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营前后的济南火柴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79
颗粒名称: 公私合营前后的济南火柴业
分类号: F426
页数: 6
页码: 105-110
摘要: 解放前,济南的火柴工业是起步较早也较发达的民族工业。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火柴行业制定了“公私兼顾、繁荣经济、调整巩固、发展生产”的方针,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使历经沧桑的济南火柴工业焕发了青春。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之前,济南市火柴业尚有八家私营企业。丛德滋任经理,但丛年事已高,振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均由蔡吉庭负责。1949年底被人民政府接管,郭馨珊任经理。为庆祝政府批准公私合营,振业厂于4月5日下午在大同剧院召开庆祝大会,济南市委统战部房众夫同志、市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到会表示祝贺。1956年1月22日,济南市举行了13万人参加的庆祝游行。经上级批准,于1958年5月1日,又将振业火柴厂并入
关键词: 公私合营 济南 火柴业

内容

一、公私合营前的济南火柴业
  解放前,济南的火柴工业是起步较早也较发达的民族工业。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火柴行业制定了“公私兼顾、繁荣经济、调整巩固、发展生产”的方针,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使历经沧桑的济南火柴工业焕发了青春。
  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之前,济南市火柴业尚有八家私营企业。它们是: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益华火柴厂、鲁西火柴厂、华成火柴厂、裕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胜利火柴厂、国华火柴厂和济南盒梗厂。这些厂家的情况是:
  振业火柴公司是山东民族火柴工业的先驱。1913年3月由民族资本家丛良弼集资创办,公司系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股东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因而企业盈利大,发展快,曾先后在济宁、青岛、蚌埠开设分厂。1955年有职工570人,年产火柴38万件。丛德滋任经理,但丛年事已高,振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均由蔡吉庭负责。
  益华火柴厂于1934年8月由官僚资本家郭健秋集股创办,厂址在经四路纬十路,有工人200多人。1949年底被人民政府接管,郭馨珊任经理。
  鲁西火柴厂,原名为山东临清鲁西火柴厂,1943年因受日伪劫夺,有折本亏损之患,遂由经理靳翰卿迁移至济南经七路纬十路,另起炉灶,有工人300多人。
  华成火柴厂,1946年1月创办,共集资法币4500万元,有工人70余名,经理为张子衡。
  裕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由高连佩经营。1934年原设在胶济线之黄旗堡站,“七七”事变后倒闭停工。1947年9月,高连佩、王子桢来济南奔波筹措,召集股东14人,设厂于经一路纬九路,王子桢任经理。
  胜利火柴厂开办于1947年12月,厂址在铜元局后街,王子周任经理。
  国华火柴厂,位于经五路纬二路西,原为国华卷烟厂,1948年8月同时挂起了国华火柴厂的牌子,招收工人50余名,杜廉泉任经理,是火柴业之较小厂家。
  济南盒梗厂,原名为聚茂制梗厂,1940年建厂,由张玉山、张子珍等人集资而成。厂址在南大槐树裕福里,经理为怀德茂,产品为梗子和盒片。1950年在火柴行业中最早申请合营,1951年11月经人民政府批准,与济南市建筑公司合并,改名为公私合营济南盒梗厂。
  到1955年公私合营,济南的火柴工业已经历了40个寒暑,但其生产设备仍然非常落后,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体力劳动繁重,主要生产设备原始,再加上厂房简陋,防暑防寒设备条件差,工人身体受到了严重摧残。
  二、济南火柴业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济南火柴业的公私合营大致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私营企业单户申请公私合营;第二步为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也称大合营。
  1953年,轰轰烈烈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了。为了加强党和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领导,1954年11月,济南市委统战部委派以高波、张治华为正副组长的工作组进驻振业火柴公司。工作组成员共五人。在广大职工的积极支持下,私方人员较好地接受了改造。1955年4月1日,经政府批准,振业火柴公司实行了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济南振业火柴厂。公方代表高波任厂长,私方代表蔡吉庭任副厂长,张治华任中共振业火柴厂党支部书记。
  为庆祝政府批准公私合营,振业厂于4月5日下午在大同剧院召开庆祝大会,济南市委统战部房众夫同志、市工商联的领导同志到会表示祝贺。
  1954年12月,上级又指派恒泰火柴厂副厂长王元祥为公方代表,到益华火柴厂主持工作。次年3月,王元祥又奉命调到鲁西火柴厂具体负责协商公私合营的有关事宜,并担任鲁西火柴厂厂长。1955年3月26日,济南市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鲁西火柴厂实行公私合营,并由政府投资2万元。
  裕华先于振业、鲁西,于1953年3月被批准公私合营,并于1955年11月17日正式并入公私合营振业火柴厂。
  1955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统一认识,全面规划,认真做好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作》的社论。我市公私合营又有了新的发展,由单户申请发展到全行业申请。根据中央提出的“全业安排、合并改组、全业合营”的方针,1955年11月24日,中共济南市地方工业局委员会制定了《关于火柴业合营并厂工作计划》,结合火柴行业的具体情况,决定在1955年12月1日,对私营益华、华成、国华、胜利四厂一起实行公私合营,连同已经合营的鲁西、济南盒梗厂同时并入振业,定名为公私合营济南振业火柴厂。在上级党组织和市工业局的统一领导下,以振业、鲁西两厂党、政、工、团、私等有关人员为基础,吸收各厂公、私、劳三方代表组成合营并厂筹备委员会,领导合营并厂工作。委员会由19人组成。其中,主任委员由王元祥担任,副主任委员由蔡吉庭、王子周担任,秘书由董朝光担任。
  在做好内部工作的基础上,于11月25日前分别由局召开各厂公私有关人员会议,宣传批准合营并厂指示,然后各厂分步实行合并。合营并厂筹备委员会根据“对私营企业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重点抓了生产安排、劳动组织、职工教育和资方人员的人事安排。对32名私方人员经过协商,按照政策和量才使用的原则,分别作了安排。副厂长3名,正副科长11名,车间副主任4名,一般办事员7名。
  合并后的公私合营振业火柴厂,重新建立了生产管理机构,实有职工1179人,调出多余人员181名。经过清产核资,股金总额为45.38万元,其中公股为18.15万元,占股金总额的39.99%,私股为27.24万元,占股金总额的60.01%。公方代表王元祥任厂长,私方代表蔡吉庭及公方代表高波任副厂长。1956年又增补私方人员王子周、靳翰卿担任副厂长,下设财务、供销、计划、技术管理、劳工、人事、保卫、行政八个科室及制梗、盒料、制造、包装四个车间,初步实现了集中生产、统一管理。由一班生产改为二班生产,统一了技术操作规程,建立了产品检验制度,提高了火柴质量。过去的二、三级火柴全部成为一级品,生产的安全火柴代替了传统的硫化磷火柴。合营后,仅由质量提高一项,1956年就增加收入16万余元,发挥了企业的潜在能力。至此,火柴行业对私营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956年1月22日,济南市举行了13万人参加的庆祝游行。公私合营振业火柴厂也组织职工,敲锣打鼓,走向街头,在鞭炮声和欢呼声中庆贺火柴业的新生。
  合营并厂后,由于企业性质的改变和生产的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大大地提高了。有的工人说:“合营后,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而且还能学到技术,再也不用担心失业了。”私方代表、副厂长蔡吉庭主管生产工作,他认真负责,经常深入车间解决生产问题,并走访职工家庭。职工们反映说:“公私合营后,蔡厂长大变了样!”
  在职工福利方面,厂里将几处原私营厂房改造成职工宿舍,设立了保健站、托儿所、疗养院、大礼堂、俱乐部和职工业校,职工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济南火柴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全市共有两家火柴企业。一是地方国营济南火柴厂(原恒泰),系国营火柴企业,厂址在经七路小纬六路。一是公私合营振业火柴厂。由于两个厂均为生产火柴单一产品,却分设两套组织机构,因而造成了经营和管理上的不统一及各项开支的极大浪费,不利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经上级批准,于1958年5月1日,又将振业火柴厂并入地方国营济南火柴厂,集中生产,统一管理,厂名仍沿用地方国营济南火柴厂,并利用“振业”旧址,形成了今日的济南火柴厂。
  三十年来,济南火柴厂有计划地实施技术改造,扩大基本建设,加快了生产发展,逐步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固定资产已达838万元,拥有各种设备377台。年产火柴由公私合营前的88万件发展到120万件以上,成为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火柴厂。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了解放前的济南育英中学,怀念先父王翔千,山左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事略,我在家乡的一段经历,对往事的一些回忆,怀念许衍梁同志,许衍梁老师在成都监狱,王元信先生述略,济南机制面粉工业历史概况,公私合营前后的济南火柴业,对济南齐鲁针厂的回忆,驰名泉城的老字号——隆祥布店,济南国货售品所史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吉庭
责任者
张锐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