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翟向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255
颗粒名称: 文化名人翟向东
分类号: K826.16
页数: 13
页码: 152-164
摘要: 翟向东是我县平阴镇东三里村人,1919年生,1937年在济南育英中学毕业,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河北日报》编辑社长、《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主席、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公关协会培训中心名誉主任等。在半个世纪以来的革命生涯中,大多投身于革命的文化宣传工作。在“七七事变”后,发表些诗歌、通讯、散文,所用笔名又改为“黄河”。时光飞逝,如今已年七十余岁。由于从事新闻工作之便,作者的履痕洒遍祖国的名山胜地。
关键词: 翟向东 文化名人

内容

翟向东是我县平阴镇东三里村人,1919年生,1937年在济南育英中学毕业,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河北日报》编辑社长、《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主席、中国公关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公关协会培训中心名誉主任等。在半个世纪以来的革命生涯中,大多投身于革命的文化宣传工作。
  三十年代,他在济南求学时,正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之秋。那时,他思考了青年人的历史使命,就下了决心,要使自己的一生,不要像一条既无浪花又无涛声的河。开始发表些文艺作品,曾用过“何涛”作笔名。在“七七事变”后,发表些诗歌、通讯、散文,所用笔名又改为“黄河”。直到1942年改为现名。这都表示他不忘生养他的故乡,不忘像黄河奔流入海那样,为崇高的理想,为灿烂的未来,始终不屈不挠地奋斗。在已经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他这样想,也这样做了。
  在追忆往事,缅怀战友们时,抒发了对他们献身精神的钦敬之情。他们或在烽火岁月,或在建设年代,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所向往的大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懈,奉献了一切,包括宝贵的生命。他常想,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总要以某些个体的奉献和牺牲为代价,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英勇献身的人,像河水东流,汇入大海,消失了自己,却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他们生前受人尊敬,死后使人怀念,永世流芳,任何浪涛都不会把他们淘尽。他每忆起他们,就像听到他们在呼唤:“顺应历史潮流,向着大海——壮丽的未来奔流吧!大海将因你的涌入,更加深沉,更加浩瀚,你将与大海一起永存!”
  幼时读唐诗,大概因为在家乡举首见山,又可见河,他特别喜欢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多年来,每次吟诵,都受到激励。时光飞逝,如今已年七十余岁。往事回首,建树无多,常感愧悔。瞻望来日,自感尚非暮年,而仍有着:“更上一层楼”的欲望。如今是变革的时代,变革是不可逆转的。他愿老有所为,与时代一同赶路,孜孜以求,增长学识,做些还应该做的事,同时提高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继续写下去,以言志,以记事,以抒情,更好地吸取自身的生活经历,升华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观照历史,观照人生,观照令人感奋的改革生活,引发出一些深层的思考。
  翟向东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的一位老同志。远在三十年代,他就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小说、散文,在半个世纪坎坷漫长的岁月里,他一直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和领导工作,也许正是出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位新闻界的老战士一直关闭着胸中的文字才情。直到近年,在他告别领导岗位之后,这股积蕴的才情,沛然若长风出谷,源源不断流泻于笔端,很快就拓展出可观的情势。短短两三年他先后在《散文》、《报告文学》、《散文世界》、《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三十余篇散文,为近年的散文艺苑增添了生机和色彩。
  他的笔下,没有春花秋月式的低吟浅唱;没有花间柳影里的缠绵悱恻;没有踽踽独行的沉重叹息;也没有超世忘俗的空灵性情。打动我们的,是他众多作品所汇聚成的那股有如黄钟大吕般的荡荡激情。他在一片片谆情质朴的文字中,扬起的是金戈铁马的岁月征尘,抒发的是对故乡和美丽山川的赞美与倾心,回荡的是新生活和新时代的声光与丰采,还有历史变革,社会奋进的有力跫音。
  他的感情和理智,他的思索和把握,时时渗入时代生活的大潮,就连刹那间的灵感,转瞬即逝的情思,启人心智的意绪,都构成了弥漫在他作品中的耀人的历史意向与时代光泽。《玫瑰花开》、《分水岭之歌》、《愧憾》等文,都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或从对一客观事物的描绘上,歌颂改革带来的蓬勃生机,歌颂为创造祖国光辉未来而胼手服足、卓后奋发的人们,抒发改革在这片土地上取得胜利的豪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龙桥古渡》,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佳品。作者以洗炼的笔墨,为我们勾勒了故乡黄河古渡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剪影。这是一个浮尸随波逐流漂去,黄水滔滔,吞噬着田野村庄的荒野的渡口;一个在日寇烧杀抢掠阴云笼罩下的冷冷凄凄的渡口;这是一个两岸农民扭着秧歌,欢庆翻身,唱着“春季里来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的欢乐的渡口……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则是承载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富民政策,给乡镇带来不尽欢乐的新时代的渡口。作品把社会生活的变化置于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给予宏观的把握和广角的艺术观照,从而提炼出其中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意向。它向读者展现的不仅仅是几个断代史的剪影,更主要的是在立意上开掘出一种内在丰盈的思想意蕴。这个普普通通的渡口,不过是黄河沿岸千万个渡口的一个,更不过是伟大祖国的一块小小的土地,但是,它的命运与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龙桥古渡”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的历史变化,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构成了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和历史进程的标志。我们完全可以从它的变化上,发现它所凝聚的历史内容与时代意识,捕捉到字里行间燃烧的感人奋进的时代精神。
  作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历史感和时代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对历史和现时的艺术观照,而是在艺术观照之中,溶进一种剖理如镜的哲学思考,和物体入微的文学的发现。读他的散文,深深使我们对社会历史的思索与把握上的欠缺得到一种弥补,从而拓宽我们对民族历史和改革时代感性认识的视野之外,还会被作品中的一种跃动着的深邃的哲理和灼人的情思所撞击,所启悟。《南天门抒怀》,在《散文》1984年第六期发表后,受到好评。除了艺术上的自然天成,朴中出巧外,主要是文中庄严的题旨和深挚的情感,能够唤起我们久久的思索和吟味。泰山这个自古以来,被视为“崇高和伟大象征”的“五岳之首”,历代骚人墨客在攀登的履痕中,都留下了片片绚丽的文字,而作者要在其中独辟蹊径,实在是难乎其为。但令人歆羡的是,他却写出了这篇不落窠臼、灵思独具的佳作。作者伫立于南天门,临风披襟,视野、心胸同大自然的雄浑阔大交歇着,渗透着……思想却腾挪于时代的峰巅之上,俯瞰着历史、现实、人生。他不仅仅以寥寥几抹笔致,勾勒了泰山一派浑灏不薄的壮丽景致,而更在一派雄浑阔大的背景下,浮想联翩,把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得到的启悟,慨然相告:“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作者之所以在这口刻石前“一再诵读,心潮起伏”,与其说是出于对先人的云水襟怀所作深长的感佩,毋宁说是借此抒发“心底深埋着的爱国爱民、为国为民的信念”,慧思健举之中又涌动着一种凌厉劲健的警策,读后不能不给人一种震聋发聩的艺术叩击之力。这些,可以说是凝聚了作者半个世纪来坚持不懈的思想和艺术心血的结晶。作者博大的襟胸和眼前壮美的大自然相容所产生的灼人的情感和幅射,给了我们一种激励,一种感奋,一种情思的升华和心灵的拓广。
  如果我们把翟向东大量的写景记游的散文,同那些在大自然美景的画幅中抒发一己悲喜,或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作品相比较后,我们就更容易被他文中的那种浓烈激切的阳刚之气感染了。由于从事新闻工作之便,作者的履痕洒遍祖国的名山胜地。但在他的笔下,对于大自然的美景,很少作超然物外的纯客观描述,他总是以滂沛充盈的情怀激涤万物,揽景会心,使自身逸怀浩气同大自然美景交融在一起,风物观照中涵蕴着历史意向与时代意识。《游祖山记》、《第七次告别》、《巍巍狼牙山》等文,都可以说是“为情造文”之作。作者每到一处,见景生情,情之所至,发之而为华章,自然地流泻出对美丽山川和英雄人民的挚爱之情。从中,我们不仅感到作者那种意气风发的飞扬文采,更能感到作者旷达的气派和澎湃的激情。他始终不忘倾吐自己的心声,告诉我们对生活形象和哲理的发现。如果说《《磬槌峰的眼睛》从题上看就很别致的话,那么作者覃心精思于文中的立意与题旨,就会更令人感到别有洞天了。它以坐落在美丽山城——承德一隅的“孤石云峰”的磬槌峰,作出触发自己思索和想象的视点,使自己奔腾的思绪在辽阔的自然空间和历史空间里驰骋。磬槌峰亿万年来,历经风击雨袭,地动山摇,而始终巍然屹立,在作者的意念里,它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和“历史见证人”。因此,他觉得磬槌峰是有眼睛的,而且那眼睛一直睁大着,闪耀着光芒,时刻注视着祖国的风云变幻,观察着人世间的兴衰更迭……。注视着这片土地上“迎难而进,有所作为的有志之士是谁;遇难而退,终日庸碌的平庸之辈是谁;名利熏心,坑国害民的可卑之徒又是谁……”在这里,客观景物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界无法包容而弥散开去的意念,意念的背后,我们又可以听到沉潜着的历史意向与时代意识的呼吸。艺术的睿智,往往肇自艺术的观察;艺术的观察才可以在大千世界延伸出无穷的思索和联想的触角。正因为作者同人民一道经历了时代风雨和考验,从而能够挥洒自如地把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云,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心声,融汇到文章的精神血脉里,使之涵蕴了深深洞悟的历史意向和激扬向上的时代意识。即便他的那些缅怀难忘的戎马岁月,抒发对故乡眷念之情的作品,也同样赋予了令人感奋的意蕴和健旺昂扬的格调。作者总以现实生活中的某可感事物,作为触发思索和想象的媒介,从现实到过去,从昨天到今天,从历史到未来,形成一种透过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透视感。读过《玫瑰花开》等怀乡之作,我们不仅感受到这位不能忘情故土的散文作者心底喷涌出的眷念的烈焰和挚爱的血液,更容易被作品中洋溢着的对家乡巨变的喜悦之情所感染。他一方面向人们诉说着家乡辛酸与寒伧的过去,从而折射出我们民族灾难与不幸的历史;一方面又向我们展示家乡美好的现实和绚丽的前景,发出对光明与变革的由衷歌唱。他的大量缅怀战争岁月的作品,如《太行十月》、《红柿》、《关怀》等文,在抒发对戎马岁月的深沉怀思中,提醒着人民,尤其是青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呼唤着也许被幸福的当代人淡忘了,但却应该蹈历发扬的革命传统和献身精神。每每在历史的回忆中,喷射出振兴中华这种昂扬奋进的时代意识。正是在这方面,这些作品所显示的健旺昂扬的格调,在今天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诚然,在散文创作上,他走过来的路并不长,他将面临着新的探索和突破。同作者的经历、阅历相比,无论是取材,还是反映生活的领域,就目前还不能说是宽泛的。在艺术手法上还应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对于这样一位自觉的把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创作动力的老同志,我们衷心希望他焕发出更旺盛的艺术活力和开拓精神。在今后也许并不平坦的创作路途上,印上自己更深更有力的向时代生活的四面八方延伸的步履。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本书为平阴县综合性史料,分为济南军区舟桥营抗凌抢险事迹,多位烈士、英雄人物传略,山东平阴县阿胶厂发展历史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赵耀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翟向东
相关人物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