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下展宏图 降龙伏虎拦三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28
颗粒名称: 卧虎山下展宏图 降龙伏虎拦三川
其他题名: 卧虎山水库兴建纪实
分类号: F424
页数: 8
页码: 17-24
摘要: 根治山洪、除害兴利是山区人民祖祖辈辈的愿望,在山区兴建水库的设想由来已久,早在1954年省水利厅便组织测量水文站,认为在宅科建水库地质条件差;最后确定坝址就在卧虎山脚下,县委决定动工兴建卧虎山水库。随即将当时山区工委的领导成员调往卧虎山。水库指挥部建立后,立即组织动员仲宫、柳埠、西营、南郊四个区的四千名民工,动工后首先是进行大坝清基,水库大坝定在三川汇流处的玉符河口,为了防止水库建成后漏水,许多民工不怕寒冷为清基跳入水中捞石挖沙,全体指战员为兴建卧虎山水库争先恐后,冬季筑坝施工法“
关键词: 历城区 工业经济 水库

内容

在历城南部山区,分布着三川六峪、一千多座山头。解放前,这里的穷山恶水时常危害群众,每年雨季,山洪暴发,山林粮田,毁于一旦,有时造成墙倒屋塌,人畜伤亡。对此,山里人只能长叹,无能为力。根治山洪、除害兴利是山区人民祖祖辈辈的愿望。但是,当时由于山区人们生活贫困,身单力薄,这一愿望久久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山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尤其对治山治水更为关注,在山区兴建水库的设想由来已久,早在1954年省水利厅便组织测量水文站,为水库建设开始搜集资料,同年又组织地质勘探队,在宅科与大门牙两地进行了地质勘探。经过分析比较,认为在宅科建水库地质条件差,容易漏水;在大门牙建水库,地质条件虽好,但库容不大。为了寻找理想的库址,省水利厅与历城县委先后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最后确定坝址就在卧虎山脚下。此地库容大,蓄水多,是兴建大型水库较理想的地址。
  腰斩玉符河 筑坝拦三川
  1958年在全国掀起的水利建设高潮中,县委决定动工兴建卧虎山水库。随即将当时山区工委的领导成员调往卧虎山,正式成立卧虎山水库指挥部。由曹中鲁任政委、朱孝铭任指挥。水库指挥部建立后,立即组织动员仲宫、柳埠、西营、南郊四个区的四千名民工,于9月2日,云集卧虎山下,打响了“腰斩玉符河、筑坝拦三川”的战斗。
  动工后首先是进行大坝清基,水库大坝定在三川汇流处的玉符河口。为了防止水库建成后漏水,必须腰斩玉符河,将河床的沙、
  土之类清除,直至见到底层的不透水层,原状页岩为止。所谓三川即水库上游水源的三条河川。一条为源于章丘佛峪之东山下的锦绣川,长71华里;一条为源于柳埠窝铺的锦阳川,长64华里;一条为源于高而长城岭之阴的锦云川,长31华里。三川在仲宫汇流后,称玉符河。
  五十年代修水利,机械化程度不高,只有依靠人力,打人海战术。开工不久,为了鼓舞斗志,指挥部在卧虎山峰的悬崖上,用白粉书写了每个字高15米,宽12米的大字标语:“创奇绩,立大功,卧虎山下逞英雄”。醒目的大字标语在十几里外就能看到。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工地上涌现出不少英雄模范人物,为时代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58年冬,在寒风刺骨的气温下,许多民工不怕寒冷为清基跳入水中捞石挖沙,后在筑坝运土中,多数民工的推车装运土方重达600市斤以上。筑坝的人流中,有农民、学生、战士、下放干部,大家都为能参加修建卧虎山水库而高兴。在通向大坝的16条运土大道上,人来车往,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热火朝天,工地上一片沸腾景象。全体指战员为兴建卧虎山水库争先恐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巧干,为提高工效,工地开展了技术革新,石碾压坝、木轨斗车,鸳鸯斗车,坛子炮,拉坡机等无不集结着群众的智慧。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工人群众实行三结后,先后创造了“冬季筑坝施工法”、“页岩筑坝”、“含石土筑坝”等具有一定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受到了省与水利部的重视。其中“土坝工程冬季施工法”推广全国。
  1960年5月2日,指挥部决定大坝合拢。大坝合垅必须在汛前完成整个水库的建设工程,因此首要的任务是抢修合垅口与开挖溢洪道,为了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指挥部搬到了合垅口办公,政委王克勤吃住在工地,现场指挥施工,经过全体指战员一个月的昼夜奋战,于6月3日将平均90米宽的合垅口填筑了25米高,达到海拔128米。
  大战“一三一”确保安全渡汛
  水库的提早合拢,使水库建设走了一段弯路。由于指挥部及上级有关领导对水库建设估计不足,分析不透,加之当时受流行于全国浮夸风的冲击,蓄水心切,过早决定合垅,使大坝仅达到了与两岸相平的高度,比原设计低13米,若按原计划继续施工,是不能安全渡汛的,如不采取措施,一旦山洪爆发,水库大坝将前功尽弃。这一情况引起水利部的重视,6月上旬,水利部派工作组同省市领导到水库进行检查,为慎重起见,工作组专门向省委和水利部党组写了书面报告。并决定将大坝临时抢修到131米高程。溢洪道由原来远离大坝改在坝头处,相应的将溢洪道降低15米。根据以上设计要求,经指挥部安排,计划用15000人突击溢洪道开挖,4000人突击坝端浆砌块石护坡,1万人突击大坝上游面护坡,1000人做其他零星工程。第二阶段从6月21日至月底,全力抢高坝体至131米高程(约12万立方米),坝上游护坡及溢洪道余留部分护坡等工程月底全部完成。为保证这两项临时措施的实施,县委从仲宫、柳埠、西营、南郊、平原、长清、张夏、万德、归德、许寺等十处公社,调集四万劳力上阵,大战“一三一”。县季书记王任之同志亲临水库现场指挥,常委会也在工地召开。由于省委的重视,县委及全体指战员的拼搏精神,不分昼夜冒雨奋战,终于挖通了溢洪道,按“一三一”高程筑起了拦河坝,于7月20日正式按临时规模竣工,水库开始拦洪蓄水,抢险工程宣告脱险。根据资料记载,从1958年至1960年水库共完成土石方420万立方米,占计划的85%,完成工日513万个。除本县民工完成土石方410万立方米,工日493万个外,还有泰安县支援完成土石方4万立方米,工日6万个。肥城县支援完成土石方4万立方米,工日5万个。济南市区支援完成土石方3万立方米,工日5万个。省水利安装队支援完成土石方2万立方米,解放军支援完成土石方3万立方米,工日2万个。省市机关与大专院校支援完成土石方13万立方米,工日14万个。
  修建溢洪闸 加大溢洪蓄水能力
  1960年国家正处经济困难时期,没有能力对水库按原设计规模进行建设,致使按临时规模建成的水库大坝坝身单薄,不抗冲刷,存有隐患。因此,只有利用防汛岁修经费,搞一些修修补补,加固的措施,年年保安全,安全仍然过不了关。同时效益也不高,兴建库容只有2100万立方米,满足不了灌区下游灌溉的需要。
  1966年,为了使卧虎山水库真正能在安全上过关,并扩大效益,经省政府批准,将原设计总库容一亿三千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迁就当时的现状,不再加高大坝,正式改建成为总库容67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工程内容主要是修建一座溢洪闸,以加大库水溢洪能力和增大常年蓄水能力,使兴利库容由当时的2100万立方米,增蓄为4000万立方米,使溢洪道泄洪能量最大可达到3470立方米/秒。使原来只能靠天然调节的水库,变成一座可以人工进行调节、蓄泄自如的水库。
  县委对建闸工程极为重视,派尹克峰为指挥,王松岭为政治部主任,组成了建闸指挥部。从仲宫、邵而、柳埠、西营、南郊、东郊、港沟、孙村、董家、遥墙等十处公社调集民工4000人,再来卧虎山施工。并从厂矿企业单位调技术工人组成技术专业队,固坝建闸工程于1966年4月8日正式动工。承担工程设计任务的是山东省工学院水利系。该校系主任赵启刚与高廷和带领师生100余人,参加了建闸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由于省、市、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全体指战员的努力,建闸工程进行顺利,历时半年于当年10月第一期工程竣工。一座雄伟壮观的溢洪闸屹立在大坝左端,它最大可以通过洪水流量3470立方米/秒,使水库正式达到了防御千年一遇降雨的抗洪标准,安全问题初步过关。
  加高大坝百年大计 拓宽溢洪万无一失
  1975年8月,河南省驻马店地区降特大暴雨,三天内降雨1200毫米,其中第三天降雨758毫米,造成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损失非常惨重。这次洪水给全国大中型水库敲起了警钟,水利部对这次降雨称为“七五八”雨型,也称为“可能最大降雨”。
  卧虎山水库地处泰山北麓,有可能产生象河南“七五八”雨型的特大降雨。经计算,卧虎山水库上游若发生了“可能最大降雨”,入库流量将达10615立方米/秒,一旦工程失事水库跨坝,其跨坝最大流量可达60000立方米/秒。届时,津浦铁路将被冲跨,省会济南将一片旺洋,乃之黄河的安全也将受到威胁,后果不可设想。
  为了确保济南市、津浦铁路和黄河的安全,免遭洪水的破坏,1976年经中央批准,决定对卧虎山水库进行加固。加固工程的主要内容:第一,将原有大坝加高七米半;第二,将原有溢洪道再加宽20米;第三,在溢洪道上废除旧闸,建一座大型的新溢洪闸,以加大抗御“可能最大降雨”时水库的调节作用,安全泄洪,减轻济南市的洪水压力。同时将兴利库容扩大至6000万立方米,以满足供水的需要。
  该项工程量大而艰巨,济南市委非常重视,特派市委副书记陈明达任指挥,组成“济南市卧虎山水库加固工程指挥部”。4月12日从历城邵而、英雄山、仲宫、柳埠、西营、高尔、港沟、大龙堂、锦绣川、东郊、姚家等十一处公社,调集七千名劳力,于14日正式开工。加固工程共计需要土石方213万立方米。其中筑坝土石方121万立方米,溢洪道92万立万米。面对这一庞大的工程任务,工程指挥部在济南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决定实行机械化施工,以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为了实现筑坝机械化,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指挥部购进了泰山牌50拖拉机一百部,负责运土石方,县委从全县调集了东方红链轨拖拉机30多部,负责辗压大坝,汛前施工高潮期间,济南市各厂矿企业单位的100多辆汽车也来水库工地支援,工地上隆隆的马达声,助战的喇叭声、震天的号子声,汇成了一首水利工地交响曲。由于机械化施工,大大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使筑坝进度大大加快、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坝加固工程,共搬动土石方121万立方米,从而达到了加高七米半的设计要求。这
  与1958年时的人力筑坝相比,在效率上是个大飞跃。正如当时流传在工地的一首歌谣唱到:“五十年代修大坝,全靠人推车子拉。七十年代重修坝,施工用上机械化。”
  溢洪闸是水库工程的建筑之一,它的作用是调节洪水,泄掉洪水期多余的水量,而在汛末则起拦蓄洪水用于兴利的作用。修建溢洪闸,首先是挖通溢洪道,然后才能建闸。1976年6月3日,在溢洪道左岸的山头,突然升起了一股柱状烟雾,紧接着一声闷雷似的巨响,122000立方米的页岩山坡抖动几次之后,坚硬的岩石变得松动可挖,这就是有名的卧虎山“松动大爆破”。这次松动大爆破共挖药室36个,导洞总长418米,装炸药58800公斤。由于松动大爆破节约了人力,使溢洪道的开挖进度大大加快。在松动大爆破配合机械化运输的条件下,于1978年共挖出土石方525000立方米,为建闸创造了施工条件。同年10月建闸工程开始,此项工程共需浇筑钢筋混凝土43000立方米,需用钢材1200吨、水泥2万吨、木材1000立方米。工程施工由指挥部直接指挥,省水利安装总队配合施工。任务相当艰巨复杂。面对这一严峻任务,省、市、县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首先保证了材料、物资、机械、设备、劳力、技术等各方面的供应。工程指挥部与省水利安装总队密切合作,巧安排、巧施工、争分夺秒,环环扣紧,于1979年7月,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将溢洪闸前后190米范围内的主体工程建成。并加工安装了五孔弧形钢闸门,每孔闸门钢铁净重达72吨。新建溢洪闸汛期正式投入运行。成为70年代山东建闸工程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受到了省水利厅的表彰。
  高峡平湖 为民造福 湖光山色 游览胜地
  卧虎山水库自1958年破土动工,经历了新建、改建、扩建三个建设阶段,至1983年底基本达到了设计规模而全面竣工。成为一座防洪、灌溉、养鱼、游览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竣工后的总库容为1.164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为0.3568亿立方米,为全国321座大型水库之一。实有灌区67000亩,灌区修建干支渠总长273华里。从而解决了历城西部及长清县小范乡一带的农田灌溉,保证了农作物的丰收。同时每年还向济南市生产和生活供水4000万立方米。
  卧虎山水库自然风景优美。全长二华里的拦河大坝从卧虎山脚下,横拦玉符河,高达37米,巍巍壮观。大坝右端是供灌溉用水的放水洞,灌溉渠道似巨龙从放水洞出口婉蜒而下。高达28米的五孔溢洪闸矗立于大坝左端,雄伟壮观。当人们登上溢水闸桥头堡观景亭,水库胜景尽收眼底,库水碧波荡漾,划艇穿梭如织。每逢清晨或黄昏、卧虎山的倒影在水库中映衬,尤如一只卧虎蠢蠢欲动,别有情趣。如今的卧虎山已是:“山上翠柏绕云烟,山下库水碧波连。老虎居处人马动,铸成万古蛟龙渊。风林啸啸山色美,划艇翩翩舞水面。夕阳映辉水天连,游客留恋乃忘返。”的一派自然幽美景观。攀上卧虎山峰,远眺群山绵绵,苍松翠柏,白云绵绕,风光绮丽,山水相依,令人心旷神怡,游兴更添。1979年卧虎山水库被规划为济南著名风光游览区,1987年临水库北岸建起了富有东方特色的现代宾馆——水上酒家。1992年,依山傍水又建起了设计新颖,形式各异的名士楼,新修了环湖公路,为游人观光提供了方便。卧虎山水库常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是比较理想的游览胜地。
  卧虎山水库的建成,实现了山区人民祖祖辈辈的愿望,彻底结束了洪水为害的历史,揭开了水利为民造福的新纪元。卧虎山水库是历城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历城党政军民用汗水和智慧共同谱写的一部光辉篇章。她记载着历城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战天斗地,除害兴利的光辉业绩,记载着历城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战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忆往昔,胜利来之不易,为修建卧虎山水库,先后有30名同志流出了鲜鱼,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活着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六、七十年代,正逢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和进行
  文化大革命生产秩序遭受破坏的动乱年代,历城人民能完成这样一项投工之多、工程量之大、质量要求之高的浩繁建设工程简直是个奇迹。若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拼搏精神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卧虎山水库的胜利建成,再一次证明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的“人是世间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观点无比正确。
  卧虎山水库兴建四十多年来,经受了历次洪水的考验,1962年“7.13”与1985年“7.27”大雨都没有给水库遭成威胁,四十年来水库固若金汤,大坝巍然不动。这说明历城人民的汗水没有白流,工程质量是完全合格的。
  四十年来,卧虎山水库发挥了重大工程效益,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经济实惠,成为山区人民致富的“聚宝盆”。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延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