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的价值——良好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238
颗粒名称: “文明村”的价值——良好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分类号: D64
页数: 5
页码: 78-82
摘要: 孝直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的确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确确实实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力。过去,孝直村以乱闻名十里八乡,别说经济合作,就连亲戚也不愿到孝直来,孝直大集也越来越冷落。殷景玉制订了一条规定,凡与外村人发生纠纷的,无论是非,首先处理本村人。几年来,外地的商户纷纷来到孝直村盖小楼、开店铺,使孝直成为一个楼房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的集镇。几年来,先后有40多户外地人落户孝直村。在目前轴瓦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汇九轴瓦厂的产值利税率却高达30%。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村里经济发展。至1995年底,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37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值14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80元,人均存款1800元。
关键词: 文明建设 文明村 孝直村

内容

孝直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的确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确确实实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过去,孝直村以乱闻名十里八乡,别说经济合作,就连亲戚也不愿到孝直来,孝直大集也越来越冷落。
  而如今,村里祥和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殷景玉制订了一条规定,凡与外村人发生纠纷的,无论是非,首先处理本村人。打架斗殴、欺行霸市的没有了,热心帮助外地人的却多起来了。渐渐的,人们开始对孝直人另眼相看了,孝直大集上外地商贩和购物的群众越来越多,集市越来越红火,以至成为邻近的东平、肥城等几个县市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几年来,外地的商户纷纷来到孝直村盖小楼、开店铺,使孝直成为一个楼房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的集镇。许多人都是冲着孝直良好的村风来的。邹城来的一家商户,在孝直村已呆了七八年,前几年寻思扩大业务,想在外地办几个分店,结果转了五六个县市的许多集镇,都没有觅到合适的地方。比来比去,还是觉得孝直好,在孝直做买卖,有安全感。于是他又在村里新办起3个商店,生意兴隆。如今这户人家在村里落了户,安心在孝直过起日子来。几年来,先后有40多户外地人落户孝直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不但外地农民愿到孝直村来,就连城里的工程师也被吸引到村里。殷景玉效仿古人“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想尽办法吸引人才。村里盖起了一幢30多户的“人才楼”,奖给外地来的技术人员和为村里做出贡献的干部。村办的“汇九轴瓦厂”,吸引来6名国有大企业的技术人员,殷景玉不但让他们住进人才楼,还在平阴县城为他们买了商品房。老技师张维洲,把家从县城搬到孝直村,一头扎到厂里搞管理制度、研究新产品开发。去年国庆节,当时厂里新车间搞设备调试,他一不小心被机器截了两个手指。医生和家属都要求他住院打针,可是他牵挂着厂里新工人多,操作不熟练,怎么也放不下心来,仍然坚持上班。他说:“孝直村村风正、人心好,能为村里经济发展做点贡献,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感到很高兴、很踏实。”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像张师傅一样的人才,孝直村的经济发展才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局面。在目前轴瓦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汇九轴瓦厂的产值利税率却高达30%。
  更重要的一点是孝直村的“五好家庭”评比把村民与企业的利益紧紧连在了一起,“村兴我荣”不仅再是一句口号,村民见了企业职工,总爱打听打听厂里的情况,生产咋样、效益咋样,年底能分多少红?更多的村民把对企业的关心化为自觉的行动。听说哪个厂子产品积压了,村民们自发去推销;听说哪个厂子缺技术人员,村民们会去走亲访友寻找。村民田锡国是经商专业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经济头脑。去年他了解到轴瓦厂只有两个品种时,就为厂里提出增加品种的建议。厂里根据他的建议,又进行了市场调查分析,新上7个新品种,由于适销对路,很快打开哈尔滨、连云港等地市场。
  村机械制造厂前年出现亏损,结果厂长李洪连和8名本村职工均在“五好家庭”评比中榜上无名。职工们沉不住气了,厂长的压力也更大了。他们互相鼓励,决心夺回失去的荣誉。李洪连主动向村里提出请求,派来村里一名副书记负责厂里全面工作,他则降职为副厂长,集中精力抓生产。结果第二年这个厂一举扭亏为盈,实现利税8万多元。
  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村里经济发展。至1995年底,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37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值14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80元,人均存款1800元。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本书为平阴县综合性史料,分为济南军区舟桥营抗凌抢险事迹,多位烈士、英雄人物传略,山东平阴县阿胶厂发展历史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泽成
责任者
苏道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孝直村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