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抗日烽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976
颗粒名称: 点燃抗日烽火
分类号: K265
页数: 7
页码: 6-12
摘要: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国共形成合作抗战局面。为推动山东国共合作抗战的形势,中共中央派红。军将领张经武来济南,开展对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的统战工作。8月,中共华北联络局又派张友渔来济南,成立了中共山东省联络局,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帮助下,共同开展了对韩复榘的统战工作,促使韩复榘同意释放在押的“政治犯”,并守土抗战。9月至11月间,包括张北华在内的数十名坚强不屈的党员在党的营救下先后出狱。这时,日本侵略军已陈兵黄河北岸,准备进攻济南。张北华出狱后,顾不得回家与久别的亲人见面,就立即与中共山东省委取得联系,投身到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之中。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近代史 商河县

内容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国共形成合作抗战局面。为推动山东国共合作抗战的形势,中共中央派红
  军将领张经武来济南,开展对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的统战工作。8月,中共华北联络局又派张友渔来济南,成立了中共山东省联络局,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帮助下,共同开展了对韩复榘的统战工作,促使韩复榘同意释放在押的“政治犯”,并守土抗战。9月至11月间,包括张北华在内的数十名坚强不屈的党员在党的营救下先后出狱。这时,日本侵略军已陈兵黄河北岸,准备进攻济南。山东的形势十分危急。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由济南迁来泰安,认真分析了社会形势,制定了在山东各地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张北华出狱后,顾不得回家与久别的亲人见面,就立即与中共山东省委取得联系,投身到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之中。
  省委书记黎玉同志接见了张北华、程重远等同志,帮助他们分析了泰西地区的有利形势,泰西人民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先后与帝国主义(如肥城教案)封建、反动势力,进行过英勇的斗争,群众基础很好。目前,泰安、长清、肥城、东平等地,进步知识分子和群众,都在组织抗日活动,并说省委准备直接领导徂徕山武装起义,派你与先期到达的远静沧、崔子明、夏振秋等同志去泰西地区领导发动泰西地区抗日斗争的武装起义,你为省委代表。当时张北华也曾想提出去鲁南地区,因曾去过莱芜、蒙阴、沂水、临沂等地区,因省委已定,他二话没说,拖着4年零3个月长期坐牢而虚弱不堪的身体,扛起20公斤重的行李与前来接应他的程重远登上了西行征程,与先期到达
  的共产党员崔子明、远静沧等同志去夏张联系。形势非常紧迫,日本侵略军已渡过黄河,国民党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10万大军只图保存实力,不顾民族危难一枪不放,弃城南逃。这一天是12月24日,日军派了近10架飞机反复轰炸泰安城,日军的狂轰乱炸,使铁路、公路、工厂、商店均被炸烂,尸骨遍地,形势十分紧张。全省各级国民党政府更是无心抗战,官员、富豪纷纷打点家私南逃,居民四散,城乡各地社会动荡,时局混乱,爱国人士及知识分子,忧心忡忡,彷徨无策,都万分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当他们行至泰城西南的蒿里山时,日本飞机又一次轰炸了泰城,顿时硝烟弥漫,火光冲天。老百姓扶老携幼、哭叫连天,潮水般地向城外涌去。他二人夹杂在逃难的市民中间,向西南20公里外的夏张奔去。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受着日寇野蛮蹂躏,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张北华和程重远同志心中激起了无比愤怒的火花,恨不得马上抓起枪杆子,开上战场,跟日寇拼个你死我活……
  泰西地区,是指泰山以西的泰安、肥城、长清、东平、平阴、东阿、汶上、宁阳等县。这一地区有泰肥、大峰、平阿三个山区,易守、易战、易攻、易迂回,北靠山东省会济南,西跨黄河、东临津浦铁路,南有汶河两岸的青纱帐,北京至上海的道路也由此穿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傍晚时分,张北华、程重远等来到泰城西南20公里的夏张镇,与崔子明、远静沧、夏振秋、夏天任等会合,向他们传达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抓紧在日寇入侵前、国民
  党逃跑之际,迅速动员人民群众,举行抗日斗争武装起义”的指示。随后,他们分赴泰安西部和肥城一带,传达省委指示,加紧抗日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远静沧、崔子明、李文甫、李正华、王仲范、张魁三等共产党员,已在夏张边家院、宋王庄、安驾庄、安临站等地方组织起抗日游击队,起义有了较好基础,但是很缺乏武器。那时,民间只有地主、商人手里有枪,他们是不肯把枪交给共产党的。张北华与远静沧、崔子明想出了“借枪”的办法。他们立即召集夏张镇的地主、商人开会,利用地主商人对时局混乱的惊慌和保家护财的急切心理,以组织夜间站岗、巡逻和防备溃兵骚扰为由,巧妙地将夏张镇地主、商人掌握的枪支转移到了游击队员的手里。
  12月31日,日寇侵占了泰安城,形势更加紧迫。当夜,张北华、远静沧、崔子明在夏张小学连夜开会,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决定立即举行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1月1日凌晨,张北华、远静沧、崔子明、程重远等10人,携带11支枪,集合、宣誓后,毅然拉出了夏张镇,竖起了泰西抗日武装起义的旗帜。这支小队伍,就是日后威震泰西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日自卫团”的基础和中坚。刚刚建立的游击队,危机四伏,困难重重。张北华等来到夏张镇西北10公里处的镆镆山时,天已经亮了。为避免引起群众的恐慌,队伍没有进村,只派较熟悉乡情的崔子明到村里弄了点吃的。下午,因村里庄长怕事,出面讲话怕惹麻烦,游击队为不骚扰群众,只好转移到盘龙山后“鹁鸽崖”山洞
  里。
  鹁鸽崖山洞位于陡峭的半山腰上,从山下到洞口,只有一条尺把宽的梯形山道盘旋而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时正值寒冬季节,天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寒风呼啸着,雪花不时地扑进山洞。洞里连根草也没有,游击队员们只好躺在冰冷的石板上睡觉。张北华和9个战友挤在一起,只有一床被子,躺一会就冻得浑身发抖。他们挤得紧紧的,相互用体温取暖,终于熬过了这漫长难忘的寒夜。天亮了,吃饭问题又摆在了游击队面前。四周都是白雪覆盖着的山野,附近群众对游击队还不了解,无法筹集给养。喝点凉水还得到二三里路远的镆镆山去提,有时凉水还喝不上。张北华带头将身上仅有的10元钱拿出来,大家都主动你1元,我2元的凑起来,共凑了24元钱,由程重远保管,用作给养经费。尽管寒冷、饥饿、疲劳,困难重重,但这10位同志在张北华的带领和鼓励下,个个斗志昂扬,谁也没有动摇抗日的坚定决心。
  鹁鸽崖一带也是土匪出没的地方,身穿杂色便装携带枪支的游击队员们不免引起周围村庄群众的疑惑,国民党肥城二区区长也先后派人来探听情况,什么人的武装?哪山头的?夏张镇的地主、商人也造谣说:“崔子明抢走我们的枪,去当土匪了。”鱼池街的C·C分子崔仲华则到处传言“鹁鸽崖起土匪了”,并煽动当地道会门组织红枪会去攻打游击队。红枪会的首领也传下话去,要调集人马,准备攻打鹁鸽崖。这支新生的革命的抗日游击队又面临着一场严峻考验。
  消息传来,个别人员有些恐慌,有的提出把枪退了先别干了。有的则主张把枪藏起来,人员分解,以后再拉队伍。张北华沉着冷静,一面与崔子明、远静沧等交换意见、统一认识,不能藏枪、解散;一面派曾当过教员的夏天任下山找过去相识的红枪会首领道郎陈学增做工作,然后通过关系,对当地群众和红枪会做了耐心的宣传解释工作,消除了他们对游击队的误解,粉碎了他们企图消灭游击队的目的。几天后,张北华率领队伍转移到夏张西北6公里处的“响水寺”。接受了鹁鸽崖的教训,张北华先派曹龙骧,叶子真分头到各村去开展抗日宣传,扩大队伍;又派远静沧、崔子明、夏振秋等到附近几个区做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扩大游击队的影响。一些爱国青年慕名而来,起义队伍几天内很快发展到了30多人。为了进一步扩大队伍,让群众认清部队面目,寻机打击敌人,张北华又率领队伍转移到了“空杏寺”(今肥城市仪阳乡)一带活动,并与其他几支小型群众抗日武装取得联系。1938年1月中旬,由王仲范、张韶三、张魁三等在宋王庄组织的武装,由李文甫、徐林村、葛阳斋等人在肥城安站一带组织的武装都到了“空杏村”集合。起义队伍一下子汇合达到100多人,80多支枪。根据省委“篦子店”(泰城正南数华里)会议的决定,由张北华代表省委宣布成立了“山东西区人民抗日自卫团”。一致推举张北华为自卫团主席,远静沧为政治部主任,葛阳斋为副主席。泰安县组织起来的队伍编为第一大队,肥城县组织起来的队伍编为第二大队,还成立了特务队。从此,泰西地区正式创建
  了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

知识出处

商河文史

《商河文史》

本书主要收录了张北华的回忆文章和在商河县工作过的部分老领导在抗战时期的亲身经历。

阅读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