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见曾与雅雨堂藏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851
颗粒名称: 卢见曾与雅雨堂藏书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5
页码: 142-146
摘要: 卢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明嘉靖进士光禄寺卿卢宗哲的第七代孙。1690年生,卒于1768年。少年跟从中州(河南省)名儒高矩菴先生读书。他聪慧绝伦,勤奋好学。后又从王渔洋、田山姜两位著名诗人学诗,深得诗中三昧。田山姜称赞他说,我们这块地方,以后能靠写诗出名的,准是此人。卢见曾最爱读书作诗,并热心收藏书籍。恩异远天朔风严,蜀道晴雪丽丹泉。一路上抄录和购买的书籍不下数千卷,为以后的雅雨堂藏书奠定了基础。见曾到任后,一概废除了不合理的杂税征收。因他办事公道,秉公果断,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卢见曾这一主张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总之,卢见曾和雅雨堂刻书事业,是对我国古代文化有所贡献的。
关键词: 德州市 卢见曾 雅雨堂藏书

内容

卢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明嘉靖进士光禄寺卿卢宗哲的第七代孙。1690年生,卒于1768年。少年跟从中州(河南省)名儒高矩菴先生读书。他聪慧绝伦,勤奋好学。后又从王渔洋、田山姜两位著名诗人学诗,深得诗中三昧。田山姜称赞他说,我们这块地方,以后能靠写诗出名的,准是此人。
  卢见曾最爱读书作诗,并热心收藏书籍。经常去朋友家访书借抄,遇有喜爱的书籍,不惜一切,想方设法买到手中。康熙辛卯年(公元1711年),他乡试中举。康熙辛丑年(公元1721年),又考中进士,授任四川洪雅县知县,在去川赴任时,他写下了“献赋同高策承”的诗篇:
  恩异远天朔风严,蜀道晴雪丽丹泉。此地投陈辖,何时共祖鞭。万州四千里,回首沓风烟。他在途中遇有民间的诗文书籍,或购买或抄录。因他性格耿直,又平易近人,民间诗人们极爱与见曾交往。一路上抄录和购买的书籍不下数千卷,为以后的雅雨堂藏书奠定了基础。当时洪雅县非常贫困,年年闹饥荒,官府每年征收各种杂税,害得老百姓没吃没穿。见曾到任后,一概废除了不合理的杂税征收。因他办事公道,秉公果断,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来他又晋升为六安州知州(安徽),他临行前写下了留
  别洪雅士民的十二首诗,其中一首是:
  一错终天不可论,何劳借寇搏狂奔。
  夺情纵有江陵例,忍过毛君旧里门。在他上任前,六安州有人错误地提议把当地东地池塘八十一个开垦成粮田,前任州官已经答应这样办。见曾到任后竭力劝阻,他陈述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水为田母,没有池塘也就没有水,没有水那么田地就要荒旱,农耕就要停休。反之,涝了,池塘又能蓄水。于是池塘改为粮田的计划停了下来。卢见曾这一主张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不久他又调任毫州知州。毫州历来是一个多水灾的地方,当地百姓倍受洪水之苦,见曾到任后了解了这一情况,主张开挖龙凤沟,使水流入涡河、淮河,水灾因此消除。以后卢见曾还任过庐州府知府,江宁府知府,颍州府知府。见曾自江宁调治颍州时在江上曾作一首诗:
  京尹才更新组绶,淮疆还领旧山川。颍连卢凤周三郡,家与琴书共一船。红树霜清霞近岸,碧云秋澹月行天。澄怀雅称西湖长,恐少勋名继四贤。卢见曾并特别授予两淮盐运使的官职,到职后,他清理积弊,调剂老百姓的生活。国计民生、兼筹并顾。业余时间,他就读书吟诗,和一些社会名流交流诗文。他写到:
  一代清华盛世饶,冶春高燕各分镖。
  风流间歇烟花在,又见诗人郑板桥。一时卢见曾成为东南文坛上的中心人物,被称为“海内宗匠”。据江苏省射阳县考证,卢雅雨在任两淮盐运使时,在处理灶民和盐商之间的斗争时,决定以“灶属商亭,粮归灶纳”为主要内容的“卢案”(案在《两淮盐法志》中详述),灶民根据这一“卢案”,从盐商手里夺回了土地所有权。为此,灶民对卢公感恩万分,于民国十三年(1924)在该县南荒沙位置,建造一座“卢公祠”,历年奉祀不衰。
  后来,见曾被人忌恨而遭弹劾。被判三年流放出塞,临行前他写下了留别扬州故人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三年便许朝金阙,万里何辞出玉门”,袁简斋(枚)曾称这两句诗为绝唱。在流放期间,他从未放松著书作诗的爱好,他著有很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诗文书籍,如《出塞集》等。不久他蒙朝廷恩赐,重踏仕途,授职直隶省某州官职。正当他欲去上任时,适逢滦州闹旱荒,百姓向官府借粮,由于前任知州办事不善,行将引起暴乱,朝廷随命卢见曾改任滦州,此地满、汉杂处,情况复杂,案件频发。见曾不到一年,便清理了许多积压棘手案子,他安抚百姓,了解民众疾苦,庶民们对他感恩不尽,传说,他去滦州上任那天,巧逢天降甘霖,百姓称此雨为“随车雨”后为他建造了一座“喜雨亭”以纪念这位刚直清廉,为民效劳的清官。这种传说:在《雅雨堂文集·喜雨亭记》中是这样记述的,“予以六月九日入滦,滦之旱久矣,斋宿之夕,甘霖大沛,时旱不独滦,雨亦不偏于滦,而滦人日:‘此我公随车雨也,,古之适逢其会而幸成其名者毋乃类是,然不可以舞喜也,葺旧堂而颜之,则志喜为宜。”这就说明了这种传说是正确的。再后,他又调到永平、长芦、两淮等地任职,所到之处,他爱护百姓,重用贤士,最后卢见曾告老还乡时写下了《告休得请留别扬州故人》的一首长诗:
  力备宣勤敢自怜,薄才久任受恩偏。齿加孙冤余三岁,
  归后欧公又九年。犬马有情仍恋主,参苓无效也凭天。
  养疴得请悬车日,五福谁云尚未全。祖道长筵舟满河,
  绿杨城处动骊歌。重来节便经三考,归去与人赋五〓。
  绛帐唱酬效籍在,清门交际纪群多。二分明月樽前判。
  半照离人返薜萝。平山回望更关愁,标胜家家醉墨留。
  十里亭台通画舫,一年箫鼓到深秋。每看绛雪迎朱旆,
  转似青山恋白头。为报先畴墓田在,人生未合死扬州。
  长河一曲绕柴门。荒径遥怜松菊存。从此风波消宦海,
  才知烟月足家园。枌榆社集朱歌好,伏腊筵开鹤发尊。
  痴愿无多应易遂,权朝还有引年恩。传说乾隆癸酉年(公元1753年)间,卢见曾回德州开始了刻书的事业。他把一生积攒的资金,全部用于此业(这种说法没有历史记载,只是传说)。他刻印的书籍都标着“雅雨堂”的字样,他对每一种书都亲自写序和跋(雅雨堂文集中都有记述),刻印程序细致至极,雅雨堂所刻的书籍,字体隽秀,结构严谨,版面清晰,读来一目了然。乾隆丙子(公元1756年)雅雨堂刻印了《郑氏周易》、《雅雨堂十种》等书籍。到了后来,雅雨堂大量的刻印书籍,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雅雨堂所刻的书不销售,只是赠送给亲戚和朋友。第二种说法是行销全国各地。据北京古籍书店印的《版本知识》一书记载,雅雨堂所刻的书是销售的,这两种说法尚有待以后共同考证。那时雅雨堂所刻印的书籍有:《雅雨堂诗文集》、《金石录》、《雅江新政十余种》、《金石三例》。在纂修《四库全书》时收录了雅雨堂所刻的《雅雨堂丛书》等书籍。据当地百姓传说,当时雅雨堂藏书十万余卷,动用书法家和工匠几百人。雅雨堂旧址在德州市二郎庙角南路西(现建设街小学和军分区干部住宅区一带)。
  后来卢见曾的后代,科举连绵,继承了雅雨堂的刻书事业。清咸丰年间,卢见曾的嫡孙卢荫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皇上给他修“相府”,因城里地小,才在城南纪庄,修了“相府”(在德州市二十里铺乡)。那时相府后人大部分迁往纪庄,藏书及书版全部带走。雅雨堂旧址,清末卖给了吴桥县张家洼,张家开了当铺,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家又卖给鲁鉴堂、李凤巢等人,后来全部拆除破坏。雅雨堂藏书和书版是毁于清末纪庄“相府”的一场大火。现有一少部分雅雨堂藏书在德州市图书馆收藏,计有:《雅雨堂藏书七十九卷》、《雅雨堂十种》、《金石录》、《雅雨堂诗文集》、《山左诗抄》等书籍,均为该馆善本书。
  总之,卢见曾和雅雨堂刻书事业,是对我国古代文化有所贡献的。
  一九八五年七月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文记述了德州文史资料等发展历史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新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