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庵村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72
颗粒名称: 乡庵村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2
摘要: 德城区东南,漳卫新河西岸的池家堤口村,本有“三庙”:菩萨庙、震武庙、土地庙,当地俗称西庙、东庙、土地庙。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已不复存。为了解历史文物,现分述单录如下:。西庙是本村人对它的俗称,与老村东头的震武庙(东庙)相对而言,其本名为倒坐观音菩萨庙,简称菩萨庙。据重修时庙堂的腐蚀情况推称,该庙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即大约建於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西庙为传统的坯砖木建筑结构,建有大门、龛屋、大殿和配房,占地面积约730平方米。大殿面宽15米,进深8米,檐高4米,脊高6.5米,殿内面积约120平方米。据该村老人传说,该庙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该庙外形参见《土地庙示意图》。
关键词: 寺庙 名胜古迹 德州

内容

池家堤口村“三庙”始末
  曹延杰 李书河搜集整理
  德城区东南,漳卫新河西岸的池家堤口村,本有“三庙”:菩萨庙、震武庙、土地庙,当地俗称西庙、东庙、土地庙。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已不复存。为了解历史文物,现分述单录如下:
  西庙
  西庙是本村人对它的俗称,与老村东头的震武庙(东庙)相对而言,其本名为倒坐观音菩萨庙,简称菩萨庙。该庙位於老村西头,(现新村中部,已建为民房)始建於何时,据村内健在的八十多岁的老人回忆,民国十四年(1925)春天,因庙的大殿木椽腐朽,顶子塌陷,全村曾集资重修。据重修时庙堂的腐蚀情况推称,该庙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即大约建於清乾隆至嘉庆年间。
  西庙为传统的坯砖木建筑结构,建有大门、龛屋、大殿和配房,占地面积约730平方米。(参见《西庙示意图》)大门临道朝北,青瓦盖顶,两扇红漆大门,每逢春节或行佛事时方敞开,供人们出入、进香、膜拜。大门左侧有一便门,供平时出入。门内三米处,迎面有一龛屋,也是坯砖木结构,高三米,宽三米,深亦三米。土坯墙,砖砌墙角,青瓦顶,龛屋内中一墙隔开,分为南北两龛,前后有门。与大门内侧相对的北龛供奉着一尊涂着油彩的关帝泥塑;南龛门口面对大殿殿门,龛内供奉着韦驮的彩色泥塑。
  转过龛屋便是大殿。大殿坐南朝北,东西三间相通,无隔墙。大殿面宽15米,进深8米,檐高4米,脊高6.5米,殿内面积约120平方米。大殿为坯砖木结构,主体四梁八柱,东西两山墙砖砌斗拱,北面飞檐出厦,外飞1.5米。檐下矗立着内外两排八根大柱,殿门前两旁的两根为明柱,6根在山墙和隔扇内作半明柱。每根木柱直径为30多公分,上面都是红漆涂地儿,一条彩绘的金色苍龙盘绕,柱底为青石鼓形柱基。柱与柱之间其上端都有两道叉扳内外左右分别衔挠,十分牢固。叉扳上都绘有红地儿的大花蝴蝶图案。殿顶青色小瓦垄盖,脊背突起,顶上并饰有以索相连的六童和鸡、鱼、狮等“五吉六寿”的雕塑。殿内有两
  根粗大的明梁稳架殿顶,直径达70公分,每架梁上都是红漆地儿上画金色的二龙戏珠图。顶上尽是8至10公分见方的木椽整齐排列,椽上都涂有紫红地儿的彩色图案。殿内地面均由40公分见方的蓝色大砖铺成,平展宽阔。三面白灰粉墙一面花棂通窗(实为大殿厦下的正面隔扇),使殿堂内显得格外明亮。
  大殿内供奉着三尊佛像,正中一尊为贴金泥菩萨像,坐姿高达两米有余,下座四周是四个罗汉背驮莲花的浮雕,其上菩萨盘腿而坐,两手捧托一金童于胸前腿上。整座塑像神态自然安祥,栩栩如生。菩萨坐像两侧各有一袒胸赤臂的无名厉鬼塑像,均拱腰半跪状,左侧的背驮金童,右侧的背驮玉女。这两尊泥塑也都是涂彩的。
  大殿东侧间,是插花娘娘的半身贴金泥塑坐像,高1.5米,叉手拱握笏板,两尊1.2米高的彩色泥塑侍立左右两侧,名曰金童玉女。旧说,插花娘娘是保护少儿生天花时不出现危险的神。大殿西侧间,是送子娘娘的金身塑像,高也是1.5米。其左侧有一主持送子的童子塑像侍立,童子塑着前后两张面孔,前面孔慈善俊俏女子模样,后面孔狰狞丑恶厉鬼凶像。其右侧是一男仙童拱手坐揖的站立塑像。大殿内的每组泥塑前都摆有供案,供善男信女焚香求愿。
  该庙内植有槐树、梧桐和枣树,大殿西山墙外的一棵槐树最为古老,树干合围、枝杈四展,绿荫遮天,犹如巨伞。
  据本村老人说,100多年前曾有一尼姑在此看管庙堂。尼姑姓平,人称小平。
  该庙泥塑于1951年被抬出砸碎,大殿於1964年被拆毁。
  东庙
  东庙为池家堤口村建村不久由池家所建的家庙,当时称作“池堤口代嗣”,后来改称震武庙,本村人习以本村西头的西庙相对而称之谓东庙(新村东首,已被漳卫新河西河堤掩埋)。该庙始建于明崇祯甲戌(1634)年,现有池家家谱的记载为证:“皇明崇祯甲戌年三月十二日,渡口驻守处使士池公宇适建其代嗣于堤(古黍王河陈公堤——笔者)东,经斜丁戌四度,南北纬巳酉三度,建称立池堤口代嗣,于铭皓刻立钟造竣。崇祯甲戌四月初二午正时。”该寺庙是一座传统古建筑,寺院院门面南,二进三院,南北长约37米,东西宽约26米,总占地面积约960平方米。寺院外面还有所属耕地和树林,整个寺院占地100多亩。寺院建有大门、大殿、醮台、禅房、膳房等。
  大门,俗称善门,砖木结构,下有四柱撑起,上有橘红色硫璃瓦盖顶,四角斗拱飞檐,颇有气势。进寺院大门12米处便是大殿,殿宽17米,进深9.5米,建于一米高的土台之上,建筑面积约160多平方米。殿顶青瓦垄覆,前后斗拱飞檐,四角翘展,厦出两米。大殿南一面为正面,厦下矗立四根粗大的红漆园柱,柱上部横梁和顶端长檩排椽都涂有油彩,柱底座为墩形青色基石。柱后便是殿前一面,阔门连窗,隔扇上的花棂交错有致,匠心独运。大殿门额悬一巨匾,上书“玄武大帝”四个鎏金大字。殿内中央有一个高大佛龛,龛内端坐震武爷泥塑金身像。两侧各有一泥塑站班侍立,左为桃花女,右是周公段。此三座彩色泥塑,神色各异,情态逼真,栩栩如生。
  大殿内东西两山墙脚下,各有九尊泥塑神像,均身高两米,立于台上。这些泥塑,有的眉目清秀,有的怒目园睁,有的呲牙咧嘴,有的面生三眼,有的肚突人头,又均握兵刃,似呼之欲出,千姿百态、活灵活现。
  殿内东西山墙上半部各有一幅彩绘壁画,高半米,长六米。每幅壁画均画有三十多个人物,组成长队,前有数人昂胸擎旗,继有数人鸣锣开道,中有武将横刀勒马,后有文官马上端坐,并有侍从高举伞盖行于两旁,阵势宏大,十分气派。东山墙上的一幅,队列前方画有一大蜈蚣被捉拿;西山墙的一幅,队列中间一马上武将手牵一人形俘虏。此壁画如画於大殿始建,则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大殿东山墙外侧是二门,二门内大殿后墙的东半部是三间平房,为膳房,膳房把殿后地方分作东西两院。与大殿后一面相对的是一排八间相连的北房,其中东西两头是挎屋,中间六间是正房,为禅房。(原状见《东庙示意图庙内常有一道士守护,相传已五六世。每世收有徒弟和俗家弟子,平日雇有长短工或打杂人员四五人。
  该庙于1954年拆毁,用其木料盖起了本村第一个村办小学,一座教室相连一间办公室。
  土地庙
  土地庙,位于老村西头偏北处(现址为池家堤口搬运队院内)。该庙也是一座坯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仅是一间宽大房屋,面宽约五米,进深约六米,主体砖基坯墙,墙角以砖砌包,内外白灰抹面。庙顶起脊垄挂小青瓦,前檐两坐厦,每厦均拱形。第一厦外伸1.5米,第二厦飞出5米。第一厦下两侧各有一红漆明柱,第二厦下两头则是方砖砌成的方柱。庙内地面兰色大方砖铺墁,显得十分宽敞。该土地庙是四外八乡所少见的。
  庙内摆一神台,上有土地爷的彩色泥塑坐像,高约1.5米,白脸长须,身披锦袍。其两侧各有一泥塑童子像,合手胸前侍立。泥塑童子身高1.2米,彩色涂绘。神台前面脚下立有判官和小鬼儿的两尊彩色泥塑,左侧判官面色红黑,两目园睁怒视,犬牙参差外突,面目狰狞可怕,其腋下夹着生死簿;右侧小鬼儿头生两角,颧骨高突,上身袒胸赤臂,肋骨根根可见,瘦如干柴,腰间围一雕有树叶图案的裙布,腿上高绾着裤脚,双手紧握钩魂牌。此组泥塑确属雕塑之上品。
  据该村老人传说,该庙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期,因多年失修而坍塌废弃。该庙外形参见《土地庙示意图》。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分为州城往事、人物春秋、名人轶事、乡匪土霸、乡庵村庙、名老字号、风物民俗、民间传奇、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文章20余篇。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