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回春——四门塔维修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62
颗粒名称: 古塔回春——四门塔维修记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136-140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素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称的历城,散布境内的众多名胜古迹得到科学的研究、妥善的保护,在促进改革开放,振兴历城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下面仅就四门塔维修作一简要记述,从中可以了解50年来历城文物保护工作的成就。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门塔塔室中心为石砌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与塔外墙间由16根三角石梁及石拱板连接,构成塔室顶板,以承托整个塔顶。历经风雨沧桑,饱尝天灾人祸的四门塔,在旧中国遭到了严重破坏。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好这一国家文物瑰宝,及时采取抢救措施,进行维修加固。
关键词: 历城区 四门塔 名胜古迹

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素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著称的历城,散布境内的众多名胜古迹得到科学的研究、妥善的保护,在促进改革开放,振兴历城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下面仅就四门塔维修作一简要记述,从中可以了解50年来历城文物保护工作的成就。
  四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它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琨瑞山北的神通寺遗址内,塔建成于隋大业七年(611年)。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亭阁式单层塔,塔高15.4米,每边宽7.4米,塔身成单层方形,因其四面各有一半园形拱门,故称四门塔。塔檐部挑出叠涩5层,塔顶用23行青石板层层收缩叠筑,构成四角攒尖形塔顶,顶端露盘上,四角置山华、焦叶、中筑相轮、宝珠等直至塔刹顶。塔墙厚0.8米,墙面刻有简洁的几何花纹。四门塔塔室中心为石砌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与塔外墙间由16根三角石梁及石拱板连接,构成塔室顶板,以承托整个塔顶。综观四门塔整体形态,雄伟浑厚,线条简洁古朴。二十年代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称赞此塔“乃汉代筑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
  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座石雕佛像,皆螺髻,面门盘膝而坐。在南面佛像座下,有依据原刻石拓片补刻的造像题记:(东魏)“武定二年……齐州骠大府长流参军杨显叔……敬造佛像四躯……”这四尊造像神情端庄自然,造型洗练,刻工精湛,是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珍品。
  历经风雨沧桑,饱尝天灾人祸的四门塔,在旧中国遭到了严重破坏。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夫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看到四门塔、千佛崖成了乞丐避风,鸟兽栖息之所,两位学者感叹万千,情不自禁地动手整理一番。到了解放时,年久失修的四门塔已残破不堪,塔的东西墙面出现裂缝,拱门顶部有不同程度的破裂下垂,塔内三角石梁全部断裂,,塔檐、塔顶叠涩石和塔刹多处风化损坏,塔内佛像倾倒。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好这一国家文物瑰宝,及时采取抢救措施,进行维修加固。
  1951年,山东省文管会对此塔作了加固,围绕塔身加了三道铁箍,在塔室内用石柱顶住断裂的石梁,扶正了佛像。1963年,济南市文化局在塔的外围加了一道挡土墙,以保护塔基。1964年设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并建立了四门塔文物管理所,确定专职人员负责维护管理。
  1971年至1973年,对四门塔作了解放后规模最大、全面彻底的维修。此次维修由国家文物局拔款,并对维修工程做了“加固塔基,维修塔顶”的批示,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的“……古建筑在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恢复原状或保存现状的原则……”在维修前对塔进行了全面勘察和研究,并完成了塔的测绘、拍照及文字记录等全部资料工作。
  此次塔的维修加固工程分两类进行:
  一、加固塔基:在塔外围9米处修建了挡土围墙,用以阻挡水土流失,防止塔基滑移。在塔基外围四周砌筑了护基石,以防止塔檐雨水直接侵蚀塔基泥土,确保今后塔不会倾斜或下沉。
  二、加固塔身、维修塔顶:根据对塔的勘察和研究,发现塔的损坏有以下几处:该塔由于历史变迁,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南北墙基石出现不均匀下沉,造成塔身向西南倾斜12厘米;西墙面裂缝两道,最大缝口12厘米,东墙面也有裂缝两道。四个拱门发券有程度不等的破裂下垂。由于塔心柱与塔外墙的不均匀下沉,致使搁放在塔心柱和塔外墙上的三角石梁全部断裂,石拱板有三分之二断裂。塔顶叠涩石风化破裂近百分之九十,塔檐石损坏百分之六十。塔刹上的露盘、相轮、焦叶破损近一半。塔内佛座损坏严重。
  针对塔的损坏情况,按照既要保持塔外形的原貌,又要保持塔内原有结构不变的古建维修原则,在维修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维修塔顶时,外墙拆至外檐口,塔心柱拆至内檐口处,把起承重作用的三角梁和石拱板全部拆下来加固粘接,断裂的三角梁用环氧树脂胶粘接凝固后,再用风钻钻眼穿双钢筋加固。所缺三根石三角梁按原样添补,石拱板断裂处用环氧树脂胶粘接凝固后再放置石三角梁上,其拱脚一头搁在外墙上,一头搁在塔心柱上。
  塔的原有结构是塔心柱、塔外墙、石三角梁、石拱板共同承受塔顶和塔刹的全部重量,其露盘以下,石拱板往上的填充料均系用素泥砌乱石。为了减轻拱板的承载力,在石拱板上面浇注了250#钢筋混凝土拱板,使钢筋混凝土拱板承受顶部的荷重,而石拱板仅起装饰作用。为了使钢筋混凝土拱板的推力不直接作用至石墙上,因此,在其拱脚处浇注内外圈梁,以承担推力。
  石拱板以上的塔外墙,有的已经风化破裂,为了使此墙更加坚固,不致被塔顶内力推倒,在塔内壁周围加6根直径12毫米钢筋,用200#细石混凝土浇注。为了防止塔身继续出现不均匀下沉,在檐口处浇注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及井字拉梁,自此往上的填充料仍用素泥砌乱石。
  塔檐石和叠涩石凡破碎严重不能粘补继续使用的,均按尺寸换补新石,用50#水泥砂浆砌筑。
  塔刹部分的露盘、相轮、焦叶,有个别损坏不能继续使用的,均按原型更换。
  2、塔的四个门拱石券,在其下垂处用千斤顶顶上,使其恢复原位然后用铁楔挤住,再在石券下横置一块暗钢板,以承托门拱石券,使之不再下垂。
  3、外墙裂缝修补采用不同方法,裂缝大的用细石混凝土修补,裂缝小的用水泥浆修补。
  4、塔内的东面、西面、南面三尊佛像的底座,均按原样更换。
  5、塔内外所更换的新石及修补的裂缝,其外表均用黑矾涂刷,以与旧石混然一色,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
  6、为了方便后人的维修,在塔顶最上层的一行叠涩石中间部位,用四块石板砌成方圹,在方圹中放一水磨石花瓶,石花瓶内再放一瓷花瓶,瓷花瓶外面烧制有“四门塔维修记”一文,在瓷花瓶内放置一套四门塔维修图,用蜡封住瓶口,然后封闭掩埋。
  通过此次维修有以下收获:
  1、对四门塔修建年代有了进一步了解。四门塔兴建年代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过去学术界依据塔内石像底座下的石刻题记,认为该塔建造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或不晚于这一年代。此次维修中,在塔顶发现一块石拱版背面镌刻有“大业七年造”的浅凹刻;同时在塔内柱的中心离地面高1.6米处,发现一舍利函,此舍利石函放在用六块石板砌成的方圹中。石函呈方形,盖为盝顶式,长30.8厘米,宽31厘米,高29.9厘米,石函外面经过水磨,其楞角处有红、绿、黑等色道,石函内放一铜函,铜函用丝绸包扎,其长9厘米、宽9厘米、高13厘米,外部绘有红、绿、兰、黑等彩色图案,但已辩认不清,铜函内部镶以绘有彩色花纹的木衬,已经朽脱,只存几块小木片。铜函内放有舍利,计有水晶珠四颗、黄璃珠七颗、绿琉璃珠九颗,皆有一穿孔,另有浅绿色的玻璃小瓶已碎,瓶颈间套有骨环、银环、铜环和隋文帝“五铢钱”各一,铜函内外均放有砂石、药草、香料等。
  从上述隋大业七年题记及隋五铢钱判断,四门塔应在隋大业七年(611)落成。联系过去发现的东魏武定二年(544年)造像题记,四门塔建造年代可初步定为东魏武定二年至隋大业七年间,前后历经67年。该塔修建历时长久,其原因除了塔自身工程浩大,工期拖长外,当时北朝政局混乱,朝代更迭频繁,其间还经历了北周武帝掀起的大规模灭佛运动,因此造成该塔时建时停,跨越了五个朝代,才得竣工。
  2、从四门塔式结构揭示了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作为中国早已固有的亭阁式建筑样式与印度佛教的窣堵波样式有机结合得到完美的体现。在匀称、雄伟、浑厚的亭阁式四门塔身之上,冠以玲珑挺拔、直入云霄的塔刹,人们仰视它的丰姿必然有一种庄重景仰的感觉,达到了佛教以升天为尊,敬佛礼佛的效果。
  3、从四门塔建筑工艺说明我国建筑科学在隋代已发展到具有较高的水平。该塔外墙的基石为灰土夯实,说明用灰土作基础在隋代已采用。该塔还多处使用拱券结构,以塔心柱和塔外墙作为拱脚,石三角梁和石拱板起拱的作用,以承托塔顶和塔刹的巨大重量;塔的四个门也建成拱券式样,可以看出拱券在隋代已经发展到十分成熟。从该塔设计分析,整体布局合理,塔外墙厚(82厘米),塔心柱大(232厘米见方),塔室小(净跨180厘米),因此整个塔的总体稳定性强,虽然经过历史上数次大地震,塔体安然无恙。总之历经千年风雨,四门塔巍然耸立,本身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寒来暑往,建国5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经过文物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精心维护、科学修缮,四门古塔焕发了青春,如今它正以古朴端庄的雄姿,迎接着海内外宾客。
  我们不能忘记,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艰苦年代,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组织维修、设计施工、学术研究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任远、王宴仁、王建浩、黄国康诸同志。我们更怀念四门塔文管所第一任负责人李廷同志,他孤身一人,长期坚持在深山守塔,好几次春节都是和四门塔、千佛崖诸佛一齐度过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他依靠和附近群众的良好关系,顶住了“破四旧”的层层恶浪,神通寺遗址上的全部文物完完整整保存下来,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他积劳成疾不幸去世,根据遗愿把他安息在四门塔北面的山坡上。
  让我们用更加勤奋、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四门塔、千佛崖等国之瑰宝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的光辉永存。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关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