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426
颗粒名称: 历城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分类号: X143
页数: 8
页码: 5-12
摘要: 历城地形地貌复杂,山区、丘陵、平原、涝洼四大类各具特色,河流渠系密布全境。旧社会,历城深受洪涝旱灾之苦。山丘区穷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毁田淹舍。黄河时有决口,境内受淹、境外受害。沿黄及小清河两岸低洼地区除受黄灾、山洪之患外,还有内涝及盐碱为害。久旱不雨普遍受害,山丘地区尤甚,人畜吃水出村数里、数十里取水常有之。1948年济南解放了,历城人民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对水利事业给予高度重视,水利建设进入了新时期。据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157.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新中国建立后,从1955年政府组织领导群众在这一地带引黄、引清,治沙压碱,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关键词: 历城区 水利 建设

内容

历城地形地貌复杂,山区、丘陵、平原、涝洼四大类各具特色,河流渠系密布全境。旧社会,历城深受洪涝旱灾之苦。山丘区穷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毁田淹舍。黄河时有决口,境内受淹、境外受害。沿黄及小清河两岸低洼地区除受黄灾、山洪之患外,还有内涝及盐碱为害。
  久旱不雨普遍受害,山丘地区尤甚,人畜吃水出村数里、数十里取水常有之。
  军阀韩复渠统治山东时期,曾在千佛山一带打过井,在涝坡村修过蓄水池,国民政府山东省水利厅也曾在王家梨行搞过引黄虹吸管,但这些工程的实际效益很少或根本没有效益。
  1948年济南解放了,历城人民获得了新生,党和政府对水利事业给予高度重视,水利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五十年来,历城人民培修堤防、治理河道、改盐治涝、修建水库、塘坝、蓄水保土、打井、引黄、引河(泉)、建机电排灌站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建设工程。
  兴建水库、塘坝、重整历城山河
  新中国建立后,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期间,先后兴建了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4座、塘坝216座。
  1958年开始兴建卧虎山水库,历经改建、扩建,前后长达36年,投工1619万个,共完成土石方、砼789.1万立方米,国家共投资3856.8万元。于1983年正式建成了一座总库容1.164亿立方米(实际达到0.9298亿立方米)、防洪库容0.53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3568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8.3万亩的大型水库。它是历城有史以来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型除害兴利(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
  1966年开始兴建锦绣川水库。该水库座落在锦绣川乡黄钱峪庄南峡谷处,历经4年时间,先后约10万人次上阵,于1970年10月竣工。是一座总库容377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892立方米、防洪库容778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水库大坝为浆砌石溢流重力坝,堤长378米,顶宽4米,坝顶有10孔总长117.8米的砌石拱公路桥(溢流孔),最大泄量每秒1754立方米。
  锦绣川水库灌区包括十六里河镇、仲宫镇和绣川乡。原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1982年核定灌溉面积4万亩)。北干渠建在高山陡壁、沟壑险滩之间,跨越100多条山涧,穿过10个山头,架设12处渡槽,开凿10个隧洞,建桥涵100多座,总长32公里,工程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锦绣川水库完成土石方15.18万立方米,砌石10.42万立方米,混凝土1.58万立方米,完成工日196.97万个,总投资788万元。
  1984年后,卧虎山、锦绣川水库联合向济南市供水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1959年开始兴建狼猫山水库。该水库座落在彩石乡大龙堂及宅科峪汇合处,累计有10方人次到水库参加建设。历经1975年改建和1991年加固工程,成为总库容为1426万立方米、防洪库容78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23万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56万亩的中型水库。坝体为均质土坝,主坝长530米,顶宽7.5米,最大坝高32.5米,坝顶高程192.5米,堰上三孔石拱桥,桥孔净宽43.4米,最大泄量1060立方米/秒。
  狼猫山水库从1960年开始修建灌区配套工程,到1966年底基本完成总干、分干、支渠、斗渠,形成了较完备的灌溉渠系。灌区共有干支渠14条、计45公里,干支渠建筑物287座。
  狼猫山水库共完成土石方356.45万立方米,完成工日358万个,除去地方、集体及个人投资外,国家投资达286.1万元。
  从1956年开始,还先后在柳埠镇亓城、柏树崖,黄巢高而乡的八达岭、出泉沟,港沟镇的岩棚、潘庄、神武、西营镇的龙湾、白炭窑,孙村镇的抬头河,徐马、彩石乡的潘石崖等34处山沟峪凹处,建成小型水库(一、二型)和216座塘坝,扩大灌溉面积18万亩以上、小水库和塘坝的建成对于山丘区的拦洪调洪、涵养地下水源、人畜饮水、水土保持、农田灌溉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使南山区的生产条件大大改善,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历城南部山区及中部丘陵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4.8%。解放前,由于战乱和人为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山林被砍伐破坏殆尽,仅残留1.8万亩,林木覆盖率减少到0.05%,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950.35平方公里,占山丘总面积的92%。许多山丘成为荒山秃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每当雨季山洪瀑发冲坏梯田地埝,造成土层变薄质地变粗,肥力降低,裸露化面积增加;下游崩堤溃岸泛滥成灾,雨季过后则河枯泉涸,有的村庄人畜吃水十分困难。在沿黄区旱季风起,流沙滚滚,天昏地暗,给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据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157.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植树造林、封山圈养、平整土地,整修地堰,闸山沟、修谷坊,层层拦蓄,道道设防,使荒山秃岭得到绿化,多数山地实现梯田化,平原地区大搞路渠林网,做到路渠林配套,在沿黄地区,引黄淤灌、以水压碱、平沙填坑、开沟排水、推行稻改,使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从1980年开始,先后铺开了窝铺、李家塘、卧虎山、枣林、涝坡等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共计流域面积160.92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和标准要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5%,其中柳埠镇的窝铺小流域治理面积占总面积的68%,1984年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小组奖励锦旗一面,卧虎山小流域通过治理已达到山上松柏戴帽、中间刺槐围腰、山脚林果满枝,出现山青水秀林茂粮丰的新景象。治理面积已占总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达35%。仲宫镇水保站1988年获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自1994年起,柳埠、仲宫、西营、高而、绣川乡镇综合治理列为市长二号工程,工程主要内容是兴建水保林、果园,大力开展小型蓄水工程建设。截至1998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5平方公里,其中效益显著面积485平方公里。已营造水保林43.5万亩,建果园17.6万亩,新建成整修梯田33.1万亩,整地改土30万亩,兴建各种水利设施10.5万项。1995年区水利局被省水利厅评为全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试点先进单位称号。
  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后,全区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出现了积极预防、积极治理水土流失的好局面。
  根治盐碱涝洼 合理配套排灌系统
  历城北部,在黄河与小清河之间,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公里为沿黄盐碱涝洼地带,有耕地17.8万亩。历史记载,该地带“野生碱囟,地尽不毛”。解放前这一地带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流沙遍野,五谷不生,难施农桑,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5年政府组织领导群众在这一地带引黄、引清,治沙压碱,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盐碱没有得到根治,农业产量仍然很低。1964年政府组织群众再次引黄。通过对沿黄灌区的综合治理,全面改造引黄设备,使灌溉面积发展到12.6万亩,又通过开挖排水沟、搞条台田、压碱冲碱、改种水稻,使盐碱地由原来的7.82万亩下降到2.76万亩,基本达到了日降雨量150mm(五年一遇)不成灾的标准。在此期间,先后修建虹吸工程9处、22根、引黄闸一座(1980年有3处虹吸工程和北店子引黄闸划给市区)、提水站12处、沉沙地15处,干支渠511条233.6公里、排水沟189条189.6公里。在河套圈等5个自然条件最差的村庄改稻成功。1965在取得引黄灌溉和改种水稻成功的基础上,以华山、遥墙等4个公社作为重点改稻8万亩,创平均亩产200公斤。1966稻改面积发展到10万亩,1977年种植水稻13.18万亩,进入八十年代,沿黄地区人民利用沿黄地理条件发展多种经济,走上了致富道路,昔日的盐碱窝变成了“荷花映日红,处处稻谷香”的北国江南。
  治理河道消除险情 除害兴利为民造福
  黄河流经历城北部边界,在旧社会。黄河是一条无法驯服的蛟龙,每到汛期,它横冲直撞,泛滥成灾,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造成无法估量的财产损失,在1878年至1899年的21年中,就有37次决口殃及历城。
  历城境内黄河堤防为临堤和北展宽堤,两岸堤防总长63.88公里。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历城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取得了五十年不决口的显著成就。从1949年对黄河干堤进行了三次大修复,组织上万名民工参加了北展宽工程、泺口枢纽工程、济南黄河大桥工程等建设项目,取得了加固堤防、消除险情、兴利除害的显著成效。
  1994年11月经国家“黄委”批准,折除大王庙原虹吸工程改建为引黄闸,设计水流量为15立方米/秒,相应水位28.06米,控制灌溉面积3万亩。工程于1995年3月1日开工,同年10月20日竣工,完成土石方16.85万立方米、石方910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1600立方米、工日5.24万个,投资530万元。大王庙引黄闸实现当年动工当年峻工运行的目标,创造了黄河建闸史上的记录。
  霍家溜引黄闸建设工程于1998年2月1日开工,同年11月底竣工,闸门结构和建设规模与大王庙引黄闸完全相同。
  上述两座引黄闸的建成,填补了历城无引黄闸的空白,形成了“南修水库北引黄,中间机井配方塘”的水利新体系。
  另外,为防止汛期小清河洪水顶托倒灌,建国后,对小清河进行了多次疏浚、修堤及修建涵闸桥等工程。
  1963年3月至1964年5月,自黄台水文站至鸭旺口,进行了复堤,全长27公里,坝顶按1962年洪水水位以上0.5米,顶宽2米。并在小清河北岸花园宫、王家闸、遥墙河口分别建闸控制,以防小清河大水倒灌。
  1964年,自工商河船闸至王柳闸东100米止,疏浚小清河道2789米,1970年建柴家船闸一座,对船运、排洪、灌溉起了很大作用。1971年在西起位里庄至五柳闸,再次疏浚,平均挖深1.5—2米。
  建国后,小清河历城段,共兴建涵洞、闸坝50多处、桥梁21座、排水站90处,砌石护坡12.3公里,累计完成土石方161.3万立方米。
  五十年来对境内的玉符河、南北太平河、泉沪河、石河、赵王河、刘公河、杨家河、巨野河等河流也分别进行了建库、建塘、护坡和疏浚多次治理,有效的控制了洪水,确保了两岸人民的安全。
  解决人畜吃水困难 全面实施蓄水工程
  历城有山区、丘陵、平原、涝洼,地形比较复杂。山丘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5%以上,人畜吃水自古是个难题。平原涝洼,特别是小清河及黄河沿岸,由于小清河严重污染,水质特差,严重危害人畜生命安全。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群众的吃水困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实施了多项工程。
  1、蓄水工程。1958—1966年,除分别兴建了卧虎山、狼猫山、锦绣川等三座大中型水库和13座小型水库、20座塘坝外,又相继修建了400个水池,打了9200眼旱井,解决了20万人的缺水问题。1972年一1980年,打旱井1200眼,修水池90座,水库治漏4座。1980年至1999年,小型水库增加到34座,塘坝达到216座,解决了30万人的饮水问题。
  2、引水工程。1955年柳埠亓城峪利用南高北低的自然条件,修建了五公里的引河工程,解决了石桥、孟家两个村的饮水问题。同年西营镇的坔窝、党家镇寨而头各建水渠400米,引水到村,解决了1400人的吃水困难。1972—1980年,南部山区配合水源工程,开始利用山泉建渠或铺管引水入池,取得较好效果。
  3、扬水站工程。1972年以来,共建扬水站98处,总装机容量101台801千瓦,可解决缺水人口的9%。
  4、机井工程。1960年国家拔款10万元,在港沟公社严重缺水的章锦、港沟、车脚山、郭家、西梧等村,打深井10眼。开创了历城打深井的先例。1972年历城组建打井队,配备钻机108台,在被判无水区的港沟、姚家一带打出了上百眼水量较丰的好井。1999年全区用于人畜吃水的深机井521眼,凿井总进度为13.5万米,解决了180多个行政村的人畜吃水问题。另外,为解决因小清河水污染,沿岸群众饮水达不到卫生标准的问题,1993年为华山、遥墙、唐王三镇打饮水井27眼,使三万群众吃上了卫生水。1999年全区人畜吃水问题基本解决。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历城的水利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稳步发展,逐步完善,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区水库、塘坝拦蓄洪水能力达19800万立方米,总兴库容达9290万立方米,库灌总面积达18万亩,引黄灌溉面积达到149500亩。引河灌溉面积达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5平方公里,发展低压管道灌溉14万亩。打机井6915眼,配套机电总功率57210千瓦。在南部山区开展了市长二号工程;在沿黄平原开展了灌区配套工程;在丘陵地区开展蓄水工程。经过50年的建设和管理,全区总灌溉面积达到539400亩,有效灌溉面积为507500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62.7%和59%。辉煌成就的取得是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城人民战胜自然,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书资料多为亲闻、亲历、亲见史料,有文章《闪光的历城 辉煌的成就》、《绿色长城展风采》、《军民共育文明花》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定中
责任者
赵延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