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军八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049
颗粒名称: (三)汉军八旗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3
页码: 8-10
摘要: 所谓“八旗汉军”,就是大清国(后金)八旗制度内,用汉人或汉化了的女真人为将,统领汉旗兵的部份。八旗最初编成时的400多个牛录中,就有16个汉将领汉兵的牛录,即由汉人任牛录额真,率领由汉人编成的牛录军民。这些人都是原来就居住在后金(女真)国内的汉族人。编成八旗后,他们基本上都变成了“陈(旧)满洲”。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围攻抚顺时,明将李永芳投降,努尔哈赤厚待之,以女孙妻李永芳,称为“抚顺额驸”,授为三等副将,即派他管理抚顺投降的汉族军民。但那时他们未被编入八旗牛录,也不称“汉军旗”。此时,归附后金的汉人日众,遂以佟养性为总兵官统领之。太宗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仍领其旧部官兵,称为天佑兵。
关键词: 德州市 汉军 八旗

内容

所谓“八旗汉军”,就是大清国(后金)八旗制度内,用汉人或汉化了的女真人为将,统领汉旗兵的部份。大清国(后金)内汉将领汉兵的军队,从八旗制一开始就存在。八旗最初编成时的400多个牛录中,就有16个汉将领汉兵的牛录,即由汉人任牛录额真,率领由汉人编成的牛录军民。这些人都是原来就居住在后金(女真)国内的汉族人。编成八旗后,他们基本上都变成了“陈(旧)满洲”。
  后金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围攻抚顺时,明将李永芳投降,努尔哈赤厚待之,以女孙妻李永芳,称为“抚顺额驸”,授为三等副将,即派他管理抚顺投降的汉族军民。但那时他们未被编入八旗牛录,也不称“汉军旗”。天命六年(1621),又有汉化了的女真人佟养性,原居辽东佟佳地方,遂以居地为汉姓,迁居抚顺为商贩,暗通后金(充间谍),明边官捕之入狱,后逃归努尔哈赤,赐以宗女为妻,授二等副将。此时,归附后金的汉人日众,遂以佟养性为总兵官统领之。
  天聪七年(1633),明降将孔有德、耿仲明率其所属的官兵及眷属2000多人投降后金。太宗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仍领其旧部官兵,称为天佑兵。次年(1634),明将尚可喜又率部降于后金,太宗封尚可喜为智顺王,仍领其旧部官兵,称之为天助兵。以上这些汉将领汉兵者,均无“汉军旗”的称号。
  正式建立汉军旗是从天聪七年(1633)开始的。太宗下令,原先分入“八旗满洲”中的汉人壮丁,每十丁抽一丁披甲入伍,共得1500人,组成一个“汉军旗”。旗用黑色,由明朝投降将领马光远任固山额真。
  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称帝,于议定《庆典》中,明文规定:
  “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
  “该管牛录(章京)稽查,若有违者,本身及该管牛录(章京),拔什库俱有罪。”
  从此,后金统治下的汉人,均改满装。
  后金崇德二年(1637)七月,太宗又把一旗汉军扩展为两翼旗汉军,以马光远为右翼旗固山额真,以女真人明朝投降千总石廷柱为左翼旗固山额真。崇德四年(1639)六月,太宗又将两翼汉军旗扩展为四旗汉军。每旗辖18个牛录,每牛录兵丁百余名,四旗合
  计7200名。崇德七年(1642)六月,太宗又将四旗汉军扩展为“八旗汉军”。旗式、编制,官兵员名额均同于“八旗满洲”。总共有兵丁24050名。
  同年八月,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奏请以所部归汉军旗下,太宗允之,以孔有德部入汉军正红旗籍,耿仲明入汉军正黄旗籍,尚可喜部入正蓝旗籍。其后所有汉兵均入汉军旗籍,如佟养性部、李永芳部均入汉军正蓝旗籍。自1633年至1642年9年的时间,“八旗汉军”编制才最后完成。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清代满蒙汉八旗兵简述”、“德州志尊堂老公所”、“德州孔庙”、“我对博文中学的点滴回忆”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孟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