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地球上人类和一切生物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都不能缺少水。但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人口稠密的华北平原,因降雨量少、河流的径流量小、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造成该地区大面积连年干旱。为解决天津市工、农业用水和居民饮水问题,国务院决定从河南、山东两省引黄济津。当时由于我在水利部门工作,有幸亲临和参与了这场跨流域的两次引黄送水工程,亲眼目睹了全区30万人民群众和广大水利工作者,昼夜奋战,不辞劳苦,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的全过程。
1981年,向北京、天津两市供水的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蓄水仅有2000万平方米,只能勉强保证向北京市送水,要为天津供水则十分困难。天津市是我国的重要城市,人口400余万人。尽快解决天津市的用水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为此,国务院于1981年8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了京津用水紧急会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五省市和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农委、水利部等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从黄河引水接济天津市,要求河南省通过人民胜利渠向天津送水3.5亿立方米,山东省通过位山和潘庄两条输水路线送水3亿立方米。
1981年8月27日至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引黄济津紧急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会议精神,落实任务和措施,要求位山、潘庄两灌渠从1981年12月1日至1982年2月20日向天津送水2亿立方米,争取3亿立方米。并决定,潘庄引黄济津工作由德州地区行政公署负责组织实施,要求向天津送水1.5亿立方米。
中共德州地委、行署根据省委、省政府“一定要按照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认真作好引黄济津工作,并把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的指示,于9月初成立了德州地区引黄济津指挥部。行署专员王殿臣任指挥,副专员姜德宏、顾问赵胜武、军分区副司令员姜文广及其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政工、工程、规模设计、后勤、迁占等办事机构。除济阳县未参加外,参加施工的12个县市都相应建立了指挥部。地区指挥部成立后,顿时,地县水利系统热闹非凡,广大水利职工,不论男女,不论老幼,都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勘察设计,筹备物料,迁占赔偿,组织施工等各项准备工作中去,尤其是勘察设计和迁占工作,必须走到各项工作的前头,需要我们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此时,我被组织抽调到勘察设计组。
潘庄输水线路纵穿德州地区的齐河、禹城、平原、德州、武城5个县市,全长128.5公里。从齐河县潘庄闸引水,经一级沉沙池初步沉沙后入总干渠,再经二、三级沉沙池进入干渠,在尚庙函洞处进入马颊河,然后控制李家桥闸壅水进沙杨河再入减河,在减河、岔河上筑土堤截止倒漾,在四女寺入卫运河。出境后,顺南运河送水至天津团泊洼和北大港水库。
为了保证及时送水,德州地区水利局在输水线路上安排了新建沉沙池三处;原一级沉沙池清淤和70.5公里的总干渠的清淤,8.5公里的沙杨河疏浚及加宽;减河、岔河大堤扒口,并在河道内筑坝两条和完成送水任务后的堵口、拆除土坝等工程。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40多天的时间里,我和我们组的水利工程师们,不分昼夜地奔波在九个工地上,并对总干渠上几百个桥、涵、闸、出口、虹吸等建筑物进行了现场勘探和测量,由于分工明确,我们按时完成了九个工程的设计任务。由于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安排,使得全线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开工。12个县市共调集18万劳动力,于10月23日开工,历时25天,提前7天完成了施工任务。共完成土方1860万立方米,增建桥涵204座,占压土地2.5万亩,搬村拆迁房屋777间,用工1047万个,完成投资5600万元。
工程竣工后,经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现场验收,认为工程全部符合标准。为避免冬季送水冰凌卡塞渠道,尽力争取时间早送水,省引黄济津指挥部将原定的输水流量20秒立方米扩大为40秒立方米。11月27日,山东省委副书记李振在潘庄剪彩与位山灌区同时放水,截至1982年1月11日止,全省共送水3.02亿立方米,提前35天胜利完成了第一次引黄济津。
此外,为了支援河北省抗旱用水,又继续送水8天,全省共计送水3.32亿立方米,其中潘庄闸送水1.64亿立方米。
由于第一次引黄济津为保障天津市工业生产和城市人民生活用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82年入夏后,又由于密云、官厅水库仍然蓄水较少,天津市实际蓄存可利用水量仅有4000万立方米,整个天津市区用水再度出现危急。为此,国务院决定第二次引黄济津,再次从位山、潘庄两条引黄路线向天津送水。
1982年9月22日至24日,水电部在天津召开引黄引岳济津会议,要求山东省于1982年11月15日至1983年1月15日通过位山、潘庄引黄路线,保证向天津送水4.5亿立方米。
1982年9月26日,山东省政府在禹城召开引黄济津领导小组会议,要求聊城、德州两地和省直有关部门,要象第一次引黄济津那样,发扬风格,顾全大局,认真执行各项规定,胜利完成第二次送水任务,决定德州向天津送水2.25亿立方米。10月4日,德州地委、行署召开由齐河、乐陵、商河、禹城、陵县、夏津、武城、平原、德州市9个县市长参加的会议,布置施工任务,决定调集12万劳动力,进行潘庄一、二、三级沉沙池清淤,总干渠下游、尚仇沟扩大,漳卫新河、岔河扒口、打坝。工程于10月20日开工。这次引黄济津组织上让我去了指挥部的政治宣传部,主任由行署办公室主任许焕新担任,我的任务是同抽调来的另外几位同志编印《引黄济津》简报,我的工作是写稿和刻钢板。截止11月12日,工程共完成土方465万立方米,工日295万个,经省引黄济津领导小组验收,全部合格。12月15日,潘庄开闸放水。比原计划提前35天。据牛角岭水文站测定,自1982年11月15日至1983年1月6日,共向天津送水2.34亿立方米,提前9天超额完成任务,届时,胜利完成了第二次引黄济津的光荣任务。
两次引黄济津,共送水3.98亿立方米,截止1982年底,完成投资9386万元,占国家投资总额2.2亿元的42.7%,大部分投资是为临时送水急需的上方工程投资。还有干渠衬砌工程和其它建设项目,需要以后兴建。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往事追怀,每每想起引黄济津,心情总是不能平静,尤其是第一次引黄济津。那十几万人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水利系统职工那忙忙碌碌的身影和工程技术人员那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沿送水线路干部群众不引水、不截留,保证将黄河水顺利送进南运河,流向天津市的那种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