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明富裕的希望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235
颗粒名称: 走向文明富裕的希望之路
其他题名: 平阴县孝直村建立两个文明相互促进机制纪实
分类号: D64
页数: 23
页码: 68-90
摘要: 山东省平阴县有个孝直村,几十年来一直是全县最有名的村子,先是因其大乱,后是因其大治。孝直村是个大村,有920户、3300人。正是有这些优势,一些孝直人过去似乎总有“高人一等”的感觉。1985年夏季“严打”,孝直村有60多人进了公安局,其中有7人被判了刑。1985年,孝直村领导班子调整,36岁的殷景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不久,一位党员因捋了过路货车的两根蒜薹而被处以重罚。评选“五好家庭”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孝直村的“五好家庭”评选独具特色。为了保证评选公正,村里规定采取“有记名投票法”,评选结束后,被选人和选举人都张榜公布,谁评的谁一目了然。
关键词: 文明建设 孝直村 平阴县

内容

山东省平阴县有个孝直村,几十年来一直是全县最有名的村子,先是因其大乱,后是因其大治。
  孝直村是个大村,有920户、3300人。这里地处平阴、肥城、东平三县交界处,105国道穿村而过,村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大集。正是有这些优势,一些孝直人过去似乎总有“高人一等”的感觉。欺行霸市、打架斗殴成了“家常便饭”,“雁过拔翎”又成了某些人的习惯,看着大车小辆从村里过去而不捞一把,就觉得“不会过日子”。在街上骂架觉得“不过瘾”,就站到房顶上骂。“走路躲着孝直街,办事让着孝直人”,成了邻近各村的一条办事准则。1985年夏季“严打”,孝直村有60多人进了公安局,其中有7人被判了刑。
  谁也不曾想到,几年的功夫,孝直村让人“刮目相看”了:且不说15处企业无一亏损,也不说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单是村里人的言谈举止就会让过去熟悉孝直村的人感动,来村里赶集办事,见到的都是一张张笑脸,不仅再没有欺负外村人的事,路见不平,准会有孝直人挺身而出管一管。
  孝直变了!变得让人不敢相信!是什么力量能使这个“顽疾缠身”的村子又大地回春呢?有什么“灵丹妙药”吗?有,这就是孝直村那套独特的“办法”:把“五好家庭”、见义勇为等文明行为的物质奖励,转化为村办企业的股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使二者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了一套适合农村工作的运行机制。
  殷景玉的思路——让关心集体、乐于奉献的人得到物质上的利益
  孝直村办事有条原则:决不让老实人吃亏,更不让投机取巧者沾光。
  1985年,孝直村领导班子调整,36岁的殷景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当时,许多人说:孝直村多年没真事了,新班子这伙人能有什么新招术呢!面对村里成堆的问题,从什么着手呢?殷景玉冥思苦想。爱读古书的他突然眼前一亮:商鞅变法不弄了个“徙木赏金”吗?咱就来个“徙草赏金”试试!
  当时很多村民把柴草、杂物堆放在105国道上,经常造成交通堵塞。村委会通告全村:10天之内各家清除自己乱放的柴草杂物,按时完成的奖2元,逾期不清者罚2元。绝大多数人家按要求做了,但有13户没拿当回事,每户都被罚了款。不久,一位党员因捋了过路货车的两根蒜薹而被处以重罚。村民们不禁为之一振,看样子要动真的了!果不其然,村里开始治乱了:清理涉及300户的陈欠款6万多元;配合公安部门查处路霸、市霸60多人;调处家庭纠纷80余起;处理违犯计划生育规定的70户;处理乱占宅基地的15户。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制定了《计划生育管理条例》、《村民经商规范》、《市场管理规划》等12个“村级小立法”,使群众生活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986年5月,殷景玉与村干部商量后决定:上自来水,解决孝直村吃水难!根据核算,每人投入25元即可,但是决定公布后约一半村民不响应。殷景玉不吭声,咬着牙把工程完成了。那些没交钱的户一看后悔了,纷纷到村委会交钱申清安装。殷景玉交待会计,加倍收钱!有的户本来5口人,却只交1人的钱。殷景玉说:“交几口人的钱供几口人的水,没交钱的按3倍的价格交水费!”他解释:“先投资的和按规定办的,是对集体的信任,理应享受优惠价格;后投资的和不按规定办的,想看准了好事再参加或者想投机取巧,就是不能让这些人沾光!”1987年,村里建砖厂时,要求每个劳力出10个义务工,大部分村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为村里发展经济出点力是应该的,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干,全村1500名劳力到了1300多人。但也有少数人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出工。当时,殷景玉就讲,不能让干的吃亏,更不能让不干的沾光。可这些人怎么也听不进去。砖厂办起来了,殷景玉这时才宣布,凡是按要求出工的,按每个工2元钱计算作为股份,参与分红。当年年底,出工的就分到了20元的红利。钱虽不多,但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原来不出工的人后悔莫及,他们自己编了个段子:实在吃香,听话沾光;投机取巧,吃亏不小。通过这一件又一件事例,村民们逐渐理解了村党支部的工作思路和良苦用心:让关心集体、乐于奉献的人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和精神上的奖励,让不顾大局、损人利己的人什么好处也得不到。渐渐地,村班子的威信树立起来了。孝直村由此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他们也由此总结了“孝直村精神”:扶正压邪,艰苦创业,发展求富,文明祥和。
  “五好家庭”——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的载体
  在孝直村,“五好家庭”的荣誉是至高无上的,村民们最想得到而又最怕失去。
  评选“五好家庭”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孝直村的“五好家庭”评选独具特色。把对“五好家庭”的奖励基金作为村民分享村办企业分红的股份,为这一传统的评选活动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成为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的载体和纽带。
  过去,村里评选“五好家庭”,方法相当简单,由村干部根据印象直接指定。因为随意性大,评选结果不公平,没有什么吸引力。1989年,村里又开始了“五好家庭”的评比,与以往不同,这次评比让全村每户人家都参与投票。选出114户“五好”户,村委会敲锣打鼓将30至117元价值不等的石英钟作为奖品送到中选户家中。1990年全村评上248户五好家庭,殷景玉却突然宣布:今年不发奖品了,每户只领到一张奖状,上面写着某某户得票多少。其实这正是殷景玉的一招。到1992年,“五好家庭”达667户。这年年底,殷景玉亮出了他的“底牌”:村里拿出25万元作为“五好家庭”奖励基金。每年一初评,4年一总评,按得票多少核定奖金,并转为村办企业股份,获奖户都是股东,参与分红。1989至1992年作为第一次总评,667户农民喜滋滋地到村委会领取红利,最多的达3164元。接着村里又宣布:1993年,村里再拿出50万元重奖“五好家庭”。
  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们震动了!村里有一妇女,过去邻里关系搞得不好,动不动就骂大街,评选“五好家庭”时无人投票,受到全家人的埋怨,压力很大。后来,她挨家挨户主动赔礼道歉,还把邻居请到家里征求意见。有位姓张的村民,兄弟5人过去对老母照顾不好,评“五好家庭”时,五兄弟没有一家评上。他们认真向村党总支作了检查,争着把老母接到家里,精心照料。前段时间,老人得了脑血栓,儿子、儿媳跑前跑后,送饭、熬药,侍候得十分周到,很快老人就康复出院了。她的一位儿媳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村里评选‘五好家庭’,我们这辈子就要落下不孝的名声了。”
  “五好家庭”不是“终身制”。家庭成员立功受奖,可加分加票。如果违犯了村规民约,以前所得的选票及奖励基金全部作废!有一户因孩子在学校偷自行车受到处理,村里把他家“五好家庭”取消了,丢了人又丢了钱,全家人几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孩子痛哭流涕对家长保证:一定痛改前非,多做好事,把咱家的荣誉再夺回来!
  为了保证评选公正,村里规定采取“有记名投票法”,评选结束后,被选人和选举人都张榜公布,谁评的谁一目了然。你要不负责任地投票,你也得为此付出代价——如果评上的“五好家庭”出问题,不但他自己的奖励基金要被取消,投他家票的户也要减掉两票的基金。邻里之间经常互相鼓励和提醒,可不能犯错误呀!去年村里搞统一规划需占用某村民的一片荒地,他就是不愿意。没等村干部去做工作投他家票的十几户邻居都先后去劝说,做通了他的工作。有一户“五好家庭”因打架被取消了称号,曾经选这一家的村民一起来教育:我们那么信任你,你应该好好珍惜才对呀!
  前些年,村里“五好家庭”评比主要侧重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团结、计划生育等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将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实现科技致富、发展集体经济等作为重要评比条件。如果企业亏损,企业的干部职工所在户不能评为“五好家庭”。凡不是种植、养殖、经商及加工专业户的,不能被评为“五好家庭”,户年收入达不到万元以上不能参加总评。在村里的统一部署和扶持下,全村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到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户户增收入。村里的“五好家庭”大都成为致富带头户。从1992年开始,村里以“看谁为别人做的好事多,看谁为集体贡献大”为主题,在全村“五好家庭”中开展竞赛活动。养鸡大户廉德法主动与20多户村民结成对子,帮助他们建鸡舍、育雏鸡,无偿提供技术服务。经他帮助指导,现已有近20户村民成了养鸡专业户。
  可以说,“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唤醒了孝直人沉睡已久的进取意识、奉献意识,挖掘出了蕴藏在村民体内的巨大潜能,使全体村民步入了文明致富的快车道。
  “文明村”的价值——良好的环境推动经济发展
  孝直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的确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确确实实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过去,孝直村以乱闻名十里八乡,别说经济合作,就连亲戚也不愿到孝直来,孝直大集也越来越冷落。
  而如今,村里祥和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殷景玉制订了一条规定,凡与外村人发生纠纷的,无论是非,首先处理本村人。打架斗殴、欺行霸市的没有了,热心帮助外地人的却多起来了。渐渐的,人们开始对孝直人另眼相看了,孝直大集上外地商贩和购物的群众越来越多,集市越来越红火,以至成为邻近的东平、肥城等几个县市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几年来,外地的商户纷纷来到孝直村盖小楼、开店铺,使孝直成为一个楼房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的集镇。许多人都是冲着孝直良好的村风来的。邹城来的一家商户,在孝直村已呆了七八年,前几年寻思扩大业务,想在外地办几个分店,结果转了五六个县市的许多集镇,都没有觅到合适的地方。比来比去,还是觉得孝直好,在孝直做买卖,有安全感。于是他又在村里新办起3个商店,生意兴隆。如今这户人家在村里落了户,安心在孝直过起日子来。几年来,先后有40多户外地人落户孝直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不但外地农民愿到孝直村来,就连城里的工程师也被吸引到村里。殷景玉效仿古人“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想尽办法吸引人才。村里盖起了一幢30多户的“人才楼”,奖给外地来的技术人员和为村里做出贡献的干部。村办的“汇九轴瓦厂”,吸引来6名国有大企业的技术人员,殷景玉不但让他们住进人才楼,还在平阴县城为他们买了商品房。老技师张维洲,把家从县城搬到孝直村,一头扎到厂里搞管理制度、研究新产品开发。去年国庆节,当时厂里新车间搞设备调试,他一不小心被机器截了两个手指。医生和家属都要求他住院打针,可是他牵挂着厂里新工人多,操作不熟练,怎么也放不下心来,仍然坚持上班。他说:“孝直村村风正、人心好,能为村里经济发展做点贡献,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感到很高兴、很踏实。”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像张师傅一样的人才,孝直村的经济发展才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局面。在目前轴瓦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汇九轴瓦厂的产值利税率却高达30%。
  更重要的一点是孝直村的“五好家庭”评比把村民与企业的利益紧紧连在了一起,“村兴我荣”不仅再是一句口号,村民见了企业职工,总爱打听打听厂里的情况,生产咋样、效益咋样,年底能分多少红?更多的村民把对企业的关心化为自觉的行动。听说哪个厂子产品积压了,村民们自发去推销;听说哪个厂子缺技术人员,村民们会去走亲访友寻找。村民田锡国是经商专业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经济头脑。去年他了解到轴瓦厂只有两个品种时,就为厂里提出增加品种的建议。厂里根据他的建议,又进行了市场调查分析,新上7个新品种,由于适销对路,很快打开哈尔滨、连云港等地市场。
  村机械制造厂前年出现亏损,结果厂长李洪连和8名本村职工均在“五好家庭”评比中榜上无名。职工们沉不住气了,厂长的压力也更大了。他们互相鼓励,决心夺回失去的荣誉。李洪连主动向村里提出请求,派来村里一名副书记负责厂里全面工作,他则降职为副厂长,集中精力抓生产。结果第二年这个厂一举扭亏为盈,实现利税8万多元。
  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村里经济发展。至1995年底,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370万元,集体固定资产值14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080元,人均存款1800元。
  再上层楼——富起来的农民追求精神富有
  孝直村从抓精神文明入手发展了经济,村民富起来了。手中有了钱,却没有象一些“暴发户”那样摆谱比阔,而是反过来关心集体,帮助别人,又促进了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经济振兴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辩证关系在孝直村得到具体体现。1985年以前,孝直村只有一家马车店,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里要集资修路、办公益事业,村民有心无力,关键是太穷了。如今,孝直人通过文明致富,勤劳致富,使村民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发生了可喜变化。一是村民的集体意识、奉献意识普遍增强。1993年,临沂、菏泽两地遭灾,孝直村家家户户捐款捐物,奉献一片爱心。1994年,村里组织学习徐洪刚,建立见义勇为奖励基金,村民自愿捐款,少则10元,多则上百元,三天时间捐款18000元。村民张书印家失火,全村人帮工帮料,为其盖新房,并送钱、送粮、送衣物,帮助他一家渡过了难关。二是富帮穷,先带后,共同致富的风气异常浓厚。靠办面粉厂、蜂窝煤厂等起家的村民李庆振,致富不忘乡亲,先后帮助30余人办起了工副项目,不少项目经他指导和扶持,现在已盖起二层小楼。在孝直村,没有暴发户,也没有贫困户,村民走的是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子。
  在孝直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叫作“有名就有利,有利就有名”。在村办企业里,干得好的管理人员,年收入能拿到几万元,村里每年将这些人的功绩和收入在广播上播放,让村民知道,有本事、对集体贡献大的有利又有名。对于关心集体、多做好事的人,村里总是想方设法给予一定的奖励,不让他们吃亏,倡导一种正气。现在,村里不管有什么困难,办什么事,村民们一呼百应,个个争先,谁也不甘落后。村办企业资金困难或村里有急事需要钱,富起来的村民听说后就会主动将钱送到村委会。我们见到村支书殷景玉手里一张统计表,仅今年以来就有13户村民为村里提供资金,少的几千元,多的达到5万元,都是一分钱利息不要。去年,村里建幼儿园,因资金不足动员大伙捐款。村民们纷纷踊跃参加,在不到三天时间里就捐款13万元。村民陈士恒一户就拿出了3200元。
  集体富了,村民富了,村庄建设更是一天一个样。他们专门请省有关部门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先后拓宽了8条街道,都铺上了柏油,115座楼房拔地而起,村民们看上了闭路电视,住上了“小康屋”。
  为了弘扬正气,褒扬先进,鼓励更多的村民做好事,村里最近正在筹建一座“正义厅”,把村里出现的见义勇为、尊老敬老、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等方面的事进行整理,以实物、照片、文字等形式予以颂扬,大力倡导文明新风。
  监督机制——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班子,而一个好的班子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在于他们能不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严格自律。孝直村在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殷景玉上任伊始,就明确制定了担任村干部的条件,提出了“五个不能用”,即没有正义感的不能用,没有事业心的不能用,不顾全大局的不能用,没有管理才能的不能用,私心严重的不能用。并把这“五个不能用”张贴在村委办公室,让干部自我对照,警钟长鸣。同时也让群众监督,看看身边的村干部有没有这样的人。他还出了六道题,让村干部答卷,从而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理论水平,掌握辩证法,用科学的工作方式管理全村。
  殷景玉对干部严要求,对自己更是严格自律。多年来,他没吃过一次请,没收过一份礼。有一次,一个违反计划生育规定受处罚的村民到他家串门,掏出一沓钱放下便走。殷景玉追不上,便大声喊道:你不拿走,明天就在广播上曝光!那人无奈,只好把钱拿回去。一个建筑队曾两次给他送彩电,都被他拒绝。去年底,他儿子结婚,他没请一桌客,没收一份礼,只雇了个体户的一辆车就把喜事办完了。其他干部遇到送礼的,都自觉拒收,并向村里汇报。
  殷景玉琢磨,光靠严要求和自觉还不够,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民主监督机制才行。于是,经过反复推敲和讨论,“村民评干部”的措施出台了。
  从支部书记到水管组、电管组负责人,村里十几名干部,每年都要通过群众“信任投票”。评选分好、中、差三个等次,也是采取有记名投票法。有一次村民田汝亮填完选票,让妻子送到投票站。他妻子去了一看,收票的正是被他们评为“差”的干部。妻子赶紧回来让丈夫改。田汝亮说:“好就是好,差就是差,他知道咱评他差,明年就会好好干。”于是妻子回头把票送到那位干部手里。评选结束,在街头路口,张贴上大红榜,哪个干部得好、中、差票多少张,都一目了然。第一年,有两个干部得差票较多,群众在榜前“点评”:不为咱群众办实事的干部就让他难堪!其中一位干部自觉脸上无光,主动提出辞职。另一位则请求“戴罪立功”:一年不要村里的工资,干出个样来让老少爷们瞧瞧。
  不光干部称职不称职要评议,连村干部拿多少工资也要由村民代表评议,先由村干部参照往年基数和自己担负的工作量,自报工资数额,然后由全村推选出的100多名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投票,取全体代表投票数额的平均数,作为这名干部应得的报酬。由于许多干部工资报得低,而政绩突出,因而经常出现村民给干部增加工资的情况。比如去年,殷景玉自报年工资为6000元,经过大家讨论决定给他定为9000元。村干部每人拿多少钱,村民都有数,都认为拿得合理,当之无愧。
  孝直村家家户户都有“小喇叭”,村里的各项决定、工作开展情况,都通过村广播站向全村广播。村民闹纠纷,村里就让双方各说各的理,录下音来向全村播放,让群众评论谁是谁非,既让群众参与了村级管理,又使群众受到教育。在制定各项村规民约以及土地调整、划分宅基地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事情上,都反复征求群众意见。村里还建立了“党员代表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实行集体帐目、企业和土地承包、宅基地审批、农民负担和计划生育“五公开”,把村里各项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群众充分行使了参政议政的权利,参与全村的管理和决策,才使村民更加信任干部,维护村里的集体荣誉,从而使村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大大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机制的形成,给孝直村注入了活力,奠定了经济腾飞的基础。孝直村,这朵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沃土上的鲜花,将愈来愈绚丽夺目!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本书为平阴县综合性史料,分为济南军区舟桥营抗凌抢险事迹,多位烈士、英雄人物传略,山东平阴县阿胶厂发展历史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泽成
责任者
苏道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孝直村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