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武城县老城镇的人,印象最深的或许就是武城大桥了。这座总长687米,宽近10米的建筑,横跨运河两岸。方圆六七里外便能见到。远远望去,一道彩虹状的白桥弓突现于地平线上,运河如带,长桥卧波,它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古堤之上,贯通东西,连结鲁冀,是山东与河北往来的交通要道。
走在宽阔的桥面上,面对车水马龙,俯视运河流水,我们不禁感叹于卫运河的悠久历史,大桥的雄伟壮观,更对当年建桥者有一种深深的崇敬之情。但当你翻开《武城县志》去查看大桥建造始末时,使你惊讶的并非是工程的浩大,建筑的精巧,而是这座大桥的前身,一座搭建于1938年的木桥,一座被烧毁的木桥。如果说建造武城大桥,是当地建筑史上的壮举,那么当年烧毁那座木桥,就是武城军事史上的奇迹了。
那是1945年的5月下旬,我冀南六分区和武城县委决定攻打河西街的据点,烧毁运河大桥,截断日伪军来往河东、河西的交通。
5月29日,武城县大队在三区中队的配合下,由政委王新和副大队长李嘉川率领,首先除掉了河西街站岗的敌军哨兵,接着向设在河西街中心的两座炮楼发起进攻。在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下,炮楼上的伪军被迫投降。这时六分区司令员周发田和政治部主任曹中南率十九团的4个连赶来,将伪据点包围,县大队和三区区中队开始围攻设在桥头两侧的炮楼,伪军依仗火力配备先进进行垂死抵抗,用几挺机枪拼命扫射围攻部队。县大队基干连一排爆破组在机枪的排挤下,乘机迂回到左侧炮楼下,用炸药包炸毁了半截炮楼。战士们又冲上去将残敌消灭。与此同时,三区武委会主任张文光和区中队长吴静波率区中队攻占了桥头左侧的炮楼。
据点里的敌人被消灭后,敌人调集夏津、恩县、高唐等地的伪军,进行了大规模反扑,大桥又落入了敌人手里。为了彻底摧毁敌人的交通运输,做到万无一失,基干连和地方民兵经过多次侦察,决定用小船在河里点火,时间也选择在夜里。
6月1日晚,武城县大队基干连二排长于太城带领几名战士和张文光、吴静波、杨福亭带领的三区民兵配合,用三只木船装上豆秸,浇上煤油,并在上面撒上火药,为了让木船能被木桥桥桩挂住,就在船上横绑了沙蒿(杉木)。深夜时分,夜深人静,河面上静悄悄的,桥上的岗哨也放松了警惕。战士们计算好水速,把船从运河西的曹口村放下,在上面插上一柱点燃的香,然后让船顺流而下。过了很长时间,小船终于驶到木桥下,船上的沙蒿有十几米长,一下子就被桥桩挡住了。这时香头燃完,引爆火药,又引燃了豆秸,大火烧了起来。当时桥上的敌人由于夜深无人正在桥边打盹,并未发觉起火。当惊醒时,大火已经烧上了木桥。运河两边的敌人忙乘船下河救火,但为时已晚,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木桥消失在火焰中。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才熄灭,敌人的交通也彻底中断了。
2日凌晨,盘踞在河西街据点的200多名伪军伪警察在我军的围攻下,见大势已去,只得全部投降。
整个行动、计划安排周密,军队与游击队配合默契,我军主动进攻,灵活作战,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我们手里,这次行动成为武城抗战史上军民联合抗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