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林业劳动模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250
颗粒名称: 华东地区林业劳动模范
其他题名: 回忆我的父亲于万东
分类号: K828.1
页数: 12
页码: 118-129
摘要: 我的父亲于万东,是山东省著名的劳动模范。他1917年生于李沟乡北茅峪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逃荒要饭,17岁给人家扛活。解放后,回村务农。1956年担任本村林业股长,195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任大队贫协主席,1966年任李沟公社名誉副社长。1963——1966年内连续被评为平阴县、泰安地区、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华东地区林业劳动模范,出席过山东省、华东地区的劳模会。1965年应邀出席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先后赴省直机关、地直机关、县直机关、农村、学校和东平、莱芜、新泰、宁阳等县巡回作过模范事迹报告。当年,陈雷副省长视察了我父亲带领群众绿化的荒山后,称他为“六十年代的山大王活愚公”。
关键词: 于万东 劳动模范 平阴县

内容

我的父亲于万东,是山东省著名的劳动模范。他1917年生于李沟乡北茅峪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逃荒要饭,17岁给人家扛活。1942年至1949年在哈尔滨当劳工。解放后,回村务农。1956年担任本村林业股长,195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任大队贫协主席,1966年任李沟公社名誉副社长。1963——1966年内连续被评为平阴县、泰安地区、山东省劳动模范和华东地区林业劳动模范,出席过山东省、华东地区的劳模会。1965年应邀出席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先后赴省直机关、地直机关、县直机关、农村、学校和东平、莱芜、新泰、宁阳等县巡回作过模范事迹报告。1966年2月19日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他的照片和模范事迹,标题是:“万东不愧顶梁柱,贫下中农好榜样,十年斗争不寻常,换得荒山披绿装。”当年,陈雷副省长视察了我父亲带领群众绿化的荒山后,称他为“六十年代的山大王活愚公”。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父亲受尽折磨,残遭迫害。1968年9月16日晚含冤而死,终年53岁。1978年9月3日,中共平阴县委、县革委在县城召开了悼念于万东同志的追悼大会,为我父亲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肯定了:“于万东同志是个好同志,好党员,好模范,他是三大革命的硬骨头。”
  我的父亲虽去世多年了,俺晚辈人永远不会忘记他那坚定地跟共产党走,听党的话,以愚公移山精神治山造林绿化家乡的动人事迹。我们北茅峪村原来是一个三面环山光秃秃,进村一条羊肠路,人畜吃水贵如油,十岭荒凉少见树的穷山村。全国解放后,毛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在1956年春,俺大队党支部第一次提出要在全村的荒山上植树造林。当时看着我父亲办事认真,大公无私,就推选当林业股长,成立了15人的造林专业队,领导社员造林。从那时起,他就一心扑在绿化荒山上,一干就是十几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没有压垮他,从未动摇他治山造林的坚定信念。他的誓言是:“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荒山变青山。”他的名言是:“社会主义是干来的,不是等来的,只要拼上干,荒山就能变成金银山。”他不光这样说,实际也这样做,一步一步地实现他的诺言。
  俺村的山是石多土少,乱石满山,要想在这样的山上植树,只有见缝刨坑,垒鱼鳞穴。于是我父亲带领林业队员,硬是用铁镐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地挖,一个穴一个穴地垒。在挖树坑时,不但要用铁镐刨,而且碰到大石头,非用炸药炸不可,打眼放炮,在山上炸出一个个一米见方的坑。有了坑,没有土还不行,我父亲带头从山下地里挑土上山,填入开挖的大石坑中。就这样,早起晚归,不管冬寒暑热,刮风下雨,都在山上挖坑垒穴不止。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全村2375亩荒山上开挖出了90余万个树穴。
  在挖好树穴后,又遇到了新的困难,就是缺树苗、缺钱、缺技术。缺树苗,我父亲就想方设法自己育苗。一开始没有育苗地,他便带领林业队员把几千年的“乱葬岗”和小荒地开出了20多亩地做育苗用。育苗没有种子,他就领着林业队员,带着干粮,爬山越岭到处去采。有了种子又如何去育,不懂技术我父亲就派人外出学习,到城关公社南门外苗圃和东阿公社仁和苗圃去学习育苗技术,还学习了旱地育苗办法,解决了缺水育苗的实际困难。具体做法是:先开沟撒上种,用锄推平,上面撒上灰,把两边的土培起来,和地瓜垅一样,等种子发芽的时候,把灰上的土扒下来,苗子就长出来了。真是越学越有办法,越干越有经验,苗子就这样育起来。这时党支部看到我父亲他们育苗工作搞得好,就组织生产队长干部到现场看,并确定拿出15亩好地育苗,这样建立起40余亩地小苗圃。光靠自己育的树苗还不够,仍需要买一部分树苗,当时村里拿不出钱来,可绿化荒山不能等,我父亲常常拿俺自己家的生活零用钱去为集体买树苗。有一次快过年了,全村各家各户都忙着置办年货或给自己的孩子添件新衣裳。我母亲瞒着父亲找人到集市上卖掉了我家喂养的几头仔猪,想置办些年货,为我们兄妹买件新衣服。可我父亲知道后,先批评了母亲,又教育了我们兄妹一番,说现在集体用钱要紧,咱过年和孩子穿衣都可以艰苦一点凑合着就行。之后就把钱拿去,到孝直公社东山大队预交了来年春天植树的树苗钱。有了树苗怎样栽得又好又快,父亲又派人外出取经,学到了冬天可以栽树的办法。冬天栽树阳光不热,土又湿,苗子和睡觉一样,容易生根,成活率高。从此找到了一年三季都能栽树的办法。我父亲在植树中,不光带头实干,还注意因地制宜讲究科学。在山上那里该挖多大的树穴,那里该栽什么样的树,他都心中有数。他带领林业队员在山顶、山背土层脊薄的地方栽上耐干旱的柏树,在山谷山峪中植刺槐树、杨树,山脚下土层较厚就栽效益高、见钱快的经济树,如大枣、核桃、桃树、杏树,还有花椒树、桑树。我父亲带领林业队春天栽、夏天栽、冬天栽,一年三季坚持都栽,这样全村2300多亩荒山,用了四年的时间,全部栽满了树,共植树90多万棵。
  在山上栽树难,保证栽上的树成活成材更难。我父亲他们不但要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破坏山林的少数人斗。为了保护山上的树木,我父亲带领林业队员搬石头垒围墙,不怕苦和累,中午带干粮吃在山上,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垒起来15里长,一米多高的护林墙,群众称之为“小长城”。有了围墙,对保护山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平时他总是不辞劳苦,不避艰辛,时时刻刻注意对山林加强看管。每逢刮风下雨,别人都向家跑,我父亲却要往山上跑,怕新植的树苗被偷走。晚上还要到山上转一遭,时常到下半夜才回家休息。有时还夜宿到山上的小石屋里。有一次邻村(孔庄)的个别人偷伐了我村银公山上的树,父亲得知后,立即领着护林队员追踪去,一直追到该村把被盗去的树木要了回来。那些破坏山林的人既恨他又怕他。我村封山后,不但引起本村有羊的不满,也遭到外村放羊户的反对。
  有一次葛庄村20多人,赶着羊群,硬往我村山林里冲,破坏树苗。我父亲耐心劝阻他们,说:“俺们的山已经封起来栽上了树,你们不能再来放羊,这样不就毁了小树吗?”他们不听,反而气势汹汹地说:“山是万岁皇爷的山,不是你们的,你们为什么不叫割草,不叫放羊?就是你这个家伙的事,今天就叫你上您老娘家去。”后来竟然动手打了我父亲,褂子被撕破,头上打的满是疙瘩,幸亏我村几个上山干活的人赶到,他们才罢手跑了。尽管挨了打,我父亲仍不灰心泄气,不放在心上,仍一如既往,尽心尽力地护好山林。
  常年累月在山上劳动,穿坏的鞋最快最多。那时农村经济条件差,无钱买鞋,我父亲都是穿母亲做的布鞋,一双新鞋穿上,往往十天半月就穿坏了,经常新鞋做不上,旧鞋就穿的无法穿了。为了省钱,后来我父亲出庄把鞋别到腰里,上山光着脚,回庄再把鞋穿上。母亲见父亲好几个月没穿烂一双鞋,奇怪地问父亲:“唉,这双鞋出神了,穿了这么长时间没穿坏。”我父亲笑着说:“我这双脚已磨成皮鞋了,一辈子也穿不破了。”
  人去楼空,但青山还在。大山作证,柏树常青。父亲辛辛苦苦洒下的血汗没有白流。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父亲那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心愿早已成为现实。我村2375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林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全大队农、牧、副各业的发展,群众都得到了实惠。从1965年开始,每年修剪树木,全部解决了全大队600多户群众的烧柴。现在山林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山上的成材树满山遍野,茫茫苍苍。每年都有许多木材外销,收入达3万余元。还有大片的经济果木树,年年为承包户增加了经济收入。每到收获季节,他们自然地想起我父亲于万东当年的艰苦创业历史。干鲜果品年产量在50万斤以上,年收入40万元以上,山林木材蓄积量达1.6万立方米,山林每年还能增值15万元。
  我父亲善于接受新事物注重林果生产发展。我村西边有一片茅草丛生的旱薄地,“文革”初期,上级号召栽苹果树。当时连苹果都不曾见过的农民对栽植苹果思想上有顾虑。我父亲对大伙们说:“什么时候听党的话没错。”于是他们就带头开荒,不怕嘲笑讽刺,栽植了40多亩苹果树。现在这40多亩果园早已果实累累,为全村群众创下了一大笔财富。但这40多亩苹果是我父亲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在栽苹果的时间,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年代,因我父亲是山东省著名劳模,有人说他是“假劳模”、“黑老模”、“资本主义的典型”。经常拉出去揪斗,白天挖坑栽苹果树,晚上被“红卫兵”拉去戴几十斤重的高帽子游街示众,坐用纸糊的假椅子,不听话就打,一折腾就是四、五个小时,回到家里,心里有话不能说,浑身痛的睡不好觉。就这样,第二天照常去栽苹果树。他认准了一个理,不管怎样批斗,我给北茅峪村人民栽摇钱树没有错。
  我父亲不但治山,还带领群众治水。我村缺水是出了名的。为了解决全村人吃水,他带领一伙人首先在南平塘打井。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苦战,终于在石头缝里挖出了一个足有四分地面积的蓄水池,解决了北茅峪大庄(北茅峪分为大庄、小庄两个自然村)的吃水问题。然后又想法解决小庄吃水问题。在给小庄打井中,我父亲身先士卒,一心扑在打井第一线。有一次,在井下用钢钎凿石头,一不小心,钢钎脱离石头撞在脚面上,将脚砸了个大血口子。同伙们把他拉到井上用地排车送回家,并安慰他在家好好休息养伤。可我父亲在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光挂念着打井的事。第二天硬是让人用地排车把他送到打井工地上,不听劝阻,不顾脚伤痛,到井下干在第一线。在场的人非常感动,都说:“于万东这个劳模名不虚传,我们佩服。”他带领着一伙人在小庄接连打了两眼井,解决了小庄的用水问题,受益至今。
  在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大队党支部陷于瘫痪。我父亲从不与别人争辩什么黑劳模、红劳模,只管治他的山,管他的林,治他的水,修他的路。就是在挨批斗的时间里,带领群众修通了从大庄到小庄的一条大路,建了一座通向外村的石桥。后来限制了我父亲的人身自由,被迫到外地避难。我家几次被抄家。父亲在外避难期间,还盘算着再修一个拦水大坝,再发展一个大苹果园……,可他避难回家不久的一天,就含冤死于他亲手所栽的柿子树下。
  我父亲的一生是艰苦创业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全县人民心中。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本书为平阴县综合性史料,分为济南军区舟桥营抗凌抢险事迹,多位烈士、英雄人物传略,山东平阴县阿胶厂发展历史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于光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于万东
相关人物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