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颊河自唐代疏浚以来,历代统治者不重视河道的管理,未进行过统一的治理,长年泥沙淤积,河道变窄,下游地区遇雨泛滥成灾,盐碱严重,有时天旱无水,多种自然灾害交替发生,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危害。
《唐史》载:“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无棣河水溢。夏,河阳平地五尺,河决环棣州城”。
《庆云县志》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简河水溢害稼”,又载:“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六月大雨,经甸,卢舍多倒,陆可行舟,行人口断”。
除了涝灾外,遇到旱灾,情况也是十分可怕。《无棣县志》载:“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旱,秋八月,陨霜大饥,人相食,群居为盗。”
据不完全的资料,从唐朝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到今,史书、县志有记载的旱、涝灾害达一百八十次之多。马颊河决口二十九次。
无棣县孙马村大队老支书孙祖轩介绍说:民国九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全村乡亲无法生活,外出逃荒,流落他乡。一九三七年发大水,马颊河上游流下水,天上下大雨,海里潮水又上涨,田野一片水汪汪,高粱泡在水里,全淹死了。下游沿河的村庄,由于盐碱严重,土壤贫瘠,草木不生,地上光秃秃的,难以看到一棵树。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俗语:“黄泊岭的‘小小’(指蝉),飞去再飞来。”意思是说,这儿就有一棵树,飞来飞去还得落在这棵树上。
孙祖轩同志所说的一九三七年闹大水,就是指马颊河的马桥、马方等七处决口,不仅陵县、德平、乐陵、庆云受淹,而且也造成了下游无棣闹水灾。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马颊河下游地区的人民,截止一九六三年前对河道进行了一些初步治理,但工程规模较小,排洪能力较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下游的乐陵县地势低洼,大小洼地三十九块,最大的一块是铁营洼,群众都说:“鲁北七十二洼,铁营是它姥娘家”。一九六一年七、八月份降雨集中,达七百六十八点六毫米,河水外溢成灾,一百零二万九千三百亩土地被淹,七十二万四千二百亩土地绝产。由于自然条件差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涝不旱白花花。”同年,庆云县境七月份连续大雨三天,八月份又连续降大雨三天,大水包围了马颊河流域,河内仅八十个流量(立方米/秒),河水即外溢,从县城到北岸,南北十里,大水汪洋,遍地行舟,位于任桥的马颊河管理段办公室被淹,搬上大堤。全县有五十五万亩土地被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