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山下育英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51
颗粒名称: 娘子山下育英才
其他题名: 历城一中纪实
分类号: G520
页数: 6
页码: 103-108
摘要: 历城一中始建于1956年,校址在仲宫的娘子山下。当时校名为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是建国后历城县人民政府建立的第一处中学。1956年,历城县时属泰安专区,来筹建历城二中的是泰安师范部分干部职工共18人,他们大多是泰安、肥城、长清、东平、莱芜籍人,只有一人是历城籍。教职工多是年轻人,副校长刘灿军主持学校工作。1956年9月,历城二中举行了开学典礼,共招收4个初中班、224名学生。1961年3月31日,历城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了更改校名的通知,历城二中改为“山东省历城第一中学”。学校领导班子也有较大变化。1985年9月10日,国家设立“教师节”,历城县委政府在县招待所召开“历城县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历城一中被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关键词: 历城区 教育事业 历城一中

内容

历城一中始建于1956年,校址在仲宫的娘子山下。当时校名为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历城一中在王舍人村,即后来的济南十八中),是建国后历城县人民政府建立的第一处中学。
  1956年,历城县时属泰安专区,来筹建历城二中的是泰安师范部分干部职工共18人,他们大多是泰安、肥城、长清、东平、莱芜籍人,只有一人是历城籍。教职工多是年轻人,副校长刘灿军主持学校工作。1956年9月,历城二中举行了开学典礼,共招收4个初中班、224名学生。
  当时学生的来源除了仲宫、柳埠、西营等南山区外,还有来自长清、张夏、泰安等地和历城县的董家、彩石、孙村等区的学生。由于山区生活贫困,文化落后,学生年龄偏大,有的20多岁,有的已结婚有了孩子。学生老实忠厚,能吃苦受累,生活简朴,学习刻苦。大多数学生背着干粮来住宿上学,每逢星期六放学,他们成群结队徒步回家拿干粮,过河爬山十几里。离校远的学生就从家中背来粮食,在学校自己蒸干粮。
  建校初,学校占地21亩,院墙是用树枝、铁丝、木桩围成的,校门面南而开。院内靠东一共有6排平房,前两排为教室,后一排为教师宿舍,最后三排为学生宿舍。食堂设在正对校门的学校后半部。当时学校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学校购物运输靠一辆马车,去济南购物往返一次30多里路程,需用整整一天时间。教育经费很少,学校教学设备不足,图书不足千册,教具有地球仪一架,手摇电动仪一台,还有几个生物标本,多数教具依靠教师自己制作。体育器材有跳箱一个、垫子两块、单双杠各一副。文艺器材有一架脚踏风琴、一台留声机。
  1961年3月31日,历城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了更改校名的通知,历城二中改为“山东省历城第一中学”(原历城一中改为济南十八中)。
  1961年,历城一中开始招收高中学生,招收第一级高中班2个、学生90人。到这时期,一中的教师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从外校调来的老教师,也有从高等院校分配来的外省籍教师。学校领导班子也有较大变化。1957年7月,荆晓光调历城一中任校长。1958年,刘灿军调历城县任文教部长,高冠三调历城一中做领导工作。
  1961——1966年是历城一中教育教学发展提高阶段。这期间,学校教育管理受苏联的教育影响很大。开设俄语课,语文分为文学课、汉语课。学生学分在1963年以前是五分制,以后采用百分制。1964年第一届高中生毕业,在58名毕业生中有15人考入大学。教学规模也发展为初中12个班,高中16个班,教职工90人。教学设备也有了较大改善。图书室藏书上万册,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实验仪器能满足教学要求,学校容纳千人的大礼堂投入使用。学校机构设置相对完善,并设有劳动生产管理室。教职工的办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1957—1962年期间,学校因参加“整风反右”、“大炼钢铁”、“四清运动”、抗洪、生产自救、支援农业生产、公路建设等政治运动和重大社会活动,有不同时间的停课。1963年,在“学雷锋”活动中,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南河滩拣鹅卵石,把校内道路铺成了石子路;高冠三书记还带头去校外北山扛石头,师生动手修建起了院墙。校园内的板报、阅报栏、壁报、广播等校园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展示出师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城一中与全国各地学校一样受到严重冲击,“游行”、“批判”、“军训拉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开门办学”等政治任务,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1970年7月,取消年级制,按军事化编制,当时的高中七、八、九级班被编成连排。1974年6月,学校成立电影放映小组,在师生文化生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75年7月,在“急贫下中农之所急”的口号下,改高中为专业班,开设语文、会计、兽医、农技、拖拉机班等专业,适应了农村对人才的需求。语文专业班在教师指导下,为仲宫公社83个大队编写了村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示出来。
  1977——1985年,历城一中开始走上长足发展的道路,教师队伍日渐壮大,教学秩序日渐好转,教学质量日渐提高,教学仪器设备日渐充实。一中已成为全县教育战线上一所举足轻重的完全中学。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历城县首次在历城一中设立高考考点。1978年9月,一中恢复初中招生,学制三年,招收2个班。1978年10月,历城一中被定为县重点中学。1982年12月,历城一中被定为市重点中学。
  1977年后的8年中,一中领导班子有过几次变动。高冠三于1978年8月调历城县教育局任副局长。学校先后由孟凡忠任书记,王永钵任校长,刘树忠任书记,张恒相任校长。这时期的校领导班子一手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手抓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各项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
  高考制度的恢复,学校兼负双重任务,一是要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二是要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为此,学校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并从实际出发,重新制定了39项规章制度,编写了校歌,明确了校训,从而使全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改革措施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们焕发了青春,表现出了极高的工作热情。各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区、校级教研活动,初中地理、美术课电化教学被列为全市公开课。历城南部各公社中学的各科教师都来一中集体备课。一中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前茅,一中的学生连续5年取得文科高考全县个人总分第一名。特别是1984年、1985年,有274人考取大中专院校,高考升学率是前五年的2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1980—1982年高考单科平均分中,一中政治课连续三年名列全市第一名。
  1982年,历城一中第一座教学楼拔地而起,主楼4层,共2175平方米,容纳18个教学班,学校师生从此告别了平房教室。同年,征西崖村菜地13亩,新建250米跑道、2个篮球场的运动场。1983年,新建1250平方米教工宿舍楼。学校购置了电影机、电视机、投影机、录音机等电化教学仪器。力源、光源、热学的90%以上实验课都能上。化学、生物教学仪器基本齐全。
  1985年9月10日,国家设立“教师节”,历城县委政府在县招待所召开“历城县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历城一中被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1987年济南市区划时,历城一中被市政府定为正县级单位,学校名称改为“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1986——1996年的十年间,历城一中在教育、教学、校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继续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这期间的学校领导是:1986—1987年,刘树忠任书记。1983—1992年,张恒相任校长、书记。1991—1995年,田乃平任校长、副书记。1995年至今,张乐庆任校长、副书记。
  1986—1996年,历城一中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1327人。吴玉军等10多名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华东师大、山东大学等全国名牌高校。1986—1991年的6年中,一中的学生有5年取得了理科高考全县(区)个人总分第一名。1986年,张华梅同学取得文科高考济南市个人总分第二名。1990年,韩勇同学获济南市“姜树芳高考奖学金”。1991—1996年,一中保送了19名学生升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1987年,学校首次开展了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共评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25人,二、三级教师51人。1988年落实了职称工资,为二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办理了家属子女农转非户口,安排了6位教师家属的工作。职评工作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很多中青年教师刻苦钻研业务,勤奋工作,进修学习,取得了教学教研上的突出成绩和上级表彰。语文组的文学社、手抄报、油印小报活动受到县教育局表彰,语文组在市语文年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语文、英语、数学、化学教研组获市先进组室奖励。30多名教师获得各种征文奖及市、区“教学能手”、“优秀党员”等称号。赵志泉、李殿杰老师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褚丽华、郭广民等老师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李殿杰老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张乐庆老师获区级拔尖人才津贴。学校在1985—1996年,连续11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1994年,被评为历城区教学管理“十佳”学校。学校3次被评为市级、11次被评为区级“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校党支部9次获得区级“先进党支部”称号。1990年、1991年,历城一中团委被团市委分别评为“红旗团委”、“一级团委”。1995年,一中团校被评为“山东省最佳中学生团校”。有20名(次)学生荣获省、市、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称号。
  从1990年开始,历城一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校舍改造,历时三年,新征土地18亩,新建成3569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大楼、860平方米学生餐厅、1773平方米教工宿舍楼,新建校门,并修整了8613平方米的运动场,硬化道路4147平方米,新建凉亭、假山、蘑菇亭等景点,对校园进行了大面积美化和绿化,使学校变成高楼林立,窗明几静,道路交错,卫生清洁,花木茂盛,环境优雅的教书育人理想场所。
  学校党支部注意培养中青年干部,近10年来,已有20多名中青年优秀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
  历城一中的军民共建活动在全区独树一帜,智力拥军取得了丰硕成果。自1987年开始,一中与济南军区55179部队开展了军民共建活动,学校每年派出七、八名高三骨干教师去部队进行高考科目辅导,部队每年为学校新生进行军训和国防教育。11年来,教师们调课挤时间,牺牲休息日,放弃家务事,风雨无阻地为部队辅导学员近千人,有800多人考取了各类军事院校,升学率在80%以上,名列济南军区各高考辅导点第一位,受到部队首长的高度评价。历城一中2次被评为市“双拥共建先进单位”。
  1986年,历城一中为庆祝建校30周年,学校邀请驻地党、政、军机关,企业单位以及部分老校友参加,召开了一个大型座谈会。
  1996年,历城一中为庆祝建校40周年,举行了隆重的校庆活动。政界要员、海外学子、山村教师、大学教授、民营业主等各行业的近千名校友来校参加了校庆活动。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的主要领导,市教委、区教委的主要领导,以及学校老校长刘灿军、王永钵等领导到校祝贺。
  1997年以来,历城一中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深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了校长责任制、教师聘任制、工资结构制,奖勤罚懒,优化组合,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高涨,全校的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发展。1997年,学校按照区教委统一规划,取消初中招生计划,改为完全高中办学,招生规模扩大为每年10个教学班。为此,学校又新建了一座2050平方米教学楼、二座共4792平方米教工宿舍楼、一座3232平方米学生公寓,还新上了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校容校貌和教学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为学校再创辉煌打下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新荣
责任者
赵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