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章丘的煤炭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章邱煤矿史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352
颗粒名称: 旧章丘的煤炭工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153-157
摘要: 章丘中南部地区,地下储有丰富的煤炭。很早的时候,当地人就用土法开采,以供炊煮和取暖。开采煤炭,需要一定的劳力,这就给少地无土生活困难的农民拓出一条谋生之路,于是产生了章丘煤炭工人。中华民国初期,由于外地矿商的大量投资,开始了机器采煤,煤炭工人愈来愈多,成了一只庞大的队伍。就本人的亲历、亲见、亲闻,说说旧章丘的煤炭工。我叫叶本正,今年七十三岁。滑车启动时,左手紧握井绳,右手拿着小木棒,当盛着人的圆筐在井筒中悠荡时,用木棒一撑,悬着的圆筐就会垂荡在井筒中央,不致触壁伤人,一筐只能站三个。日月如梭,年华如流,几十年过去了,看今朝,章丘煤矿蒸腾而上。广阔煤海金浪勃涌,正在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做着巨大贡献。
关键词: 章丘 矿工 生活

内容

章丘中南部地区,地下储有丰富的煤炭。很早的时候,当地人就用土法开采,以供炊煮和取暖。
  开采煤炭,需要一定的劳力,这就给少地无土生活困难的农民拓出一条谋生之路,于是产生了章丘煤炭工人。中华民国初期,由于外地矿商的大量投资,开始了机器采煤,煤炭工人愈来愈多,成了一只庞大的队伍。就本人的亲历、亲见、亲闻,说说旧章丘的煤炭工。
  只要糊住嘴 不当掏炭鬼
  我叫叶本正,今年七十三岁。十一岁的时侯,父亲病故,母亲拉扯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不成人的孩子,含辛茹苦一跌一爬地在困境中挣扎。不久,哥哥又得了重病,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在那世态炎凉人情浇薄的旧社会,象我们这样的人家有谁能看得起?又有谁来怜恤?没办法,我只好跟着人家去下窑。
  开始,是在月宫村北长顺地一家小煤井下窑。该井是用木制滑车提升,自然通风,条件极差。第一次下井,当半份(小工头)的告诉我:下井时,先在井口一旁站好,眼睛盯着井绳,不要往井下看,免得眼晕。系好揽绳(保险绳),两脚先后站进白兰条编制的圆筐里,动作要迅速利落。滑车启动时,左手紧握井绳,右手拿着小木棒,当盛着人的圆筐在井筒中悠荡时,用木棒一撑,悬着的圆筐就会垂荡在井筒中央,不致触壁伤人,一筐只能站三个。一班人到齐后,大头子(把头)便分配任务,镢头工进多少尺;筐头工拉上山多少遭,拉下山多少趟,拉平巷多少筐;架子工打多少木柱使几棚架子等等,分配完毕,即由“半份”们率领进炭洞干活。我在筐头班,具体任务就是把撅头工刨下的炭,用长方形的条筐拉到井下口。条筐也叫拖筐,筐底置有梯形木架,木架底面镶有铁条,两头微翘,拖动时,铁条接触岩石,减少摩擦加强滑动,拉起来省力。拖筐的一头拴有三叉绳袢,拖运时,将三叉袢套在肩上,四肢着地,一步步爬行。若遇上山,从高处往低处拉,省力省时;要是下山,由低而高,就象“乌龟”爬山一样,脚登、手攀、膀拽,累得腿疼腰酸。
  在炭洞里,爬出爬进,一干就是24个钟头,看不到阳光和蓝天,望不见星星和月亮,唯一照明的是每人手中端着的那盏昏惨惨半明不灭的豆油灯,你来我往,灯影婆娑,象鬼火在晃动,似流萤在曼舞,好一幅冥曹地府情景。大伙常说,咱们吃的是阳间饭,干的是阴间活。
  肚子饿了,大伙就凑在一块,啃冷干粮喝凉水,胡乱填饱肚肠,蜷蜷腿,吸袋烟,又回“岗位”,各司其职了。
  好容易熬到“钟点”,钻出窑洞,上得井面来,阳光、蓝天、山林。大地多么可爱。这时每个窑工都会在心中暗祷:窑神爷保佑,我又安全地回家了。
  上窑之后,个个都象从炭里扒出来的一样,除了眼角和牙齿发白之外,浑身上下都是黑的,难怪人们叫下窑的人是“煤黑子”,“炭鬼子”,“窑化子”。规模较大的炭井,还有个洗澡池,大家净身,换换衣裳。一般的小井,大都是在一间土屋或茅棚里,用大铁锅烧点水,倒在一个小池里,胡乱洗洗就算了。就这样带着满身的黑煤末走出井场。路上行人,街头父老,见了我们,有的侧目而视,有的小声议论“这些‘掏炭鬼可真不容易呀”!“更有那爱说俏皮话的嫩妇少男则说什么,“这些地老鼠又来了”。我们听了,心里就象倒了五味瓶子,酸甜苦辣咸,不知是个啥味。由此,人们得出这么两句话:“只要糊住嘴,不当掏炭鬼”。意思是只要有口饭吃,就不要下窑当挖煤工。
  井上是伙友 窑下是寇仇
  旧社会,人们称煤矿为“小人”山场,说什么“干了煤炭行(读háu9),忘了爹和娘”。总之,旧煤矿无“仁义”可言。对此,我有切身体会。1929年,我第一次下窑当筐头,井下规矩不懂。我拉着拖筐跟在别人后面,到了炭坑,将撅头工掏下的煤,用手扒满拖筐就走,谁也不管谁。我想,自己再不能挨号等待了,于是也挤入人群抢着扒炭。结果,别人都拉够遭数了,我还差两筐。完成任务者有的坐着抽烟,有的躺在坑道旁休息。半份告诉我赶快拉,别耽误了上窑。我只好连滚带爬拼命“赶遭”。心越急,手脚越不听使唤,我拉着拖筐,边爬边抹泪。当拉完最后一筐的时侯,大多数人已经上窑了。
  在井下干活,不管是镢头工、筐头工还是架子工、其他工,他们是毫厘必争,锱铢必较,常为一丁点的事情吵的面红耳赤,有时甚至打起架来。记得有一次,筐头工赵××,在拉最后一遭的时侯,实在有些疲劳,又是个下山,便没有到炭窝去拉,从半路黑暗处“柱脚”上抠了一筐,恰好被“半份”碰上,二话没说,按住就打,并高声骂着,×你娘的,叫你偷懒!叫你偷“壁”子(壁子也叫柱脚,按规定柱脚是不准动的)!赵一听打他的正是他的外甥,就大声说:“我是你舅,别打了!”半份说,窑下六亲不认,上窑后再认舅吧!
  还有一件事,我至今记的清清楚楚。在一个冬天的夜里,大伙提着灯到工头那里领豆油。有人提出油分的不够数,由此引起了一场大吵大闹,有的不干回了家,有的坐在井口旁不下窑。原来井方有规定,凡下窑者每班4两(每斤16两)油,工头按人数一块领出,然后由他再具体分给每个窑工,这中间工头克扣了一部分,因此窑工分到的汕就显然不够了。最后闹得实在不可开交,由老工人出面调解才告结束。
  旧章丘矿工有多少
  旧章丘的小煤井,多系民间土法开采,所用矿工也大都是当地少吃没穿的农民。民国以前,文祖、曹范一带煤井最多,因之,那里的矿工也就多。听老工人说,当时两地有小煤井一百多眼,平均每眼井按30人(指井下矿工)计,当是3,000之众。
  进入民国时期,埠村、普集一带民营煤井逐渐兴旺起来,特别是埠村一带。仅是埠村镇周围,就有小井60多眼。此时,外地官僚、矿商纷纷持照来章丘投资设矿,用机器开采,当时较大的煤矿有天源公司、裕通公司、旭华公司等等。这些公司的矿工(指井下工)都在千人之上。其中一部分矿工是外地人,多数是当地农民。至“七七”事变前,全县煤矿工人约有15,000多人(指章丘籍井下工)。1938年以后,战乱不息,民不聊生,大部分煤矿先后停产,外地矿工回迁,当地矿工回家务农,少数人去了淄川和新汶等煤矿。
  日月如梭,年华如流,几十年过去了,看今朝,章丘煤矿蒸腾而上。广阔煤海金浪勃涌,正在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做着巨大贡献。

知识出处

章邱煤矿史料

《章邱煤矿史料》

本书总结了章丘煤矿的概况、煤矿公司的经营和对矿工生活的回忆,收录了章丘近现代煤炭业的开发、山老坡崖煤矿的沿革及经营、马春景和上庄煤矿、童工生活片断、矿工生活回忆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本正
责任者
明兆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章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