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院”调查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674
颗粒名称: “讲书院”调查记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讲书院”原称“福圣寺”,座落于历城县孙村北三华里处,东临巨野河,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逾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盛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产物。据碑文记载,该寺至民国初年,已先后重修五次。寺院内的大量碑文、壁画、泥塑,十年动乱期间均遭破坏,现保存下来的有寺院山门、前殿后、殿东、西侧殿、钟楼及部分禅房遗址,千年古柏等。大殿门前左右两株高大古柏,树龄已达一千多年,二人合抱粗,一株已枯死,另一株仍枝繁叶茂。现有些壁画仍清晰可见,足见当时我国劳动人民的建筑彩雕绘画高超。
关键词: 寺庙 讲书院 历城

内容

“讲书院”原称“福圣寺”,座落于历城县孙村北三华里处,东临巨野河,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逾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盛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产物。据碑文记载,该寺至民国初年,已先后重修五次。寺院内的大量碑文、壁画、泥塑,十年动乱期间均遭破坏,现保存下来的有寺院山门、前殿后、殿东、西侧殿、钟楼及部分禅房遗址,千年古柏等。大殿门前左右两株高大古柏,树龄已达一千多年,二人合抱粗,一株已枯死,另一株仍枝繁叶茂。整个寺院建筑大有考究价值:进入山门为天王殿,后为正大殿,两厢侧殿、钟楼,外衬龙脊凤檐;殿内雕梁画栋,四面有“八仙过海”、“观音送子”、“麻姑献寿”等大量壁画。现有些壁画仍清晰可见,足见当时我国劳动人民的建筑彩雕绘画高超
  技艺,不愧为民族文化之精萃。
  相传“福圣寺”在佛教全盛期有大小众僧六七十人,至民国初年,一直由济南府东关“净居寺”管辖。解放初期“净居寺”方丈敬斋法师派遣和尚慧广、惟修、镇业、道华继续主持寺内事务,耕种庙地近百亩,可见当时“讲书院”之兴盛。
  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由于当时“福圣寺”已成为远近僧侣,讲习经卷、传布佛教之地,又改名“讲书院”,此名一直沿袭至今。
  “文革”前,寺院内大量碑文、神像、壁画建筑物大部保存完好。山门内“天王殿”四尊大型泥塑“四大天王”,各执兵器,威风凛凛;后殿是正大殿,正中端坐在莲花台上的是佛祖释迦牟尼金色塑像,高两米半。左是老子,右是孔子,背后是倒坐观音,共有大型泥塑像十八尊,小的近百个。这些大小泥塑百态千姿,造型各异,有的神态端庄,眉清目秀;有的虎眼圆睁、青面獠牙。尤其
  是西侧殿内,一组刑罚泥塑,有的被刽子手砍头割鼻、剜眼;有的被剁去手足,下入地狱。据说这些偶像都是些不守法规,不尽孝道的人的下场。这体现了佛教劝人为善的宗旨。这些彩色泥塑个个栩栩如生,其造型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不仅体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历城的悠久灿烂历史。
  八四年,历城县人民政府已正式将“讲书院”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尚存的文物遗迹保护起来。
  李圣元:我县孙村镇西芦人,该同志为聋人,但在文艺创造上颇有成就。曾获1985年全国聋哑人文艺创作一等奖,现在孙村灯炮厂工作。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历城文史资料》

本书包括《忆抗战时期历城的公安工作》、《位卑未敢忘忧国》、《访江希张先生》、《江希张》、《胜利先声》等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圣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圣元
相关人物
历城
相关地名
讲书院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