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附近的小煤井及我村的小炭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邱煤矿史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354
颗粒名称: 我村附近的小煤井及我村的小炭販
分类号: K295.2
页数: 4
页码: 158-161
摘要: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埠村一带兴起了一股采煤热潮。除外商投资创办的煤炭公司外,当地民众也独资或合资开起了小煤井,仅我村附近就有民营煤井21处。那时人们都说,待要富开地库。这里所指的地库就是小煤井。开煤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人确实发了财,但也有人因开井面导致家破人亡。因之又有俗话说,“井啊井淘气筒,福大的穷变富,福浅的搭性命。”事实上平民百姓是开不起煤井的,他们只是为开井者提供劳力,或在煤井参加各种繁重劳动,或为煤井销售贩运。据许多老年人回忆,当年我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从事煤炭行业。小煤井的开采方式大体一致。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5岁。六十上下的并不鲜见。
关键词: 章丘 炭贩 煤井

内容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埠村一带兴起了一股采煤热潮。除外商投资创办的煤炭公司外,当地民众也独资或合资开起了小煤井,仅我村附近就有民营煤井21处。那时人们都说,待要富开地库。这里所指的地库就是小煤井。
  开煤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人确实发了财,但也有人因开井面导致家破人亡。因之又有俗话说,“井啊井淘气筒,福大的穷变富,福浅的搭性命。”
  事实上平民百姓是开不起煤井的,他们只是为开井者提供劳力,或在煤井参加各种繁重劳动,或为煤井销售贩运。据许多老年人回忆,当年我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从事煤炭行业。
  小煤井的兴起
  1934年,利达煤炭公司(即大星地炭井,位在苏家滩村南皮)的兴办,给附近民营小煤井的开采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该矿规模较大,机械设备齐全,尤其是汲水工具先进,基本上控制了井下矿泉。民营小煤窑最大的困难,就是对付不了地下水,它们限于资金没有汲水设备,井下见水就得停产。利达公司创办后,给附近小煤井解决了排水问题。于是在它西北平坦的地面上,一座座小煤窑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了起来。在苏家滩和大冶两村之间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1944年先后有小煤窑21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棉花地井、西瓜地井、九亩地井、马家圈井、窨子口井、老牛槽井等等。这些小煤井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大家望族所办一般群众所经营的所谓份子井是极少数。小煤井限于设备,所生产的煤大都质量很差,只能供取暖和助炊之用,所以用途不广,销路不畅。但由于它开采简单,木小利大,经营半年就能发财。
  小煤井的开采方式大体一致。井透之后,打条巷道,用木柱顶好,按房柱法横开几条炭洞,撅头工挖掘,“筐头工”拖运,然后用人力绞到井面。人力提升可分两种形式:人拧滑车提升和人推转车提升。
  人拧滑车。当地群众称它为“拧把子”井,其装置是,在井上口左右安上两个对等的梯形木架,辘形的木制圆滚横穿井口置于木架之上。圆滚上缠着绞绳。圆滚中心的铁轴两端有“Z”形的曲柄,绞动时,两端曲柄上各有四人(或三人),上下拧动,一端弯腰下按,一端直身上举,一上一下,直到把井下的煤筐绞到井上口,再由“杠工”(抬筐的)用抓钩把煤筐拉曳到井旁的地面上,这时方“停把”稍作喘息。杠工将煤抬到炭堆上,再回到井口,把空筐挂好后,井上井下一打号,拧把的工人调过方向,又上下绞动起来。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干满点下班为止。
  人推转车。亦称转车井,它的装置是,在井上口安一象“拧把井”那样的木架,中间横置(穿过井口)一铁轴,上而装有两个定滑轮,上下绞绳穿过滑轮绕到转车的木制粗滚上。粗大的圆滚是竖着的,中心铁轴的上下两端均有特制的圆圈管着。圆滚下部横安着木柄,人推木柄,圆滚则转动,因此谓之转车。
  那时,不论拧把井还是转车井,也不管是井上工还是井下工,劳动者由于饮食不加,劳动繁重,生活是十分艰苦的。人们称在井底挖煤的是“四块石头夹着块肉”,或曰“埋了没死”。他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携着半明不灭的小油灯,钻进又低又窄四面全是岩石的小煤洞,一干就是二十四小时。抡撅头掏煤的不是躺下侧着身子就是仰着脸,能坐着操作的就算很幸福了。掏出的煤用手扒在长方形的拖筐里,把拴在拖筐上的绳袢套在肩上,四肢着地,一步步爬着将煤拉在井下口。在井上拧把或推转车,工作起来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弯腰撅腚,干一天来累得腿疼腰酸,人们把干这种活叫“抽筋剥皮”。“杠子工”两人一架,每筐重三百余斤。一班下来,头晕脑胀,躺在炕上,就象散了骨架,有时累得嘴里含着干粮就打起鼾声。
  小煤商的产生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村地处矿区,少地无土靠出卖劳力为生的农民,甚至许多铁匠,都渐渐“吃起煤炭”来。
  那时的苏家滩村(今埠西村)共有九十六烟户,五百多口人,可以说是家家都是小炭商。本钱大的搞收堆(亦叫押堆),本钱小的经营“小翻筐”(收堆的一种),没有本钱的就用小车贩卖。
  收堆和小翻筐都是就地坐买坐卖,整买零卖,从中牟利。小车贩运则不然,这种生意最苦最累。本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我村用小车贩炭者,除鳏、寡、孤、独和极少数富裕户外,凡能推小车的都干起了这一行。当时的小车是木轮子,滚动起来吱吱嘎嘎,经过的地方都是土路,一天只能行三十多华里,最快的也不过五十来华里。卖炭的地方,一般是离家乡百余里的济南和章丘、历城的小清河南岸。平均四至五天一趟。年轻力壮者,一车能推600来斤,年老体弱的只能推300多斤,大多数在400斤左右。以此计算,每车利润可买粗粮50——60斤,若按5口之家计算,可吃10天到半月,这样就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因此卖炭成了平民百姓的热门行业。
  1940年,我村外出贩炭者曾到过100多辆小车。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5岁。六十上下的并不鲜见。这些老者虽无“伐柴烧炭”之苦,却有用煤矸石掺炭之劳。他们常也“满面灰尘”炭青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驾车外出卖煤多在寒冷的冬天,披袢浑身汗,停车脸上冰。夜来店外风和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也是他们每遇此种情况时的普遍心理。总之,那时我村的情况可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人人推车贩运炭,免得一家受饥寒。

知识出处

章邱煤矿史料

《章邱煤矿史料》

本书总结了章丘煤矿的概况、煤矿公司的经营和对矿工生活的回忆,收录了章丘近现代煤炭业的开发、山老坡崖煤矿的沿革及经营、马春景和上庄煤矿、童工生活片断、矿工生活回忆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明宗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