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禄国东王德州后裔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8004
颗粒名称: 苏禄国东王德州后裔简述
分类号: K820.52
页数: 8
页码: 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禄国东王德州后裔的基本情况。从东王逝世到现在,已过了五百七十年,东王后裔及其侍从的后代子孙,早已蕃衍成为单独聚居地——北营村。新中国成立后,与菲律宾建立了邦交,不少刊物,先后登载了东王来中国的事迹。
关键词: 德州 苏禄国 后裔

内容

菲律宾共和国所属苏禄群岛,在明代初期,曾是苏禄王国。明永乐十五年(1417),以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荅刺以及眷属和侍从340余人,前来中国首都北京,朝见明成祖永乐皇帝。回国途中,于德州城北五十里的安陵驿馆不幸因病逝世。永乐皇帝派礼部官员来德州,择地德州城北,为东王营葬。同时安置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留德州守墓。永乐二十二年(1424),王妃葛木宁曾回苏禄一次,第二年即返回德州,与两王子继续守墓。母子三人逝世后,都附葬在东王的墓地里。
  从东王逝世到现在,已过了五百七十年,东王后裔及其侍从的后代子孙,早已蕃衍成为单独聚居地——北营村。新中国成立后,与菲律宾建立了邦交,不少刊物,先后登载了东王来中国的事迹。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纳西索·雷耶斯专程来德州访问,同年七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德州拍摄了苏禄国东王墓的纪录片。后来中菲两国电影制片厂合作摄制了《国王与皇帝》电影故事片。从此以后,东王的这段历史,才渐为中菲两国广大人民所知晓。可是在这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东王后裔是怎样度过来的?现在的情况又是如何?关于这方面的材料极为缺乏。本文只能叙述其梗概,供读者参考。
  东王葬礼完毕,东王长子都马含,随同西、峒两王回国继承王位。永乐十六年(1418),明成祖永乐皇帝,下诏令当地官员在东王墓前修建了享殿,并御制苏禄东王碑一座。据《温安家乘要录》载:“德州城北二里许,土垒十二所,周方数里,绵亘连峙,旧名‘十二连城’……一城拱卫环绕,风水所聚,前庙后墓,魂魄相依。其后,王妃及温、安二子俱葬附于其次……庙在王墓前,永乐十六年初建。正殿五楹,奉王画像,东西配殿各三楹,御制碑亭一座,仪门一间,大门三间,牌楼一座,翁仲、石马如其秩”。同年明政府“恩赐十二连城之共祭田二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不纳税)。王裔之留中土(中国)者,俱关食俸粮,支给花布钞贯”。“春清明、秋中元,有司(地方官)察例致祭,载在祀典。祭品、花红、席面及修理围墙,俱奉拨回民夏、马、陈三户承办,永远尊奉”。宣德三年(1428),明政府重申,发给三户札付,“着三户永远相兼,看守王墓,供给王裔役使,耕种祭田,供王祀事,全户豁免杂役差徭(免出官差)”①。对于东王后裔,因其祖先在本国即奉回教,“听其与回民婚嫁,子孙习于回俗”②。
  宣德年间,在东王墓的西南隅,建清真寺一座,供东王后裔及夏、马、陈三户回民做礼拜之用。崇祯元年(1628),“札给东王后裔温守孝为清真寺住持(阿訇),每逢回教节日,率温、安二家及侍从举行回教仪式”③。
  综观以上情况,终明朝一代,东王后裔,每年享受着优厚的待遇,生活是优裕的。明正德年间,德州知州宁河在咏东王墓七律诗中有:“花谢红香飏曲溪,藤枝深护小堂低。春风细草埋翁仲,夜雨空梁落燕泥。④”的诗句。可见正德年间,王墓前的殿堂建筑还是比较完好的。可是到了明末清初,情况有了变化。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德州与明军作战,接着就是清军大举南下,德州首当其冲。在改朝换代期间,东王后裔的俸禄供给,因受战乱的影响而中断,王墓和殿堂也相应地遭到破坏,所以在清初一些诗人、学者,如顾炎武、程先贞、王士祯等,在咏东王墓的诗句里,只描写王墓而没有写庙堂的诗句。清康熙朝,德州诗人冯廷櫆咏王墓诗中甚至出现了“太息松揪尽,牛羊上墓阡”⑤的诗句。很明显,这时王墓周围的松树,不但被砍光,放牧的牛羊,都跑到墓顶上吃草,东王后裔的处境,不问可知。
  清朝入关以后,于顺治十年(1653),“复议定例,对东王后裔,每年发给钞银五十两零八分,以为温、安两支东王后裔丁口及孤蠕养赡之资”⑥。每年发给这一点银两,对东王后裔来说,已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多大作用了。
  雍正八年(1730),苏禄国王苏老丹访问中国,路经德州,瞻拜祖茔东王墓。“见殿宇倾圮,入朝面奏,请予修缮”⑦。苏老丹还根据东王八代孙温崇凯、安汝奇提出:“本国远隔重洋”⑧,愿加入中国国籍的要求,向清廷转请。清政府于雍正十年(1732)发了帑银,重修王墓及殿堂,并于十三年(1735)批准,东王王子后裔,“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⑨,同时还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⑩,发给永久执照,“世世勿替”〓。从此,东王后裔子孙便和普通百姓一样,成为大清帝国的子民。
  自明永乐至清乾隆,已经历三百余年。东王后裔,已增加很多人口,在封建社会私有制的制度下,势必向贫富两极分化。多数人在三百来亩农田里,从事农业,以资养家糊口。冯廷櫆在另一首咏东王墓诗中有:“数家井臼诸孙在,尚有春田雨后耕”的诗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还有少数富有之家的子弟,读孔孟之书步入科举仕宦之途,例如乾隆朝,东王次子后裔的温宪〓,他中举以后,分发河南修武知县,甲子年河南乡试充同考官,调安徽代理池州府、宁国府、安庆府等地知府,调补凤阳知府,因为官声好,又升庐(州)凤(阳)道,成为正四品大员,但这是极少数的。
  东王后裔,自明初定居德州以来,虽分为温、安两姓,但实系同一族系,彼此不能通婚,只能和本地其他回民通婚。德州是一个古老城市,早在元朝入主中原时,曾带来一部分阿刺伯回回兵,驻扎德州及临近各县。驻扎德州城乡的地点如城区有南营街、米市街、桥口街;乡区有小锅市、四里屯、赵鲁屯等地,都是回民聚居的地方。东王后裔便和他们通婚,代代相传,他们便成了亲戚。为了求生存,他们学会了做小生意,从事烙锅饼、烙麻酱烧饼、酱牛肉、烧羊肉等饮食业。他们和其他回民一样,大都集中在北厂街、顺城街、西关、桥口街、米市角、喧哗角等繁华闹市租赁一间或半间门面,打上炉灶,夫妻或父子亲手经营。门前吊挂一长方木牌,牌的前后两面都画上细嘴端把彩壶一个,横书阿文,竖写汉字“西域回回”或“清真教门”字样,作为他们的标记。卖熟牛、羊肉的则肩背一扁椭圆形木桶,手执长脚马踏一个,桶盖上也挂小木牌一个,两面写有“西域回回”字样,到运河码头或附近集市叫卖。所经营的食品都成为德州“名吃”,为人们所喜爱。
  东王后裔和德州原有的回民,亲密无间,非常团结,彼此互相帮助,勤劳不息,终年经营各自的事业。虽然本小利薄,无法发财致富,但都能够维持最低生活,养成了自食其力的优良传统。此外,尚有少数青壮年,到运河码头、火车站当了搬运工人,还有的参加了军队,如民国时期将级军官安树德,就是最突出的一个。
  安树德〓为东王第三子安都鲁后裔,自幼家贫,童年时期,随父亲在德州南关街回民云昆山开设的云家店充当小伙计。民国二年(1913)当冯玉祥担任备补军左翼第二团团长时,在德州、景县招募新兵。安树德因家中生活困难,报名应募,在李鸣钟连当兵。
  1917年,冯玉祥打败了张勋,安升充排长。1920年,冯玉祥旅驻湖北谌家矶时,收缴了张敬尧第七师的枪,安升任连长。当时的营长是佟麟阁、团长是张维玺,都是西北军的著名将领,对所属要求非常严格。安树德早起晚睡,不辞劳苦,训练军队,与士兵同甘共苦,受到冯玉祥的赏识。
  1922年,冯玉祥在河南打败督军赵倜,成立六个团,安升任营长。1925年,冯任国民军总司令时,安升为团长。1926年,安升任第六旅旅长,接着又升任陇东镇守使。1927年调任第十八师师长。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安树德留守后方,维持陕、甘两省交通,九月份冯玉祥失败下野,安树德自动离职,先居天津,后返回原籍德州。尔后又寓居天津,直到逝世。
  从清代中叶到民国初年,东王后裔住地——北营村,遭受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道光三年(1823),运河决口,德州城北一片汪洋。北减水河迆南的高庄、宋庄、郑庄等几个村庄,都纷纷迁到减河南岸堤上,形成东西长八里的新村——长庄。东王后裔,因祖茔所在,不忍远离,大水过后,重建家园。民国六年(1917),运河再次决口,德县(德州民国时改称德县)“水绕城垣,仅露七砖”〓。北营村一带尽成泽国,全村仅余房屋九间,其余全部倒塌。东王后裔及夏、马、陈等户,有些人携家带口,远走异乡,另谋生路。
  自1417至1990年,五百多年的时间,东王子孙,现已传至21代。据统计现有温姓13户共68人;安姓53户,216人,总共66户,284人。他们现居于德州市者17户,74人,定居外地者5户,22人。
  新中国成立后,东王墓受到重视,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省、地、市曾屡次拨款维修,重建享殿五间,东西抄手游廊、东西配殿各三间,仪门一座、牌楼一座,在旧护城河上修建石桥一座,清真寺修葺一新。中外人士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成为德州的旅游胜地。
  东王后裔温、安两支以及全村各回民户,完全住上红砖瓦房,个别户住上楼房。他们除耕种60亩农田外,还经营村办企业,计有建筑队、运输队、电锯加工、百货商店等。家家室内大都添置了新式家具,如电视机、收录机、缝纫机、洗衣机等一应俱全,在德州市郊区,比较起来属上中游生活水平。解放前的饥寒交迫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1989·6·20

附注

【注】①③⑥⑦⑧⑨⑩〓见《温安家乘要录》。 ②见《德州乡土志·人物》。 ④⑤见《德县志·文艺内、外编》。 〓见《德县志·人物》。 〓见山东省《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 〓见《德县志·大事记》。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苏禄国东王德州后裔简述”、“解放前后德州文化机构记略”、“曲艺杂技艺从行业术语”、“德州市京剧团纪实”、“旧戏班中的习俗和忌讳简述”“记德州市工商业余剧团”“北厂街狮子老会”“敌伪时期德县的话剧活动及《雷雨》排演经过”“一列式高缆拖带法首创于德”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孟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