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明苏禄国东王墓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710
颗粒名称: 德州明苏禄国东王墓考
分类号: K928.76
页数: 19
页码: 57-75
摘要: 从德州市沿着一九八一年新铺的沥青路,向市北走二华里,就到了北营村。古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墓就座落在这里。附葬在这里的还有东王妃葛木宁和他的次子温哈剌及三子安都鲁的坟墓。这些陵墓从公元一四一七年起,经历了明、清两朝和中华民国一代。到一九八二年,已经有五百六十五年了。北营村也就是从东王及守墓人的后裔繁衍逐渐形成的自然村。在此以前,北营村并不存在。东王墓在一九五六年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二年山东文物工作会议重新复查,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三日批准,复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护以钢花门,以防损坏。王妃葛木宁墓和二王子墓在东南隅约百米处。一九八〇年人民政府为保护三墓,加修了青石墓基。
关键词: 德州 陵墓 东王墓

内容

从德州市沿着一九八一年新铺的沥青路,向市北走二华里,就到了北营村。古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墓就座落在这里。附葬在这里的还有东王妃葛木宁和他的次子温哈剌及三子安都鲁的坟墓。
  这些陵墓从公元一四一七年起,经历了明、清两朝和中华民国一代。到一九八二年,已经有五百六十五年了。北营村也就是从东王及守墓人的后裔繁衍逐渐形成的自然村。在此以前,北营村并不存在。
  东王墓在一九五六年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二年山东文物工作会议重新复查,一九七七年二月二十三日批准,复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王墓在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曾在墓前建有祠庙,计正殿五楹,奉东王画像(注一),东西配殿各三楹,仪门一间,大门三间,牌楼一座,再向前建有华表、翁仲、石狮、石虎石马、石羊等石雕。现殿堂大门等建筑物,都已经没有了,只有墓前十四件石雕,经修整如初,重新排列在百米长的墓道两侧。
  东王墓座落在南北长七十四米,高一点二米的高台上。墓高四点二米,直径十六点六米,园形,下面砌石作护,墓前面二层高台,高零点八米,南北三十七米,东西三十米,台地周围均用青石砌筑,并栽有侧柏绿篱,墓前两侧种植冬青等花木,布有两个花坛。整个墓地用马尾松、云松、塔松、翠柏共八百余株,其中间植刺槐八十余株。
  靠近墓道南端近旁东侧有碑亭一座,碑建立于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九月初一日。碑文由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注二)。文中表达了朱棣对已故东王的深情厚意,颂扬和敬佩,对东王的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此碑数百年来虽屡遭兵燹,至今巍然屹立。解放后护以钢花门,以防损坏。
  王妃葛木宁墓和二王子墓在东南隅约百米处。王妃墓较大,高二米二,直径有六米二;两王子墓略小,高一米八,直径四米三,分列在王妃墓前左右方。一九八〇年人民政府为保护三墓,加修了青石墓基。三墓自成一体。墓地南北计四十米,东西计五十一米,已初步绿化,植树六十余株。
  东王墓的西南隅墓道西侧,有明朝建立的清真寺一所,这是奉明帝旨敕建供东王后裔礼拜焚修用的。目前此寺除望月楼尚保有原貌外,其它部分早非原建形象,原镶嵌在清真寺正门上的白玉石上有“礼拜堂”三个大字,已经破碎无存。但清真寺的脊饰如顶端上的宝瓶已在战乱年代取下,保存在东王十七代孙安金田处,完好无损。直至今年重修清真寺时才复置于寺的顶端。这个宝瓶经鉴定是明代宣德年间制造的祭红器,园形,高四十二公分,中间周长一百公分,下口周长四十八公分,下口直径十五公分余,色泽光洁鲜艳,可谓稀世珍品。从这件祭红器上推断,清真寺的建造年代当在一四三六年以后。
  古苏禄国,故地在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明史·外国列传》载:“苏禄地近渤泥闍婆。”清王之春《国朝柔远记》载:“苏禄国在南洋小吕宋群岛西南,婆罗洲东北,地当赤道下。三岛相连,岛甚渺小,惟兼有婆罗洲东北隅地。由厦门往,水程一百一十更(注:‘更’是明、清时计算海路里程单位)。”(注三)又据苏禄国东王后裔温、安二姓家谱《温安家乘要录》载:“考苏禄系斐列滨与婆罗洲间之群岛,内有苏禄岛即明代苏禄王国,以产珠闻于世。”
  关于苏禄国的风土人情,元代《岛夷志略》的作者江大渊曾搭商船浮海泛游几十个国家,他对苏禄国有过这样的描述:“其地以石崎山为保障,山畲田瘠,宜种(明《一统志》为‘间植’)粟、麦,民食沙糊(明张燮《东西洋考》为‘沙中’,是菲律宾人喜爱的一种面食)、鱼、虾、螺、蛤。气候半(常)热,俗鄙薄。男女断发(短发)缠皂缦,系小印布,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织竹布为业。有酋长……”明张燮《东西洋考》也有类似上述的记载。并提到“今贾船到者言其城居巉岩之颠,雅称天险,疑是峒王所都。佛朗机屡拥兵攻之,不能克。聚落不满千家,山深田瘠……时从鲛室中探珠,蒲袖自成生涯云。”请末赵尔巽撰《清史稿》卷五二八载:“苏禄本巫来由番族,悍勇善斗。西班牙既据吕宋,欲以苏禄为属国,苏禄不从,西人发兵攻之,为所败。独慕义中国,累世朝贡不绝。”“其国小,有巉岩之岭。其南有石崎山、犀角屿、珠池,因岛环绕,海内有珍珠,土人与华人市易,大者利数十倍。此外土产则苏木、蔻蔻、降香、藤条、筚〓、鹦鹉之类。”“户口繁多,地硗瘠,食不足,常籴于别岛。”“土人奉回教。”
  包括苏禄王国在内的菲律宾和中国是一水相隔的近邻。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贸易历史悠久。据我国古籍中记载,早在东汉末三国时代,中国人就知道从福建泉州绕台湾到达菲律宾的航道,已有不少人冒巨浪,历险阻,泛海往菲律宾群岛一带贸易。到唐、宋、元三代,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已有相当大的规模。近年来,在菲律宾班丝省就曾发现唐代钱币,宿务岛发现唐代陶瓷。苏禄岛上也发现了晚唐陶瓷。南宋赵汝适著《诸蕃志》中曾记载着中国商船抵达菲律宾以瓷器、铁器等物,向非律宾当地人换取黄腊、吉贝、槟榔、珍珠等物。也有菲律宾商贾直接驾船或搭乘中国远航船只到中国口岸、海港进行贸易。这时候,福建和广东的居民扬帆过海,侨居菲律宾沿海地区的日益增多。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国军船也曾到那里,受到三屿人民的友好接待。元汪大渊著《岛夷志略》根据他本人的亲历所见,对当时菲律宾的土特产品及中菲贸易项目更作了精细的描述:“地产中等降香、真(藤)条、黄腊、玳瑁、珍珠。较之沙里八丹第三港等处所产,此苏禄之珠,色青面园,其价甚昂。中国人首饰用之,有色不退,号称珍品。有径过(径寸)者,其出产之地大者已值七、八百余锭,中者二、三百锭,其余小珠一万上两,重者一个至三、四百(上两)重者出于西洋第三港,此地无之。”“贸易之货,赤金花银,人都拉布,青珠处器(处州磁器,铁条之属)。”
  明清两代,中菲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趋频繁,双方都曾互派使节进行友好访问,从而使两国关系从原来的民间往来,发展为邦交往来。这个时期中国商贾遍及南洋诸岛屿,华侨深入菲律宾内地定居者更多。我国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广州,也成为接纳菲律宾商贾来我国贸易的主要港口。从中国输入菲律宾的商品以瓷器、绫绢、绸缎、纸伞等为大宗,同时也把牛耕、冶炼、印刷术、陶瓷制作、织麻,水车、犁等工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传入菲律宾。从菲律宾输入中国的则主要是珍珠、黄腊、棉花、木棉、椰子、香料。同时,白薯、吕宋烟等也引进中国种植。据明张燮《东西洋考》载,土人与我国商人交易时:“舟至彼中,将货尽数取去。夷人携入彼国深处售之或别贩旁国。归,乃以夷货偿我。彼国岁值多珠,商人得一巨珠,可享利数十倍。”“夷人虑我舟之不往也,每逢返棹辄留数人为质,以冀后日之重来。”可见中国的商品对苏禄国是极其需要的,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显著的,中国和苏禄之间的贸易可谓平等的,互利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郑成功孙子郑克塽投降,从此中国海域归于一统。于是清政府大开海禁,许民造船出海,并准许商人到国外贸易。“自是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暹罗、满剌加、渤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姜宸英:《防海总记》)。”“服贾者以泛海为利藪……外至吕宋、苏禄、实力、噶剌巴,冬去夏回,一年一次”(清周凯、凌翰辑《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与此同时,苏禄商人也不断来中国贸易。对于苏禄国使团带来的货物,清政府规定:“例给价免抽分(‘免抽分’即免抽税)。”这就更加鼓励了苏禄商人来华。清陶元藻《题十三国番夷图》诗中有;“鳞鳞若屋绕溪涧,汶来(即今文莱)苏禄争低昂”之句,可见苏禄已为当时不少人所熟悉。诗中还有:“后人远集荆与冀,雍梁徐豫青兖扬。咸资大利入中土,乘风岁月悬帆墙。”的句子,这就说明当时来中国贸易的苏禄商人已不仅在沿海一带进行贸易,而且也深入到长江、黄河流域的内地了。
  两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互相支持,以及海难中互相援救,互供淡水、粮蔬,修补舟楫、护送返国等史料更是屡见不鲜。明张燮《东西洋考》就记载着:当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吕宋,又挥兵南下,企图进一步征服苏禄岛和和乐岛,遭到苏禄人的强烈抵抗。当时苏禄的海上交通已被西班牙封锁,形势万分危急,中国商船冒险冲破封锁线到达苏禄,给予苏禄抗战有力支援,终于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在两国政府间的交往方面,当时明、清两朝虽是亚洲封建大帝国,但对待苏禄这样的小国也基本上做到平等相待,这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是很不容易的。如《明会要》卷七十七载:“洪武七年(1374年),吕宋、琐里诸国来……帝谓中书省臣曰:‘西洋诸国素称远番,涉海而来,难计岁月,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其中所谈到的“厚往薄来”,就是当时明政府对外的一贯政策,得到了西洋诸国的拥护和欢迎。所以,明朝初期和西洋各国的关系日趋密切,到永乐时期达到顶峰。故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又据《拣魔辨异录》卷首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初八日上谕:‘今使暹罗、苏禄、琉球、日本人来,便接暹罗、苏禄、琉球、日本人,若必待伊识得文字然后接待,则佛法不能盖天盖地矣’。”不仅要热情接待,而且把苏禄与日本、暹罗相提并论,由此也可证明,中国和苏禄两国政府间的相互了解和关系是相当深的。
  根据史料,中国和苏禄两国官方往来持续达数百年之久,直到西班牙把苏禄变为殖民地,两国才中断了交聘往来。《清史稿》卷五二八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苏禄国王麻喊味安柔律磷遣使贡方物……二十六年(1761年)国王遣使贡方物,自后遂不复至。”所以“不复至”主要原因是苏禄已遭到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入侵,沦为殖民地。另一方面,在七十多年以后,由于鸦片战争,中国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两国人民都处于被侵略、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但即使这样,中菲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支持,也从来没有中断。
  如上所述,中、菲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可是两国交往进一步发展,当在明太祖朱元璋建成明帝国以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遣派了著名的大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注四)和副使王景弘从永乐三年(1405年)起,带领了庞大的宝船队六十二艘,七次下西洋,通使外国,历时二十八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赤道以南。中间曾三次访问菲律宾的仁牙因、马尼拉、尼都洛和苏禄等地。苏禄国,从一三七二至一四二四年,他们曾先后十六次遣派使节访问中国,每次都受到明政府的厚礼优待。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三个国王联袂访问中国,在中菲友好交往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特别是在德州留下了极其珍贵的遗迹,至今为两国人民所传诵。
  三王以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居长,西王巴都葛叭苏里次之,峒王巴都葛叭剌卜又次之。永乐十五年(1417),三王亲率眷属和侍从三百四十多人,“梯山航海,效贡中朝”,前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于八月中旬到达北京。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五载,这次访问是:“空国来归,鳞次阙下。”规模之大,盛况空前。据《明史》载,三王携带了本国许多珍奇特产,向明帝“进金缕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明帝见东王“恭顺特达、聪明温厚”,以宾礼隆重接待三王。东王感激,请受章服。明帝温旨褒答,“封为国王。赐印诰、袭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三王辞归时,帝又“各赐玉带一,黄金百,白金二千,罗锦文绮二百,帛三百,钞万锭,钱二千缗,金绣蟒龙、麒麟衣各一”,并“优加赐赉遣官护归”(《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其待遇之优,赐予之厚,真可以称作是“恩礼宠渥,眷恋肫棐”(《清史稿》)。
  三王在京居留了二十七天,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九月率众归国。一行人沿京杭大运河南下。东王巴都葛叭答剌中途遘疾,至德州迤北安陵,在驿馆薨逝。讣告到京,成祖朱棣深为痛悼,马上派礼部郎中陈世启,带着祭文赶往德州,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按中国的“王礼”为他造墓,赐谥号“恭定”。在祭文中,赞誉东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肯定了东王对两国友好所作的杰出贡献,对东王的不幸逝世,“不胜痛悼”,最后指出,东王的访问中国和不幸逝世是“贤德芳名,流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虽死犹生”(《温安家乘要录》)。
  接着明成祖又遣派使者对东王家属进行了亲切的慰问,并谕王长子都马含曰:“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用绥蕃服,今特封尔为苏禄东王……以继尔父之志”。劝谕都马含随西、峒两王一起回国。并同意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共十人留居中国,居丧三年,然后遣归。
  为了表达明帝对东王的哀思和恩宠,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政府又在东王墓前,修建了祭庙,树立了高大的“御制苏禄东王碑”,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碑文。在碑文中,赞誉东王“聪明特达,超出等伦”。说明东王访问中国的意义是“光荣被其国家,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故“王虽薨逝,盖有不随死而忘者,诚大丈夫矣”。
  整个陵墓修建得宏伟壮观,基本上是按照“王礼”的规格,说明了明政府对东王的特别重视。据《温安家乘要录》载,东王墓在“德州城北二里许,土垒十二所,周方数里,绵亘连峙,旧名十二连城……一城拱卫环绕风水所聚,前庙后墓,魂魄相依。其后王妃及温、安二子俱附葬于其次,佳城郁葱……庙在王墓前,永乐十六年(1413年)初建,正殿五楹,奉王画象,东西配殿各三楹,御制碑亭一座,仪门一间,大门三间,牌楼一座,翁仲、石马如其秩”。
  陵墓建成后,明政府对东王墓的祭祀、修整和留在德州守墓的东王后裔,都予以应有的关怀和照顾。永乐十六年(1418年),“恩赐十二连城之共祭田二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王裔之留中土者,俱关食俸粮,支给花布钞贯”。“春清明、秋中元,有司察例致祭,载在祀典。祭品、花红、席面及修理围墙,俱奉拨回民夏、马、陈三户承办,永远遵奉”。明宣德三年(1428年),明政府重中发给三户札付。“着三户永远相兼看守王墓,供给王裔役使,耕种祭田,供王祀事,全户豁免杂泛差徭(《温安家乘要录》)。”同时对于留德守墓的王裔,“听其与回民婚嫁,子孙习于回俗”(《德州乡土志·人物》)。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东王妃葛木宁归国,明帝朱棣厚赐送行。次年,东王妃返回德州。自此未再回苏禄,与二位王子长期留居中国,去世后,都附葬于东王墓的东南隅,保存至今。
  为了尊重和照顾东王后裔及附近回民的民俗习惯。在明宣德以后,在东王墓的西南隅墓道西侧,又修建清真寺一座。明崇祯元年(1623年),九月二十二日札给东王后裔温守孝为清真寺主持,并给冠带,承袭宗派,管理回众,每逢回教大典,率温、安二姓诵经祭墓。
  在此期间,为了答谢明政府对苏禄东王及其后代的深情厚谊,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苏禄西王曾遣使入贡。次年,东王母又遣王叔哈都加苏里来朝,贡大珠一,重七两有奇。
  清初,历经顺、康、雍、乾四代皇帝,对东王墓的祭祀,修整及其后裔的照顾,仍然给予足够的重视。
  顺治二年(1645年)照明朝定例,照旧给粮。
  顺治五年(1648年)复议定则例对恭定东王后裔每年发给布钞银五十两零八分,以为二姓丁口及孤孀养瞻之资。
  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王母汉未遣使奉表来朝,次年到北京,携有珍珠、玳瑁、燕窝等珍贵礼品十二种,清帝胤祯赐宴赉赏,颁谕一道,令使臣赍回,定期五年一贡。
  雍正八年(1730年),苏禄国王苏老丹访问中国,道经德州,瞻拜祖莹,见殿宇倾圮,入朝面奏。次年回国,复遣官摺奏修理坟墓等事,清帝差官查勘属实,于十年发帑银修理。苏老丹此行还办了一件大事,他根据留居德州的东工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转向清政府提出申请,清政府礼部遵旨查明前明留德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发给永久执照,“世世勿替”。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温、安两姓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也许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少的一支。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即今天德州市北郊的北营大队。这在中菲友好史上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清乾降五年(1740年)八月,苏禄国王麻喊卡呵禀劳宁遣使护送遭风遇难的中国商人回国。
  乾隆十九年(1754年),苏禄国王麻喊味安柔律林遣使贡方物,并贡国土一包,请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国籍。清帝谕:“苏禄国倾心向化,其国之土地人民即在统御照临之内,毋庸复行赍送图册。”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苏禄国王遣使贡方物,自后遂不复至。
  一七六三年以后,虽然苏禄国使者不再至。但清政府历年春秋二季仍派德州知州以牲礼祠祭。并具体规定了祭文的格式和内容,特别对历城拨来为墓地服役的夏、马、陈三户回民各司何事,具体分工,都作了极其详细的规定,可以想见祭典的盛大和隆重(见《温安家乘要录》)。据北营村几位老人回忆,民国元年(1912年),德县县长坐着四人抬的大轿,打着旗、锣、伞、扇,吹着长号,到东王墓前祭扫,摆有供席,并搭临时席棚,有十余士兵护卫。这是最后一次坐轿致祭的政府官员。
  除了明、清两代政府对东王墓的祭祀和整修外,当地人民对东王墓也是十分关心和爱护的。因而吸引不少诗人、学者前往东王墓前凭吊并留下不少名篇佳作。他们有的在诗中描绘了东王墓陵园的佳境是“花谢红香飏曲溪,藤枝深护小堂低”(明宁河诗)。也有的将东王称做中华的贵客“生为朝贵客,死作郡先贤”(明冯廷櫆诗)。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过苏禄东王墓》诗中更写下了:“世有国人共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的名句,表达了后世对东王访华业绩留芳后世的仰慕之情。
  苏禄国东王墓虽经明、清两代进行修葺,由于日久年深,修不及时,仍不免残破。明代年近,墓地建筑物损坏尚轻。到了清代已是“殿宇倾圯”,如清代学者冯廷櫆所描写的“太息松楸尽,牛羊上墓阡”不成景象了。后又经战乱,尤其是一九一七年秋,恩县耿李庄运河决口,给墓地造成极大的破坏。德州是“水绕城垣,仅露七砖”(《德县志》)。北营村房倒屋塌,全村仅剩了九间房子,后檐也都张了下来。水深淹至石人的嘴巴,王墓仅露坟顶,周围一片汪洋,灾民啼饥号寒。逃难的马荣恩(看坟户马丑斯后人)爬至坟顶上待救,幸为救灾船发现,得免于难。
  这一场水灾,御碑给水陷入泥中,石人石马东倒西歪。一个石兽竟被冲得远离墓地,横卧在田里。清真寺残破不堪,其他殿堂房屋门户荡然无存。
  大水过后,东王后裔变卖枯树,劝募捐款,筹集资金,搬取寺庙基石,重筑高台,对王墓和御碑大致修整。直到解放后,一九五六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把苏禄国东王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七年复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
  一九八〇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拨款九万元对王墓进行修葺。一九八一年山东省城市建设局又拨款十五万元在通向王墓的环城北路新建一座单孔大石桥,名为“北陵桥”。并将路基翻修,通向王墓的环城北路、东路都铺设沥青路面。目前东王墓地已修整的粗具规模,树木成林,庄严肃穆,可供观瞻游览了。
  一九八〇年六月十四日菲律宾共和国驻华大使纳西索·雷耶斯博士和使馆三等秘书以及记者、随从共四人,由外交部亚洲司江耀华,山东省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周宝瑞,处长金松源等陪同从济南专程来德州瞻仰了苏禄国东王墓、王妃墓、二王子墓和御碑。并热情地会见了守墓人东王十六代后裔温寿龄和安清山两位老人。然后又到十七代后裔安金玉家中作客,受到了热情的招待。
  雷耶斯大使回到北京后次日来电致谢,电文最后说:“苏禄王墓的完存,是两国友谊的象征,坚信我们之间的友谊将不断的发展,并将有益于两国间的交往。”
  同年七月十三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来德州拍摄了苏禄国东王墓纪录片。这个影片作为礼品,将赠送给菲律宾共和国总统马科斯和夫人。
  附录一、明永乐谕祭文:
  永乐十五年九月十三日,皇帝遣礼部郎中陈士启谕祭于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曰:惟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敬天之道,诚事之忱,不惮数万里,躬率眷属及陪臣、国人,历涉海道,忠顺之心,深可嘉尚。故特厚加赏賚,锡以恩诰,封以王爵,俾尔身家荣富,以福尔一国之人。近命返国,何其婴疾?遽焉殒逝。讣音来闻,不胜痛悼。今特赐尔谥曰恭定。仍命尔子承袭,率其眷属回还。於戏!死生者,人理之常。尔享爵禄于生前,垂福庆于后嗣,身虽死殁,而贤德芳名,留播后世,与天地相为悠久,虽死犹生,复何憾哉!兹特遣人祭以牲醴,九泉有知,尚其享之!
  附录二、明崇祯元年礼部札符:
  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马,据温守孝口禀称:“系山东济南府德州苏禄国恭定东王下守灵后裔。自幼肄业经典,恪守清规,见在礼拜寺焚修,迄今数十余年,敢乞仁惠,讨给札符,以便领众修持。”等情,到部。着温守孝清修纯粹,法刑严密,相应给札冠带荣身札印,使冠带前赴该州礼拜寺内住持,率众辅教,以崇教化。须至札符者。
  右札下山东济南府德州礼拜寺温守孝准此。崇祯元年九月二十日给。
  附录三、清朝历年春清明秋中元谕祭文:
  维×年岁次××,×月×日,山东济南府德州知州×等,遵承礼部札付,钦奉皇帝圣旨,谕祭于苏禄国恭定东王巴都葛叭答剌,曰:惟王聪明特达,欲顺天道,输诚慕义,归向朝廷,生享荣名,殁承褒宠。今因(春)(秋)季,谨以牲醴,用申(祠)(尝)祭,神其不昧,来格来歆。尚饗!(此祭文稿系固定格式,清明祭用春字和祠字,秋中元祭用秋字和尝字。)
  附录四、清史苏禄国恭定东王传:
  苏禄国在中国东南海徼,去京师数万里,远隔重洋。旧有东、西二王。前明永乐十五年,东王躬率眷属贤臣,航海而至,入朝纳贡。帝见其忠顺特达,聪明温厚,待以宾礼,宴赐赉予,恩宠有加。留数月〔注:其他文献留二十七日〕王感激帝恩,请受章服。帝温旨褒答,锡之诰命,赐王爵印玺,俾世作外蕃。告请回国,敕中使护送。陛辞之日,恩礼宠渥,眷恋肫棐。行数日,中途遘疾,至德州在驿馆薨逝,帝闻讣震悼,命有司择地为营葬事。廼选土于州城之北,以王礼葬。官谕祭赐谥恭定。封其长子都麻含承袭王爵,率众归国。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留居中国,看守坟庙。置祭田数顷,复其租;拨回民供役,免其差徭。秩祀宠荫,恩荣稠叠。十六年秋,复御制碑文,命勒石庙廷,以垂永久。宸章式焕,与金碧共辉煌焉。王讳巴都葛叭答剌,魁梧奇伟,齐肃恭笃,当海不扬波之年,首先效顺,纳贽献琛,荣膺天眷。迄今秩祀典于春官,带砺永于蕃卫,中外联属,遐迩企景。以视远托外夷,仅仅奉正朔,安僻陋生,不知复载之大,泯昧以没世者,相去何啻霄壤耶?王之生,心在中朝;其没也,神必依栖于辅甸之近而不忍去。况乎陵庙巍巍,忠义照人,盖诚有所谓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於戏,盛哉!
  附录五、苏禄国恭定东王墓先贤诗集锦
  明 宁河 通州
  花谢红香飏曲溪,藤枝深护小堂低。
  春风细草埋翁仲,夜雨空梁落燕泥。
  万里海天愁思迥,百年苏禄客魂迷。
  多情惟有芳林鸟,不为凄凉依旧啼。
  清 王士祯 贻上
  当年重译入长安,属国威仪尽汉官。
  万里沧波归路远,九河春雨墓门寒。
  空闻螭首生金粟,无复鱼膏照玉棺。
  欲荐溪毛重回首,乱鸦残日夕漫漫。
  清 程先贞 正夫
  万里游魂滞此方,丰碑犹自焕奎章,
  梯航特觐中朝主,冠带何殊异姓王。
  月满苍松栖鹳雀,云连白草散牛羊。
  无端因尔闲凭吊,十二城边古战场。
  清 冯廷櫆 大木
  生为朝贵客,死作郡先贤。
  万里家难返,遂埋官道边。
  丰碑成祖记,遗事野人传。
  太息松楸尽,牛羊上墓阡。
  清 冯廷櫆 大木
  树梢青鸟盘阵鸣,松门斜对九江营。
  七洲蕃部连秦界,万里蛮军老汉城。
  芳草远随方外碧,野花间傍陇头明。
  数家井臼诸孙在,尚有春田雨后耕。
  清 赵善庆 怡斋
  梯山航海朝丹阙,赤绶金章拜凤楼。
  生寄百蛮居化外,死归万里葬荒邱。
  层云渺渺魂南望,细雨潇潇水北流。
  世事久从陵谷变,椒浆欲奠使人愁。
  明 顾炎武 亭林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生朝宠日磾。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
  九河冰壮龙狐出,十二城荒白鹤栖。
  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
  本文作者:政协德州市委员会副主席
  德州市《德州市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附注

〔注一〕东王画象是纸质的。画中东王穿红袍、扎玉带、戴王冠、穿厚底靴,长须垂至胸部,坐椅上,两旁站着两个王子,白面无须,穿黄袍。数百年来此画象几经变更存放处所。日军侵华期间,画象适在清真寺中存放,被驻寺日军军马踩坏象肩部一小部分,经守墓人温寿龄悄悄藏起。一九五九年,省博物馆取去展览,后查询,据云已送回德州,尚未寻到。 〔注二〕御製蘇禄國东王碑碑文: 帝王之治天下,一视同仁,聲教所被,無思不服。故曰: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盖有不待威而從,不假力而致也。昔朕皇考太祖高皇帝诞膺天命,统驭萬方,深仁厚德,薰蒸洞徹,近者既悦,远者畢来,莫不歡欣鼓舞於日月照临之下,猗歟盛哉!肆朕纘承大统,君主華夷。继志述事,惟恐弗逮,勞来绥懷,每殫厥心。而戎狄之君,蠻夷之长,越大小庶邦,亦罔不来庭,朕悉以禮接之。乃者,蘇禄國东王巴都葛叭答刺,邈居海嶠,心慕朝廷,躬率眷屬及其國人,航漲海,汎鲸波,不憚数萬里之遥,執玉帛,奉金表,来朝京師。其恭顺之诚,爱戴之意,蔼然见於辭表,可谓聪明特逵,超出等倫者矣。故特加宴赏,锡以印章,封以王爵,命中人送之還國。道經德州,竟以疾薨,實永樂十五年九月十三日也。訃聞,朕不悼痛,遣官谕祭,賜谥恭定,仍命有司为營葬事,以是年十月三日葬于州城之北。命其子都麻含襲爵,率其屬而還。禮官以襄事告,请樹碑垂示于後。朕惟天無私覆,地無私载,日月無私照,王者奉“三无私”,以代天出治。君臣之序立;五常之教備;内外之分明,生人之大慶實在于斯。故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 王慕義而来,诚贯金石,不谓婴疾,遽殒厥身。其忠義不可泯,故用纪其實,以詔後世。於戲!人孰無死?若王,光柴被其家國,慶泽流於後人,名聲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可谓得其所歸矣。使其區區居海嶠之問,一旦陨殁,身舆名俱滅,豈不惜哉。王雖薨逝,盖有不随死而亡者,此诚大丈夫矣。乃锡之铭曰: 覆載之内,庶類寔蕃。天生聖神,主宰其間。禮樂教化,逵于四夷,包含徧覆,恩布德施。敬恭玉帛,朝于明堂。無有远近,山梯海航。粤自古昔,舆今斯同。蘇禄之君,慕義嚮風。携其室家,暨其耄倪。汎彼鲸波,萬里而至。拜舞婀娜,列辭攄诚。感恩效顺,特逵聪明。眷惟賢哲,锡賚是加。金章赤綬,开國承家。秋風載塗,〓然长驅。神遊逍遥,風馬雲車。平原之冈,佳城蒼蒼。永固厥封,千載之藏。顯既令聞,垂于無極,後之来者,视此贞石。 永乐十六年九月初一日 〔注三〕本文括弧内的字有的是笔者根据其他古籍加上去的,有的为了明晓易懂加上去的。 〔注四〕《清华学报》十一卷一期,吴晗:《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载: 郑和,本姓马,云南昆明人,小字三保,父名马哈只,原是回教巨族,元代时从西域迁云南。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朝过圣地麦加。郑和从幼就常听先人缕述航海经验。朱元璋平云南后,郑和被迫投靠朱棣。从燕王(朱棣)起兵有功,朱棣賜和姓郑。永乐二年擢为内宫监太监。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文收录了回忆三人小组在德州、胜利光复禹城、渤海军区袁司令谈禹城战役、一夜拔除陵、盘沿线十个伪军据点、岗楼、德州历史沿革、德州明苏禄国东王墓考、德州航运史料、德州地区地震史料、德州机床厂建厂及生产发展概述、我所经历的南京“四·一”惨案14篇德州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湘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郑和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
东王墓
相关作品
东王妃墓
相关作品
明永乐谕祭文
相关作品
苏禄王坟诗
相关作品
苏罗国王墓
相关作品
瞻仰苏禄东王墓
相关作品
苏禄王墓诗之一
相关作品
苏禄王墓诗之二
相关作品
苏禄王墓诗之三
相关作品
过苏禄东王墓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