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历城移民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700
颗粒名称: 明初历城移民考
分类号: K295.2
页数: 9
页码: 131-139
摘要: 历城历史悠久,自西汉初始置历城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为郡、州、府、路、省会治所,而县治、辖区又时有多变。为适应改革开发和经济建设需要,历城县于1987年被撤销改设历城区,成为济南市五区之一。在这里仅以历城东北部的遥墙、唐王、董家镇地名资料中关于移民的记述,提出如下看法。仅元朝末年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两淮地区8次。综上所述,明朝时期几次有组织大规模地向历城移民是无容置疑的事实。其历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使历城人口大量增加,有利于人口的繁衍及合理分布,解决了劳力不足,耕地面积得以扩大,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发展。
关键词: 明初 历城 移民

内容

历城历史悠久,自西汉初始置历城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为郡、州、府、路、省会治所,而县治、辖区又时有多变。为适应改革开发和经济建设需要,历城县于1987年被撤销改设历城区,成为济南市五区之一。
  根据历城县、区地名办公室在1980年和1991年先后两次在全县区统一组织,进行大规模全面深入细致的地名普查考证和地名资料更新工作所汇集编印的成果资料,在全区20个乡镇的村庄中,大都涉及到有关移民的问题,特别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直隶枣强移民于历城定居立村者颇多。在这里仅以历城东北部的遥墙、唐王、董家镇地名资料中关于移民的记述,提出如下看法。
  移民的分布及年代。从时间上看,比较集中于明朝,特别是在洪武(1368-1398年)年间,移民时间有前有后,分布的村庄比较普遍,有的是迁此后新立村,也有的是定居于已建立的村庄。遥墙镇:在现有74个自然村中,有姚、张、聂、赵、李、胡、秦、王、冯、湛、刘、孙、康、羊、梁、陈、时、吉、杜、宋、程、鹿、孟、郭、云、蔡、谷等姓氏,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直隶枣强迁此定居立村,分布在43个村庄,有的是迁此后新立村,也有的是落户于已建立的村子。唐王镇:在现有43个自然村中,有韩、娄、卢、柴、田、李、程、赵、侯、张、刘、许、郭、殷、许、岳、徐、王、颜等姓氏,由直隶枣强先后分别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此分布在6个村庄,洪武(1368-1398年)年间迁此分布在13个村庄,永乐(1403-1424年)年间分布在9个村庄,万历(1573年)年分布定居在1个村子。董家镇:在现有的52个自然村中,有董、杨、李、刘,张、江、崔、赵、路、寇、林、邢、姚、荀、宋、王、曹、陈、韩、季、徐、苏、温、朱、冯、杜、朱、郭、吕、任、许等姓氏,由直隶枣强先后分别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迁此分布在4个村庄,洪武(1368-1398年)年间迁此分布在30个村庄定居立村。
  移民的考据。从以上三个镇有关迁徙立村命名的资料来看,对于移民之说,其主要考证材料是依据现存的家谱、碑碣和传说。
  由于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而对一般村庄查无文献记载的古地名,无疑家谱或族谱、碑文的文字记载就成为今日之重要考据,特别是对用姓氏命名的村庄,更是具有一定权威性,而在民间世世代代广为流传的传说,就又成了很宝贵的资料。如《张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灿由直隶枣强迁此定居立村,以姓氏得名张家圈。另有《张氏家谱》载:东八户,原名八户。明永乐(1403-1424年)年间,张、刘、许三氏从直隶枣强迁来时已有住户定居立村,以住户少而得名。后加方位沿称村名为东八户。据西大郭原村内碑文记载有:明洪武二年郭氏始祖由直隶枣强先迁居老僧口后又迁至大郭庄。后因人口繁衍拆为两村,故加方位沿称村名为西大郭。再如,传说清河寺,建于唐代,原名朝阳沟。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洪又从直隶枣强迁此落户。曾因修过寺宇一座,后便以大清河(今黄河)、寺而改称村名为清河寺。
  移民的原因。在明朝时期进行大规模地移民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原因。元末,朝庭连年对外用兵侵略,对内实行民族压迫,致使战火弥漫,瘟疫流行,灾害不断,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日益频繁,而元朝统治者便更加对民众实行残暴镇压,使之山东、河南、两淮之民十亡七八,以至于造成“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惨境。历城也是如此,由于连年不断地战祸,造成村落废墟,人烟稀少,活着的人们也是扶老携幼出逃远乡,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死亡、外逃、灾难。
  除战争兵乱之外,各种自然灾害如水、旱、蝗、疫也爆发于一时。《元史》记载至正十八年(1358年)“山东大旱,流民四溢、避之大都”。仅元朝末年的水旱灾害,山东18次,河南17次,两淮地区8次。大蝗灾亦有18次之多。正值瘟疫病广力流行之际,“大都疫,流民枕籍”,受传染病死亡的人横七竖八露尸于荒野,有的一家人死数人,有的甚至全家死光,数百户的村庄也只剩下几十户。在历城地区,至今在老年人中间还流传有“明代红头苍蝇咬死人”的说法。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黄河决口,水道北徙,鲁西南、鲁西北一片汪洋。明洪武元年(1368年),河北临清一带为驻军重地水陆交通枢纽。这时徐达进军山东势如破竹,迅速扫清盘锯在山东的元军残部,继而下汴梁,克潼关,节节胜利,他与副将常遇春就驻军临清。当明军攻陷元都(今北京)并占领黄河下游大片领土时,即为安置流民和开展移民工作创造了条件。枣强南距离临清百有余里,地处晋冀鲁豫中心地带,交通比较便利。为此枣强成为流民、移民之集散地,是很可能的。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其政权的统治地位,奠定大明帝国的经济基础,首先要安抚人民就业开展农业生产。他一方面派遣官史“召诱未入籍的流民”,另一方面则大力开展移民工作。洪武年间的移民,有案可稽的就有三十余万户,永乐年间也有数次。《明史食货》“太祖移民最多”,“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迁徙至山东历城的主要是直隶枣强移民营来的。太明祖移民之多,可谓历代所罕见、其移民政策也是坚决果断的。被迁徙的人固然故土难离,但又难抗拒,只能唯命是听,任凭统治者摆布。有的兄弟几人一起迁徙,有的率全家迁移,以便同甘共苦,相依为命。他们在军队的监押下,“哭号而转徙”。也有些为逃避迁移而跑。为此,监押与护送者以长绳系住他的手腕,串连一起,形成长链缓缓前行。因不时有大小便的人,报告监押者方可解开手腕上的绳索,事后再系住他们。于是“解手”便成为大小便的代名词,数百年来一直流传在历城的“解手”一词,应是源于明代移民的史实吧。另有传说,监押者为防移民逃跑,便以红烙铁灼其两足小趾,烙印数月不愈。凡是窜逃反籍者,只要被查出有上述烙印者,就要受到惩罚或重刑。所以历城也有传说:凡枣强迁来的人,小脚趾甲都象蜗牛一样。尽管《明史》没有记载,也应算是明朝移民的又一见证吧。
  综上所述,明朝时期几次有组织大规模地向历城移民是无容置疑的事实。应该说,明朝推行“移民就宽乡”政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使明朝的封建统治得以巩固和发展。其历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而使历城人口大量增加,有利于人口的繁衍及合理分布,解决了劳力不足,耕地面积得以扩大,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发展。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历城区史料,主要内容为辛亥革命人物传略,明初历城移民考,年俗习惯,名胜古迹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杨万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
相关地名
遥墙镇
相关地名
唐王镇
相关地名
董家镇
相关地名
东八户
相关地名
西大郭
相关地名
清河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