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英留学与西南考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92
颗粒名称: 赴英留学与西南考古
分类号: K872.52.K825
页数: 2
页码: 397-398
摘要: 1933年,吴金鼎先生受当时山东省政府的派遣,前往英国伦敦大学颜慈教授处留学。在美丽的泰晤士河畔,吴先生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很快以英文写成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为了写这本书,吴先生研究了当时已出版的所有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论著,观摩了数以万计的地下出土陶片,还特地到伦敦中央高等工业学校亲自试做陶器。
关键词: 山东 吴金鼎 西南考古

内容

1933年,吴金鼎先生受当时山东省政府的派遣,前往英国伦敦大学颜慈教授处留学。在美丽的泰晤士河畔,吴先生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很快以英文写成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1938年英国出版)。为了写这本书,吴先生研究了当时已出版的所有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论著,观摩了数以万计的地下出土陶片,还特地到伦敦中央高等工业学校亲自试做陶器。此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最为详尽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物。即使在资料已成倍增加的今天,此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同年冬天,吴先生随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皮特里教授到巴勒斯坦进行发掘实习。在这里,吴先生以严谨的作风和优异的成绩赢得了人们的称赞。皮特里教授曾说:“吴先生的确是一位田野工作的好手,虽不英锐机警,但沉着勤慎,工作罕匹。”与吴先生一起做工的阿位伯工人,一提起他,都翘起大拇指连声说“夸依思!”(顶好)
  1937年,吴金鼎在英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本想为祖国的考古事业大展宏图,但是日本侵略军在大举入侵,迫使许多学术机关迁往西南。中国考古事业面临着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务馆筹备处,后回历史研究所工作。1938年~1940年,吴先生与曾昭燏(曾国藩的孙女)、王介忱(吴先生夫人)两位女考古学者一起,到云南大理附近的苍洱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共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发掘了其中的几处,写成了《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
  1941~1943年,吴先生在科研经费极为拮据的困难条件下,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对于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史研究,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吴金鼎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