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寺的主要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716
颗粒名称: 神通寺的主要遗存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9
页码: 6-14
摘要: 四门塔位于神通寺遗址的东南,青龙山南麓,金舆谷南口,与殿堂遗址仅隔一溪的台地上。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面各有一拱门,故俗称四门塔。塔檐下出挑叠涩五层,檐上叠筑23层,逐层收缩至顶部,构成四角攒尖式塔顶;顶端露盘上,四角置山华、蕉叶,中筑项轮至刹部。《世界美术全集》说此塔筑法“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此记刻石,也已丢失,下落不明。据专家测定,树龄已有一千五百年。四门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解放时已残破不堪。为了保护古塔,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了抢救措施进行维修加固,从而使古塔得到了妥善保护。
关键词: 名胜古迹 神通寺 历城区

内容

四门塔
  四门塔(见图3)位于神通寺遗址的东南,青龙山南麓,金舆谷南口,与殿堂遗址仅隔一溪的台地上。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是一座用青石砌成的亭阁式单层塔,平面作方形,每边长7.4米。四面各有一拱门,故俗称四门塔。塔檐下出挑叠涩五层,檐上叠筑23层,逐层收缩至顶部,构成四角攒尖式塔顶;顶端露盘上,四角置山华、蕉叶,中筑项轮至刹部。塔墙厚0.8米,墙壁刻有简洁的几何花纹。塔心正中筑有石砌空心方形柱,柱上擎16条三角石梁,上置石板拱起,形成方形廊道。整个形体雄伟浑厚,线条简洁古朴,是单层塔之早期范例。《世界美术全集》说此塔筑法“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
  塔室内,塔心柱四面台上,现存四尊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圆雕佛像,皆螺髻,面门盘膝而坐。南面谓保生佛,北面谓微妙声佛,东面谓阿閦佛,西面谓无量寿佛。南北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长圆形,面貌清癯,著袒右肩袈裟,衣带作小结,两眉中央有白亳相,只有手势不同,南面佛双手分置于两膝。北面佛,一手扶膝,一手扬起,似是正在讲经说法。东西二尊的形体大致相同,面相呈方圆形,是双手重叠于身腰中部的“禅定”佛像。东面佛袒右肩,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衣带作小结下垂甩向左肘上。西面佛,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内著褒衣作小结。四尊造像神情端庄自然,造型洗练,刻工精湛,是我国现存的佛教艺术珍品。据《济南金石志》载:塔内有造像记两则。一在南面佛座下,文曰:“武定二年,三月乙卯朔十四日戊辰,冠军将军司空府前西阁祭酒,齐州骠大府长流参军杨显叔,仰为亡考忌十四日,敬造石像四躯,原为亡考生常值佛。”这块题记刻石,据传,清末被古董商盗去,售于大官僚端方,后流入日本(见《陶斋藏石记》)。现佛座下的造像记,是依据原刻石拓片重刻。另一则是:“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乙酉七月戊午朔四日甲寅,比丘尼无畏,沙弥尼妙法,奉为己过,比丘僧思之,敬造弥陀佛一铺:观世音、大势至、二圣僧。上为国王帝主师僧父母,下及全家眷属,法界苍生,咸同斯福。”此记刻石,也已丢失,下落不明。该铺造像亦均残破。
  塔旁有古柏一株,生有九大主枝,人称“九顶松”。清《泰山道里记》曰:“塔前古柏一株,九顶苍秀,传云汉植。”据专家测定,树龄已有一千五百年。清代有诗云:“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残烧五代空,唯有四门孤塔下,长松九顶尚青葱。”现在九顶松仍然挺拔苍劲,茂密葱茏,与四门塔相互辉映,愈显得秀丽而壮观。
  四门塔这一名称的最早记载,是青龙山南坡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建的石塔塔铭上,称之谓四门石塔。
  四门塔由于年久失修,加上人为破坏,解放时已残破不堪。东西墙面出现了裂缝,拱门顶部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和下垂,塔内三角石梁全部断裂。塔项叠涩石和塔刹、塔檐,多以损坏风化,塔内佛座倾记,佛像歪倒于地。为了保护古塔,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了抢救措施进行维修加固,从而使古塔得到了妥善保护。
  1951年,山东省文管会首先对此塔作了加固处理,围绕塔身加了三道铁箍。塔室内用石柱顶住断裂的石梁,同时整理了佛座,扶正了佛像。1963年,济南市文化局又在塔的外围加了一道挡土墙,以保护塔基。1964年,设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并建立了文管所,设专人负责管理。
  1971年至1973年,作了解放后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首先在塔外围墙增建了九米见方的挡土墙,墙基周围砌筑了护坡石,进一步加固了塔基。同时对塔顶、塔身作了维修加固,塔顶和塔之残碎部分全部照原尺寸更换了新石。断裂石梁用环氧树脂粘接并穿钢筋加固,石拱板上浇注钢筋混凝土加固,檐口处加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和井字形拉梁,对外墙裂缝、垂裂拱门和佛座也都作了维修。另外还根据拓本重刻了东魏武定二年造像记,仍置于南面佛座之下。
  龙虎塔
  龙虎塔(见图4)位于白虎山东麓的千佛崖下,神通寺祖师林的南面,与四门塔隔谷相望。该塔造型优美,与四门塔古朴的风貌,形成鲜明的对照。
  塔的平面为正方形,砖石结构,通高10.8米,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基座为三层,每层出挑三层。第一层束腰部,每面各雕石龛两个(可能原置有造像)。第二层束腰部,各面凿有石龛两个,内雕伎乐人物,外雕覆莲。第三层束腰部,下为下枋,下枋以上为复莲,四面各雕一托扛力士,复莲以上雕有狮、角神、伎乐人等,以上采用仰莲雕成的挑檐。塔身采用四块石板雕成,每面中央各开一宝珠券门。南北两门两侧雕出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一手持剑戟,一手持舍利宝塔,脚下踏三夜叉,来守护正法,保护天国安宁。东西两侧,雕有释迦二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塔身还雕有佛、菩萨、飞天、龙、虎、云等。塔身内有方形石柱,四角各雕盘龙,中雕佛像一躯,上雕飞天等,形成小佛龛。四面龛中的佛像均是突胸细腰,脸型较瘦长。
  塔檐用砖砌筑,仿木结构重檐,檐下有双跳华拱承托,上置覆莲、项轮、宝顶为塔刹。优美造型与绝妙超群的高浮雕相辅相成,显示着盛唐雕刻、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是雕塑家们的宝贵研究资料,亦为我国稀有之建筑。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摩崖造像
  千佛崖(见图5)在神通寺遗址白虎山腰的石壁上,这区造像由南至北长约60多米,大小石窟一百多个,现存佛像二百一十多尊,造像题记四十六则,年号有武德、贞观、显庆、永淳、文明等。是山东唐初造像遗存中的珍品,从保存完好而言,为山东省唯一的一区。造像者的身份有贵族,有平民,有僧侣;贵族如南平长公主,驸马都尉刘玄意,赵王李福,上骑都尉刘操等,大都是为亡父母、兄姊、儿女及其亲属“祈福”而造。这些造像多数完整,造型生动活泼。从题记看,造像是由南向北镌凿,大约用了60年之久,开凿成现在的布局。在这区造像中,最大者有五个石窑。由南向北,第一号石窟内有跏趺坐佛一尊,高约1.78米,面相丰圆适宜,胸部扁平,眉清目秀,头作螺髻,外套对襟而敷搭双肩式的袈裟,腰间衣带作小结。窟顶作木建筑的栿椽屋檐。为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南平长公主为其已故的父皇唐太宗所造。这尊造像,造形构思之巧,雕刻刀法之精,艺术造诣之高,为古今人士所称道,它是千佛崖造像的代表作之一。二号窟内有坐佛一尊,高约2.75米,底宽1.29米,为千佛崖造像中最大的一躯。左边石壁上还有小佛像八尊,旁有显庆三年的造像记载。三号石窟内坐佛三尊,高约1.75米。四号石窟规模较大,窟门中央雕有石柱,内造坐佛二尊,高约2.6米,是李世民第十三子赵王李福所造,题记为:“大唐显庆三年,行青州刺史,清信佛弟子赵王福,为太宗文皇帝敬造弥陀像一躯,愿四夷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窟内壁上还凿有小佛和立菩萨,菩萨的璎珞精细复杂,全身腰线轮廓欹斜玉立,栩栩如生,令人感到是一位宁静慈祥的女菩萨。第五号石窟内有坐佛一尊,高约2.6米。
  除这较大的石窟外,其余小的石龛、佛像罗列满壁。受雨水侵蚀的亦为数不少,如驸马刘玄意造像中的天王像,即已受到严重侵蚀。
  这区造像是神通寺历史的实物见证,也是我国唐初造像中保存最完整的珍品之一,对研究古代佛教雕刻艺术有很大的价值,它在山东佛教艺术史上占极为重要的地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建筑基础台
  该基础台,是唐中期遗物。平面呈长方形,东西两面边长12.65米,南北为10.77米,通高0.75米,台上下各分对称三层线脚,砌成束腰“须弥座”式。北面束腰,共有石柱15条,分成14界格,东面仅存一格,西面7格,南面3格。每界格中刻成壶门小龛,龛中刻有伎乐人物,有拍板、琵琶、排箫、笙、腰鼓、长鼓、箜模、院咸等,有来自古印度艺术的共命鸟和手托孔雀的壮士,整个雕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中唐雕刻艺术之精品。
  这一古建筑基础台,已被淤土埋于地下几百年,1964年9月,清理塔基淤土时被发现。为保护这一古文物,政府拔专款于1980年,绕着基台西、北两面新建一道长廊,一座方亭,不仅保护了文物,为游人设置了乘凉休息的地方,同时也为神通寺遗址增加了新的景观。
  小唐塔亦称小龙虎塔
  该塔原在突泉村皇姑庵内,庵早已荒废,为了妥善保存,于1972年移于神通寺青龙山西麓一台地上。塔为平面方形的密檐式石塔,原为七级,现存六级,通高3.86米,双层须弥座高1.44米,束腰部四面均有精美浮雕。
  塔身是由两块石料拼对成的方柱体。南面辟券门,直通塔室,内雕一佛二僧二菩萨,皆面额丰满,衣纹流畅,雕刻精细。门外左右各立一天王,均穿盔甲,足踏鬼魅,酷似盛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形象。券门上饰火焰形门楣,正中雕虎头,左右各一莲座上,分别坐弹琵琶、吹箫乐伎。门饰上方莲座上结跏趺坐一小佛,其上雕出四龙,中间二龙作穿石状,从壁中穿出半身,口里吐出的水直落小佛头上,构成了“二龙浴太子”的精美图案。塔身四角还各雕一盘龙柱,但残损较甚。塔身东面刻有“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丁巳,二月辛丑朔八日戊申,大浮图主棓贯王,兄李生、弟李成、弟文剑等,上为国王帝主,下及师僧父母,普为法界苍生,咸同斯福。”的塔铭,因此知塔建于盛唐。这种形式的小石塔在唐代较为流行。此塔造型纤小,配以精湛的高浮雕装饰,更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小宋塔
  小宋塔亦称绍圣塔或青龙塔,位于青龙山南麓,四门塔北面约60米的山坡上,为一方形三层石塔。整个塔身置于凸起之自然石块上,通高4.71米。底部为一块整石刻成平面略成长方形的基座,长1.38米,宽1.30米,高0.58米。台基南侧刻有楷书比丘福林于北宋绍圣五年为亡父母造塔的题记。题记称:其父好儒,其母好佛行善,均寿高八十多岁,无疾而终,虽值炎热天气,但蚊蝇不近其身……
  该塔虽不华丽,但为神通寺宋代建筑之仅存。
  墓塔林
  现存墓塔林,是神通寺自金以后历代高僧的墓地,现在塔林存有墓塔46座,墓碑15通,也是我国佛教寺院较大的塔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博物馆”。其中以石塔为主,辅之砖塔,造型各异,丰富多彩。其中元代泰定二年《清惠明德大师敬公山主寿塔》,明代嘉靖五年《成公山主塔》是汉代阙式之风格,在我国现存塔林中为之仅见。考古专家对这两座墓塔都有较高的评价。
  神异井
  神异井,是神通寺僧众用水之井,井深5.26米,水质甘冽。据碑文记载:“其处乏水,禅定之次,(朗公)闻地下有水声,俾穿掘,果获甘泉,迄今以为神异井焉。”一千六百年以前的朗公,能在乏水之区凿出水井,这种知识确也令人叹服。

知识出处

历城名胜古迹

《历城名胜古迹》

本书记录了历城区的名胜古迹史料,分为古迹篇、名胜篇、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篇,其中包括了千年古刹——神通寺、济南最古的道教宫观——华阳宫、洪家楼天主教堂、党家庄清真寺、老寨清真寺、天齐庙、云雾润蒸华不注、幸福柳、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