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细胞——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16
颗粒名称: 巨人的细胞——家庭
其他题名: 小辛庄印象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7
页码: 157-163
摘要: 神州的版图上,闪耀着无数改革的群星。我有幸在鲁北平原上扑捉了一颗灿烂之星,这是社会主义巨人的一个细胞——小辛庄家庭。这个村,点燃一支烟可以绕村转两圈,东头叫卖油条西头也能听得见,这就是小辛庄给我们的初步印象。1966年前,仅有17户人家,68口人,有孙、赵两大姓,而无党无团。名庄实队的小辛村只有一名小队长,一名队会计,分别由孙、赵两个家族的代表担任。又因家族观念强,派性斗争激烈,村内工作实难开展。村民靠吃国家救济生活,花钱靠贷款,有困难靠上级照顾。他身为17级国家干部竟三下小辛庄,深入调查了解群众,并亲自帮助这个村建起了革命委员会,选拔了18岁的赵云良当了革命委员会主任。
关键词: 德城区 袁桥乡 巨人的细胞

内容

神州的版图上,闪耀着无数改革的群星。我有幸在鲁北平原上扑捉了一颗灿烂之星,这是社会主义巨人的一个细胞——小辛庄家庭。
  这个村,点燃一支烟可以绕村转两圈,东头叫卖油条西头也能听得见,这就是小辛庄给我们的初步印象。的确,小辛庄村小人少。1966年前,仅有17户人家,68口人,有孙、赵两大姓,而无党无团。时至1968年,小辛庄仍作为一个生产小队,附属于耿庄大队管。名庄实队的小辛村只有一名小队长,一名队会计,分别由孙、赵两个家族的代表担任。又因家族观念强,派性斗争激烈,村内工作实难开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孙、赵两人(家族代表)激流勇退,甩手撂下了两副担子,村里如同一盘散沙,无人管,大段时间陷入了无政府状态。村民靠吃国家救济生活,花钱靠贷款,有困难靠上级照顾。一时间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三靠”村。许多人也因无法生存外出谋生找出路。本来就小得可怜“巴掌”大的村庄,人再外流,剩下的只是一个虚名。
  1969年,曾任陵县袁桥公社党委书记的石连芳看到眼里,疼在心上。他身为17级国家干部竟三下小辛庄,深入调查了解群众,并亲自帮助这个村建起了革命委员会,选拔了18岁的赵云良当了革命委员会主任。从那以后,村里开始有了组织,有了村集体领导班子,集体生产及各项事务也都逐步趋向了正规化。
  万事开头难,乱村工作更难干。赵云良上任后,村里的生产条件很差,无电、无水、无机械,人们的思想混乱。面对如此境地,年青的赵云良便大刀阔斧地理顺起乱摊子,向乱开刀,向难开战。但终因经验不足和人们的思想偏见,致使年青的领导班子,一度陷入孤立难堪的困境。1970年,适逢全国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赵云良“飞马腾空”,一气跑到了山西省昔阳县。接着,他又到了大寨大队进行了参观学习。没想到,赵云良这一大寨之行,感触甚深,启发甚大。大寨人与天斗与地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坚定了他带领小辛庄人民走出贫困,打好翻身仗的决心和信心。从大寨回来后,他和村里的其他干部一起,横下一条心,决定从转变思想意识入手,统一整顿人们的思想,每天集合上工前,带领大伙背一段毛主席语录。通过思想的集中整顿,人们消极怠工的灰色情绪得到了摆脱,人人都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思想的统一为以后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小辛庄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赵云良和其他村干部的带动下,本着“先治坡后治窝”(陈永贵语)原则,用3年时间整平土地100亩,动土近万方。到1973年底,全村高低不平的低洼地块,全部整为一马平川的小平原。象村南五、六亩高台地,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干一冬一春,彻底整平,使从未浇灌过的历史高台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丰收田。粮食产量开始逐年递增,单产超过了纲要400斤。为解决浇水难问题,村里新建了扬水站,集体购置了柴油机,水泵;为解决群众生产上耕种、打场等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困难,村集体又购置了骡马车和一台28马力拖拉机;还新上了轧棉花、弹簧垫加工等工副业加工项目,增加了公共积累。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提高,村容村貌也有了大改观。全村涝洼地的平整,为联片开发和规模化种植打下了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村民思想的安定,为小辛庄农业的大发展赢来了契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似春风吹遍了古老的神州大地,也吹到了小辛庄人的心坎里。土地承包到户,群众有了生产积极性和劳动自觉性。小辛庄人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摆脱了贫困。而村干部却自我加压,变行政命令为服务群众。1984年在村里仍不富裕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为全村群众安上了照明电。1990年,赵云良四处奔波,又为村里的照明电拉上了专线。从此,小辛庄告别了洋(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5年,村里本着上级补一点,集体拿一点,群众摊一点的原则,在村内铺设了一条长达1100米的柏油路,改善了交通条件,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个社会主义巨人躯体上的小细胞,一跃变成了能支撑人民群众生活的“大门户”。当家人赵云良,做为村党支部书记又担起了管理这个家庭门户的重担,凭一身正气、热血红心和勤劳的双手,把这个“家”引上了光明之路。1997年荣获区级“文明村”称号。
  有位哲人说过:“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那段苦难的历史,小辛庄的决策者们才会更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他们为了小辛庄人的未来,为了小辛庄宏伟蓝图的实现,做着更多更细的艰苦工作。
  赵云良担任支书,民主治村是他的施政方针。他以思想教育为主,经常走家串户和“家”里的老人,青年谈心,与少年儿童戏逗,深受爱戴。全村140口人,谁家有事,他都圆满解决,哪家几口人,谁家婆媳不合、邻里不睦,哪家孩子上学有困难,他都了如指掌,都设法去办,而且件件办的无一不恰到好处。多年来,村里坚持每月开一次村民大会布置工作,公布经济账目,增加了经济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从1971年开始,小辛庄的人们每年举行两次茶话会,以茶代酒,同饮齐欢,至今已形成了习惯。第一次是在中秋节晚上举行,由每户出一名代表,组成了“大家”,合家欢聚齐喝同心茶,畅所欲言,共商大事。在这个席面上,“家”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讲几句发自肺腑的言谈话语,哪个成员也能心花怒放。若是两家有矛盾,“大家”齐抓共管,帮助解决。若是谁家违犯了“村规民约”,“大家”也会毫不客气地批评指正。中秋月圆,人心所向,使每个家庭成员感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众人齐唱幸福歌。
  第二次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新年伊始,“大家”团拜,即象征着社会主义大家庭团结友好,尊老爱幼,也表明了礼仪之帮的国度,正气腾空而起。大家拥聚在新的六配套学校里,象学生一样,聆听着党支部总结上年的工作报告,新的一年计划,提出设想。
  同时,也学习上级重要文献,以提高“家人”的“五爱”思想,议国议政,民主理财。“家庭”成员与“家长”共商大计,各抒己见。这样做,小辛庄这个“大家庭”里人心靠拢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摆正了。“四有”新人不断涌现。如8岁的小学生拾到20元钱交公,青壮年无偿为乡民开挖池塘、水渠,老年人主动给妇女看管婴儿等。而这里的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邪风、却早已望而不见了。
  就这样,赵云良和“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凭劳动的双手,自力更生,摆脱了困境,走出了谷底。大干换来了大变。一颗颗赤热的心,在黄土地上不停地跳动,辛勤地耕耘,播下了希望,收获着理想。赵云良一“家”,由1971年粮食总产三、四千斤,猛增到去年粮食总产十八、九万斤,一个箭步提高了60倍。全村的可耕地变成了吨粮田。支部书记赵云良还通过一系列考证,学习参观,又从中国林科院引进了当今国内外最新良种苗木,从山东农业大学和德州林科所等科研单位和部门,聘请了专家、教授进“家”讲课,使“庭院”果树栽培面积大幅度增长,品种逐渐增加,产量飞跃上浮。农牧副渔,百业兴旺,使这个庄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00元。小辛庄这个神州版图上找不到的村庄,一跃成了一颗升腾的星。拥有140口人的小辛庄,聚然变成了社会主义大家族中的家庭成员,巨人的细胞也变成了一个“大家庭”。
  就因为这些,我笔中的墨仍不停地溢出。写起它——小辛庄,这个组成“巨人”的“细胞”,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了困难,团结奋进。我在想:倘若是“巨人”的“细胞”都象他们那样健康、文明、科学、兴旺、发达,巨人不更加强壮吗?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诚区文史资料等情况。例如袁桥乡概况、政权建设、乡村往事、历史回顾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袁书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袁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