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禾窝里飞凤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95
颗粒名称: 柴禾窝里飞凤凰
其他题名: 华东农业劳动模范张书泰的家乡巨变
分类号: F061.5
页数: 9
页码: 241-249
摘要: 新中国建国后的1952年春,原历城县第三区(遥墙)柴家乡南柴村农民张书泰组建记工算帐互助组。1953年冬,他又以互助组为基础成立了工农联盟农业合作社,以后又转为高级农业社,张书泰任社主任。1957年3月18日,张书泰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63年2月1日,张书泰以历城县董家区娄家公社柴家大队长的身份出席了华东地区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成为华东地区农业劳动模范;同年2月19日,张书泰又出席了山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五十年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柴家的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修桥铺路,兴修水利,注重教育,科学种田,过上了幸福、富裕的日子。
关键词: 历城区 社会经济 发展

内容

新中国建国后的1952年春,原历城县第三区(遥墙)柴家乡南柴村农民张书泰组建记工算帐互助组。1953年冬,他又以互助组为基础成立了工农联盟农业合作社,以后又转为高级农业社,张书泰任社主任。1957年3月18日,张书泰出席了山东省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大会。1963年2月1日,张书泰以历城县董家区娄家公社柴家大队长的身份出席了华东地区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成为华东地区农业劳动模范;同年2月19日,张书泰又出席了山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五十年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柴家的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修桥铺路,兴修水利,注重教育,科学种田,过上了幸福、富裕的日子。省广播电台、电视台、大众日报、济南日报,曾多次报道和介绍柴家的先进事迹,周围村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也翘指称赞柴家的巨大变化,都说柴禾窝里飞出金凤凰,沙土地里淘出了黄金,挖出了夜明珠。
  共产党为我们拔穷根
  柴家地处历城东北部边缘,北与章丘市的高官寨镇南寺村、蒋家村接壤。小清河流经村西北后,折转向东静谧的流淌。当年,缓缓的河水中丝丝缕缕的水草随水漂动,各种鱼类浮在水面上结队嬉戏;岸边杨柳依依,芳草萋萋,鲜花盛开。在杂草丛生的岸边,现露出纤夫踏出的蚰蜒小路并可随时看到船上的白帆和纤夫躬腰赤脚拉纤的身影。河上建有摆渡码头,靠渡船勾通南、北柴及周围村庄的联系。美丽神奇的小清河,滋润了千顷万亩良田,给沿岸千百个村庄的百姓带来了幸福,然而,在建国前,它却没有给柴家人民带来好运,这里的贫穷、落后是邻近八庄出了名的。
  环境恶劣,生产能力低下,老百姓在生死线上苦挣扎。早年,由于黄河决口,滚滚黄水卷着泥沙,淹没了柴家庄,从此柴家庄人民遭了殃。黄河带来的飞沙松软细腻,可随风到处散落,土地多是盐碱涝洼,或是寸草不生的沙土岗。这样的瘠土薄地,绝大多数也被地主、富农霸占,几十户贫下中农仅占有或租种着很少土地。春季风多,天旱少雨,种下的花生、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大都被刮露出地面被晒焦。出土的禾苗,有的被风连根拔出,有的则被沙土埋没,辛辛苦苦的农民到秋天却收获甚少。正象传说的那样:柴庄种地最烦恼,种一葫芦打一瓢。
  有一首民谣,解放前和建国初在柴家周围村庄流传:柴禾窝,风沙多,黑夜睡觉被活埋,白天吃饭盖着锅;抱着孩子下油锅,也不嫁到沙土窝。这正是旧社会柴庄人悲残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民辛苦耕种的庄稼长不好,但到夏天雨季,各种野生杂草生长茂盛,小灌木也茁壮成长,田里的沙打旺、苍耳棵、野蒿子、茅草、芦荻等成长起来,霜降过后,秋风萧瑟,衰草枯枝,一片狼藉。本村和邻村的勤快农民都到这里拾柴禾。柴庄因而有了柴禾窝的“美称”。老百姓居住分散,这里一堆,那里一团,街不成街,路不成路。住房几乎全部是低矮的土坯平屋或窝棚茅庐,门窗透风撒气,有的甚至不按门窗。由于风多,沙土随风飞扬,漫天遍地,行路人也不敢睁眼,常迷失方向。吃饭时,吃一点,掀开锅盖拿一点,若要把锅敞着,飞沙就在饭菜上和锅里落满一层,没法再吃了。有人戏言,柴庄人每年能吃一个土坯,此话不无根据。晚上睡了觉,到早晨起来,被子上已厚厚盖上了一层沙土,可谓被“活埋”也。正因如此,谁家愿意把姑娘嫁到柴庄去受苦受累又受罪呢?确实,那时柴家有三多,光棍多,文盲多,逃荒要饭闯关东的多。土改时,全村25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40多条,有的一家老少光棍三条。宋姓老汉活到近80岁,到死没娶上老婆,象他这样的全村有4人。张家老二,年近30岁,身强力壮,就是因为穷,娶不上媳妇,患了精神病,后来,出走他乡,杳无音信,生死不明。老百姓生活没有着落,有的逃荒要饭,流落他乡,也有的闯关东求生存。还有的把自己几岁的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或者换亲为自己的儿子找童养媳,实则是卖儿鬻女,为的是养家糊口。这样的招亲多不成功,有很多的童养媳被公婆或大“丈夫”摧残折磨夭亡。还有一家张姓农民,一家老少五口,穷得只有一条棉裤。寒冬腊月,谁起来干活,或出门办事才能穿。清早,老婆穿上棉裤起来挑水做饭后,再上床盖着被子纳鞋底,或做杂活。老公起床穿上棉裤吃过早饭,再外出打工或到街口晒太阳。至于老人、孩子冻的就不起床了。那时的柴庄人,喝的是苦咸水,吃的是糠菜团,衣服褴缕不掩体,破屋难避风和寒,吃尽世间千般苦,死亡线上受熬煎。
  春雷一声震天响,来了救星共产党。贫苦人民闹革命,拔掉穷根得解放。1950年12月,柴家在上级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的领导下,划分了阶级成分,实行了土地改革,斗争了地主恶霸。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支持下,召开了以土改时农民代表为主的人民代表会议,成立了由南柴村(现今的东柴、西柴)、北柴村、田家村、太平村等四村组成的柴家乡,张可聘、邱敬亭、张善鑫等优秀贫农先后当选为乡长、副乡长。张延林、张善贤、张九如、张善立等一批优秀青年和贫下中农中的先进分子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翻身得解放的农民深深感谢毛主席和共产党为穷苦农民拔了穷根,翻身作了主人。有些苦大仇深的老贫农,每日三餐,都要面对毛泽东主席像三鞠躬,然后再吃饭。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劳动热情空前提高,党的各项工作在柴家得到了顺利执行。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更加辛勤劳作,精心耕耘,第二年就有了好的收成,人们的脸上绽露出笑容。真是莫说我们的家乡苦,夜明宝珠土里埋。拔掉穷根作主人,紧跟党走莫徘徊。只要汗水勤灌溉,幸福花儿就会开。
  组织起来力量大
  1952年春,在柴家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张书泰积极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的号召,组建了记工算帐生产互助组。在他的带动下,全组生产劳动分工明确,用工合理,解决了个体生产难以克服的困难,当年获得好收成。张书泰被评为历城农业生产劳动模范,在全县崭露头角。1953年冬,张书泰联合本村2个互助组成立初级农业社。到1956年又由几个初级社组成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实行了公社化后,组建了柴家大队。邱敬亭、侯仁吉、张善鑫先后任柴家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1961年,张书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30多年的时间里,张书泰先后任组长、合作社主任、柴家大队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省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等职,他带领柴家人民群众翻土压沙改造盐碱涝洼地。建立生产突击队、科技队和副业队,开展劳动竞赛,年终对模范和先进进行奖励表彰。为了增加水浇地,先后打水井30多眼,在小清河畔建立5处
  提水站,修水渠4700多米。栽种苹果、核桃、蜜桃等果树5000多株。为了彻底改变生产条件,改造自然环境,柴家广大群众,先后奋斗十几年,在村西北的风沙口地带栽树30多万株,建起10华里长的防风林带,成为柴家的一道绿色长城,对防止土地沙化,美化、绿化环境起到了重大作用。可惜的是,10华里的绿色长廊近几年已被砍伐净光,怎不令创业者心痛!
  生产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大丰收,花生亩产由100多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大豆由亩产不足百公斤提高到200多公斤,小麦、玉米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可达500公斤。粮棉油(花生)丰收了,柴家不仅摘掉了吃统销粮的帽子,每年还向国家交售爱国粮油呢!这时社员们不愁吃,不愁穿,家有银行存款单。多数家庭扒掉土平屋盖上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年青的小伙脱掉疙瘩扣的对襟褂,换上列宁服、中山装,姑娘们也穿上各色花样的新时装。多数家庭收音机换成录放机,有的买上电视机。周围村庄的群众看到柴庄的新景象,一改过去的老眼光,都争着抢着与柴庄人攀亲成婚,村里的适龄青年都忙着定亲、结婚,几个中年光棍汉也骑马戴花娶上了新媳妇,真是全村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社员群众生活提高了,公共积累和公共财产也多起来了,公益事业也兴旺起来。购置了8台拖拉机、4台小麦播种机,修建了养猪厂、粮油加工厂、挂面房,实行卫生防疫和合作医疗,扩建了学校教室和办公室,新修了供销合作社柴家门市部,建立了女子电影放映队。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齐心协力,战天斗地,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不停止的进军,威力无穷。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无比优越性。
  富裕路上迈阔步
  自公社化以后,柴家大队不同程度地受到右倾思想和极左路线的干扰和影响,但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及时得到纠正。柴家在徘徊发展中前进。
  1973年秋,柴家又是一个丰收年,社员群众在留足口粮,超卖了公粮后又向国家贡献五个20万,即:20万斤粮食,20万斤花生米,20万斤生猪,20万斤水果,20万斤西瓜。这在全历城县是个震动,对那些专打派系仗,只知“抓革命”、搞辩论,不会促生产、搞经济的造反头头们是个有力打击。也就是这一年,柴家大队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投资20多万元在小清河上修建了一座宽7米,长60米的双曲拱桥。请著名书法家张立朝题写桥名并请颇有书法造诣的李恭临先生题写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桥头标语。柴家桥的建成,方便了周围几十里的群众,促进了章丘、历城两地的近几个乡镇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显示了柴家——华东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的优势和实力。如今这座桥虽经近三十年的风吹雨打,冲撞砸轧,象一座岿然不动的丰碑,记载着柴家大队当年的辉煌。
  时光在流逝,岁月在更替,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柴家大队也名存实无了,5个自然村皆各自为政。1987年春,又以原柴家大队的规模设立唐王镇柴家办事处。张书泰等一代老干部已经年逾花甲,多已颐养晚年。新一代有文化的年轻干部也已经成熟起来。东柴村又在新的党支部书记张志强、张书春等同志的领导下在致富路上阔步前进。他们更新观念,实行科技种田,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新路子。首先,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芦笋生产基地,年产鲜笋可达1300多万斤。济南罐头厂以东柴村种植的鲜笋为原料制作生产的“飞轮”牌芦笋罐头荣获国际金奖。张志强积极推行联产责任制,又改旱田为水田,由单纯种粮食作物改种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如白莲藕、无籽西瓜、草莓和中草药材等,并且大力推广地膜覆盖和大棚蔬菜,鼓励群众搞家庭饲养,跑交通运输,服装、食品加工,建筑施工等个体经营,只要不犯法,不伤天害理,就可以去大胆赚票子。当时柴家周围群众中传有这样的顺口溜:田家村种着瓜果园,太平村盖屋垫高台,北柴村耍嘴好闹玩,西柴村好种小菜园,东柴村才会抓大钱。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东柴村出现十几家冒尖的致富户。历城县委领导得知东柴村出现的变化和他们的做法后,及时地作了总结,肯定了他们的经验,并在全县推广。让张志强在电台和农业工作会议上作了“爆炸性”的发言,警醒了那些沉浸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人们,提高了对经济建设和搞好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有了新的飞跃。1982年11月22日,济南市委书记魏坚毅在县委书记庄庆臣、县长于进渭的陪同下到东柴村访问了通过承包果园、家庭饲养、服装加工、多种经营等靠辛勤劳动、首先致富的张延森、张太兴等5个万元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成绩,要敢于勤劳致富,带头过上富裕安康的好日子。
  尊师重教 人才辈出
  解放前,柴家没有学校,穷苦人家的孩子也上不起学。新中国建国后,柴家村才在原来地主的房子里办起了小学。起初,只有一名教师,由于生源少,年龄和程度又都不齐,一个班里有三个年级组。随着互助组和农业合作社的成立,社会的不断发展,1958年暑假,柴家小学又扩大为高级小学1—6年级)。柴家村的干部和群众非常关心、热爱教育,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改善师生的教学环境,很多家长也常请教师到家作客,村、队干部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解决教师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春节和教师节期间,还专门批给每位教师10斤花生油、50斤苹果。社员群众和村队干部的热情关心和帮助,教师们的心里都热乎乎的,谁能不尽职尽责,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做回报呢?因此,柴家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俱佳,多次受到县、区、公社的表扬。学生毕业合格率、升学率多年来都名列区和公社前茅。
  1968年柴家学校经过合班并级,办起了中学班。1976年,柴家学校在师资和设备条件均不适应、又无教材的情况下办起了高中班,并组织师生实行“开门”办学,学工学农,使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大大降低。但时隔不久,在上级主管部门和村、队干部的指导和帮助下,及时地得到纠正,走向正规。
  村、队干部不但热心办学,关心、支持教育,而且经常给学生们讲: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全村争光,为人民做贡献。学生家长也不断激励自己的孩子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要力争考上大中专,走出咱沙土窝,不但自己能享福,全家也增光露脸,光宗耀祖。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牢记着村、队干部和家长的殷切期望,在教师的辛勤哺育、精心指导下,一批批柴家的莘莘学子在学海中苦渡,于书山中攀登,熬酷暑,战严寒,刻苦努力,勤奋读书,历经磨难十几载,终于蟾宫折桂,学业有成,从大中专院校的殿堂又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据了解,东柴村在全国各地工作和生活的各级各类大中专毕业生有160多人,其中厅、处、局级以上的国家干部12人,大学教授、总工程师、高级农艺师等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各类技术专业干部和人才46人,其他有中小学教师、医生、厂矿企业职工和服务人员等。最使柴庄人引以为荣的是东柴村出了位国际官员——张志良。他196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以后分配到外交部工作。同年参与中国和缅甸的划界工作。1967—1969年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高级翻译;1991年以后,任国家民航总局组织处处长;1994年任联合国高级官员,并当选第26届国际民航组织行政委员会主席,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论文专著数篇。现仍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为国际民航组织服务。张志良不仅是东柴的骄傲,也是全区人民的骄傲。
  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式农民不仅是科技种田,发家致富的能手,也是传播精神文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每逢寒假,在外地的学子和游子回到老家,与年轻村民搭配排练几台节目,为老少爷们演出,活跃文化生活,水平还不低呢。他们演出的群口快板《夸书记》曾被娄家公社评一等奖,自编自演的话剧《抗旱记》还被调到董家区大礼堂演出,演出的表演唱《歌唱柴家庄》、吕剧《箭杆河边》、京剧《红灯记》等节目至今还在人们心中留有很深的印象。他们还经常与邻村进行篮球友谊赛。文体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文明建设,并密切了村与村、人与人的关系,干部和群众更加团结一致,同心创大业。
  充满希望的热土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东柴村人民群众在村党支部张志强、张书春等同志的带领下,更是如虎添翼,乘胜前进,取得新的业绩。
  他们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增加群众的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现在,东柴村有个体经营商店8处,饭店3处,运输专业户3家,汽车5辆,时风三轮16辆,各类轻骑、摩托80多辆,淡水养鱼3家,家庭饲养的羊、猪、兔、鸡难以详记。塑料大棚8000多平方米,农作物种植全部推广优良新品种。剩余闲散劳力也积极输出劳务打工赚钱,可真谓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村里的公益事业也有新的发展。新修约10华里公路,展宽村里街道,并全部铺盖了沥清。每天四班公交车,直达市区。群众的房舍有的已进行“第四代”改建,即:第一代由平屋换瓦房;第二代由土坯换砖(石)墙;第三代为平顶锁皮屋;第四代为二层小楼房。家家户户庭净室雅,鲜花堆放,彩电、沙发,用品家俱也是应有俱有。村里打了深水井,家家使用自来水。有人编凑了几句顺口溜,单说那东柴村的新变化:东柴村,真是棒。在家住楼房,出门喇叭响;衣食随潮流,余款存银行。
  50年来的巨大变化充分证明,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共产党永远是我们的领路人。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勤劳勇敢的柴家人将更加奋发向上,坚韧不拔,大胆创新,勇于拼搏,在柴家这片充满朝气和希望的热土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建造出更加壮丽、富裕的美好家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建功立业,再做出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书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