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沭河疏导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7068
颗粒名称: 忆沭河疏导工程
分类号: TV213.2
页数: 4
页码: 336-339
摘要: 导沭工程,是解放战争期间遵照毛主席“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指示,在1948年下半年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勘查、测量,于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同一天正式开工的。当时是华东解放区最大的建设工程。所以,要恢复和发展苏北鲁南解放区的农业生产,解除人民水害之苦,导沭成为当务之急。导沭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几个,经过反复论证,认为以“经沙入海”为最佳。
关键词: 山东 沭河疏导工程 水利工程

内容

导沭工程,是解放战争期间遵照毛主席“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的指示,在1948年下半年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勘查、测量,于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同一天正式开工的。当时是华东解放区最大的建设工程。
  为什么要导沭呢?原来沭河(当地称茅河)从郯城东南出马陵山后,东岸受马陵山余脉所阻,遂向西决,至陇海铁路以北,与沂河、泗河东决之水相聚,溃水漫流,东西宽达35华里,南入骆马湖,后复泛滥于苏北平原,苏北鲁南受灾面积达两千多万亩,受灾人口约500万。“治泗必先治沂,治沂必先导沭。”所以,要恢复和发展苏北鲁南解放区的农业生产,解除人民水害之苦,导沭成为当务之急。
  导沭可供选择的方案有几个,经过反复论证,认为以“经沙入海”为最佳。“经沙入海”就是绕出沂蒙山区南行,绕苏北平原,然后折向东北经临洪河入海的沭河,寻找一条捷径,使它按照人的意志改道东流。具体作法是:在沭河中游的河口村与大官庄之间,筑一道长1200米、宽38米、高10米的拦河大坝,拦住南去的洪水;再把沈马庄至陈塘一段马陵山顺顶劈开,挖出一条长13华里,宽120米,深14米的引河,将洪水导入沙河经临洪河入海;这样还要在旧沙河和临洪河两岸修筑起130公里长的大堤,建成一条横贯东西的新沭河;然后再从引河上口建筑一座溢水堰。当沭河洪水达到4500立方米/秒时,分1700立方米/秒,过溢水堰流入沭河故道,其余2800立方米/秒,放入新沭河,东流入海。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沭河入海路线,减少下游洪水流量,而且可以腾出苏北的沭河故道作为导沂入海的通道,为江苏导沂整沭打下基础。
  1949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导沭“经沙入海”的方案,并决定组成山东省导沭委员会,由鲁中南行署主任李乐平任主任、滨海地委宣传部长狄生和省水利局副局长江国栋任副主任,张瑨任总工程师。随后又调原新海连市市长薛翰亭任导委会副主任并主持工作。我是1950年到导沭工地工作的,当时已进行了两期工程,秋天导沭委员会已由大官庄迁到陈家巡会村,委员会机关就驻在王家祠堂里。1951年春天,第五期导沭、第一期整沂同时开工,导沭委员会遂改为导沭整沂委员会,先后担任委员会主任的有;原鲁中南行署副主任王涛,省财委主任王卓如等;担任副主任的有:江国栋、薛翰亭;委员由导沭各部门负责人担任:有秘书处主任孙怡然,工程处处长王志廉,政治处主任孙绍勋,占地青苗委员会主任刘海岩,总工程师张瑨,工务科长汤新三等、导沭整沂河全面铺开后,为加强领导,又建立了沭河、沂两个工程分处,沭河分处驻赣榆县的沙河镇,由薛亭负责;沂河分处驻郯城县的码头镇,由杨庆先负责;当时的临沭县县长单永和任新沭河防汛指挥部总指挥。民工队大致按军队编制组成,县设指挥部,区设大队,乡设中队,中队以下为民工班。
  导沭工程大都在临沭县境内,而受益者却为苏北广大地区。当时有人想不通,担心引水招祸。于是有人作了这样一副对子:“南巡会北巡会南北巡会,东赤金西赤金东西赤金”。巡会谐音为“损坏”,赤金谐音为“吃紧”,影射导沭占地压青,“损坏”了南北两岸的农田,一旦引来洪水,防汛时东西两头就要吃紧了。为了统一认识,维护当地群众的利益,导沭委员会一方面向群众讲明小局服从大局的道理,一方面认真落实占压土地青苗的赔偿政策;更重要的是在沿河两岸作了一系列治水除涝工程,确保临沭人民免受洪涝灾害。为了排除新沭河北岸的内涝,修建了380米长的穿沭涵洞,治理了高榆河。同时在沿河两岸开挖了牛腿沟等56条排水沟,在曹庄、陈塘、石梁河等地修建了大小桥涵130多座。涵洞上都装有自动起闭的铁闸门,当新沭河行洪时,闸门自动闭合,挡住洪水;洪峰过后,闸门自动启开,排泄两岸的内涝积水。这些地方工程都同时列入导沭的施工计划。临沭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了导沭的意义与党和政府关心他们的利益之后,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象支援战争一样来支援导沭工程,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地有地,要房就腾,他们为导沭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我所知,在导沭长达五六年的时间内,工程部门和当地群众从未因为利害冲突而发生大的纠纷,一直保持着团结和谐的良好关系,这是很值得怀念的。
  导沭期间,正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鲁南地区战乱刚过,继之灾荒,群众生活很苦,民工参加国家水利建设是以工代赈,劳动报酬以小米计算。当时民工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小米,很少有人买菜下饭,因为大家还要省下米来养家糊口。民工住的都是在河两岸搭的席棚,因为每年都是冬春施工,为了防寒,都把席棚做成半地下的马架屋。记得一年初冬,天气骤然变冷,连降雨冰凌,一夜之间民工们都被冰雪埋在席棚里。当时大家都未穿棉衣,粮食也运不进来了,10万民工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我随沭河分处的领导同志到大兴镇一带工地慰问,只见遍地皆白,不见人烟,但却到处听到从冰雪覆盖的工棚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琴声、笛声和柳琴戏的唱腔,一片热气腾腾。当大队长动员到白塔埠车站运粮时,民工一个个从地下冒出来,争先报名。他们有的穿着单衣,打着赤脚,就顶风冒雪出发了。这情景实在动人。回来后我为工地小报写了一篇报道。还记得其中两句话:“千人万马地下军,只闻歌声不见人。”
  导沭民工虽然生活艰苦,但劳动热情很高。他们不分地区,不分彼此,不分受益不受益,都来积极参加国家建设。先后有临沂、沂水、泰安、济宁、胶州、徐州等6个专区,34个县的60万干部、民工参加了导沭;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工学院、山东农学院、山东师范学院的师生也为导沭做出了贡献。民工们凭着原始劳动工具,凭着勤劳的双手和集体的智慧,经过五个冬春的劳动,劈开了马陵山,筑起了拦河坝,先后搬动土方2570多立方,开挖石方300多万立方,终于使自古南流的沭河改道东去。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著名科学家郭永怀烈士、杰出物理学家王淦昌、我国早期原子能物理专家王普博士、忆束星北教授、著名力学专家刘先志、著名航空工程专家丁履德、电子计算机专家王正、“西圣”孙学悟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久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