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果业——袁桥乡经济的重要支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610
颗粒名称: 林果业——袁桥乡经济的重要支柱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11
页码: 125-135
摘要: 袁桥乡林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素以“水果之乡”著称。解放前,由于长期处在战乱之中,又无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林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保留下来的果树多系枣、梨树等,仅有3600多株,且零星分散产量低。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林果生产,制定林业政策,采取资助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林果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生产先进单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这个乡的林果生产已开始走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高产优质高效之路。在全省果品评优中,这个乡生产的新红星、金帅苹果品种,均获“山
关键词: 德城区 袁桥乡 林果业

内容

袁桥乡林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素以“水果之乡”著称。解放前,由于长期处在战乱之中,又无有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林果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保留下来的果树多系枣、梨树等,仅有3600多株,且零星分散产量低。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林果生产,制定林业政策,采取资助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林果生产。1950年,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提出的“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和“公私林木一律保护”的政策方针,在“谁造谁有”的号召下,林果生产才逐步发展。农业合作化以后,土地归集体所有,私人林地基本纳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中,造林由私人造林为主,转入以集体会战造林为主,由于实行“谁种树归谁有”的林业政策,部分村开始少量种植果树,品种多以桃、梨、杏为主。到1960年,辖区境内种植果树已达10296株。但由于种植零星,株行距过大,大都株距8米、行距8米,或株距8米、行距7米,每亩仅植10几株,加之管理粗放,致使果树成型慢、结果晚,单位面积产量低。1144亩果园,总产只有22.8万公斤。
  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袁桥从曹村人民公社析出,成立了人民公社。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袁桥公社党委,针对本社各项生产出现的不平衡,本着瞻前顾后,积极慎重的精神,把发展林果生产作为治穷致富之本来抓,加强管理,实行合理密植,改株行距为5×6米或5×5米,增加亩株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由不剪枝改为剪枝,由重剪改为轻剪,采用低干矮冠、小主多侧、冠型半园的修整方法,使果树成型快、结果早,管理及采收方便。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成片果园,使全社林果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1965年底,果园面积达到1332亩,总产达65.4万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生产先进单位。
  正当袁桥公社党委带领全社人民大力发展林果生产的时候,1966年6月,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五十年代落实的林果政策,扩大农户植树造林的范围等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来批判,农户家前院内植树栽果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农民造林的积极性受挫,加之商品流通渠道单一和缺乏果品储存、加工的条件,无人管理,每到果品收获季节不是低价倾销,就是腐烂损失,也曾一度出现毁果种粮的现象。一些桃、梨、杏等乡土品种,破坏损失严重,产量降低,挫伤了果农生产的积极性。直到七十年代中期,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才有所发展,1977年,全乡果园面积较1965年虽然仅增了10亩,但产量确增加了250万公斤。致使果品生产在曲折徘徊中步履维艰了10多年。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中心转移,随着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袁桥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破过去单一种粮的旧格局走上多种经营的路子。他们抓住袁桥等村发展果品生产的典型经验,大力推广,及时统一全乡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党的各项政策的威力,巩固已有成果,发展现存优势,走以粮棉为基础,以林果为龙头,促农、促牧、促工”的路子,把林果生产摆上振兴农村经济的首要战略位置,拿出主要领导力量常抓不懈。从过去的“以粮为纲”转到“以林果为主”上来。从1979年到1982年,结合学习、贯彻、落实中央颁布的《森业法》,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同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进林果生产发展。全乡果园原来是由各村成立的林业专业队承包经营,果品产量和质量低而不稳,乡党委、政府通过深入地调查,根据当时农民的技术、文化、资金以及其他素质条件,在全乡16个大队实行了果树承包责任制,采取群众自报公议,支部审批,乡政府备案的办法,将果园承包到户。为平衡果树承包户和粮食承包户的收入,合理分配,各村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果园、粮田提成标准。承包林果的农户,层层签订生产合同,一定五年或十五年不变。林果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改变了以前由专业队承包吃小锅饭的弊端,解决了管理粗放、掠夺式经营的问题,明显地增强了经营承包者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调动了果农增加果园投入、培肥地力的积极性。
  1983年,由于棉花价格优惠,刺激了农民种棉积极性,乡党委、政府对林果生产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林果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没有大的突破。1985年全乡果树面积4500亩,总产达到500.3万公斤,这一时期,虽然林果生产发展缓慢,但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为林果生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棉花面积调减,农民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林果生产。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发展林果作为振兴全乡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他们立足这个优势,努力扩大这个优势,为使林果生产迅猛发展,在全乡作了建立林果生产基地的布置。成立了乡林果生产协会,组建了护林大队和果树技术服务体系。这一年,在德州地区林科所高级农艺师于建国、袁海林、李金江等科技人员的带领下,四下泰安、威海、青岛、烟台等地,为实现全乡万亩果园开发选购优良果树品种,先后引进了日本晚三吉梨、红富士、美国新红星、烟青苹果和大红袍、大金星山楂等果树品种6个,优质果树苗11万株,苹果栽植面积由原来的几百亩增至6000多亩,并成为首批平原绿化达标乡。到1991年,全乡林地面积发展到1.21万亩,其中果园9300亩,比1978年增加7950亩。
  果品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质量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为保证林果生产的稳定发展,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此期间,袁桥乡每年都从山农大、省果科所、地区林科所以及县、市、区林业局,聘请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来乡到村、到实地讲课授艺,传授林果科学管护技术。并于1986年起,不惜高薪从地区林科所聘请了两名高级农艺师,作为常年果树技术指导,定期举办果树管护技术学习班、培训班。以研讨会的形式,交流、学习和推广新技术、新经验,既锻炼了队伍,也推广普及了果树管护新技术,提高了果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近年来,先后培养出300多名林果技术员,基本上达到林果户户均一人,形成了本乡能常年进行独立工作的林果专业技术队伍。1995年,在全市率先推广“刻、剥、拉”及人工授粉、疏花疏果、套代、苹果贴字等新技术,为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生产绿色无公害高档果品提供了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这个乡的林果生产已开始走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高产优质高效之路。乡里制定了《林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果树老品种改造规划》,坚持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大规模实施低价林改造,苹果劣质品种嫁接改造。通过几年的改优换劣更新改造,使全乡果园的品种结构得以调整和改善,形成了以中熟品种为主,适当增加早熟品种和部分优质晚熟品种的格局。从1992年至1998年,累计完成低价林改造13000亩,在汰劣改优的同时,全乡在面上普遍开展了立足小流域治理,大规模开发高效优质林果基地的建设,先后建成规模面积达500亩以上梨、苹果、杏等基地5处,新增省级样板果树园300亩,75%以上的果园,达到了市级优质果园标准,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林业发展后劲。1998年,全乡果树面积达1.1万亩,比1978年增加9658亩,林木覆盖率达21%,果品总产达到1980.6万公斤,比1978年增加1877.15万公斤。在全省果品评优中,这个乡生产的新红星、金帅苹果品种,均获“山东省优质果品金奖”,并以个大、皮薄、色艳味醇脆甜,赢得国内外市场消费者的赞誉。
  林果管理体制的改革,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林果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近几年来,袁桥乡从当地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果品生产作为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来抓,逐步形成了果品生产、储存、销售“一条龙”生产体系,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子。
  袁桥乡果品生产、储存、销售“一条龙”生产体系,主要是由村、果农、果品贸易公司、信息组和果品生产服务站组成。通过统分结合的组织形式,使果品生产、储存、销售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加强对果品生产、储存、销售生产体系的领导,袁桥乡成立了果品生产、储存、销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乡果品生产、销售的发展规划,协调生产中各自的关系,研究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对果品生产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流通渠道的开拓,通过信息组、果品贸易公司和果品生产服务站,提供服务,传递生产、销售信息,负责果品销售,同时通过全国各地信息点直接向销地提供信息,采取请用户上门的办法开拓销售渠道,协调组织产销直接见面。为了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他们以乡的信息机构为枢纽,统一汇集整理来自上下左右各条渠道的市场信息和果品行情及时反馈给生产者。并由果品生产服务站负责全乡果树种苗调剂,提供果树所需要的药械,传播果树管理技术,并实行技术承包。
  为了建立稳固的果品生产基地,从乡到村,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调剂种苗、统一标准质量、统一栽植时间、统一检查验收。有条件的村,还实行了集体统一购买化肥、农药和园艺药械,统一修建水利设施和浇水,统一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统一看管果园,统一采摘时间,统一帮助签订交售合同等。对发展商品果有困难的村、户,优先贷款,帮助他们筹集资金,对新果树,在原实行分户承包的基础上,采取统一规划,分户施工管理的方式,谁栽树、谁管理、谁受益,签订合同,长期不变。这样,既适应了果树生产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又调动了承包户对果树实行集约经营的积极性,保证了果品的持续稳产、高产。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销售,寻找客户,扩大果品的销路。
  为了提高信誉,开拓市场,还制定了“三不销”、“四不准”的规定,即:施剧毒农药的不销,霉烂变质的不销,达不到规格标准的不销;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准随意废除合同,不准哄抬物价,对外地来收购的不准乱收费,不准短斤少两。由于他们严守规定,狠抓落实,信誉不断提高,产品销往京津、东北、江苏、香港、深圳、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内外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和地区。
  袁桥乡的果品生产服务体系,是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进行的松散性的经济联合和协作。具体来说,每到年初,由乡果品贸易公司与村或果农签订合同,其内容包括果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采摘时间等,由于受市场供求影响,在果品价格上,实行浮动性的合同价格,收购时,按当时市场价格进行收购。这样,使果农、果品贸易公司共同承担价格风险。在果农与果品生产服务站之间签订果树技术合同,由果品生产服务站向果农提供果树生产技术和信息,帮助果农制定全年果品生产预算方案,并派人定期实施。通过签订技术承包合同,进一步激发了果农对果树进行科学管护的积极性,促进了全乡果品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密切了果农与果品贸易公司和服务站之间的经济联系。
  几年来,袁桥乡林果生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格局,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果生产基地,收到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方面,通过组织果品产销见面,直接收购,减少了经营风险,建立了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体制。另一方面,通过果品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多次增值。改变了过去果品产销互相脱节的状况。199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5809万元,其中果品生产完成2304万元。
  过去,农民想发展果品生产,由于担心销售困难,而不敢发展。果品生产、储存、销售生产体系的建立,强化了农民的商品意识,使他们看到了发展果品生产的美好前景,调动了他们发展果品生产的积极性。现在全乡拥有各种果树43.8万株,其中苹果37.2万株,梨3万株,杂果3.6万株。全乡户均果园2.3亩,人均果树23.2棵,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增加了果农收入,而且还为果品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可靠基础。1998年全乡直接从事果园管理的人员达5000多人,有效地改变了全乡劳动力结构,使剩余劳力得到合理利用。
  春天,当您步入袁桥乡每一个果园的时候,如进花园。那一片片低干矮冠圆型果林,格局分明,繁茂葱郁,繁花如攒似拥,满园鸟语花香。那杏花、桃花含苞吐蕾,争妍斗艳,竟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那白的素装素裹,晶莹皎洁的苹果花和栽培长达百年之久的梨花,看着它,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怀。园内条条道路纵横交错,顺道而行,似有曲径通幽之感。
  深秋,不同品种的苹果挂满枝头,高者映日闪光,低者吻地含笑,绿中透黄、红里泛青,四果相连,不时向您展现出“祝你幸福”、“身体健康”、“万寿无疆”等字样。个大味香、质脆肉甜的鸭梨、胎黄梨、谢花梨、马黄梨、日本晚三吉梨,挨挨挤挤各呈姿态,令人望而生津。
  采果时节,欢乐的人们忙碌于果林之中,封装好的果箱,一片片排列整齐。购果的客商纷至沓来,拉运果品的各种车辆往来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目前,袁桥乡正在稳步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他们计划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同时准备建立配套的冷藏设施,搞好果品冷藏保鲜,以便调节、扩大果品销售;适当发展果树大棚栽培,为果品生产的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果品生产向更高水平迈进。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诚区文史资料等情况。例如袁桥乡概况、政权建设、乡村往事、历史回顾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田贵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袁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