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振兴农业先进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35
颗粒名称: 全国振兴农业先进单位
其他题名: 仲宫农技推广站
分类号: F323
页数: 4
页码: 44-47
摘要: 历城区仲宫农技推广站始建于1955年,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逐步壮大起来。共占地20000平方米,其中试验地8000平方米,晒场5000平方米,院落及其他7000平方米。共有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配套完善的科技大楼3000平方米,宿舍楼3600平方米,仓库1100平方米,其他2300平方米。现有总资产68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89万元。全站工作人员3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名,农艺师5名,助农3名,技术员2名,高级农技师14名,农技师5名,助理农技师2名,工人1名。该站多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振兴农业先进单位”,被省农业厅评为“农技系统红旗单位”。先后5人15次被评为省以上先进工作者。
关键词: 历城区 农业经济 林业建设

内容

历城区仲宫农技推广站始建于1955年,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逐步壮大起来。共占地20000平方米,其中试验地8000平方米,晒场5000平方米,院落及其他7000平方米。共有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其中配套完善的科技大楼3000平方米,宿舍楼3600平方米,仓库1100平方米,其他2300平方米。现有总资产68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89万元。全站工作人员34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名,农艺师5名,助农3名,技术员2名,高级农技师14名,农技师5名,助理农技师2名,工人1名。设推广科、财务科、经营服务部、种子公司、作物专用肥厂等机构,年经营额700—1000万元,年创利40—80万元。
  该站多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振兴农业先进单位”,被省农业厅评为“农技系统红旗单位”。先后5人15次被评为省以上先进工作者。原站长、现任技术顾问张耀堂同志,是“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曾9次获省以上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人员”,两次被农业部授予“振兴农业先进个人”、“省乡优”等称号,其事迹写入《为了大地的丰收》、《中国农技推广名人录》等书中。现任站长董希文同志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星火科技带头人”、“省乡优”、“省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工作者”、“市乡优”、“市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农技推广站完成各类科研、推广项目283项,其中有21项获得了省、市、区科技进步奖。近几年来,先后5人共18篇论文或科普文章在省以上学术会上交流或发表。
  农技推广站重视对科技人员的培养,规定参加学习的同志,工资奖金照发,学习成绩优异者,还给予一定奖励。上农广校的学员每人发一台录音机。一系列优惠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站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在全站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人人感到不学习就落后。先后8人到省农科院学习,6人到市农科所学习,17人参加了农广校学习,10人参加山农大函授学习。通过培训,已有26人获得大、中专毕业文凭。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农技推广站每年召开各种现场会5次以上,举办电视讲座不少于12期,印发明白纸2万多份,使仲宫镇受科技教育面达85%以上,通过举办训练班、科技讲座,在全镇培训技术骨干480名,其中村干部占三分之一,选出286人作为重点科技带头户。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健全了以农技站为龙头,以办事处为桥梁,以村科技大院(组)为依托,以科技带头户为基础的站、网、村、户“四位一体”的农技推广体系。科技大院等村服务组织54个,占全镇总村数的80%。农技推广站坚持走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开展科学试验,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根据生产实际进行实验推广。在地瓜生产上先后总结出《地瓜九改栽培措施》、《地瓜烂根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地瓜茎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使地瓜单产由原来的215公斤逐步提高到385公斤、450公斤,一直到525公斤。玉米产量低而不稳,是制约粮食产量的一个突出问题。1993年承担完成了省计划项目《山丘地区玉米高产配套技术开发》,3年共完成高产攻关田270亩,单产达到773.7公斤,并出现了915公斤的高产,创出了山区夏玉米高产纪录。1997年,推广地瓜脱毒、盖膜技术9000亩,平均亩产2470公斤,比普通大田增产75%,其中10亩高产攻关田,亩产鲜瓜达4660公斤,创山区高产新纪录。
  2.根据市场需求,研究推广新技术。近几年来,鲜玉米需求量不断增加,农技站通过2年探讨实践,总结出以选用早熟品种和营养皿育苗、盖双膜为主的早春鲜食玉米栽培技术。1998年,推广5000亩,可增加农民收入1000万元。根据靠近济南市区的优势,在1996年到1998年,农技站承担了市科委下达的《山丘地区三高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3年共完成研究项目11项,开发12.7万亩,先后试验推广了以粮为基础,间作套种瓜、菜的立体种植方式,实施粮、果、瓜、菜大合唱,增加社会效益3亿元,1999年2月10日,通过专家验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发展。自1984年以来,农技推广站先后利用各种优势创办了6个经济实体:种子公司、农技综合服务门市部、肥料加工厂、饲料加工厂、食用菌场和文苑打字社,年经营额由几万元发展到千万元,年创利润由几千元发展到几十万元,效益最高年份突破百万元。
  农技站搞实体始终坚持服务这一宗旨,立足服务求生存,求发展。本着农业生产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推广什么就经营什么。为方便群众,将大包装化肥、农药、良种化整为零,并在村服务大院设立了代销网点,还采取科技赶集、科技下乡等形式,送货上门服务。利用仲宫山高沟长、自然隔离条件好的优势,1984年与省农科院玉米所联合成立了“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仲宫种子公司”,划定了常年制种基地6000余亩,健全了玉米制种服务体系,聘请专家做技术顾问,形成了种子产业化,十几年来累计繁育玉米新品种(组合)23个,配制优良杂交种2000多万公斤。通过兴办实体,十几年来累计创收800多万元,绝大多数都用于农技事业的投入。一是不断壮大科技队伍。农技站技术人员由3人增加到34人,除在编的人员财政发工资外,其他人员工资、奖金、福利都是本单位发放。对科技示范户,实行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物资供应、资料发放四优惠。固定10名技术过硬的人员,专职从事科研推广工作,办事处每开办一处培训学校,农技站就支持2000~4000元。因此,每年用于科技队伍壮大、体系建设的资金达几万元。二是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进程。在土地承包到户的体制下,每年用于科学试验、技术推广和良种基地建设上的投入达3~5万元,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仲宫镇农技推广站经营收入不断增加,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技站已成为振兴全镇经济、有社会影响的科技服务中心。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董焕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