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县名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阳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118
颗粒名称: 二、县名由来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济阳县地处济水之北,习惯上称山北为阴,水北为阳,以水得名,所以置县时命名为济阳,是“在济水之阳”的意思。河北一段称沇水,河南一段称泲水,两段又统称济水。垣县即今山西省垣曲县,王屋山在垣县东,即今河南省济源县境内。这一段的下游不断迁徙,汉代时由怀县入黄河,应当说与济阳县并无什么关系。清朝咸丰五年,黄河自河南省兰阳县铜瓦厢决口后改道北行,于东阿县的鱼山口夺济水(大清河)入海。金代时这一段虽名大清河,实是济水故道,济水之名仍存。济阳置县后,金国第七代皇帝原名完颜允济,后改永济。
关键词: 济阳县 置县 历史

内容

济阳县地处济水之北,习惯上称山北为阴,水北为阳,以水得名,所以置县时命名为济阳,是“在济水之阳”的意思。
  济水为古代“四渎”(即四条大河:长江、黄河、济水、淮水)之一,分黄河以南、以北两段。河北一段称沇水,河南一段称泲水,两段又统称济水。河北一段,《水经》(一般认为是汉代桑钦著)中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河东,指汉代的河东郡,即今山西省一带。垣县即今山西省垣曲县,王屋山在垣县东,即今河南省济源县境内。这一段的下游不断迁徙,汉代时由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入黄河,应当说与济阳县并无什么关系。河南一段,实际上是由黄河分出的一条支流。因为分流处恰好与河北段的入河口隔岸相对,所以古人遂把它看作是河北段的继续,是济水的下游了。这一段仍以汉代的地理名称来说,自蒙阳(在今河南省)分出后,向东流经原武、封丘、济阳(汉代所置,故城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并非今济阳县)等县进入今山东省境内。经定陶县北折,又经乘氏县(今菏泽县)流入巨野泽(当时的一个大湖,在今巨野县境内)。再经临邑县(汉代所置,故城在今东阿县境内,非指今临邑县)城东、卢县(今长清县)城西,向东北流去。经历城县,过华不注山(今华山)、泺口、台县(在今历城县境内),又东北经管县以下数县入海。汉代的管县有部分疆域后来沿革为今济阳县地,因此济阳县是濒临济水的。济水自巨野泽以下河段,至金、元时期又称大清河(因北清河汇入济水)。清朝咸丰五年(1855),黄河自河南省兰阳县(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后改道北行(此次决口前,黄河南行由淮水入海),于东阿县的鱼山口夺济水(大清河)入海。所以,今天济阳县所南临之黄河即古代济水故道。金代时这一段虽名大清河,实是济水故道,济水之名仍存。因此,金割章、临二县地置新县时,仍以济水命名为济阳。
  济阳置县后,金国第七代皇帝(称卫绍王)原名完颜允济,后改永济(完颜是姓)。为避讳其名中的“济”字,济阳县曾一度改为清阳县,县城南门也称清阳门。“清”字的由来,是因济水自鱼山口下又称大清河的缘故。

知识出处

济阳文史资料

《济阳文史资料》

本书为济阳县的抗战史料,包括抗日战争期间的济阳县大队纪实、济阳掌故杂谈、义和团玉皇庙战斗始末、革命烈士陵园介绍、回忆与怀念苏耕夫同志、张子谦的起家与下场、英雄传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济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