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崖造像及其维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63
颗粒名称: 千佛崖造像及其维修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4
页码: 141-144
摘要: 出济南沿002线南行,穿过风光秀丽的卧虎山水库和山水相映的仲宫,折向东南,约8公里,便到了四面环山,重峦叠翠,风景幽美,气候宜人的古镇柳埠。千佛崖石刻造像就座落在柳埠东北的白虎山腰的石壁上。此外,还有兽类造型4尊。这些石刻造像刻工精湛,形象逼真,神态各异,绝无雷同。千佛崖造像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对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为防止石窟的继续断裂坍塌,加强国家文物的保护,对石窟进行了多次维护加固。千佛崖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热情关怀下进展顺利,创造了无文物损伤、无伤亡事故的记录。
关键词: 历城区 千佛崖造像 雕塑

内容

出济南沿002线南行,穿过风光秀丽的卧虎山水库和山水相映的仲宫,折向东南,约8公里,便到了四面环山,重峦叠翠,风景幽美,气候宜人的古镇柳埠。千佛崖石刻造像就座落在柳埠东北的白虎山腰的石壁上。
  千佛崖造像有大小窟龛一百多个,罗列在南北长65公尺,高3—8公尺的摩崖上。号为千佛,实有224尊,其中佛191尊、菩萨21尊、僧5尊、天王1尊、弟子1尊。此外,还有兽类造型4尊。这些石刻造像刻工精湛,形象逼真,神态各异,绝无雷同。从现存46则造像题记上看,造像时间从唐初第一个皇帝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起,继睿宗文明元年间(684年)前后连续凿窟造像60年之久。该窟区造像是济南市郊现存黄花山、云台山、佛慧山等十几处石窟造像最集中、雕刻最精致、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是我国佛教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千佛崖造像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对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石刻造型千姿百态、生动活泼。造像者多为皇亲贵族、官吏、僧侣,亦有平民百姓,其中有唐太宗的第三女南平长公主、驸马渝国公刘玄意、赵王李福、上骑都尉刘操等,他们大都是为亡父母、兄姊、儿女及其亲属祈福或“赎罪”而造,亦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海升平、家国安宁而造者。总之,他们都怀着美好的心愿和祝福,祈求上苍赐福赐财,神佛保佑平安。
  造像由南向北逐渐拓展镌凿,较大的石窟有5个。第一号石窟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女南平长公主于显庆二年(657)为其已故父皇所造的跏趺坐像,高约1.78公尺,面相丰圆适宜,胸部扁平,眉清目秀,头作螺髻,外套对襟而敷搭双肩式袈裟,腰间衣带作一小结。这尊佛像,造型构思之巧,雕刻刀法之精,艺术造诣之高,皆为古今人士称善乐道,堪称“端庄、安详而有感情,为千佛崖最优美的造像之一”,可供游者细细品评,泛泛玩味。窟顶为木建筑的袱椽屋檐,窟内有题记一则,上书“显庆二年南平长公主为太宗文皇帝敬造像一躯”的字迹清晰可见。
  二号窟内有坐佛一尊,高约2.75公尺,底宽1.29公尺,是千佛崖造像中最大的一躯。左边的壁上还刻有小佛像8尊,旁边有显庆三年的造像题字记载。这组造像雕刻精湛洗炼,水纹流动,线条简约,维妙维肖,形象极美。三号石窟是悬空窟,离地高3.5公尺,悬出山体1.5公尺,内有坐佛3尊,高约1.75公尺,也各俱特色。四号石窟规模较大,高11公尺,宽4公尺,深2公尺,窟门中央雕有石柱,内造坐佛2尊,高约2.6公尺,还有30多尊小佛,是李世民第十三子赵王李福所造,题记为:大唐显庆三年,行青州刺史,清信佛弟子赵王福,为太宗文皇帝敬造弥陀佛像一躯,愿四夷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窟内壁上还凿着小佛和立式菩萨。菩萨的璎珞精细复杂,全身腰线轮廓欹斜玉立,栩栩如生,宛如一位宁静慈祥的唐代仕女。第五号窟有坐佛1尊,高约2.6公尺,刻工细致,造型优美。六号窟为一悬窟,高出地面7公尺,向外悬出山体3.5公尺,内中佛像逼真。七号窟内为贞观大佛。经修复后更放异彩。
  除这几个石窟外,其余的石龛、佛像罗列满白虎山腰,多数是唐代作品,也有宋、元、明各代的少数雕刻作品。佛像或粗壮高大,或纤细矮小,或坐、或卧、或立,大小不等、形态不同;或手舞足蹈、嘻笑颜天,或庄重肃然、威武严俊,神态各异、表情不一。但都是精雕细刻,美妙绝伦,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充分表现了盛唐时代的艺术风格,不愧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
  千佛崖石窟造像历经千年,因风吹雨淋和人为破坏,造成多处岩断石裂,崖损坍塌,窟龛毁坏,造像酥碎。为防止石窟的继续断裂坍塌,加强国家文物的保护,对石窟进行了多次维护加固。最为成功有效的一次,当为1983年5月至1987年10月施工的维修加固工程。
  加固维修千佛崖石窟造像工程是经国家文物局和山东省文物局批准,并拨专款,由济南市和历城区文化局组织施工的。它既是属于重点修理工程,也是抢救性的加固工程。工程是涉及到历史、佛教、艺术、植物、化学、地质、气象、水文和工程力学等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为此,编制了一个科学的施工方案,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建立组织,做好人员的配备工作。工程要求高,任务重,根据省文物局的指示,建立了以济南市文化局和区文化局负责同志任正副组长,由市博物馆研究员、四门塔文管所负责同志、城建工程师为成员组成的工程维修领导小组,并聘请了工程技术人员和45名施工人员。二是实地堪察、掌握资料,充分做好科学技术方面的准备。这主要包括:石窟窟顶的重力测定、有关千佛崖地带的年降雨量、气象水文地质结构及植物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测定。三是对施工人员进行文物保护知识、施工操作规程及安全施工制度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四是召开专题论证会议,制定严密科学的具体可行的施工方案,这也是最重要的准备。
  工程领导小组根据各种资料、财力情况及专家论证的意见提出了施工原则和施工总体方案。施工原则是:(1)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和石窟修缮管理办法;(2)以保障工程效益为目的;(3)工程开支,力求节约;(4)切实保证施工人员和文物安全。施工总体方案确定:采取多项措施,基本保持石窟原貌,分期逐窟施工,达到保护目的。
  依据总体施工方案的要求和各石窟及区段的不同情况,由北向南施工。具体措施有:(1)用钢筋混凝土拉梁牵固,防止石窟造像与山体分离;(2)用水泥叠石立柱支顶,防止窟顶和石壁坍塌;(3)腰箍固定或铆杆串联,防止石窟倾覆或横向裂隙坍塌;(4)对原受损造像精心修补复原,对倒塌或遗弃在乱石堆中的佛像回镶安置;(5)排除危石、清除淤土、去掉窟顶有危害的树木;(6)涂化学保护剂有机硅,使佛像、题记等色泽光亮,以防风化雨蚀及污染;(7)拆除人行蹬道,改建砖质赫色围墙,新修悬山式山门,防止人为破坏。
  千佛崖石窟维修加固工程,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热情关怀下进展顺利,创造了无文物损伤、无伤亡事故的记录。工程全部结束后,请了国家、省、市文物主管机关和专家进行验收,一致认为施工质量达到了预期要求,深表满意。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千佛崖石窟造像维修加固工程进行了认真全面地总结,并在千佛崖石窟山门左侧立“千佛崖石窟维修记”石碑一通,以作记载。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书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