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高跷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表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五)》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920
颗粒名称: 德州高跷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表演
分类号: J722.213
页数: 6
页码: 196-201
摘要: 高跷是我国分布较广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脚踩木跷得名。高跷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列御寇著的《列子·说符》中即有高跷记载,相沿至今,已两千余年。传入德州时间,未见文字记载,据老人追忆最晚始于明朝。逢年临节,吉庆喜日,高跷健儿,擂鼓上跷,艳装浓抹,涌向街头,尽情欢舞,饱居民眼福,增古城光彩。民国时期,城乡文娱闹元宵,二郎庙角高跷队张金荣扮演头陀,倒蹲舞棒,以一百单八棒打上,七十二棒打下,往返于12米多高的南门城的坡道上,居冠夺魁,誉满城乡。八十年代,柴市、小锅市、育新街等单位的高跷,分别由省、市电视台录象播放,搬上屏幕。
关键词: 德州 高跷 艺术表演

内容

高跷是我国分布较广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脚踩木跷得名。高跷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列御寇著的《列子·说符》中即有高跷记载,相沿至今,已两千余年。传入德州时间,未见文字记载,据老人追忆最晚始于明朝。明洪武年间,城区的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等,先后建立了高跷会,继承发展了高跷艺术,形成了德州的高跷阵容与表演程式。其中,小锅市兴起较早,据曾扮演过青蛇的七十九岁老人曲贵来,扮演过头陀的七十五岁老人曲贵生,出任过高跷会首的七十三岁老人杨文来等谈,他们听老人讲:小锅市的高跷是运河漕运通航后随船由河北通州坝学来,至今已五百余年。逢年临节,吉庆喜日,高跷健儿,擂鼓上跷,艳装浓抹,涌向街头,尽情欢舞,饱居民眼福,增古城光彩。民国时期,城乡文娱闹元宵,二郎庙角高跷队张金荣扮演头陀,倒蹲舞棒,以一百单八棒打上,七十二棒打下,往返于12米多高的南门城的坡道上,居冠夺魁,誉满城乡。八十年代,柴市、小锅市、育新街等单位的高跷,分别由省、市电视台录象播放,搬上屏幕。
  高跷致胜于高,其高仅次于芯子,优于其它一切街头艺术形式,出人头地,于人海中先收眼底。加之服饰鲜艳夺目,道具奇巧美观,节奏明朗欢快,技巧新颖动人,场面活跃,气氛热烈,雅俗共赏,深受群众欢迎,为祝贺喜庆、欢度佳节不可少的民间艺术街头表演形式。
  高跷的形成与现有阵容。高跷的形成,说法不一,一曰:以渔、樵、耕、读为主体,伴以即兴、斗趣人物(俗称混混);一曰:由武松打店、刘海砍樵、打渔杀家、白蛇传、老少换、小老妈等戏出拼凑;一曰:由梁山好汉化妆踩跷演变而成。哪说为准,难予定论。看登场人物与表现内容,似乎三者都有,又不尽然。究服饰妆扮,系历代充实增删,古今并存。登场人物七、八、九对不等,一般为头陀、英哥,樵夫、皂婆,渔翁、渔婆,公子、青蛇,二混、三姐,妈妈娘、傻小,瞎子、瘸子,马古伦、丑婆等八对。有的扮有醉老道、皂婆或和尚、县官、书童等。表现内容主要为打棒、肩担、捉鱼、扑蝶等民间生活片断,间以调情斗趣、抓哏打诨。头陀、英哥首当其冲,舞棒对打,棒分上三路、下三路、前三路、后三路、左三路、右三路等十八路、三十六路或七十二路,上下逢源,前后呼应,左右开弓,舞姿刚劲有力,棒花变化无穷。加以倒蹲、探海、抱月、背剑、跳涧、剪子股等技巧,展示了人物潇洒英俊,技艺的精湛娴熟。樵夫、皂婆,配合默契,一个肩荷柴担,担杖摇晃甩动;一个手持翎扇,扁子慢摆轻舞,以鹞子翻身、猛虎跳涧、大闪腰等技巧,显现出攀山跨岭、穿谷越壑的艰险。渔翁、渔婆,欢腾跳跃,再现渔家生活。渔婆架鱼,以折腿腕、水蛇腰、抖肩耸膀、剪子股、大闪腰等技巧,把鱼的动作摩拟得维妙维肖。渔翁见鱼,精神抖擞,手指目视,甩发捋髯,撩衣挽袖,撂地叉,前抓后摁,捉鱼入笼,摇头抖髯,缓缓起叉,把渔家的欢乐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扑蝶是高跷中最活跃的场面。青蛇掐腰架蝶,公子举扇提襟,彩蝶上下翩飞,公子雀跃追扑,剪子股、大闪腰、翻筋斗、撂地叉、鹞子翻身、大鹏展翅、猛虎跳涧、张飞蹁马、夜叉探海、倒蹲等多种技巧,巧使广用,博得阵阵掌声。其余人物系一般过场,也运用一些技巧,表现一定内容,相比之下,不及前者给人印象深刻,却具逢场斗趣,即兴抓哏的本能,故称“混混”,同样是高跷队中受欢迎的角色。
  高跷的功底与技巧。踩跷是高跷的固有技巧,也是高跷命名的根本依据。跷系4×6厘米方木制做,高80、100、120厘米不等,上扁下园,底径3至4厘米,自下而上,于三分之二处,开卯榫,楔脚蹬,以麻辫缚于腿,演员双脚着跷,奔跑跳跃,灵活自如,加以折腿腕、水蛇腰、抖肩膀、甩担子、摆头甩髯等身上功夫,跷功腿力、身段眼神、揉合一起,形成高跷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程式,历代流传,相沿至今,年复一年,百演不衰。
  高跷的服饰造型。高跷着戏装,古今并用,古多于今。其中头陀头罩蓬头,卡月牙头箍,穿青色打衣打裤,和尚坎肩,丝绦板带扣胸束腰,持3厘米径、50厘米长木棒两根,或一手抱棒,一手随脚步前后甩动,或手各一棒,手随脚步前后甩动,棒依节奏上下旋转。英哥亦然,唯衣着为红色,绿绣花坎肩。樵夫戴罗帽,穿白豹衣豹裤,勒丝绦扎板带,肩担长150厘米、竹制、红绸扎裹象征性柴担。皂婆头包黑布,穿墨绿底、镶边、绣花、肥袖褂,彩裤蓝裙,手持翎扇。渔翁鹤发银髯,挽顶髻,戴露顶矮沿帽圈,穿杏黄豹衣豹裤,腰扎丝绦,外罩黄老斗衣,身背鱼篓。渔婆头戴银白渔婆罩,穿白战衣战裙,左手掐腰,右手拿着150厘米长的藤条挑动的金鱼。公子头戴小生巾,内穿小生褂、彩裤,外罩粉红底绣花道袍,手持折扇。青蛇头戴翠绿色盘龙式小额子,穿翠绿战衣战裙,左手掐腰,右手拿着150厘米藤条挑动的彩蝶。妈妈娘头戴发套抓髻,老旦头箍,穿紫色彩旦褂,肥腿彩裤,左手持彩巾,右手摇蒲扇。傻小头梳朝天锥顶辫,上穿蓝茶衣,下穿红背带彩裤,挎篮摇货郎鼓。二混梳后长辫,穿浅灰长衫,罩青坎肩,持拂尘。三姐梳后长辫,头扎红头巾,穿绿长衫,持彩帕。瞎子戴青帽垫,着墨光眼镜,卡黑色鼻胡,穿长衫,罩坎肩,手持竹竿。瘸子戴礼帽,穿长衫,一手架长烟袋,一手持竹干另端为瞎子引路。马古伦头戴红缨帽,着白五绺胡须,穿白长衫,罩毛朝外羊毛坎肩,背行李,挂串铃,持白穗马鞭。丑婆头梳老鸹纂,耳挂红辣椒,黑布蒙头遮面,穿彩旦褂,肥脚彩裤,手持绿穗马鞭。醉老道头戴八卦道巾,穿蓝道袍,扎丝绦,背酒壶,持蝇甩。和尚着青色僧衣僧帽,挂念珠,持蝇甩。县官头戴黑色圆翅纱帽,挂黑三绺胡须,穿蓝袍,扎玉带,抱印绶。书童头披娃娃发,穿红茶衣茶裤。除公子、傻小、丑婆、县官脸上分别画蝴蝶、蝎子、麻子、小花脸外,其他一律净面粉妆。
  高跷的节奏明朗欢快。系锣、鼓打击乐器伴奏。乐器计两套,一套是堂鼓一、大钹二、小镲二、铜鏇一、锣一,敲打《急急风》等在队前开路。一套是高跷鼓二,鼓系木帮,鞔牛皮,两端径30厘米,中径25厘米,长50厘米。鏇锣四至六个,系高跷专用乐器,分为紧点、慢点,在紧、慢点中又有阴阳之别,伴以反复、花点。紧点用于撂场,慢点用于行进和表演。间隙中加唱、说、数,唱系清唱,唱腔高吭有力,粗犷淳朴,俗称“秧歌调”。说、数幽默风趣,即兴抓哏,逗人捧腹(音乐、唱词略)。
  高跷的组织与演出。高跷的组织过去叫“高跷会”,设会首,会首由有名望人士出任,下置文场、武场、事务三套班子:文场十七至十九人,领伞一,演员十六至十八人;武场十五人,鼓三、大钹二、小镲二,铜鏇一、锣一、鏇锣六;事务人数不定,分工联络、架鼓、拉车、抬凳等勤杂事务。解放后有的改称文娱队,由基层领导班子或责成专人负责。经费来源,解放前,由商家大户或群众自愿集资支付;解放后改为民办公助。。
  演出活动分拜场与应邀。拜场系高跷队主动到客位演出,应邀是应客位邀请。不管哪种演出,高跷队到达前由高跷队派出专人下帖联络,客位摆桌凳、置烟茶,有条件的备糖果、糕点以至酒饭。高跷队到达时放鞭炮迎接。
  演出程序分行进、小场、大场。行进是高跷队进村、进街的路途行进,双行前进队形,有时以扒皮、别篱笆略加变换。小场即一般撂场,用于主要街头、路口,较大单位门前与观众稠密处,紧点、跑圆场略施技巧,一晃即过。大场为正式演出场,首先演员集体跑场,即打场子,随即分场表演,称为过对。集体跑场、紧点,领伞引路指挥,队形花样有:单行进行、二龙吐须、剪子股、转8字、走方社、单扒皮、滚绣球、盘蜗牛、龙摆尾和四门斗等。跑场间隙加唱,有领有合有独有对。分场表演由一对演员分别登场表演,头陀与英哥,樵夫偕皂婆,渔翁伴渔婆,公子对青蛇,妈妈娘领傻小,二混跟三姐,瘸子搀瞎子,马古伦配丑婆,老道戏和尚,县官和书童。表演中竟相发挥技巧,尽情表达内容,即兴抓词抓哏斗趣,以吉祥嘉言,致贺祝福。自始至终,场面活跃,气氛热烈,兴趣盎然,让广大观众始终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五)

《德州文史(五)》

本书收录了德州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回忆德县抗日斗争二、三事、忆德县二区队抗日活动片断、德州满洲驻防兵情况及后裔之兴衰、我所知道的德县日本宪兵队、北海银行概述、德州市人民踊跃认购胜利折实公债、德州市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记实、德州解放前后的医药业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世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