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德州文史(五)》 图书 |
唯一号: | 150020020220007920 |
颗粒名称: | 德州高跷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表演 |
分类号: | J722.213 |
页数: | 6 |
页码: | 196-201 |
摘要: | 高跷是我国分布较广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脚踩木跷得名。高跷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列御寇著的《列子·说符》中即有高跷记载,相沿至今,已两千余年。传入德州时间,未见文字记载,据老人追忆最晚始于明朝。逢年临节,吉庆喜日,高跷健儿,擂鼓上跷,艳装浓抹,涌向街头,尽情欢舞,饱居民眼福,增古城光彩。民国时期,城乡文娱闹元宵,二郎庙角高跷队张金荣扮演头陀,倒蹲舞棒,以一百单八棒打上,七十二棒打下,往返于12米多高的南门城的坡道上,居冠夺魁,誉满城乡。八十年代,柴市、小锅市、育新街等单位的高跷,分别由省、市电视台录象播放,搬上屏幕。 |
关键词: | 德州 高跷 艺术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