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旭弃暗投明参加革命事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562
颗粒名称: 刘春旭弃暗投明参加革命事略
分类号: K201
页数: 8
页码: 56-63
摘要: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极为艰苦的阶段,在广阔的冀鲁平原上,日伪据点、炮楼星罗棋布,公路、界沟纵横如网,日伪军轮番扫荡,气焰十分嚣张。在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战略方针指导下,德县抗日大队第七区区队,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争取伪政人员,改造地痞流氓,打击铁杆汉奸,教育广大农民,摆脱敌伪影响,壮大抗日力量。经过宣传、教育,敌伪军警下层人员,开始动摇,纷纷投靠革命阵营。笔者根据调查资料和毛庄村委会提供的有关材料,现。这次战斗,未费一弹,一夜之间共俘伪军约计百人,缴获长短枪一百余支,其它军用物资一宗。
关键词: 革命史 刘春旭 德州

内容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极为艰苦的阶段,在广阔的冀鲁平原上,日伪据点、炮楼星罗棋布,公路、界沟纵横如网,日伪军轮番扫荡,气焰十分嚣张。在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战略方针指导下,德县(今德州市德城区)抗日大队第七区区队,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争取伪政人员,改造地痞流氓,打击铁杆汉奸,教育广大农民,摆脱敌伪影响,壮大抗日力量。经过宣传、教育,敌伪军警下层人员,开始动摇,纷纷投靠革命阵营。1943年冬,伪军第二中队三小队七班班长刘春旭,投靠德县第七区队参加抗日,作为内应,一夜之间连拔董屠(今陵县)、仙人桥(今陵县)两处伪据点和一个伪警察分所,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鼓舞了军民抗日激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笔者根据调查资料和毛庄村委会提供的有关材料,现
  将刘春旭弃暗投明的前后情况,整理如下:
  刘春旭,1918年出生于德县龙潭区(今德州市德城区抬头寺乡)毛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勉强读了四年书就当了放牛娃,靠务农为生。他性情豪爽,为人正直,遇事总是站在穷人一边。1941年,时值灾荒,生活难以维持,为养家糊口,他被迫同本村张金中一起去仙人桥的据点,在第二中队张风林(河北景县人)部当了伪军。
  仙人桥,位于德县东南四十多华里,·马颊河南岸,是德县第六、七两区的交界处和东南大门,地位十分重要。自1938年起,这里就修筑了据点,并由战斗力较强的伪军第二中队张风林部驻守。还设有一个伪警察所,专司地方治安。在仙人桥东南十二华里的董屠庄,设置了一个前哨阵地,由一小队伪军驻守。左翼土桥(今陵县),位于德(县)潍(坊)公路线中,设有日伪据点;右翼黄河涯(今德城区),紧靠津浦铁路,驻有重兵把守;后有军事重地德县,仙人桥据点位居其中,加之兵戈坚利,城高濠深,一有风吹草动,四面可随时增援,大有“固若金汤”,坚不可摧之势。
  刘春旭参加伪军后,颇得伪军第二中队长张风林的信任,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当上了伪第二中队董屠伪据点三小队七班班长。但由于他不满于日伪军勾结
  土匪、恶霸,整天搜刮民财、欺压百姓,便常常与小队长高文焕不和,矛盾日深,逐渐激化。伪军中队部准备借整顿军纪为名,插手处理此事。刘春旭闻讯后,大为不安,认为“官官相护,历代皆然”,中队插手,绝非吉事。经反复考虑,自己只有投靠八路军,参加抗日,回到人民的怀抱,重新做人,才是唯一的出路,才好摆脱这场灾难。
  一天,时逢土桥街大集,他遇见了将军寨村(今陵县)村长刘玉成同志,就把问题的始末告诉了他,请刘玉成同志帮助。刘玉成同志说:“部队行踪不定,我也一时难予找到,这样吧,第七区区长张龙同志(兼第七区队队长)就在附近,我领你去见一见他,让他给你想个解决的办法怎样?”他说:“找不到八路军,能找到区长也行。”就这样,他们一起到了刘辛庄(今陵县)。与张龙同志见面后,刘玉成同志首先作了简要介绍,接着刘春旭就把自己为何当伪军和如何与小队长有矛盾,想弃暗投明的原因,向张龙同志作了一番表白,并表示愿为拔除董屠伪据点作内应,立功赎罪。当时张龙同志就鼓励他说:“春旭,你的做法是对的,我们非常欢迎。作为一名中国青年,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应该为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你偶尔失足,只要认真悔改,仍是一个好青年。你的愿望如能实现,政
  府会一定给你记功和奖励的,我们党的政策是立功者受奖,抵抗者死路一条。”没等张龙同志说完,刘春旭就急着说:“张区长,要打董屠庄据点,最好就在今夜,因我的这个班站岗,我是值班员,放吊桥、开大门,我说了算。半夜以后,人们都睡着了,枪都挂在墙上,缴他们的枪,是手拿把掐的事。”并把据点内的伪军数、配备、枪支弹药,以及各种障碍设施,都作了具体的交待。张龙听着刘春旭的陈述,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认为刘春旭的交待是可信的,的确是一个拔除董屠庄伪据点的大好时机。可是区队只有三个班的武装力量,难以负担这么大的任务,必须请县大队支援。为尽快拔除和消灭这股伪军,张龙同志立即带着刘春旭到冀鲁边二军分区二地区队二营,向张宝珊(江西瑞金人)营长作了汇报,张营长也认为决不可失掉这个机会。便决定部队当晚进驻时家楼(今陵县),零晨一时许开始行动。整个行动由张宝珊营长统一指挥,张龙同志具体掌握刘春旭领路、放吊桥、开据点门,进据点收缴伪枪支等活动。规定好接头地点、时间、暗号,对好表后,刘春旭就回董屠据点去了,并给本村的张金中安排了夜间十一点至零晨一点的岗,在暗中监视着敌人的动向。
  午夜时分,部队集合,张宝珊营长作了战斗部署,
  立即出发。十冬腊月,天气寒冷,凛冽的寒风就像尖刀一样,刺着每一名战士的面孔,可战士全然不顾,七华里的路眨眼之间就到了。刘春旭接到暗号后就迎了出来,向张营长和张龙同志报告一切正常。张营长随即命令二连迅速进入警戒,一连和区队准备投入战斗。刘春旭领路,战士们迅速到达据点下做好埋伏。刘春旭以值班员的身分,命令哨兵放下吊桥,敞开大门。尔后由两名侦察员随他上了吊桥,缴了正在站岗的张金中的枪,战士们一跃而起冲进据点,那些熟睡的伪军们,还没有穿好衣服就投了降。一枪未响,全俘伪军30多人,获枪30余支。在清查被俘伪军人数、缴获枪支、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的时候,张龙同志心想,何不再利用刘春旭这个伪班长的身份,把仙人桥的伪据点一块给他拔掉?张龙找到刘春旭,把想法告诉了他,说:“我们在解决董屠庄据点时,未响一枪,炮楼也没烧,仙人桥的伪军肯定不了解这里的情况,现在离天亮还有好几个钟头,我想咱们何不趁热打铁,把仙人桥的据点给他拔了,你看怎样?”刘春旭说:“好啊!仙人桥那边站岗的,大多我都认识,我想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就这么办!”他们把这个意见报告给张营长,张营长也非常赞同。便派一部分战士押着俘虏,带着缴获的枪支、弹药等物资,返回营地,将俘虏押在附近
  一个场院里等候处理,其余部队直插仙人桥。
  仙人桥据点和伪警察所分驻两处,相距不远,必须同时解决,万一行动不慎,被敌人发觉,就会顾此失彼。因此,部队进行了分工,区队一个班和二营一连,由刘春旭领路进攻伪据点,其他两个班负责解决伪警察所。任务明确后,刘春旭领着一连和区队战士直向伪据点进发。门岗盖炳训(德城区长庄人)见有人向据点走来,忙荷枪实弹问:“什么人?干什么的!”刘春旭说:“我是春旭,找张队长有事,是盖老弟吗?请放下吊桥,开开门。”盖炳训听是熟人,一边放吊桥,一边问到:“天都这么晚了,来干什么?”刘春旭说:“有点急事。”据点大门已开,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捉住了盖炳训,用毛巾堵上了他的嘴,缴了他手中的枪,冲进据点分头收缴枪支。果如刘春旭所说,枪都挂在墙上,战士们像拿自己的一样,将南屋、西屋的枪全部收完。在收缴东屋的枪时,惊动了北屋的伪值班员,开枪打伤了区队战士李长江(陵县边临镇人,后因抢救无效牺牲)。战士们立即向敌人发出警告,要他们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缴枪投降,争取宽大处理,否则坚决彻底予以消灭。这些残余的敌人见大势已去,就全部交了枪。同时,进攻伪警察所的两班战士们捉住门岗,冲进屋内,伪警察们好梦犹酣,一个
  战士很风趣的拍着他们沉睡的脑袋说:“喂!天亮了,该起床了,太阳晒着腚了。”十多名伪警察,就这样迷迷糊糊作了俘虏,缴枪十余支。
  这次战斗,未费一弹,一夜之间共俘伪军约计百人,缴获长短枪一百余支,其它军用物资一宗。
  第二天,在处理俘虏的时候,才发现拔除这两个据点时,伪中队长张风林交枪后混在人群中逃走。另外,还有一小股伪军漏网。一是董屠庄据点的董福本,他是本村人,自知作恶多端,罪不可赦,夜间经常交换住宿地点,在拔除此据点时,他住在村东南角一处民宅里漏网。二是仙人桥据点,在几天前派出一个班,守卫马颊河大桥,在安庄(今德城区抬头寺乡)西头临时设了一个小据点,拔除据点时,因只响了一枪,没有引起这伙伪军的注意,故没有行动而漏网。按照党的政策,对所俘人员,有罪恶的交政府处理;立功者受奖;无罪恶者愿抗日的留下,愿回家的每人发给五块钱作路费。被俘伪军大多回家。刘春旭同志报名参了军,留在区队,自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跟随张龙转战南北,在陈宝亮、雨林店(今均属陵县)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杀敌。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在拔除董屠庄、仙人桥两处伪军据点中立了功,政府奖给他法币(国民党政府发
  行的纸币)3000元。后来,渤海军区龙书金司令员也嘉奖了他,并提升为司务长职务。
  1945年,刘春旭接到军分区命令,让他去分区参加政治学习培训,他非常高兴,心想小的时候,因家里穷没能读书,这次到分区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取得个好的成绩。但他万没有想到,在阴历正月初三回家,向亲人告别时,不慎被坏人告密,于正月初六晚,被黄河涯伪军头目史存善抓捕入狱,关押在德县监狱。在狱中,他受尽了敌人的苦刑,无论敌人是用棍子、皮鞭痛打,还是把他吊起来往鼻子里灌水或火烧,他都坚贞不屈。每次敌人逼问他“谁是共产党,八路军在那里。”他都横眉怒目以对,坚定地回答:“不知道。”就这样,他开始了近两年的狱中生活,直到德县解放后,才获得自由,回家务农。
  建国后,刘春旭同志曾先后在王村店、抬头寺供销社工作,1962年回村参加农业生产,1993年冬病故,时年76岁。在此期间,老战友张龙同志曾多次到他家中看望他,每次见面,他二人总要谈起在一起战斗的艰险岁月和动人情景……。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分为州城往事、人物春秋、名人轶事、乡匪土霸、乡庵村庙、名老字号、风物民俗、民间传奇、文史长廊等栏目,收入文章20余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田贵宝
责任者
宋书睦
责任者
董占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