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87
颗粒名称: 建置沿革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3
页码: 2-4
摘要: 建置 袁桥乡是在建国后三年困难时期新设置的乡。1961年8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德州市曹村人民公社析出组建新社,称德州市袁桥人民公社。1984年3月,体制改革,改公社为乡,称袁桥乡。沿革 袁桥,始称于明。在明朝洪武初年一袁姓在此居住建村,初称袁家庄。因地处古黄河东岸,村中有条河,常年流水,过往行人极为困难,为方便人们,此袁姓出资修建石桥一座,故名袁家桥,简称袁桥。1998年全乡总人口19813人,出生率5.02‰,死亡率2.28‰,自然增长率为2.74‰,每平方公里360人。在总人口中男9913人,女9900人,男女比例为1∶1。农业人口18887人,非农业人口926人。全乡劳动适龄人数9132人,育龄妇女3839人。
关键词: 德诚区 袁桥乡 建置沿革

内容

建置 袁桥乡是在建国后三年困难时期新设置的乡。1961年8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德州市曹村人民公社析出组建新社,称德州市袁桥人民公社。1984年3月,体制改革,改公社为乡,称袁桥乡。
  沿革 袁桥,始称于明。在明朝洪武初年(1368)一袁姓在此居住建村,初称袁家庄。因地处古黄河东岸,村中有条河,常年流水,过往行人极为困难,为方便人们,此袁姓出资修建石桥一座,故名袁家桥,简称袁桥。1368年(明洪武元年)袁桥一带属山东行省济宁府陵州;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分属德州大兴依仁一里、二里、六里、七里和依仁大一里;1644年(清顺治元年)属济南府德州;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知州石之珂新定六乡三十四保,又加城内、外二里为三十六里,分属正东乡一、二、三、四保和东南乡四保;1909年(清宣统元年)知州杨学渊划为九区,将三十六里划归九区之中,分属连城区、临齐区。
  1912年(民国元年)仍沿省制,属东临道德县;1925年(民国十四年)属德临道德县;1931年(民国二十年)县长李树德遵照国民政府公布组织法编制,全县九区编为三十一镇、二百二十九乡,分属德县第二区、第七区;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德县城后,分属日伪德县第二区、第七区;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仍分属德县第二区和第七区。
  1946年6月,德县解放后,析置德州市,分属德县曹村区、抬头寺区、边临镇区;1952年6月,德县与陵县合并,称德县,分属土桥、抬头寺、曹村、边临镇区;1958年1月,撤区划乡,属王官乡;同年9月,人民公社化时,分属先锋(曹村)、英雄(土桥)、五星(边临镇)人民公社;12月,平原县与德县合并称平原县,同时曹村人民公社划归德州市,分属德州市、平原县;1961年8月,曹村公社划分为五社,辖区从曹村公社析出,成立德州市袁桥人民公社;1964年12月,区划调整,袁桥人民公社划归陵县,称陵县袁桥人民公社;1984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进行体制改革,改社为乡,称陵县袁桥乡;1992年10月,袁桥乡复归德州市;1994年市改区后,隶属德州市德城区至今。
  区划 1961年8月,袁桥人民公社成立后,辖袁桥、尹庄、清寅寺、齐桥、芦庄、李少槐、任庄、碾子赵、小李庄、郑庄、大杨庄、牌子、庄科13个生产
  大队;1964年12月,区划调整,原属陵县土桥人民公社的乔庄、贺庄、东官道魏、西官道魏、东程官屯、西程官屯、东王官、西王官、马庄、牟庄、张文成、小辛、耿庄、地屋刘和抬头寺人民公社的孝攒店、朱庄、大王庄及边临镇人民公社的东王张屯、西王张屯、管庄、胡庄、〓场刘、赵集、孟集、曹家庵、香坊赵、孙良、包庄、小刘庄、后赵、程庄31个生产大队,划归袁桥人民公社,全社共辖44个生产大队;1976年,东王张屯、西王张屯、管庄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辖42个生产大队;1983年,管庄大队析出,共辖43个生产大队。1984年3月,体制改革,袁桥人民公社改为袁桥乡,以上所辖的43个生产队也改为43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 1961年全乡12814人;1978年16530人;1988年增至16608人,为1961年的1.296倍、1978年1.005倍。1998年全乡总人口19813人,出生率5.02‰,死亡率2.28‰,自然增长率为2.74‰,每平方公里360人。在总人口中男9913人,女9900人,男女比例(女=100)为1∶1。农业人口18887人,非农业人口926人。每千人拥有高中毕业生81名,初中毕业生168名,小学毕业生450名。全乡劳动适龄人数9132人,育龄妇女3839人。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诚区文史资料等情况。例如袁桥乡概况、政权建设、乡村往事、历史回顾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袁桥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