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教育五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50
颗粒名称: 历城教育五十年
分类号: G520
页数: 11
页码: 92-102
摘要: 历城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42所,其中小学494年,普通中学42所,职业中专3所,聋校1所,职业高等院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区在校生128202人,其中高中5622人,职专4030人,初中44263人,小学74037人,聋童72人,民办省建设学院170人。全区教职工8268人,其中小学4480人,普通中学3444人,职专344人。从建国初到现在,历城教育走过了五十年的历程,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3至6岁儿童入园率已达84.4%,市区已达100%。1948年全县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成立的历城县立初级中学,后来改为“山东省立历城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兴办的中学有东郊、华山、姚家、英雄山、高而、绣川和洪楼7处。
关键词: 历城区 教育 政策

内容

历城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42所,其中小学494年,普通中学42所,职业中专3所,聋校1所,职业高等院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区在校生128202人,其中高中5622人,职专4030人,初中44263人,小学74037人,聋童72人,民办省建设学院170人。全区教职工8268人,其中小学4480人,普通中学3444人,职专344人。从建国初到现在,历城教育走过了五十年的历程,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一、普通教育
  1、幼儿教育
  历城县机关幼儿园于1955年筹建,1956年招收幼儿;旧园址在历城车站南原政府大院附近,1958年随同县机关迁至洪家楼,这是建国后我县最早的一所幼儿园。我县农村兴办幼儿园始于1957年,这年全县有4处、6班,入园儿童268人,幼儿园教师12人。1958年“大跃进”,幼儿教育迅猛发展。全县幼儿园猛增到912处,入园儿童51735人,占3至6周岁儿童数的60%。从1970年开始,幼儿教育又以“育红班”的形式发展起来。1976年,全县发展为158处、203个班,在“育红班”的儿童6450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幼儿教育事业才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幼儿园194处、231个班,在园儿童8335人。到1989年幼儿园数达到345个、902个班,在园幼儿数23625人,教职工1027人。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教育部门办与机关、厂企单位、农村集体办并举,普及小学附设学前班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办园,随着历城经济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好,各乡镇陆续兴建起一批设备比较先进、房屋建筑比较好的幼儿园。如董家、区机关等幼儿园已基本达到省规定的“六化”(教育化、儿童化、科学化、绿化、净化、美化)园、所标准,各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幼儿教育作为培养各级人才的奠基事业,已越来越为历城各级领导和社会所关注。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保教质量不断提高。自1996年以来,历城新建高标准幼儿园40多处,有些村办园投入达100万以上,全区还改建、修建了一批幼儿园,总投资达1200万元。全区有18个乡镇幼儿园实行了统筹工资制。目前,历城区有610处幼儿园,,其中达标一类园2处,二类园5处,三类园51处,达标中心园8处,15处学前班,在园儿童16293人。全区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教育率达100%。3至6岁儿童入园率已达84.4%,市区已达100%。1994年、1996年我区两次被评为全市托幼工作先进区。
  2、小学教育
  1948年济南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新接管的学校进行改造,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教育,建立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历城在彻底废除私塾的同时,发动群众,利用庙宇、祠堂、土改中没收的地主大院,有计划地举办新教育。到1952年,全县完小发展到16处,初小276处,小学在校生1987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21%,超过了民国时期在校小学生的最高峰。1953—1966年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县的小学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957年,完小发展到88处,初小353处,在校生634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57.5%。1958年,在大跃进的热潮中,民办小学达到570班,入学儿童13760人,使小学在校生增加到87923人。1959年完小发展到202处、2131个班,小学在校生达90941人,入学率提高到85%。1963年,以早、午、晚班形式出现的耕读小学迅速发展起来,到1966年,全县发展到876处、1307个班(组),学生35989人,连同全日制小学学生,入学率提高到93%。1969—1976年,小学戴帽,联办初、高中在校生发展到57000人。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拨正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全区进行大规模的样舍改造和建设。自1980年以来,国拨辅助经费139.9万元,扶持小学改造危房4122间,新建校259间,添置课桌凳3367套,到1984年,小学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学生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1984年,在校生43377人,入学率达到97.9%,巩固率为98%,毕业率为95.9%,普及率为99%。1985年4月,普及小学教育经省检查验收合格。1986—1989年“四率”均达到部颁标准。所有小学都达到了班班有坚固适用的教室,学生人人有木制课桌凳,实验小学、中心小学及30%以上的小学达到“六配套”,即: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场、大门、厕所配套。实验室建设分别达到原教育部颁发的一、二、三类标准,并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音、体、美教学设备。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复查验收合格。1987年12月、1988年5月两次复查验收均基本合格。1989年上半年,全区初等教育经市复查验收,市政府颁发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历城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1987年,历城区人民政府以“实施义务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依据,制定了《历城区普教规划方案》(初稿)。1989年全区17个乡镇普遍制定了义务教育实施计划,并进一步完善措施,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是年,各乡镇进行了义务教育的自评工作,全区对洪家楼、王舍人两镇进行了复评,有力地推动了全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从1989年9月1日起,由洪家楼、王舍人、华山、遥墙、唐王、董家、郭店、孙村、港沟、彩石、仲宫、柳埠、党家、十六里河、高而等15个乡镇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其余西营、绣川两个乡镇于1990年实施义务教育。从1990年9月1日开始,洪家楼、王舍人两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历城区基础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普通中学
  1948年全县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成立的历城县立初级中学,后来改为“山东省立历城中学”。1956年又改为“山东省历城中学”。1960年划归济南市,为“济南第十八中学”。1956年,在仲宫新建18个班规模的中学1处,当年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24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城创办的第一所中学。1958年,在董家、遥墙各建中学1处。1960—1964年,实行教学点下伸,在8处小学附设中学班13个。1966年建立唐王中学、大龙堂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兴办的中学有东郊、华山、姚家、英雄山、高而、绣川和洪楼7处。1973年,济南二十一中、二十二中、三十中又划归历城。到1976年,全县公办中学达20处,167个班,学生4626人。1984年,在原东风铁矿矿部旧址,又兴办中学1处,8个班,学生270人,命名为“历城中学”,即现在历城五中。“文化大革命”前,历城一中、历城二中为完全中学,两校各有高中班12个。1972年以后,所有公办中学全部改为高中。从1980—1984年,经过调整,一、二、四、七中和历城中学为完中,其余中学均改为初中。1986—1989年,历城普通中学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指引下,调整学校布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历城对过去曾一度盲目发展的联中、戴帽初中班进行了调整、压缩。1987年,全区由91处国办纯初中和联中逐步调整为43处乡镇中学;将12处完全中学压缩为5处(历城一中、二中、三中、五中、七中);为了实施普及教育的需要,除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外,历城区于1987年开始征教育费附加,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多数乡(镇)加快了调整初中布局的步伐,大搞集资、捐资助学,掀起了乡(镇)中心中学“建校热”,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史无前例。1987年,董家镇新建1处24个班规模、高标准的镇中心中学。随之,王舍人、郭店、遥墙、十六里河等镇又动工兴建规模更大标准更高的教学办公大楼。1988年,历城区教委积极贯彻省潍坊会议精神,抓了以洪家楼小学为突破口的区直学校“五达标”建设,即学校规模、校舍、课桌凳、操场、校园环境达标。新征土地6.47公顷,新建改建校舍10万平方米,完善了教学设备配套,绿化、美化了校园,总投资达3600万元。1992年12月10日通过了省政府验收,并且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名列全省第六批校改达标验收第一名。
  自1990年以来,全区用于中小学基本建设总投资达1.7亿元,全区校舍面貌和教学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区直学校实现了教学、办公、实验楼房化,镇办中学90%以上实现了楼房化,平房也大都是高标准、前出厦。1997年区教师进修学校投资310万元新建2400平方米实验办公楼,整修旧教学楼2000平方米,配备了微格教室、微机室、多功能教室等,从校舍改造到内部配套及管理都已按省级规范化学校建成。1989年,区政府投资60万元,建成了聋童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实现“两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全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小学巩固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98%以上,聋童和弱智儿童入学率达到98%。全区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涌现出了“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张寿禄和“全国手拉手好少年”杨龙飞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高、中考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1998年高考录取865人,录取率达55.31%以上,其中上省本科线216人,录取194人,历城二中在高考10个学科中取得了全市36个学校中的4科名列第一,我区高中汇考各科及格率均在全市前列。1993年我区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1993年、1994年两次被评为全省校舍改造先进单位,1995年我区“两基”工作经验收被列为全国第二批“两基”工作达标县市区之一。1996年,我区被评为济南市义务教育先进区,22所中小学被评为全市义务教育先进学校。1997年,我区被评为济南市义务教育先进区和市教育系统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历城二中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1998年,我区被市政府评为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和市教育系统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并被省教委、团省委授予全市唯一的“雏鹰行动”示范区。1998年,我区被评为市校舍设施管理优良单位,区教委、历城五中等4个单位被评为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单位,经省教委验收,洪家楼小学被命名为省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
  二、职业教育
  建国初期,历城没有职业教育,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指引下,1958年,办起了农业中学26处,62个班,学生3069人。到1959年下半年发展到49处,94个班,学生4232人,到1965年,发展到78处,150个班,学生5490人,全县12个区81个公社,有76个公社办起了农业中学。1965年,全县高小毕业生升入农中的学生达2950人,升学率达74%。1966年,全县有农业中学86处,156个班,学生5676名,基本实现了社社有农中。1965—1966年春,农中为生产队培训各种人才1294名,其中农林技术人员452名,会计、记工员707名,保健员、兽医、电工、手扶拖拉机手135名。并通过种实验田,繁育良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为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198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颂发《关于加速发展农村中等技术教育的决定》以来,历城针对中等教育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落后状况,采取多种形式办学,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本区职业技术教育有计划、有组织地稳步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1986年,制定了《历城“七·五”期间中等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是年,将原历城三中改建为历城第三农业技术中学,历城六中改建为历城第二农业技术中学。1987年5月历城改区后,原郊区第一农业技术中学划归历城区。同年6月,根据全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总体规划及人才需求情况,将第三农技中学改为普通中学。1988年4月,为加强管理,济南市将三县一区农技中学统一更改校名。更改后的校名是:原郊区第一农技中学,改名为历城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原历城第二农技中学,改名为历城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历城第一农技中学,改名为济南市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按照急需、实用的原则,本区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历城3处职业学校开设有农学、林果、农机、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蚕桑、木工、建筑、医师、幼师、钟表修理、无线电修理、养鸡、科技服务站、气象站、财会、机电等多种专业。自1984年以来,在校舍、教学设施及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改善。1986年筹措了95万元经费,为职业中专新征77亩农林基地,新建和整修校舍45间,自制和购买了部分仪器、标本和图书。全区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以职业中专为中心,三校平衡发展的历城模式。1987—1990年,全省职业教育评比中,历城被评为省职业教育先进县(区)。1986年省委副书记陆懋曾视察历城职业中专时,亲自为学校题词“为国育才,助民致富”。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同志视察该校时感到满意。历城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原历城第二农技中学)于1986年建起了高标准的校舍110间,同时购置了一批先进设备和教学仪器。省厅验收时得1115分,列全省第六名。1987—1989年,三处职业中学两千多名毕业生中有1200多人被录用,占60%。回乡的部分毕业生也成了科技致富能手。职业教育为历城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促进了历城的经济发展。
  自1990年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由于我区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从而使全区职业教育得到稳步发展。自1991年以来,先后投资800多万元,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目前,全区3处职业学校已全部实现了高标准楼房化,校园花园化。多次接待过国内外(泰国、加拿大)的参观考察团体,他们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从全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出发,统筹规划职业学校的规模、布局及专业设置,使全区职业学校形成了布局合理、平衡发展的格局。各校都有自己的骨干专业,办得各具特色。历城职业中专地处平原地区,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农经、机电,财会等专业为主;历城二职专地处济南近郊,专业设置立足为城郊服务,以服装,建筑等专业为主;地处南部山区的三职专,以林果专业为主。职业学校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技能训练。全区采取区、乡(镇)两级办职业教育,淡化职教和成教的界限,实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密切结合,走出了一条“以职业教育为载体,以乡镇成教中心为基地,以推广科技成果为先导,以科教兴农为目的”的新路子。全区先后在10个乡镇办起了职业中专班,设置了企业管理、建筑、农村电工、行政管理等专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采取校企结合、校校联合、长短结合等多种办学形式,也是历城区职业教育常胜不衰的重要原因。历城职业中专与卫生局联合办了医士专业,培养了一批乡村医生,与济铸公司、历城水泥厂、造纸厂等单位联合办了炼铁、水泥、造纸工艺等专业,既为单位培养了人才,又解决了毕业生的安置问题。为适应济南“菜篮子”工程,历城职业中专将农经专业改办为农菜专业,为蔬菜生产培养了人才,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也为农民致富找到了新路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历城职业中专还增设了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和外经等专业。为适应社会需要和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历城二职专自1993年开办了经济民警专业,该专业毕业生被海尔、双星及深圳等单位争相录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1996年济南第二届国际武术节(16国)和江西全国武术锦标赛中,该专业学生取得了5枚金牌。该校利用其服装、经济民警等专业的优势,先后与滨州、宁阳、东平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也带动了外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办好长班的同时,全区职业学校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短训班。济南黄台商厦急需一批售货员,历城二职专就为他们举办了100人的营销专业短训班。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历城还采取了产教结合,以产养教,不断强化实习基地和综合利用,变单纯消耗性实习为生产和教学相结合。几年来,历城二职专坚持自力更生,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建起了练功房,实验、实习基地,充实和完善了教学设备,建起了拥有220台机械缝纫机、36台电动缝纫机的服装实习车间和服装厂。以建筑专业为依托,办起了四通达建筑公司。租赁45亩荒滩地,建起了牧医实习基地,还修建了渔场、养鸡场,既满足了教学实习需要,又可为学校创收。全区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民办山东建设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形成了初、中、高大职业教育体系。近10年来,全区已有1万多名职业学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行业的技术骨干力量,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区两次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区,历城职业中专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95年又被国家教委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
  三、成人教育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教育,采用办“冬学”的方式,在农村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并结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向农民进行阶级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1950年,上冬学的已经达18000多人。1952年冬,全县办起速成识字班175个,学员5230人,利用40天左右的时间,使这批学员脱盲;常年民校的部分学员也摘掉了文盲帽子。1953年,在全县542个村中,有409个村办起夜校,其中扫盲班545班,学员14919人;业余高小班1班,学员42人。1954—1955年,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成人教育又有新的发展。1956年5月22日,成立“历城县扫除文盲协会”,制定了《历城县扫除文盲协会章程》(草案),将农民教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到1957年,扫盲班发展到1232班,学员43579人;业余小学98班,学员2284人;业余初中8班,学员288人。1958年“大跃进”,提出‘百日奋战变成无盲县”的口号,开展扫盲大突击,共扫除文盲109355人。1959年“持续大跃进”,参加民校学习的学员达123190人。1960年春节举行全县扫盲大会考,参加扫盲结业考试的59148人,有39959人脱盲,升人业余小学。1966年,开展“小四清”,农民夜校改为政治夜校。“文化大革命”初期,各政治夜校从根本上背离农民教育的宗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业余教育工作的重点也转移到了农业科学技术教育方面。到1980年,全县有363个大队办起了文化班和业余技术班,其中文化班441个,技术班72个,参加学习的学员20238人,当年扫除文盲10921人。1983年经市政府检查验收,全县少、青、壮文盲率已降到9.4%,基本上实现了无盲县。1984年文盲率是7.6%,1985年文盲率又降到7%。1986年以来,全区农村成人教育又有了新的进展,至1989年基本上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办学网络。全区举办成人教育中心12处,村级办学点283处,办学面达80%以上。全区形成了以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乡镇企业职工教育、农民实用技术教育、中心小学幼儿教师培训四项内容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并举的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1986年遥墙镇政府将占地30多亩的联中改造为成人教育中心。。1989年洪家楼镇投资100万元,建起了成人教育中心大楼。同时村村办起农民文化技术业校,遥墙、洪家楼、董家等镇设置了卫星教育地面接受站等电化教学设备,提高了教学能力、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1986—1989年,全区各乡镇教育中心在农机、财会、缝纫、林果、芦笋、养鱼、养鸡、养猪、蔬菜、食用菌、烹饪、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培训有30多项,办长短班4000多期,培训人员13万人次。自1986年以来,在全区掀起了解放后的第三次扫盲高潮,到1989年底,全区少、青、壮非文盲率达到了95%以上的要求。历城的社会力量办学是从1983年开始的,有私人办学,企事业单位办学、私人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三种形式。社会力量办学,面向社会,按需办学,发展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拾遗补缺的作用,深受群众的欢迎。1988年历城区被市政府命名为成人教育先进单位,1991年区教委被评为受省科协、省教委、省农牧渔业厅、省妇联、团省委联合表彰的“七·五”期间开展农民科普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以来,全区新增10个实验示范基地,实验基地增加了105亩,新建和改建成教中心7处,其中过百万元的就有5处。遥墙、郭店的成教中心投资都在150万元以上。遥墙镇成教中心为国家级先进单位,郭店镇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成教中心,受到了国家教委扫盲团的高度评价。全区20个乡镇均建有成人教育中心,98%的行政村建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中有785处村办业校达到市定7项标准。遥墙、王舍人、洪家楼、董家、唐王、郭店、党家等7处成教中心达到省级示范标准,11处达市标准,达标率为95%。目前,董家镇、遥墙镇成教中心已发展成为济南市成人教育的对外窗口。1998年国家教委成教司副司长王继平来我区考察成教工作,对我区成教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成教中心的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扫盲”成果,抓好脱盲后的继续教育,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发展当地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到目前全区非文盲率达99.8%,脱盲学员巩固率达98.1%,脱盲后继续教育率达97%。在完成“扫盲”工作的同时,我们以成教中心为基地,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以推广“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和农村使用技术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500余期,培训学员13万人次,在培训人数和培训质量上都居全市首位。成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我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发展。
  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关怀、帮助下,全区教育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把教育始终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五年大变样,教育先变样”的要求,全区制定了创建名校、标志性学校的具体规划,实行名校膨胀战略,重点扩建历城职专、历城一中、二中、五中、区实验小学5所学校,1999年动工,2至3年完成,这一规划的实施将使历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一个新的大发展。面对新世纪挑战,全区教育将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把历城教育全面推向21世纪。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任官东
责任者
李国勋
责任者
路全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