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75
颗粒名称: 风物民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5
页码: 153-155
摘要: 打麦影也称看麦影,是当年流传德州一带的即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现在的中、青年人知道此事的人已为数不多。笔者祖籍德州西郊,仅据幼时所见所闻介绍如下:。这都是解放前的事了。那时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全凭靠天吃饭,又总祈盼小麦丰收,所以只好祈求神灵,占卜吉凶。有时反复进行,直至看到麦影为止。这种情况意味着“麦王爷”已显圣,今年麦子一定收成不好。打麦影这一习俗,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科学知识的提高,早已荡然绝迹了。报纸发行量每千人300份,是世界平均发行量的3倍。绝大多数报纸是每天出15到18大张,所以香港的投递员只送信不送报,因为实在是背不动。不论张数多少,都是一个价。
关键词: 风俗习惯 民间 德州

内容

除夕夜打麦影
  王丕显
  打麦影也称看麦影,是当年流传德州一带的即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现在的中、青年人知道此事的人已为数不多。笔者祖籍德州西郊,仅据幼时所见所闻介绍如下:
  这都是解放前的事了。那时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全凭靠天吃饭,又总祈盼小麦丰收,所以只好祈求神灵,占卜吉凶。
  每逢农历腊月三十晚上,人们吃完了午夜饺子(年饭),老人有守岁的习惯,作为一家之主的当家老人,就嘱咐家人,“长子守岁,孩子们都睡觉,我到地里看看”。於是老人独自一人,提着一盏马灯,穿好衣服,出门朝自己的麦田里走去。
  天是那样寒冷和漆黑,四面鸦雀无声,老人们全然不顾这些,子夜里,凭着一种信仰,怀着一种朦胧
  的希望,走到自己麦田里。他们将马灯放在麦田一头的麦垅里,然后急忙向麦田的另一头走去。到了另一地头,便望着对面地头的灯笼,划着火柴点燃几张白草纸,跪在地下磕头,口中念念有词:“今夜诸神下界,请麦王爷大显神威,保佑来年丰收。”……然后再虔诚地顺着灯笼看麦垅(跪着、蹲着、站着皆可)。有时反复进行,直至看到麦影为止。
  据直接参加的老农介绍,看的时间长了,麦垅里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只看到对面地头灯笼。微弱的灯火迎风摇曳,忽明忽暗,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加上此时夜深人静万籁无声,打麦影的人觉得有些不寒而慄,毛骨悚然。这种情况意味着“麦王爷”已显圣,今年麦子一定收成不好(俗说灾年,即便麦穗秀齐,也会遇到病、虫、旱等灾害,最后籽粒不收)。
  二是看麦影的人能隐约地看到稀疏的麦秸和麦穗,这意味着明年麦子收成平平,能勉强维持生活(俗说歉年)。
  三是看麦影的人看的时间长了,只见麦穗肥大,麦浪滚滚,一片金黄的麦穗耀入眼帘,真是一片丰收景象,证明“麦王”下界大显神威,预示着迎来的将是个丰收年。
  若看到第三种情况,打麦影的人满怀喜悦的心情,
  忙着跑向麦田的另一头提灯笼,急忙走回自己的家,向家人报喜。第二天一大早,打麦影的人就会满脸微笑地告诉来拜年的乡亲和邻居:“昨晚我去打麦影了,看见麦穗很好,麦子一定大丰收,等着吃馍吧!哈哈……”。就这样村里人会被几个看麦影的人,说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打麦影这一习俗,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科学知识的提高,早已荡然绝迹了。打麦影,只不过是一种幻觉和想象。农民把打麦影看作是来年年景的预测,当然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他们把自己的勤劳耕作、栽培所换来的成果,完全记在所谓“麦王爷”的帐上,可见那时的农民是多么愚昧、落后。
  香港的报业
  香港虽然只有582万多常住人口,但报社却有70家,杂志598家。报纸发行量每千人300份,是世界平均发行量的3倍。香港报纸各有个性,但也有其共性。这共性可概括为“一快三多”,即新闻快、专栏多、广告多、张数多。
  绝大多数报纸是每天出15到18大张,所以香港的投递员只送信不送报,因为实在是背不动。报纸全部是零售。好在报摊到处都有,买报极为方便。不论张数多少,都是一个价。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分为州城往事、人物春秋、名人轶事、乡匪土霸、乡庵村庙、名老字号、风物民俗、民间传奇、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文章20余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