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88
颗粒名称: 自然条件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9
页码: 5-13
摘要: 地形 袁桥乡地处黄泛冲积平原,由于受黄河百万多年来的冲刷、沉积及迁徙泛滥和人工改造作用,其形成的地形地貌呈现梯形状,全乡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呈西高东低之势,自然坡度为0.71‰。从总体看,地势平坦,无大起伏,但由于境内的故河道和浅平洼地,散乱地分布在高、洼地之中,使微地貌出现了高、洼不同的两种类型。河滩高地 据历史记载,该地约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前11年之间,由古黄河“北渎泛道”河漫滩沉积而成。面积56863.2亩,占全乡总面积的68.8%。除少数洼地及沙质河槽中有少量盐化潮土以外,多系褐土化潮土,是本乡粮棉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涝、碱灾害较重,是本乡的低产地区。河流 袁桥乡境内主要有三条过境河道和两条主干渠沟。
关键词: 德诚区 袁桥乡 自然条件

内容

地形 袁桥乡地处黄泛冲积平原,由于受黄河百万多年来的冲刷、沉积及迁徙泛滥和人工改造作用,其形成的地形地貌呈现梯形状,全乡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呈西高东低之势,自然坡度为0.71‰。从总体看,地势平坦,无大起伏,但由于境内的故河道和浅平洼地,散乱地分布在高、洼地之中,使微地貌出现了高、洼不同的两种类型。
  河滩高地 据历史记载,该地约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前11年之间,由古黄河“北渎泛道”河漫滩沉积而成。面积56863.2亩,占全乡总面积的68.8%。其区域是西起漳卫新河,东至马颊河,南起乡界的东、西官道魏,北至清寅寺、尹庄。在漳卫新河与马颊河中间有一条被淹没的沙质河槽,俗称赵王河,经本乡的牌子、管庄自南向北相接,河槽宽300—600米。因有古河道的穿过,也就形成了本乡的牌子、王张屯等处浅平洼地,且浅平洼地与故河道一般低于附近地面0.5—1.0米。
  袁桥乡由于地势高、年代久,又处于漳卫新河、马颊河之间,经多年自然排涝的冲刷,形成了许多自然沟,如地屋刘沟,长达千米,深三米多,宽20—40米之间,且极不规则。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使这个区域的地貌也有了大的改变。潜水埋深低,一般在3—5米,淋溶作用强,地下水出流畅通。除少数洼地及沙质河槽中有少量盐化潮土以外,多系褐土化潮土,是本乡粮棉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槽状洼地 该地多分布在袁桥乡中部村庄,由西南斜向东北,呈狭长钳形地带。面积25786.8亩,占全乡总面积的31.2%。从微地貌来看,孝攒店以北洼地较多,并夹杂着部分条状高地和坡地。此区内排水条件较差。地下水矿化度3—5克/升。涝、碱灾害较重,是本乡的低产地区。
  河流 袁桥乡境内主要有三条过境河道和两条主干渠沟。河道总长度22公里,流域面积达163.34平方公里。在三条河道中,除减马横河为东西走向,其余两条均为西南至东北走向;两条主干渠沟纵横交错,分布全乡。
  马颊河 位于袁桥乡东部,在境内流经的是原徒骇河故道,是乡内最主要的排涝和蓄水灌溉的河道。由地屋刘入境,至东、西程官屯村,流经长度为5公里,流域面积达69.16平方公里。能够浇灌4600亩粮田及果园。
  减马横河 位于袁桥乡与抬头寺乡两乡交界处的104国道南侧,1970年,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人工开挖的河道。流经该乡的大王庄、朱庄、孝攒店、小辛庄、东官道魏、西官道魏、贺家店、乔庄8个村庄,与马颊河相接,在袁桥境内流经长度为8公里,流域面积51.27平方公里。
  漳卫新河 又称减河,位于袁桥乡西部,是本乡主要行洪河道。上接抬头寺乡界,由大王庄村西入境,经庄科、杨庄、袁桥、芦庄、齐桥、尹庄出境,流经长度为9公里,流域面积42.91平方公里。1994年,市改区后,德城区委、区政府为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充分利用水利资源,于1996年在该河流经的袁桥地段,修建了一座大型排灌站,排灌至袁桥、赵虎、赵宅3个乡的百多个村庄的农田。
  地质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060年,黄河有26次大的改道。有四次涉及陵县,两次涉及德州。因而袁桥一带也就形成了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孔隙水文地质区。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及细砂,相对隔水层为亚粘土和粘土。在粘土层裂隙中也储存一部分裂隙水。岩性受黄河古代冲积作用的制约,呈水平条状分布,延伸方向与黄河一致。垂直方向含水层与隔水层交互迭加,呈透镜状。均为第四系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和多次决口形成的淤积物复盖。由于受黄河等河流流速向的变化影响,沉积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分选作用,因此,冲积物较为复杂。沉积物质主要有砂质、砂壤质、壤质、粘壤质和粘质五种。
  气候 袁桥辖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冷热季和干湿季区别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光热资源比较丰富。春季是雨水稀少,干旱多风,蒸发量大,有时并有早霜危害;夏季雨量大而集中,往往酿成大涝,有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建设造成一定危害;秋季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昼暖夜凉,温差加大,当有冷空气爆发时,会造成早期寒流,大风降温天气;冬季天气干燥少雪、寒冷。年平均气温13℃,月平均最高气温在7月份,为27℃,最低气温在1月份,为零下3℃;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3.4℃,出现在1968年6月;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0.4℃,出现在1979年1月。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夏季占72%,春季占11%,冬季占2.5%,秋季占14.5%。年最大降雨量为1024毫米(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272.3毫米(1935年),最大日降雨量为160.9毫米(1974年8月9日)。年平均光照2679.9小时,占可照时数60%,月均223.3小时。全年
  以十月的66%光照率最大,七月的光照率53%最小,其他10个月都在56%以上。年均太阳总辐射量124.2千卡/cm2。相对湿度年均65%,绝对湿度11.9毫巴。年均无霜期202天。最多风向为西南风(SW),次多风向为东北风(ENE),年均风速3.7米/秒。
  土壤 袁桥乡的土壤均属耕种历史悠久的农业土壤。土层深厚,沙粘相间,可利用土壤面积3.81万亩。在自然条件和耕作措施长期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土类,根据土壤母质来源,潜水状况及地貌特征分为三个亚类,三个土属,四个土种。一是褐土化潮土,群众叫它两合土或白土,占可耕地面积33.1%,主要分布在袁桥、齐桥、芦庄、任庄、大王庄、孟集、程庄、牌子及南部、东部村庄。土层深厚、保肥供肥能力强,潜水埋深一般在三米以下,淋溶作用强,土体剖面有明显粘化层,有白色假菌丝体和胶膜,土壤耕层质地较好,有机质、养分含量高,具有高肥长效性,既发小苗,又发老苗,是生产性能、生产水平较好的土壤。二是典型潮土,此土壤是目前乡内农业利用的重要土壤,也是粮菜生产的基地。潜水埋深一般在2—3米。地下水源丰富且水质好,土层剖面有明显的绣纹斑。其肥力状况与褐土化潮土基本相同,溶重较小,口松易耕,通气、透水性能好,水热条件适中,有利于作物根系下扎生长。面积为18326.1亩,占可利用面积的48.1%。三是盐化潮土,潜水埋深在1.5—2.5米,土体及表层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类。土壤易板结,通气性差,具有潮、湿、冷、凉、板的特点,对作物生长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盐害。主要分布在〓场刘、牌子、管庄、后赵等村,面积7163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8.8%。这类土壤的形成,除自然因素外,也与灌溉蓄水过多、用水不合理和施用有机肥料少有关。
  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地域固有的宝贵财富。土地、水、动植物以及害虫、天敌等,均属自然资源。全乡经六百多年的开发利用,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现有土地总面积82650亩,可利用面积38100亩。从土壤质地上来看,壤质土占全乡可利用面积的96%,耕性良好,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适宜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4%为沙质土,通透性强,适宜花生、地瓜的栽培。水资源,多年天然水总量3809.47万立方米,其中地上水2193.39万立方米,地下水1616.08万立方米,尤以漳卫新河、马颊河的过境客水为丰。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523.89万立方米,其中地上水847.54万立方米,地下水653.55万立方米,过境水22.80万立方米,占天然水总量的40%。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就有近百种,除部分属药材资源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很好的牧草。荠菜、曲曲菜、播娘蒿等可为人们食用;苇、蒲可用于建筑和编织;藕、菱、荸荠是水生经济植物。人工培植鸭梨、胎黄梨、谢花甜、马黄梨,盆栽花卉和露地花卉植物科种有着百年的历史。野生动物中,价值较大或对人类对农业关系较密切的兽类有黄鼬、刺猥、蝙蝠等;鸟类有猫头鹰、啄木鸟、燕子、喜鹊等;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有蜥蜴、壁虎、蟾蜍、青蛙等,蝎子、蜈蚣、蜗牛、地蟹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他虫类有鞘翅目的瓢虫、步甲,膜翅目寄生蜂类,双翅目的食蚜蝇、食蚜虻,同翅目的草青蛉,蜘蛛纲的某些蜘蛛等,是农作物和林木害虫的天敌。近年来,这里进行了大量的人工养殖菌类,主要是担子菌纲的伞菌科和木耳科木耳属等真菌,其中有蘑菇种的平菇、凤尾菇,银耳种的银耳等。
  灾害 袁桥乡自古以来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风灾、旱灾、水灾、虫灾、雹灾等自然灾害均有发生,尤以旱灾、风灾、水灾危害面积大,甚至导致农作物绝产。旱灾,不同程度的干旱几乎年年都有,有局部性,也有全乡性的,当地有“十年九旱”之说。从春秋两季看,秋旱甚于春旱,在一般春旱情况下,能够按时播种立苗,而秋旱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如持续时间长,就要影响秋播,因此有“秋旱如刀刮”的说法。据有关资料记载,自1372年(明洪武五年)至1942年的570年中,出现旱情47次,较严重的有16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小麦无法种植。其中春旱9年,夏旱8年,秋旱14年。1988年至1989年连续干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涝灾,主要是由暴雨和连续阴雨造成的。本区降雨多集中在夏季,随着河床漫溢,造成积水成灾。自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6月始至今,大的水灾就有12次,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苦难。解放前,每逢大的水灾,就有许多人挣扎在死亡线上。1917年(民国六年)秋,大雨淹没庄稼,屋舍倒塌无数。1961年7月,大雨连绵,十日内降水800毫米,多数村庄被水包围,庄稼淹没,部分房屋倒塌,农作物大面积绝产。风灾,对农业、林果、养殖以及建筑设施等均有很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至今,8级以上大风4次,有“大风拔木”、“树禾尽偃”、“大风伤禾”等灾情。1981年5月,遭受八级大风袭击,持续六小时,部分村庄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1990年7月,遭特大暴风雨的袭击,造成全乡停电,通讯中断,农作物、果树受灾损失惨重。雹灾,多发生于春夏之交,一般范围较小,时间短,但破坏性很大。1970年7月20日下午3时,玉米、棉花、蔬菜和果类均受其害。虫灾,以蝗虫、粘虫为害最重,从1403年(明永乐元年)以来,有据可查的蝗灾就有9次。1942年夏,蝗虫过境,遮天蔽日,谷叶尽伤,漫野如堆似积。建国初期,蝼蛄、蛴螬、金针虫等仍然成灾,自五十年代以来用药粉进行防治,灾情逐年减少。震灾,据资料记载:建国后共发生两次较大地震。一是1966年3月22日凌晨4时,河北省邢台地震;二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市地震。辖区内均有强烈震感,均在五级左右,老旧房有倒塌,人畜无伤亡。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诚区文史资料等情况。例如袁桥乡概况、政权建设、乡村往事、历史回顾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袁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