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勷与郑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64
颗粒名称: 孙勷与郑燮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64-69
摘要: 孙勷字子未,号峨山,又号诚斋,山东德州人,书乡世家,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典籍,才华过人。康熙二十年乡试解元,二十四年中进士,入翰林院,授检讨,文章优美,名满天下。四十八年督学贵州,性爱才,亲临黔阳学院对优秀学子谆谆教诲,不遗余力,为黔省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雍正元年补为通政司右通(政)、后擢升为大理寺少卿。吏部尚书,皇亲隆科多知勷才,意欲罗致门下。勷知其意,婉言谢绝,不肯依附朝中权贵。蔑视权贵、礼遇时贤、爱才如癖的孙勷却与怀有真才实学之士相友善,如山左新城王渔洋。(士禛),德州谢方山(重辉),江苏兴化郑燮(板桥)等。艺文领域内已头角峥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得到了士林的承认和喜爱。
关键词: 孙勷 郑燮 人物传略 德州

内容


  孙勷(1655—1739)字子未,号峨山,又号诚斋,山东德州人,书乡世家①,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典籍,才华过人。康熙二十年(1681)乡试解元,二十四年(1685)中进士,入翰林院,授检讨,文章优美,名满天下。四十八年(1709)督学贵州,性爱才,亲临黔阳学院对优秀学子谆谆教诲,不遗余力,为黔省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雍正元年(1723)补为通政司右通(政)、后擢升为大理寺少卿②。
  吏部尚书,皇亲隆科多(雍正帝之舅舅)知勷才,意欲罗致门下。勷知其意,婉言谢绝,不肯依附朝中权贵。征西大将军年羹尧亦想拉勷己用,得到与隆科多同样之回敬。蔑视权贵、礼遇时贤、爱才如癖的孙勷却与怀有真才实学之士相友善,如山左新城王渔洋
  (士禛),德州谢方山(重辉),江苏兴化郑燮(板桥)等。辞官后独居乡村别墅(今陵县孙家洼村)15年未曾至城市,以诗书自娱。著有《鹤侣斋集》,《诚斋诗草》,《使黔偶记》,《读韩秘记》,《四书集注》(《鹤侣斋集》收入《四库全书》)。德高望重的勷公年寿八十有四而仙逝,其高洁之情操,诗文之优美,受到世人之称颂,桐城方苞称他文章“得曾(巩)王(安石)遗轨”,蒲松龄称他为“海内宗匠”。
  二
  雍正三年(1725),33岁的郑板桥北上漫游京师,路经德州,风尘仆仆,仅以秀才身份(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人),慕名前来拜谒刚刚辞官归里、年已69岁高龄的孙勷老人。由于勷公爱才好客,并不以年长、位高、名扬海内而慢待这位以卖画为生的穷秀才后生。孙、郑两人一见如故,谈诗论文,十分投契,成为一对忘年之交的好友。勷公学识之渊博、为人之正直,待人之可亲,使性情落拓不羁的郑板桥心悦诚服,感情激荡,更加尊敬面前这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的老前辈。
  当时郑在科举阶梯上起步较晚,虽然只攀登了第一步(秀才),但是他以奇才博学在“画、诗、书”
  艺文领域内已头角峥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得到了士林的承认和喜爱。这次会面,孙勷老人给郑燮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为此桥板曾题诗留念:
  孙峨山前辈
  讳勷,德州人,进士,通政司右通。文章满天下、子孙科甲无莫,先生泊如也。
  屡劝诸儿莫做官,立官难更立身难;
  一门自有千秋业,万石高风国史看。
  ※ ※ ※
  宿草栽培数十年,根深叶老倍鲜妍;
  而今归到山中去,满眼名葩是后贤。
  此雍正三年事也
  三
  乾隆元年(1736),44岁的郑桥板赴北京春闱,试礼部中试成进士。性情旷达的板桥遍游西山古松、荒寺、峭壁、墟墓之间,走访王公大人、骚人墨客、山中老僧、通人名士。饱览名胜古迹及广泛的社交活动之后,于乾隆二年(1737)离京南归。再经德州时,一晃又十三年过去了,再次探望孙勷老前辈。这次会面,郑以进士身份(乾隆七年才授官为范县令)前
  来拜谒孙公,45岁的郑板桥又展笔作画,题诗赠之。
  画盆兰送大中丞孙丈予归乡
  讳勷、字子未、号峨山
  后十三年过德州,公年八十二岁,十一子孙曾林立,并见玄孙复出是图索题,又书二十八字:
  栽得盆兰返故乡,天家雨露郁苍苍;
  今朝满地兰芽茁,又喜山中气候长。
  四
  清代中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出身“贫儒”,其“画、诗、书”谓之“三绝”。世人得板桥一片纸,只字书,如获至宝,皆珍惜庋藏。而平生束狂入世、落拓不羁的郑板桥,平生最望慕叹羡相友善者有六:同邑李〓、钱塘金农、胶州高风翰、北京紫琼崖主人(即慎郡王、雍正帝之弟、乾隆帝之叔父)、德州孙勷、卢见曾。在郑氏心目中所敬仰的六名士中,德州就占有孙、卢二公,可见“陵州此城古,德州名士多”。在中国文化史上,画家诗人郑板桥两次来德拜谒孙勷公,被后人传为佳话。
  五
  附录《清史列传·郑燮传》(摘抄)
  郑燮(1693—1765)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知县,后调潍县。官潍县时,岁歉,人相食。郑燮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郑板桥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诗言情述事、恻恻动人、不拘体格,兴至则成,颇近香山(白居易)、放翁(陆游)。书画有真趣,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所绘兰竹石亦精妙,人争宝之。词吊古摅怀,尤擅胜场,或比之蒋士铨。内行醇谨,幼失怙恃,赖乳母教养、终身不敢忘。所为家书忠厚恳挚,有光禄庭诰,颜氏家训遗意。晚年归老之。与袁枚未识面,或传其死,顿首痛哭不已云。著有板桥诗钞。
  注①孙公书香世家、子孙众多、五世其昌。勷子:孙于〓进士(雍正五年丁未科三甲九名)、于盛(举人)、于盙(举人)、于盘(举人)、于〓(举人)、于宣(举人)。勷孙:孙金莚进士(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科三甲八十四名)、金兰(举人)、金敬(举人)、三代进士,世人显羡。
  注②大理寺,清代最高审判机关,司审核刑狱案件,同都察院和刑部合成所谓三法司,置大理寺卿、少卿,满汉各一人,
  凡属重大司法案件,在京要会同刑部、都察院会审,地方要报请三法司会核。
  少卿即副卿,类乎现代中央最高法院、副院长之职。
  参考书目:《德县志》、《陵县志》、《郑板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
  我国历代的都城
  商(后期)——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镐京(今陕西西安)
  东周——洛巴(今河南洛阳)
  秦——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三国:
  魏——洛阳(今河南洛阳)
  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洛阳(今河南洛阳)
  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
  隋——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
  西夏——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辽——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族南波罗城)
  金——中都(今北京、开封)
  元——大都(今北京)
  明——北京(今北京)
  清——北京(今北京)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分为州城往事、人物春秋、名人轶事、乡匪土霸、乡庵村庙、名老字号、风物民俗、民间传奇、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文章20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孙勷
相关人物
郑燮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