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戏匣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89
颗粒名称: 我们家的“戏匣子”
分类号: F123
页数: 2
页码: 231-232
摘要: 我们家有台破旧的小收音机,爷爷叫它“戏匣子”,如今摆在明亮的房间里,与彩电、冰箱、洗衣机很不协调。母亲几次要把它扔到垃圾堆里,爷爷就是不肯,他说“戏匣子”记载了庄稼人二十年的艰辛。这“戏匣子”在我们低矮的房子里显得光彩照人。借去的人,便像得了宝贝似的,把“戏匣子”放在最显眼处,并打到最大音量,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富气”。就这样,“戏匣子”今天飞到这家,明天飞到那家,有时一连十几天也飞不回我们家。好不容易盼回了“戏匣子”,爷爷迫不及待地打开便听起来。再后来,“戏匣子”被大队宣传队拿去搞宣传了。“戏匣子”早已不再是稀罕物了。
关键词: 历城区 社会经济 发展

内容

我们家有台破旧的小收音机,爷爷叫它“戏匣子”,如今摆在明亮的房间里,与彩电、冰箱、洗衣机很不协调。母亲几次要把它扔到垃圾堆里,爷爷就是不肯,他说“戏匣子”记载了庄稼人二十年的艰辛。
  多年前,在外工作的叔叔省吃俭用买回了这台“飞燕牌”收音机,刚一打开,便引来了村中许多人。人们拥挤在我们家破旧的小屋里,用羡慕和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收音机,像是看天外来客。爷爷小心地摸着,生怕弄坏,乐哈哈地一个劲地说:“这匣子真怪,不光能说话,还会唱戏。不晓得这说话的人站在哪旮旯里……”
  从此,爷爷没事就听“戏匣子”。这“戏匣子”在我们低矮的房子里显得光彩照人。村里人家娶媳妇,便来借,说是让它唱一段添些喜庆味。爷爷虽说心里很不乐意,但也不好拒绝。借去的人,便像得了宝贝似的,把“戏匣子”放在最显眼处,并打到最大音量,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富气”。就这样,“戏匣子”今天飞到这家,明天飞到那家,有时一连十几天也飞不回我们家。
  好不容易盼回了“戏匣子”,爷爷迫不及待地打开便听起来。正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有一条说俺们这里的小麦亩产多少多少斤。爷爷听了气呼呼地说:“这戏匣子真能吹,咱们一年工钱不值仨核桃俩枣的,住的漏天,穿得漏肩,还吹呢!……”这话不知怎么传到村里工作组长的耳朵里,说爷爷给社会主义抹黑,是反动言论,便给爷爷挂上牌子游街示众。爷爷的性格是桑木扁担——宁折不弯,怎么也不改口,结果又开了一天批判大会。会后,爷爷回家一句话不说,拿起锤头就要把“戏匣子”砸碎,幸亏母亲把它藏了起来。从此,爷爷整日闷闷地,不再听“戏匣子”了。再后来,“戏匣子”被大队宣传队拿去搞宣传了。
  1978年宣传队解散了,“戏匣子”又回到了我们家。此时,它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得暗淡无光,而且已发不出声音了,爷爷找人把它修好了,继续听了起来,并且特别注意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1979年秋天,队里实行土地承包制,没一人敢包,爷爷第一个站出来承包了队里的菜园。有人劝他别当出头鸟,可爷爷振振有词:“现在气候已变了,戏匣子里说的不会错。”但父亲母亲还是有顾虑,劝爷爷不要再折腾自己了,可爷爷什么也听不进去。这样,我们家包了队里的四亩菜园,当年收入四千多元。我们家富了。人们说“戏匣子”说了真话,给我们家带来了财气。可爷爷却乐哈哈地说:“是好政策带来的富裕……”
  20多年过去了,俺们村里都富了。“戏匣子”早已不再是稀罕物了。村里家家早已把“戏匣子”换成了收录机、大彩电、VCD、卡拉OK机,我们家也早已建起了蔬菜大棚,住进了二层小楼。爷爷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可仍然喜欢捧着那个“戏匣子”乐滋滋地听,还专门买了耳机子,边逛边听,还时不时哼上几句……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宝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