开十桌,最后一次不足十桌时,按人数多少计算用斋。
  经费来源主要靠每个斋期日信徒们的捐资(凡来参加斋期日的信徒进门先到帐房上帐。举行仪式前,由承办人召集到场信徒,当众宣布每个信徒的捐资数目)和几位承办人的“慷慨解囊”(捐助的钱和粮食数相当多),如州城的开明士绅马梦符、苏邦瑞、董润山等(这三位都是先后管理公所的总承办人,总理公所一切事务)。
  四、志尊堂所举办的各项慈善事业
  (一)敬惜字纸 公所专门制做许多字纸箱(形似邮箱),挂在州城各主要路口的墙壁上,供过往行人随时将拾取的字纸投入箱内。公所有专人定期担篓依次收敛。除此还派人到州城各私塾书房、商号收敛字纸回公所定期焚烧。这一善举深受社会各界普遍称赞。
  (二)送字纸灰 公所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的斋期日,将全年焚烧的字纸灰包装好放入“黄亭”内派人抬着,前有旗锣伞扇及吹鼓手吹奏引路,后有众多的衣帽整齐的信徒护送,仪式庄严隆重。最后将纸灰送至运河顺水漂流而去。
  (三)水、火会 公所备有许多防水料物,救火工具,并在州城内外组成有50人的青壮年(信徒)救灾队伍,一旦发生水、火灾害,公所即派人鸣锣为号,救灾人员听到锣声的信号,从四方赶来公所领取工具赶赴现场救灾灭火。此举不计报酬,不图名誉。
  (四)掩埋尸骨 公所每年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都派专人到城郊乱葬岗掩埋无主尸骨。此举同样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
  (五)舍药 公所常年备有胎产金丹、万应膏、
  朱砂膏、头痛膏、茶膏无尝施舍给无力买药的产妇及各类患者,特别是价格昂贵的胎产金丹救活了不少贫家产妇。
  (六)放粥 每年腊月初八日公所放粥一天,凡领粥的乞丐、贫民尽量使其吃饱有余。每次放粥都需小米300斤,均是信徒捐赠。
  1990.10
  匈奴人哪儿去了
  匈奴族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是中华民族中最活跃的少数民族,到了唐代,就不见记载了。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东汉初年,匈奴族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与东汉关系良好,不断迁向内地。北匈奴在东汉与南匈奴联合打击下,于公元91年灭亡。以后,北匈奴的部众,一部分归附东汉,一部分与鲜卑人融合,另一部分西迁。
  (王)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清代满蒙汉八旗兵简述”、“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德州孔庙”、“我对博文中学的点滴回忆”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史振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