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河畔的明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83
颗粒名称: 巨野河畔的明珠
其他题名: 唐王镇周家实业总公司发展纪实
分类号: F123
页数: 5
页码: 212-216
摘要: 周家村位于唐王镇政府东南2公里处的巨野河畔。这里章丘、历城两市区接壤,党家(章丘)、董家、唐王三镇交界,济青高速公路从村北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全村236户,人口1006人,耕地面积约900亩,这里自古以农为主,民俗纯厚朴实,民风勤劳善良。周家村的党建工作和集体经济大发展的先进事迹得到省、市、区的表彰奖励,并制作电视片多次播放。周家村被评为“双拥共建先进单位。”公司总经理周继山清醒的认识到: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他们非常重视教育,投资50万元使本村小学和幼儿院达到省级标准。
关键词: 唐王镇 社会经济 发展

内容

周家村位于唐王镇政府东南2公里处的巨野河畔。这里章丘、历城两市区接壤,党家(章丘)、董家、唐王三镇交界,济青高速公路从村北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全村236户,人口1006人,耕地面积约900亩,这里自古以农为主,民俗纯厚朴实,民风勤劳善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周家村人民群众喜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村两委会周继山、周传新等同志的带领下,团结进取,奋力拼搏,历尽艰辛创办了“济南市周家实业总公司”,走出了一条以“农企为主、全面发展、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他们靠科学技术为引导、市场调节为动力,促进了集体经济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立了历城区独有的实行粮食供给制的新型经济模式。经过二十几个春秋风雨砥砺的艰难历程,周家实业总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三个分公司,12个注册企业,固定资产达3600多万元,年产值4500万元,人均4000元,利税达200万元的企业集团。诗云:“山南有嘉木,经冬乃逢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周家实业总公司1998年被济南市政府命名为“明星企业”,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可谓佳木成林、步入青云了。周家村的党建工作和集体经济大发展的先进事迹得到省、市、区的表彰奖励,并制作电视片多次播放。
  唯实,走出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周家村一不靠山,二不沿海,是个无任何资源优势可言的边远小村。建国后的三十年中,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人民群众的生活仍然是在温饱线上徘徊。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为周家村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1984年春,在部队服役8年的周继山转业回村,并担任了村支部书记。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怀激情地带领群众寻求发展集体经济、共同致富的新路。他和村两委会的干部和群众为此展开了多次热烈地讨论。讨论来,争论去,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上级领导和党政部门的政策、文件、指示都很好,外地区、外单位的致富经验也非常先进,但不是全部适合本村的具体情况,照搬照套别人的经验和办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解放思想,遵循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地制宜地分析本村的实际,再经过脚踏实地的艰苦努力,大胆地闯,走自己的路,才是唯一的好办法。他们根据本村劳动力富余,麦草资源充足和纸张市场前景看好的现实情况,决定兴建小型造纸厂。一个千余人的小村要建造纸厂,谈何容易?资金从那里来,技术、设备从何说起?但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周继山等同志和全村40几名共产党员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吃尽多种苦头,不怕碰钉子,不怕挨白眼,通过积极争取领导的帮助,向银行贷款2万元,向兄弟单位和亲朋好友借钱2万元,说服动员群众集资3万元,暂时赊欠设备资金等方法筹集起十余万元的建厂资金。他们还多次组织动员党员和群众参加运料、建房、安装机器设备等义务劳动,为集体节省了不少资金。造纸厂在全村干部群众辛勤努力下顺利建成,并投入生产。创业者倍知创业难。造纸厂投产后,他们对每道工序,每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把关,认真细致地科学管理,因而纸厂的产品质量和产量都达到预期标准,产品推向市场后,效益可观。经过几年的努力,造纸厂的产品质量提高,品种增多,生产效益逐年提高。由出产单一的毛边纸,扩展到出产瓦椤纸、餐巾纸、卫生纸、箱板纸、灰板纸等近10个品种,其中灰板纸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古巴和菲律宾等国。职工工资也由最初的每月平均22元提高到平均每月360多元。现在,他们以造纸业为龙头,向高效益、多方位服务的目标发展。在办好造纸厂的基础上,建立了三个分公司,组建了橡胶制品厂,纸箱厂,
  搪瓷厂,面粉厂,液化气供应站,加油站,银杏茶厂等注册企业12家。在总公司的统一管理下,分工负责,承包经营,独立核算,立足于服务社会、方便群众,发挥各自优势,增加效益,扩大规模,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大发展。
  创办集体农场。总公司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越办越多,越来越红火,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和职工数量不断增加,这势必影响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生产模式。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周家村的干部又展开了一场讨论。通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他们又决定打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模式,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创办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的集体农场。这条路子他们又走对了。在统一经营管理下的集体农场,由于科学种植和管理,采用低压喷灌,合理施肥、种植优良品种,把农场办成了高效益、产业化的粮菜生产基地。他们还以农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开拓了林果、畜牧、渔业等行业的发展。特别是1994年在区政协杨振刚副主席的指导帮助下,引种了我国珍稀名贵特产树种——银杏500亩,成为历城区最大的银杏种植园区。两年后,仅销售苗木和银杏叶的收入已达180万元。他们又在专家指导下生产出一种新型保健饮料——信民牌银杏茶。近年来,经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和药学专家研究证明:银杏叶中所含的黄铜类化合物和苦内脂等20多种人体所需元素,具有预防高血压、防止中老年性痴呆、促使视网距离改变、增加免疫能力、延缓衰老等强大功能。以银杏叶为原料经过独特加工精心制作的信民牌银杏茶,色泽亮丽,茶叶清香、口感醇厚,又经严格检查,符合卫生要求,加之包装精美,实为促进人身健康的茶中精品,亦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此茶价格达每克1元以上,市场前景广阔,供不应求。1995年,周家村无偿划出50亩好地,为济南消防支队建起四季菜园、养猪场、养鱼场,为驻地官兵吃上新鲜蔬菜,提供了有力保障。周家村被评为“双拥共建先进单位。”
  依靠科技不断创新,使企业持续兴旺发展。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周家实业总公司发展的每个历程都是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的。他们深深懂得,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只有紧紧抓住科教兴农这个关键,才能解决有限的资源与农业增长之间的矛盾、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在科技创新的思想指导下积极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狠抓地膜覆盖,立体种植,畜禽品种改良和间作套种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旨在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无论是在造纸方面逐步提高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档次,还是银杏的引种、研制银杏茶都是在获得大量科技信息后并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搞起来的,这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正确性和“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论断的重大指导意义。
  公司总经理周继山清醒的认识到: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在公司发展的每一进程中,他都与市、区科技部门联系商讨办法。特别是经常向深谙科技真谛,素有“农林专家”之称的区政协副主席杨振刚请教。杨主席也把周家作为示范基地经常前往指导,传授技术。正因如此,周家村民深情的说:周家村的每一步发展都浸透着杨主席的血汗。几年来,周家总公司引进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专业人才13名,他们中有博士生,高级农艺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教师。懂得科技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也舍得在科技教育上投资。首先对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人员发高薪,再视贡献大小发奖金,并给予荣誉称号。他们非常重视教育,投资50万元使本村小学和幼儿院达到省级标准。对来本村教学的教师每月补助50元,本村的学生如有考取大中专学校者可获500——1000元的奖励奖金。在村党支部里也增选了两名大专毕业生,使领导班子更加年青化、知识化、更加团结坚强,富有战斗力和开拓精神。这些有力措施,对今后进一步科教兴农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家实业总公司每年要拿出20多万元钱向农业和社会福利
  事业投资。1997年春,他们进行旧村改造,修建居民楼,计划在五年内全部改建完成,可节约出耕地200亩,现已建成3层、4层高的三栋居民楼,计有12640平方米,八十户村民已住进了三室二厅、150平方米,宽敞明亮,设备齐全,水、电、暖供应及时的新居室。全村已有近百户已安装了程控电话。总公司每月向村民免费供给30斤面粉,每逢节假庆典之日还发放猪肉、水果等应时食品和物品。村民应上交的“三提五统”由公司统一交付。村内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供老年人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欢度晚年,并且每月向70岁以上老人发放60元钱的退休养老金。为了让青年职工的生活丰富多彩,村内辟建了天然游泳池、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场地。业余时间,青年们可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在周家,无论是满眼碧绿的集体农场,还是座落有致的住宅新区,无论是机器轰鸣的厂院内,还是朗朗书声的校园里,到处铺锦叠翠,鲜花开放,蜂蝶纷飞,鸟语禽鸣;处处欢歌笑语,充满生机和希望。
  周家走出的路,给人启迪;周家的美景,令人向往;周家的明天,更加辉煌!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书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