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252
颗粒名称: 青春之路
其他题名: 记“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曾召雨
分类号: K828.4
页数: 8
页码: 135-142
摘要: 1992年5月4日,北京。走出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26岁的曾召雨舒心地笑了。就在刚才,他,来自济南市平阴县店子乡盛屯村的一个普通青年农民,和全国各地的另外10名优秀共青团员一起,受到了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领导同志的勉励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从盛屯村到北京,曾召雨走过了一段辉煌的青春之路。几年来,曾召雨在他家乡的土地上,致力于农技推广,大搞立体种植、塑料大棚蔬菜等一系列实验,逐步改变了祖祖辈辈惨淡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300元上升到900多元。曾召雨心中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子,世界骤然变得广阔了。对于盛屯村的乡亲,召雨的计划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关键词: 曾召雨 共青团员 事迹

内容

1992年5月4日,北京。
  走出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26岁的曾召雨舒心地笑了。
  就在刚才,他,来自济南市平阴县店子乡盛屯村的一个普通青年农民,和全国各地的另外10名优秀共青团员一起,受到了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领导同志的勉励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从盛屯村到北京,曾召雨走过了一段辉煌的青春之路。几天后,从北京回到济南,面对记者的采访,曾召雨挺认真地说:“我的路是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有泥泞中的跋涉,也有收获后的喜悦。”
  这话不假。几年来,曾召雨在他家乡的土地上,致力于农技推广,大搞立体种植、塑料大棚蔬菜等一系列实验,逐步改变了祖祖辈辈惨淡经营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300元上升到900多元。
  他忘不了1986年那个闷热的中午。高考落榜的他,背着铺盖卷,垂头丧气地从平阴三中回到了盛屯村,一进门便一头扎到床上呜呜地哭起来,这一哭就是3天。3天以后,曾召雨还是扛起锄头下地了——家里穷,养不起闲人,更无力负担他再回校复读的费用。休息时,他站在地头,望着田野里忙忙碌碌的人影,心中有了许多感慨:全村祖祖辈辈在大田里劳作,勤劳却贫穷。难道父辈们墨守陈规的身影就是自己明天的形象吗?他不甘心。那一天,他默默发誓:既然命运安排我与土地打一辈子交道,我就应该振作起来,在黄土地上走出一条青春之路。
  曾召雨心中仿佛打开了一扇窗子,世界骤然变得广阔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两作两收,辛苦一年仅能填饱肚子;要想脱贫,就得在改变种植方式、科学种田上下工夫、作文章。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科技报刊,频繁地同村里的老农交谈,细心地观察作物的生长规律——他在寻找一个突破口。
  这年冬天,曾召雨向父母、也向全村的父老乡亲宣布了他考虑许久的构想:改变传统耕种方式,将小麦、玉米的两作两收改为粮、菜间作的三作三收和四作四收;同时搞塑料大棚蔬菜生产。阳光下,他算了一笔帐:改变种植方式后,粮食亩产可达750公斤,蔬菜亩产值可达1200元,而大棚蔬菜初春上市,也将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对于盛屯村的乡亲,召雨的计划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然而,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因循固守的思维惯性,却令农民们徘徊踌躇。他们盼望召雨能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召雨没说什么。秋后,他在自己责任田里,作了半亩三作三收实验、半亩四作四收实验。他动员父亲在三分自留地里砌成了塑料大棚,种上了芹菜。菜苗刚拱出地皮,他就在地头搭起了草棚,即便刮风下雨也不回家。
  现实的风霜却无情打击了他青葱的希望。
  由于技术不精、经验不足,田里的作物在玉米、芫荽这一茬时发生了玉米螟虫灾,减产严重;继而,大棚里的芹菜因管理不善发生严重倒伏,初春上市后一算帐反而赔了不少钱。
  这一次,召雨没有落泪。痛定思痛,他更加发愤苦读。他报名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节衣缩食订阅了《山东科技报》、《农业知识》等10种报刊,一趟趟地跑乡镇、奔县城,虔心请教。一年下来,他记满了10个笔记本。
  这时,适逢市植保局和县种子站来盛屯村建点,召雨的处境和执著的精神使老师们深为感动。他们帮召雨分析了失败的原因,热心传授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村里的乡亲们也鼓励他:“召雨,你好好干吧,俺们信你。”
  第二年,曾召雨又在自家责任田里继续他的实验。他深翻土地,精心选种,适时施肥,合理喷药;同时,积极指导信赖他的农户种植和管理。到年底,他的算盘拨拉了许久,统计数字令他兴奋:1亩地收小麦375公斤、玉米425公斤,菠菜、土豆、芫荽收入1500元。更令他欣喜的是,科学种植和精心管理,让三分地大棚为他带来了1500元的收益。
  乡亲们信了,服了。曾召雨成了盛屯村最富吸引力的人。人们请他传授“致富经”,召雨总是乐呵呵地把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摸索出的经验细心讲解给大家听。这年秋收,全村600亩土地推行三作三收、四作四收的已达500亩,纷纷矗起于田野的大棚也成了盛屯村的一大景观。
  1987年,曾召雨以全票当选为村团支书,同时兼任青年科技推广服务队队长。召雨清楚地知道,浅尝辄止的革新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面貌。要使科学种田的观念深植于农民心中,就必须把有文化、敢闯敢干的的青年人发动起来。在担任团支书的当天晚上,他就把青年人召集了起来,根据春菠菜和夏玉米换茬期间畦背空闲且适合土豆生长的情况,决定试验推广小麦——菠菜——土豆——玉米——芫荽五作五收模式;同时,加强对立体种植的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实行技术、良种、拌种、播种、施肥、病虫害测报防治“六统一”。
  盛屯村的青年人用自己的默默劳作支持召雨。春天,他们拿着仪器测报病虫害;夏天,他们顶着炎炎烈日浇水施肥……
  召雨更是拼上了!自家的责任田需要照顾,全村的土地同样牵着他的心。他抽空就往大田里跑,随时解答乡亲们的疑问和难题。一俟发现病虫害疫情和管理上的纰漏,他就在广播喇叭上一遍遍地讲解防治方法。他利用自家的大棚为乡亲们育菜苗,解除了全村菜苗选育的难题。他和团支部的3个青年人一起,为全村农户义务拌种,保证了种药的合理配比。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全村粮食总产达46.7万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蔬菜收入达50多万元。
  盛屯村开始与闲散告别:无论春夏秋冬,田野里总有忙忙碌碌的背影;盛屯村开始与贫穷告别:红砖瓦房取代了昔日的土坯茅舍。在外务工的青年人回来了,三里五乡的取经者纷至沓来。曾召雨的名字也不断登上了济南、山东、全国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的光荣榜。
  使命感和责任心,促使曾召雨不敢有丝毫的满足和片刻的懈怠。1991年,他赴寿光参加塑料大棚蔬菜培植技术培训班,闲暇时间别人聊天,他却蹲在大田里同当地菜农拉起种菜经;今年4月,他参加济南市第12次团代会,会议闭幕后大家各赴归程,他一路打听着找到山东科技报社,购得急需的对抑制蔬菜疯长有特效的农药多效唑。在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的同时,他还不断探索创新,仅大棚内加强地膜覆盖一项就增产20%,一个大棚可多收入300元。
  乡亲们说:“咱村多亏有召雨这么个好孩子呀!”
  召雨说:“这黄土地上的学问越琢磨越上瘾。”
  的确,平淡而深邃的大地令召雨魂牵梦萦。他的根在黄土地上,他的目光看得很远很远。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本书为平阴县综合性史料,分为济南军区舟桥营抗凌抢险事迹,多位烈士、英雄人物传略,山东平阴县阿胶厂发展历史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支英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