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镇十余年 社会经济大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80
颗粒名称: 建镇十余年 社会经济大发展
分类号: F123
页数: 5
页码: 202-206
摘要: 历城区郭店镇地处济南市的城乡结合部。1985年10月,由原历城县董家、孙村、港沟三镇的部分边缘村庄组建而成。面积59.8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千人,耕地3.8万余亩,下辖5个办事处,31个行政村。建镇之初,农业、工业及各项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机关无办公场所,镇政府大小部门都拥挤在租借郭西村里的一座知青楼内。全镇1/2的初中生在兄弟乡镇借读,划拨的办公经费仅1万元,仅有的3家镇办企业年产值不到100万元,负债却高达75万元。全镇人均收入不到600元,可以说百业待兴,一切从零开始。1998年底与1999年初郭店镇先后被济南市确定为8个中心城镇之一和10个农业现代化试点乡镇之一。
关键词: 历城区 社会经济 发展

内容

历城区郭店镇地处济南市的城乡结合部。1985年10月,由原历城县董家、孙村、港沟三镇的部分边缘村庄组建而成。面积59.8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千人,耕地3.8万余亩,下辖5个办事处,31个行政村。
  建镇之初,农业、工业及各项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机关无办公场所,镇政府大小部门都拥挤在租借郭西村里的一座知青楼内。全镇1/2的初中生在兄弟乡镇借读,划拨的办公经费仅1万元,仅有的3家镇办企业年产值不到100万元,负债却高达75万元。全镇人均收入不到600元,可以说百业待兴,一切从零开始。
  建镇13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总揽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带领全镇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发奋图强,取得了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的可喜变化。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000万元,第二产业14200万元,第三产业25000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2.4倍、4521倍、86倍,人均收入达到3400元,比1986年翻了两番多。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经济快速发展。1998年底与1999年初郭店镇先后被济南市确定为8个中心城镇之一和10个农业现代化试点乡镇之一。
  一、找准优势,确定发展思路
  郭店地处近郊,济青公路、胶济铁路、机场路等重要交通干线交汇在镇内,沿线分布有济钢、济南重型机械厂等30多家省、市、区驻地企事业单位,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合作前景广阔。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苦苦求索,最后形成共识,理清了发展经济的思路,确定了“城镇建设打骨架,工业发展奠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发展区域上,以济青公路为轴线,以镇政府驻地和毗连大企业的区域为重点,进行先期开发,然后依次向外延伸,推动全镇的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以小城镇开发为先导,以发展工商业为重点,带动各企业共同繁荣。
  二、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建镇之初,镇政府驻地除了一座二层楼外,济青公路两侧只有十几间破旧的平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小城镇开发为先导,并努力寻求城镇建设与发展二、三产业的结合点。在建设资金上严重缺乏、管理经验先天不足、各种困难并存的情况下,组织力量制定了面积为2.5平方公里的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采取联合、引进、自身开发等多种方式,进行开发建设,本着“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先急后缓,尽力而为”的原则,从群众反映最强烈、发展最急需的问题入手,投资400万元,完成了济青公路郭店至韩仓卡脖子段的拓宽取直工程,修筑了车站东立交桥和三条街,修路长23公里,面积达34.5万平方米,小城镇开发的迅速启动吸引了八方有识之士,人财物开始源源不断地注入这块宝地,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建镇13年来,全镇共开发建设商品楼10万平方米,建成贸易市场、中学教学楼、卫生院、七层电信大楼和一系列配套项目,各双管单位及一些镇直部门也相继建起了高标准的办公场所,郭店、锦平、韩仓三个商业服务小区初具规模,沿线开发连片发展的实践使小城镇突破了原2.5平方公里的规划,尤其是近年来,小城镇经济的拉动、辐射作用日趋明显,镇党委政府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先后投资400万元,实施了“1143”工程、综合治理工程、灯亮工程、树绿工程等重点工程,使小城镇的各项设施日臻完善。现在,全镇8000门国内直拨程控电话业已开通,现代化的购物商厦、高标准的广场游乐园、投资千万以上的天佑堂酒店已投入使用,镇内通有10、23、17路等公交汽车,小城镇规模、档次大大提高,城镇建设走在了全区前列。1998年底,全镇“三个一”工程建设被济南市“小城镇及三个一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达标验收。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为我镇第三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昔日破败萧条的郭店一改落后的容颜,如今已是商贸云集,店铺林立,仅驻地商业街就有600多个体工商户。1998年,全镇从事第三产业的已达1700多户,年实现增加值1.8亿多元。
  三、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必由之路。建镇初期,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且管理不善,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0%,与小城镇的快速启动极不适应。严重倾斜的经济结构和薄弱的工业基础急切呼唤着乡镇企业的超常规、大跨度的发展。为此,我们改旧与创新双管齐下,在狠抓现有企业内部挖潜和技术改造的同时,凭借背靠济钢的地理优势,主动出击,努力开拓信息来源,积极寻求技术合作伙伴,先后与40多家市级以上科研所取得联系,并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协作关系。信息、技术源的建立将乡镇企业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1998年,镇办企业已发展到12家,村办企业74家,实现工业产值39087万元,比1986年增长28.39倍,实现利税4334万元,形成了以镇办企业为龙头,村办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
  镇直龙头企业济南镁碳砖厂自1986年建厂以来,以冶金部鞍山热能研究院和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为技术依托,实施科技兴厂战略,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增加产品技术含量。研制开发的耐火材料系列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冶金部镁碳砖定点生产厂。产品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三年保持了镁碳砖厂在同行业中的产值、利税和出口创汇第一。
  四、强农固本,农业生产得到全面发展
  百业之中,农业为本。建镇之初,全镇67%的土地靠天吃饭,没有特色,效益很低,农业以小麦、玉米、地瓜等传统农业为主,建镇13年来,全镇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以治水为中心,加大投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全镇先后投资137万元,建成武家、虞山两群井,维修和新打机井65眼,建大型蓄水池4个,铺设地下防渗节水管道12万米,水浇地从建镇初期13600亩增至25000亩。1997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达到4460万斤,1998年又有新的突破,实现4500万斤,比1986年增长了60%。在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同时,我们根据农业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小城镇服务功能的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针对水利条件的差异,引导农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牧则牧,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使蔬菜、林果、畜牧、种子四大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截止目前,全镇发展冬暖大棚75个,种植优质果树1000亩,建成了郭东、李东两大畜牧小区,发展规模养殖户45个,1998年,全镇蔬菜总产量达到6870吨,各类果品150吨,大牲畜存栏量8600头。
  五、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它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强的物质基础,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它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建镇之初,全镇的教育结构不合理,学校布局分散,校舍破旧严重不足,教师人数不多,初中教师仅有一人是大专学历,小学教师教学合格率为46%,经过13年来的发展,校舍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建小学9处,新建幼儿园18处,改建扩建小学8处,镇中学从无到有,总投资210万元,1996年投资155万元,建成达省级标准的成教中心,使成人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得到加强,截止目前,全镇有大专以上教师161人,占整个教师队伍的47.6%,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3年来向各级学校输送人才10450人。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908人,大大提高了全镇人民科技文化素质。建镇13年来,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卫生院由建镇之初的几间平房,相继建成门诊区、病房楼、病房区,并配备了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全镇31个村健全了卫生室,初级卫生保健得到普及。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连续6年获区计划生育系统一等奖。连续8年获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一等奖,1998年被济南市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溪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