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长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77
颗粒名称: 文史长廊
分类号: K295.24
页数: 26
页码: 160-183
摘要: 李翰林,名棅,字文众,德州市德城区李家角人。康熙癸酉年中举人,庚辰年中进士,在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中书。戊子年典试贵州,授徵仕郎。由于他“贵州精于鉴裁,以劳得病,返役卒于途,时年58岁。黔人祀之名宦棅”。自奉廉洁,周贫济困,个人无所营树。棅闻后,急舆之至舍,百万愈之,遂留为褚子师比。妻刘氏,廪生刘家燮之女。李诚明诗文典雅,“诗古文词则李白、韩愈,四六直逼徐庚”。清初学者顾炎武、张庆洁,到泰云先生墓前拜奠,并分别写下《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和《见可园怀古》诗二首。
关键词: 文史资料 德州

内容

李翰林及其家族简介
  田贵宝 李世明
  李翰林,名棅,字文众,德州市德城区李家角人。康熙癸酉年(1693)中举人,庚辰年(1700)中进士,在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中书。戊子年(1708)典试贵州,授徵仕郎。由于他“贵州精于鉴裁,以劳得病,返役卒于途,时年58岁。黔人祀之名宦棅”。
  李棅,生貌伟杰,目光炯炯,长而美须髯,善谈吐,亦能工文章,善书法,然不以自多,喜交游。自小酷爱读书,常借书于藏书之家,求教于有识之人。李棅受祖、父读书上进,光宗耀祖的教诲,日夜苦读,废寝忘食,白天认真听老夫子的教导,夜间思考揣磨。有一次,棅伺侯老夫子就寝后,仍挑灯夜读,忘了一切,口中咿唔出声,惊醒了老夫子。老夫子下床悄至背后,见棅这般苦读,不由抚背而言:“孺子可教也”。由此,棅得到老夫子的真心传教。有一年的冬天,母亲王氏见棅手足冻肿,执其手哭泣着说:“吾儿为何弄成这样!”棅哭说:“母亲,儿今苦,将来自有丰衣足食之日”。
  李棅中进士后,因“器资醇雅,学识明通,释褐登朝试职,文章之府,分藜寓直摛华翰墨之林”,恩授徵仕郎。棅为人潇洒,光明磊落,居官刚正不阿,不畏权势。选拔学吏,能够掌握原则,不徇私情,器高深远,量才推荐,知人善任。自奉廉洁,周贫济困,个人无所营树。他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禄“与亲朋共之”。余年未冠时,应童子试,与仲兄森于考院之门,叩所为文,每得一善句,欢尝盈言,往往爱其文字,辄涣然自释,或遂成莫逆,交至遇雅流危,陀倾赀拯之不少,吝更终始为谋。福建有一孺生,名高宸,癸酉年(1693)举士其乡,而宸不与贡禄心常愧,曾为棅言此佳士。既而宸以拔贡入都,进京途中,“遇强盗击之旅舍,伤创甚,”路资盘费全被劫洗一空。棅闻后,急舆之至舍,百万愈之,遂留为褚子师比。宸其试京兆不得志,欲归闽(福建)不能复,棅赠宸黄金百余两,使宸解难回乡。同知诸生颜希圣、宋来会,皆年少有行,谊善举子业,棅时时致之,“子弟为文会,德州文事浸以日盛,棅有力焉。”自癸酉举京兆后,六年不第,侧纵情诗酒,或呼虑自乐,虽累日夜,而神采奕奕。然既登庚辰进士,官庶常,则修谨廉饬,恂恂务职业,虽围棋素嗜,往往枰间积尘。改官内阁中书,慨然赋诗,有“肺同杜甫医还易,腰比陶潜折更难”之句。清初学者孙勷,谓“余穷悲夫好忌者。伊古以来不绝世。怀贤喜士若君得,苟非今世所希孰。”“不能禁韩子,所以称田横。”戊子(1708年)夏,奉使贵州举士正,蔡吏部专以试事属棅,棅精搜拔,由于他“贵州精于鉴裁,以劳得病,返役卒于途”。仅留《归里》诗一首:“葛巾节杖野人装,老病归休正不妨。食药久谙薑桂辣,裁衣新试芨荷香。平原岭畔山薑舍,马颊河边侍读庄。蜡屐不须寻五岳,愿从二老老家乡。”妻刘氏,廪生刘家燮之女。“早习女仪,克修妇职,鸡鸣交儆,既砥节于,素丝蚕绩,执劳用邀,思于紫綍。”恩封孺人。子三:衮耀、宝默、庭灿;女四:一适广丈田阴丽;一适太学生冯炎;一适候选州同魏国华;一适国子监典溥谢靖。
  李棅系始祖李子实之第十代孙。明成化年间,李子实由直隶遵化州(今河北遵化县)石门镇迁至山东省商河县三里庄居住。至第六代李兰,因家境贫困,携妻带子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自商河县来德州崇德乡占籍,遂迁至城内李家角落户。
  李兰,字德馨,号卫泉,性格慷慨雄迈,爱做好事,不图名利。以做豆腐为生,衣着朴素,生活从俭,得街邻里舍高度评价,“百里外以为常称竭力之事”。晚年迁居东村(今抬头寺乡文庄村),以耕自老,卒年88岁。
  李兰之子李大华(棅之曾祖),字朴菴,号君实,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周年,生母王氏怀抱随父来德。“母王氏早逝,以张继母抚养。”明万历癸酉(1573)年中举人,知武强县令,“治行清介,秉性刚方”,任内“关心民瘼,兴利除弊”,深受民众爱戴。时民众田赋奇重,苦不堪言,大华将上、中粮改为下粮征收,减轻了民众负担。县有巨室诬7人死,大华抚膺自矢,不肯杀人媚人,并与平冤,伸张正义。一监差使者,托私人索百金为寿,大华“峻拒之”,以此投劾,弃官归里。
  大华谢政后三十年,多在田间足迹,不甚履城市,“性好俭,善交游,食止充腹。衣止蔽体,无他费所”,劳苦经营,得宅二区、书二架,田数百亩,粟数十斛,逍遥后生。他在自撰墓志铭中记之:“少业儒兮,以慕视兮;壮作吏兮,以字民兮;老明晨兮,以训子兮”留后。卒年82岁,葬于罗李村北(今抬头寺乡)。子二:诚明、诚明;所生一女适儒学官张尔田。
  李诚明(大华长子,棅之祖父)字涵盖,号思伯,又号泰云,明万历甲午(1594年)科举人,“博极群书,以至天文地理,战阵推步,数术之学,无不通晓,皆有独解,与世俗所守师说不同,而内行纯备,孝友过人,百金可挥,冰心铁骨,一介不取。”“人有小善,则称扬,赞不绝口;迂人恶,则百计弥缝之不使露。”“登贤书四十年未尝一字,干州府(在四川境内)长吏莫不爱敬之。”耆年,隐豹于平原,公车敝而志气常新,精神愈旺。天启间,阁辅朱延禧荐为中书舍人,不就;魏忠贤窃柄遣人以厚币聘之,托疾固辞不赴。及忠贤貤士大夫益推重之,十上公车数奇,未得一第,抗志不仕,以读书终其身。年逾五旬,飘萧白发,映青衫而有余辉,独居东村别墅,建一亭,椽、楹、瓦、俱方,上悬方额,名曰:“矩亭”。朝夕种树、艺花,觞咏其中,六十多岁卒于乡。清顺治七年(1650)八月,“据本州乡官,都察院右副都御吏赵继鼎等16人,正教育谕训道马元禄等8人、举人张锦起等15人、德州左二卫廪增附学生吴绍南等155人、假应举赵可登等245人,连名状禀本州知州孙应龙,转钦差提督通省学正右参议钟,批”,于九月二十九日崇祀乡贤祠(李诚明进入德州乡贤祠)。妻赵氏,廪生赵应科之女,所生二女,一适陵县康融;一适建昌通判程泰。
  李诚明诗文典雅,“诗古文词则李白、韩愈,四六直逼徐庚”。特色是:注重音调,讲究词藻,学者称为泰云先生。清初学者顾炎武、张庆洁,到泰云先生墓前拜奠,并分别写下《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和《见可园怀古》诗二首。顾炎武的《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是“人生无贤愚,大节本所共。蹉跎一失身,岂不失弦诵。卓哉李先生,九流称博综。心鄙马季良,不作西第颂。屏居向郊垌,食淡常屡空。清修比范丹,聪记如应奉。力学不求闻,终焉老家弄。”张庆洁的《见可园怀古》是“泰云先生人中豪,元龙豪气百尺高。孝廉十上公车去,数奇不偶空首搔。草堂习静同太古,山林城市远尘嚣。逆阉势焰等腐鼠,此物丑类方牙刀。殷勤厚币重招致,乌敢以此溷我曹。毅然绝跡长安道,灌园独乐隐蓬蒿。手栽松子志后凋,蔓枝上引取凌霄。凌霄作花松特立,从心不踰矩独操。有所不为真狷者,引实顾言宁嘐嘐。今子文孙善继述,见可而可登熙朝。螽斯绳绳成鹊起,明德之后多誉髦。”在这两首诗里,对泰云先生的高风亮节,给予高度的评价。泰云先生著有《翾翾草》、《广川人文初搜》,都未刊行。现仅存《《弔谢贞烈》七言古诗一首,兹录之以纪其事。诗曰:“我所思兮在昔年,每同阿父共翩翩。忽传帷内产兰英,此处才听二三声。清越不同凡女气,争夸眉字带刚毅。无何随父到山西,观兰英台乌鸟楼。家训无非正直事,胸中已识从夫字。自从母命到夫家,堆布操作无纷华。日日劝夫勤勉学,恐夫不得露头角。夫身未病心先动,解识人间总若梦。倏尔藁砧果逝亡,裂天崩地诚悲痛。三朝绝粒不曾食,慈母耳边常唧唧。阿始泪眼浑无措,往来好语相调护。忽然五月香云暮,母梦阶前若拜诉。恍惚梦里哭几声,醒时闻得香魂讣。世间多少奇男子,那得心肠似尔尔。灵粹青寒飞白雪,方知谢氏存忠节。”(注:谢氏,庠生周光烈妻,御史谢廷策〈德州左卫人〉之女。通女范内,年十八适光烈,善事翁姑。光烈卒,整衣辞姑及母,誓以身殉。母、兄劝谕之,触阶求死。越五日卒,事闻予旌。)
  李源,字星来,一字江余,号退菴(诚明嗣子、诚明长子,李棅之父),清顺治乙酉(1645)年经魁,丙戌(1646年)进士,山西河津知县。“践修义方,夙著诗书,启后用彰,式谷之风,弓治传家,克作教忠。”恩赠徵仕郎,翰林院庶吉士。源知河津县,当时天下初定,民族矛盾突出。初到三月,“悉知豪宦张家壁纵子肆攘夺乡里,源置之法,尽返所攘夺于民。修薛文清旧宅,令诸生肄业其中,上官檄有不便,民事者辄封还。”当时,“咸目为强项令,大同姜环叛,缮城浚濠,为死守计。五间月,叛宦张家壁内变为应,源突围出与李浃(山西芮城知县)同志请兵,前驱击贼于蒲,破之进克河津,擒家壁于大元砦,事既平,吏议功过相当。陕西孟忠毅、乔芳力荐,终格于议,告归,葺先人矩亭觞咏。”在此期间,与程先贞(工部营缮司员外郎)、李浃、赵其星(德州左二卫廪增附生)相互交蹉,州人举为乡饮大宾,力辞不就,年七十卒。著有《州秉》一书、《德州志·文艺内编》、《见可园诗文集》,可惜佚失不清。现仅有《夏夜吟》和《重修矩亭感题》诗二首,录下:《夏夜吟》:夜月清如洗,冰心托玉壶。竹君千个在,石丈一峰孤。独酌开青眼,微吟撚白须。故人书昨至,远道忆吾徒。《重修矩亭感题》:东郊别墅旧林坰,还向空园起矩亭。堂构重开循故址,图书长在守遗径。贾逵父业千秋重,郑众需门再世馨。取道室成轮奂美,松筠未改曩时青。可谓“五言逼真谢、鲍,七言全倣杜、韩”。生有四男:桢、森、棅、柽;三女:一适国子监典籍赵廷讲;一适陵县于家集庠生于德慎;一适临朐教谕金庭尧。
  棅之子、侄、孙众多,查其《李氏族谱》,共计68人。其中直系孙6人;曾孙14人;玄孙12人;元孙16人。
  衮耀,字南强(棅长子),候选训道。元配萧氏,工绘画;继配陈氏,“能文辞,善画花禽,生平无怒容,好周济穷人,轻易不谈别人过失,教子女必以礼法。”
  子二:持均、立均。
  宝默,字敏叔(棅次子),嗣伯父森后,由监生考职,初知浙江云和县,“在万山中,文化颓废,创云溪书院,捐俸以资。”“值螟螣害稼灾甚,民汹汹了欲就食于闽(福建省)。县距省甚远,宝默既具详情,赈度待报已晚,即发仓谷万余石,以止煮粥。”“以上逃者,民乃安集如故。”制府李敏达称其才,“三月不遑暇食。”又调任镇海、鄞县知县,皆有惠政。士民有“青天白日”、“甘雨祥云”之诵。以开府稽口口保举,擢湖南辰州府同知,因亲老,改河北保定府同知,后署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知州。宝默“雅擅才能,克宣兹惠,抚绥有要,常深疾痛在己之心,怀保无穷,不忘顾复斯民之责。”恩授文林郎。配苏氏,“终温且惠,既静而专,綦缟从夫,克赞素丝,之节蘋蘩,主馈爱流,彤管之辉。”恩封孺人。子三:平均、政均、陶均。
  庭灿,字仪矩,号肖亭(棅三子),后选州同知。“其家自泰云先生以来,喜交遊,尚义气,德当南北之冲,士大夫道此者,多归李氏。”庭灿,童而习焉,所居故有见可园,树石皆旧,庭灿重修建矩亭于园,其字、号“以寓仰之意,仪泰云而肖。”益植嘉卉,宾朋过从无虚日。“性通谐乐,易不为拘,拘态能称说古人事,且多识乡闾旧闻,考故事者籍为献尝。”并捐资修葺学宫,提倡设立义学,皆受读书人庆。遊维杨姑苏武林,以畅其怀,“一日肖亭赋秉强,固晚年洒脱不羁。”又自号顽禅老人,“顽言其坚,禅不系也!”年六十七卒。留有五言古诗《古意》一首:“好鸟鸣枝头,腕晚春风吹。凌晨适东野,薄暮巢南枝。众鸟时饮啄,一鸟伤饥啼。毛羽已摧残,冲霄付虚期。高举盼暝鸿,绕村于谁依。延颈发长鸣,鸣声一何哀。独有素心人,闻声起徘徊。”配鲁氏,子衡均。
  铨,字宪唐(棅孙,政均子),“弓裘衍泽,瓜瓞绵麻,作述相承,再世式彰,其祖,武渊源有,自一经早,裕夫孙谋。”恩貤赠徵仕郎。原配张氏,继配魏氏,“德懋兰仪,光生槐里,珩璜作则,式垂淑慎,之型荇菜,流芬丕振,先昌之绪。”恩貤赠孺人。
  棅之玄孙:伯涵,字容齐,附生。“躬修士行,代启儒风,抱璞自珍,克发珪璋,之秀储材,足用聿颜,杞梓之良。”因侄(汝霖)贵,恩貤封儒林郎。配胡氏,“德可相夫,教能启后,一堂环佩,和音克著其慈祥,五夜机丝内治,聿昭其柔顺。”恩貤赠安人。英涵,字彦三,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令德践修义方,夙著诗书启后用彰,式谷之风,弓治传家,克作教忠之则。”“忠信端谨,学业精纯,教子以义,有燕山(北京)窦氏之风规。”因子(汝霖)贵,恩封徵仕郎、儒林郎、奉政大夫。配陈氏,廪贡生,候选训道陈西平女。陈氏“勤慎宜家,贤明训后,相夫以顺,舍内美于珩璜,鞠子有成树良材于桢幹。”恩封孺人、安人、宜人。理涵,字静安,候选从九军功议,叙六品,配吕氏,封安人。天泽,字沛霖,因子(本根)恩貤赠修职佐郎。妻吕氏,恩貤赠八品孺人。
  棅之元孙:汝椿,字寿千,庠生,军功议,叙六品。汝霖,字雨严,号辅臣,生而颖慧,读书过目成诵,饫承家学诗文,俱超越群伦。咸丰戊午(1858)年举人于乡;同治壬戌(1862)年考取内阁后补中书;同治乙丑(1865)年成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留馆;同治十一(1872)年授翰林院编修加四级,凡擬进文字,多出其手历充。光绪丁丑(1877)、丙戌(1886)等科会试同考官,得人最盛,后多为名卿、大夫者,时有铁钢珊瑚之誉,记名御史。端正不阿,有古大臣风,“天年不永玉堂名流极惋惜焉。”配王、马、张氏,俱恩封孺人、安人、宜人。子振钓,字蔚卿,廪生,历知宝坻(今属天津市)、香河(今属河北省)等县,多有善政,有循良之称。本根,字务旃,岁贡生,选授山东汶上县训道。涖任后,集阖学士于勗,以敦品励行为本,观风试卷,权衡悉当其才,由是从学者,众书开讲,筵精研道义,夜则篝灯诵读一堂,鼓箧争自濯磨,文风为之一振,成名之士,指不胜屈,尝为人曰:“教职因属冷官,然所司者,培文教士习也”、“遇事委蛇与俗,浮尤岂非放弃职守呼!”“吾深自惕焉,兢兢者,思尽其职,耳非敢有望于他。”卒于官,年八十有七。长子勤,增生;次子煦,廪生;三子杰,岁贡生,候选训道。心根,本根之胞兄,“道足持躬,情殷训弟,经传诗礼,青缃扬雁,序之辉庆,笃之兰丹,綍焕龙章,丽芳微允,懋新典宜。”恩貤赠为修职佐郎。配田、陈氏,“贞淑性成,徽柔道协,身娴姆训,聿储卓荦之材,志廪慈徽,用衍炽昌之绪,丕昭淑慎,特贲丝纶。”恩赠八品孺人。
  ……
  李书润,字雨楼,系李氏后裔第十九世子孙。配李氏淑贞,生子:豫伟,女:秦琴,除在台(台湾)完成大学教育外,并分别在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加入美国国籍。书润,入黄埔军校十七期及陆军参谋,大学毕业,曾参加八年抗日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库组科处长、汽车运输群及铁道兵指挥官等职务,少将级退休。荣获抗日忠勤,景星云辉宝鼎等勋奖章多种,功勳在国。弟德润,字弘轩,配刘氏、赵氏,生素节、素英、素珍三女;福润,字寿先,配张氏玉芬,生子:爱军、爱利,女:素洁、素爱。妹桂兰,适刘乐忠;工兰,适毛雪柱。曾任山东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子豫伟,字泰经,配姚氏锡兰,同为国内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在加州大学修得化学硕士,再入哥伦比亚大学,修得药物化学硕士及博士化学学位,从事科技研究,屡有发明及专利多项。生宇倩、宇琦二女及子宇伦,皆受美国高等教育。居美国北卡罗那州。
  纵观上述,李氏历经四百多年,虽无高爵重位,显耀赫奕,而崇名节敦,孝友德业,文章卓然,可纪者备,载志乘章。自明嘉靖年间以来,计出进士5名;文举9名;正途贡生86名;七品以上官员31名;太学生17名。不愧为古、近代德州之旺族。笔者撰写此文,目的是为当今乃至后人,通过对李氏的了解,认识封建社会的不公,学习和继承古、近代人的某些好传统,发扬光大。主要资料来源于《德县志》、清光绪戊戌(1898)年书写本《德州北李氏族谱》,其次是部分《墓志铭》。在内容上,尽力保持原意。由于笔者历史文学水平较低,难免有许多不足或错误之处,敬请读者赐教。
  王继祥的下落一说
  刘金忠
  一九四六年麦黄时节,八路军渤海军区在袁也烈将军指挥下,发起解放德州之役。从而使得德州人民熟悉了一个国民党中将的名字——王继祥。他在德州之役中被我军活捉,成了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虏的第一个国民党中将衔军官。因此,他的名字已经历史的与德州联系在一起了。如今,近半个世纪的光阴过去了,王继祥的下落却石沉大海,再无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
  八七年前后,我为了写作《取德州》,曾三度晋京采访,基本上遍访了所有在京的“老渤海”,每到一家,都请老领导谈谈王继祥的去向,但,他们也大都不甚了然。一个堂堂国民党中将,难道会“土遁”似的从历史上消失吗?
  后来,在外交部东交民巷宿舍里,曾在德州谈判中担任军调部第十五执行小组翻译的王进同志给我讲了下述情况。他说,他因为与王继祥同乡,所以也对这个人的去向感兴趣,经常打听。终于在海军副司令傅继泽将军那里听说,王继祥于一九四九年在他的家乡——浙江杭嘉湖地区被枪决了。事情还颇有几分戏剧性呢。
  王进大使说,王继祥在四六年六月,德州解放被捉后,一再表示忏悔,请求给予宽大处理。由于当时国共内战尚没大规模爆发,为了表示我军的和平诚意,王被释放了。但他却在他的家乡——浙江杭嘉湖地区组织起游击队,要与解放大军较量一番。由于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大势已去,大江以南实在拿不出象样的狙击作战来了。王部自然也不堪一击,稍触即溃。王继祥再一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军活捉了。由于这个军的前身是“渤纵”,几乎全由德州子弟组成,王的历史许多人是了解的,便被处决了。王大使说,枪毙王继祥是由三十军首长之一的韩念龙主持的。
  王进大使风趣地说:“这个王继祥,可真算得上与你们德州有缘了。他是成名于德州,败绩于德州,最终又败亡于德州子弟之手呀。……”
  由于意识到这份资料对德州的特殊重要性,我把与王进大使的谈话录了音。并立即要求袁也烈司令员夫人罗加同志安排采访傅继泽将军。在预定与傅司令谈情况的头天夜里,周贯五司令在南京逝世,傅继泽司令和罗加同志都要赴宁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仪式,采访遂被拖了下来。后来,我在《人民日报》上见到傅继泽司令也逝世的消息,心里很是遗憾。现在,我把这些情况发表出来,以供作人们了解王继祥下落时参考。
  香港图书馆
  香港的图书馆很普及,不仅市里有、区里有,而且几乎每个居民点都有。其中香港市政局直接掌管的有49所规模较大的公立图书馆及4所流动图书馆;区域市政局掌管的有20所公立图书馆及2所流动图书馆,总藏书数为414万册、视听资料23万多项。此外,各社会团体、学校,都设有中心图书馆或分支图书馆。市民们获取精神食粮简直是太方便了。香港的图书馆不以政治观点取舍资料,各种主义的报纸、书刊都有,全部让读者自己去识别,这样可以使读者得到比较全面的知识。这里的大中型图书馆,都设有成人图书借阅馆、学生自习馆、儿童图书借阅馆、报刊阅览室、视听资料室、推广活动室等。普通图书馆设学生自习馆,我在内地还没听说过。学生自习馆里灯光通亮、空气流通、宁静,附近的学生都可以来这里复习功课做作业。图书馆除了可以借阅图书,还可以借阅视听资料,即各种盒式录影带、幻灯片、唱片以及微粒缩影胶卷等。
  德州船民装运联合国救济物资经过
  冯宝庆
  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1946年冬季,调拨10,000多吨救济物资,由天津装船运往泊镇、德州、临清解放区。这时期从天津到沧州的河段,被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杂牌军把持占领。他们对装运救济物资的船只,以检查私货为名,百般阻挠,蓄意捣乱,扣留船队,劫夺物资,使救济物资不能如期运到解放区。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天津召开了国民党、共产党、美国三方代表会议,决定三方各派代表一名组成三人小组临时办事处,共同负责装运任务,其机构设在天津市马家口子海河沿(原日本三井洋行)大楼里。随后他们招聘了一些旧有的雇船人员,有冯景琦、潘文祥、穆文珍、李延宝、王子相、列朋享、杨连荣等十多人,由三人小组召集雇船人到临时办事处开会,商讨装运问题。商定,雇船人员负责组织船只和装船运输工作,三人小组负责装卸及运输物资的一切费用开支。关于雇船人员提成一事,经共同商定,可在船民所得运费中提取10%作为操劳费(俗称把钱)。
  雇船人员,按照与三人小组达成的协议规定,分头组织船只。当找到船民谈及装运救济物资时,都不愿为其装运,原因是怕装官方货物招惹是非,怕官方少付运费,怕来自各方面的敲诈勒索,无法应承。为了解除船民们的疑虑,雇船人员反复向船民宣讲国、共、美三方代表关于付给船民装运救济物资的合理运费,确保船只的往返安全等决定,解除了船民的疑虑。
  1946年冬季,雇船人冯景琦、潘文祥等雇用大小船舶50余只,在天津解放桥(原法国桥)下六号门货场(原大通码头)装船,共装救济物资约4500多吨,三人小组派员及时到船进行全面检查后,让船民用新绿苫布覆盖封舱,然后在苫布的明显处,用白铅油写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大字醒目标语,还在各船的风柱子(即拴系绳索的木桩)上插上约60公分方型的白底红字旗,上写“装运救济物资船只”,在航行中,船只不受任何部门和军队的拦阻。三人小组派官员押运,随船同行。押运官员根据船只大小,编成大船在前,小船在后的船队,由大通码头开航。船队行至天津西蒲包店到介园庙处,运河封冻,船队只好停下在此过冬。
  1947年春节过后,卫运河上的冰冻徐徐溶化,在三人小组的指令下,船队又开航了。船队来到国民党占领区边境——沧州,被国民党哨卡拦住,整个船队被截留在沧州码头。押运船队的官员,马上找到沧州国民党当局,与其进行交涉抗议。国民党当局说:“我们已得密报,你们船队给八路军带有私货,我们奉上级命令必须扣留检查”。押运官员听了对方的话意,也束手无策,只好让其检查。
  开始,国民党当局只派来少数军警宪特人员上船检查,一连检查几天,虽没有查出任何私货,但他们继续扣留船队。过了10多天,他们又出动了大批的军政人员来船队检查,气势汹汹,态度蛮横,在检查质问当中,不但对船民进行打骂,而且对押运船队的官员也是厉声厉色。他们又检查了10几天,也未检查出私货来,灰溜溜地下船走了,但仍扣留船队。又待了十几天,他们第三次到船上检查,拆包倒舱,翻箱倒柜,折腾了二十多天,还是没查出任何私货来。经过三次检查,时间耽搁五十多天,最后他们无法可施,只好放船队开航。
  国民党当局说船民给八路军带有私货,一点也不假。船队中有50%的船民受共产党地下工作同志的委托,在天津购买的油墨、滚动式油印机、腊纸、钢板、钢笔、西药、医疗器械等急需物资,早已弄到各个船上,藏在事先制做好的假舱里,准备运往解放区。在沧州被国民党三番五次检查之时,也没有被搜查出来。过后船民们想,当时如果让国民党搜查出来,就了不得,轻者挨打坐牢,重者治罪杀头,真是冒了生命危险。
  船队在沧州被放行后,用了两天的功夫来到了解放区泊镇。船队行至泊镇北大桥时,就看到军政代表带领数以千计的群众,在运河两岸堤坎上排列长队,敲锣打鼓热烈欢迎。这时八路军代表及时通知押运官员说:“奉上级指示,船队不能停在街里,以防国民党出动飞机前来轰炸,让船队继续南行到苏屯村停船”。船队按指定地点,一小时后来到了苏屯村。船队靠岸后,押运官员离船登岸,和当地的军政代表互相握手、致意。随后有几位八路军同志,前来通知船队所有船民和工人到村里去开会。八路军代表首先表示“热烈欢迎船队到来”,遂后指着一位身材高大的军人说:“这是我们八路军的领导,张悦同志,请他给大家讲话”。张悦同志马上站起来,向大家致意,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张悦同志说:我代表冀中边区军政领导,对船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三人小组的官员和全体船民及工人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为解放事业做出更多更大地成绩。
  会后,船民和工人回到船上,都忘去了一天的劳累,人们凑在一起谈论起来,有的说:“共产党、八路军对人民就是好,讲的话多么热情,我们给解放区运来救济物资,给八路军带来一点军需物资,说我们是革命和爱国的行动,领导在会上一个劲地感谢与表扬我们,这是我们养船的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见到的事呀。”还有的说:“八路军与国民党就是不一样,八路军就是好,张悦同志那么大的官,一点架子也没有,对我们如同亲人。说真地,我既然来到了解放区,说什么也不回天津去了。”
  第二天一早开始卸货,经过两天的紧张工作,按分配各地的物资指标,在泊镇卸物资1500多吨。八路军代表与押运官员办理完交接手续,船队启程南行了。
  五天后,船队来到了德州码头。押运官员与当地军政代表接洽交谈之后,按着物资分配指标,卸给德州1200多吨物资。六天后,船队抵达终点站——临清码头,按指定卸货地点,船队停在了三元阁码头。两天后,临清军政代表招来市民和装卸工人,几天功夫,就将剩余的2000多吨物资全部卸完。事后,临清市政府召开了庆功表彰大会。
  1947年6月,为解放区装运第二批救济物资。雇船人有穆文珍、李延宝、王子相等人,按照三人小组布置的任务,共组织大小船只40余艘,装船物资3000多吨,还是运往泊镇、德州、和临清。这次装船地点、覆盖封舱、管理与航行经过等,大致和第一批情况相同。不同的是,这批船来到沧州时,正是沧州将要解放的前夕。在八路军强大攻势的压力下,国民党大部军队龟缩在城内,只有小股部队在河上设卡放哨。他们对船队的到来,虽然没有进行过火的行动,但也没有轻易放过,将船扣留半个多月后,在天津三人小组代表亲临沧州的控告迫使下,他们不得不将这批船只放行。当船队抵达泊镇时,就听到沧州解放的大好消息。按照分配计划,把3000多吨物资分别卸在泊镇、德州和临清。
  1947年10月,第三批救济物资开始装运。在三人小组计划安排下,经雇船人刘朋享、杨连荣等人雇船30余只,装运救济物资2500多吨。这次装货是在两个码头:一是大通码头,二是天津原英租界大连码头。当这批船队行至天津介园庙国民党据点时,竟被截留卡住,他们说:“奉天津警备司令部长官命令,任何船只一律不准出境”。押运船队官员对其没有办法,只好让船队暂时停下,然后赶到三人小组办事处报告情况。三人小组代表及时找到天津警备司令部,与其交涉、谈判,未有成功。
  押运船队官员回到船上后,对船民说:“联合国三人小组命令,船队在这里暂停,并说,不准任何部门动用装运的物资,更不准船只随便移动”,船民们只好等待。时过一个多月也听不到放行的消息,船民们选出代表找到雇船人一起来到三人小组办事处,请示开船问题。三人小组听了之后说:“你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请你们回船再等待一下,我们抓紧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交涉谈判,尽快加以解决”。又等了20多天,还是听不到放行的信息。一天早晨八时许,岸上突然来了两辆吉普车,紧跟着又来了几辆大卡车,上面载着国民党军队。他们把车开到船前把船队包围了。这时从吉普车上下来几个军官,其中一个指着他的随从说:“你马上把所有船民召集上岸,我要给他们训话”。船民们离船登岸,凑到一起小心谨慎的站着,一个大官儿训话说:“你们都听着,我命令你们把船都给我放回原装货的码头,把所有的物资全部卸下来,不准违抗命令,否则严加处治”。他说完坐上吉普车就走了。尔后,有几个小官儿带领军队上船,强迫船民马上启锚开船。
  船民们只有服从命令,把船放回原装货码头。在放船当中,听船上的军人说:“刚才给你们训话的那个大官,就是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待船放回码头还未靠稳之际,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卸船工人,急忙来到船上,搭跳板的、揭舱盖的,有的扛、有的抬,不到两天的功夫就把各船上的救济物资卸光抢净。第三批船队没出天津,就被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陈长捷扣留截回,将救济物资洗劫一空。
  德州“恩泉”井传说
  关于“恩泉”井的传说,在德州可以说家喻户晓。但详情却众说不一。近日查有关资料方知确有其事。
  清乾隆皇帝一生多次外出巡游,首次南巡是在1751年正月(乾隆16年)。史料记载他八次南巡,其中六次到江南,两次来山东(曲阜祭孔、巡游泰山)。那时皇帝出京南巡,取道运河乘船南去。乾隆21年(1757年)山东巡抚艾必达为此在德州修建了皇帝行宫(在现在的华联商厦北侧)。次年乾隆南巡过德州,为此事皇帝曾表示不快,写诗一首表示了劳民伤财之意,但生米已成熟饭,驻后曾制匾制对联一付德潆泽康衢跌荡听欢谣。御额两面,御:水回涵化,”制梅花扇一柄,又勒石敬贮“恩泉”。皆陈列于行宫内,此恩泉,乾隆26年又重修过一次。
  至于乾隆帝为什么要题写“恩泉”二字史料未见记载,据群众传说是因为乾隆皇帝随行人员数百人,每到一地都把当地水井打干,惟来到德州这口井(即现在华联商厦十字路口处),取之不尽,水源不断滚出,一时皇帝甚受感动,所以提笔写下了“恩泉”二字,后关于“恩泉”井的佳话便很快流传开来。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分为州城往事、人物春秋、名人轶事、乡匪土霸、乡庵村庙、名老字号、风物民俗、民间传奇、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文章20余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