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信先生述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72
颗粒名称: 王元信先生述略
分类号: K295.21
页数: 11
页码: 84-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于仲友介绍王元信先生是山东教育界负有盛名、有一定威望的老前辈,他曾在山东的十多所学校任教。是一位桃李满天下,受人尊重的教育家。他出生在中国动荡的年代里,一生经历了坎坷的道路:北伐战争、军阀混战、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直到济南解放,他才终于找到了光明,心情舒畅地在铁路中学工作了10多年之久,在革命的道路上发挥了他的才智,为教育战线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济南 王元信 述略

内容

王元信先生是山东教育界负有盛名、有一定威望的老前辈,他曾在山东的十多所学校任教。是一位桃李满天下,受人尊重的教育家。他出生在中国动荡的年代里,一生经历了坎坷的道路:北伐战争、军阀混战、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直到济南解放,他才终于找到了光明,心情舒畅地在铁路中学工作了10多年之久,在革命的道路上发挥了他的才智,为教育战线做出了贡献。
  一、王元信先生的生活和学习道路
  王元信先生字诚斋,1892年生于山东省平原县(原属恩县)看水庄,他是兄弟9人中最小的一个。王元信先生幼年家庭贫寒,父亲是一个忠厚的农民,治家勤俭,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父亲除种地之外,农闲时还挑着担子串乡卖油,由于没有文化,常常吃亏受骗,于是决心让子女念书识字。小时候的王元信在本县小学和中学读书时,就认真学习,成绩优良,后转入北京通县协和学院(燕京大学前身)。青年时期他就对自己要求严格,发奋读书,肯于钻研,学习总是名列前茅,深得师生赞许。
  当时的协和学院不分院系,文理各科全凭个人爱好、兴趣和努力,故所获殊异。由于他力习英文,成绩卓著,毕业后即到协和医院担任英文教员,以后又去山西太谷铭贤中学任训育主任。没过多久,又回到山东,在德县(即现在的德州市)博文中学任理化教员。由于他勤勤恳恳,工作认真遂被推荐到美国留学深造。
  1927年先生赴美,先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一年后又在哥润乃乐大学改学化学,获学士学位。以后又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化学科毕业,获硕士学位。在美期间,他生活艰难,日间读书学习,夜间打零工,假期勤工俭学,取得微薄报酬,以维持最低生活,坚持完成学业。他先学习教育,后改学有机化学,专门研究煤焦油之衍化物,意在实业救国。获得学位后,于1929年回国。友人知他学习的是化学专业,遂推荐他从事化学研究工作,但由于他看到当时实业救国困难重重,认为祖国教育急待普及,自己又是博文中学派出的留学生,对博文中学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服务于桑梓,于是婉言谢绝了友人的邀请,毅然回到山东德县博文中学,任校长达10年之久。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北京育英中学任教。1940年又回山东,先后任博文中学校长、德县女中校长、益都中学校长。敌伪时期,人事多变,障碍尤多,每处只得短期应付,以资糊口。1943年辗转奔赴济南,先后在黎明中学、济南中学、齐鲁中学短期任教,直至济南解放。
  济南解放后,王元信先生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对新祖国的热爱,决心为人民教育事业贡献余年。于是他就任了济南扶轮中学(即铁路第一中学前身)教导主任,后又任副校长、校长等职,直至1958年在铁中退休。
  二、布衣蔬食刻苦自励王元信先生自幼受贫苦农民家庭的影响,有艰苦朴素的美德,他熟悉农活,热爱劳动。无论是在外读书或教书时期,每逢假期都要参加农活劳动,他下地能耕种锄耪,上场会压打簸扬。这是他们家风,也是中国农民的本色。这美好的劳动习惯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也使他熟悉了农民的生活。
  1937年日军占领德州之后,他不甘为敌工作,毅然携眷返乡。全家避难先到恩县高官屯,又回到原籍看水庄。他带领子女参加农业劳动,播种耕耘,割打收藏,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生活。后来他的子女回忆说:“这样的农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汗滴禾下土’之艰辛、‘粒粒皆辛苦’的情味”。
  王元信先生在博文中学执教期间,也正是他抚养子女最艰难的阶段。王先生膝下10个儿女,几乎全在德县出生,家庭生活全部依靠微薄工资来维持。家中一向粗茶淡饭,布衣布鞋全由自己缝做,并且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孩穿了二孩穿,二孩穿了给老三。”室内除了几件粗笨的木器家具和一部分中外图书外,别无他物,真可说是“四壁皆空”。
  王元信先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讲究服饰外表,除留学时在美国穿西装外,回国后一直身着布衣中装,一年四季穿着普通的褪色衣服,很难看出他是个美国留学生。他那打扮,也不象个中学校长,倒象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工元信先生自己俭朴节约,更廉洁奉公,从不动用公款。1920年家中购买一块苜蓿地,致使全家生活水平大大降低,全家一个月的生活仅靠36枚小铜板维持,但从未向别人借债,此事后来被传为佳话。
  王元信先生自己生活俭朴,但对家境贫寒的学生却非常关心,总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使他们能继续完成学业。例如,让家境贫寒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教务处刻写钢板、油印文件;帮助总务处打铃、扫地;以及管理图书和体育器械等等,以便让他们得点经济补助。有时甚至解囊相助,对学生从不吝啬,绝不让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
  王校长在博文中学执教时期,他家乡看水庄没有学校,仅村内有一私塾,老师每月工资10多枚银元,全由王先生支付。这事外人很少知道,是由当年在那间书房里念过书的一位乡亲传出来的,大家才得以知晓。
  1939年,友人介绍他去北平育英中学任教,他仍是那副农民打扮,对襟棉袍绑着扎腿带,一身乡土气。育英校长李如松见他这个样子,特意送他200元钱制做衣装,并劝他说:“老兄应换换衣服,否则学生很难相信这么个乡下老头子能教物理、化学?”他对此一言未答,事后又将这200元钱捐献了。及至他着布衣登台讲课后,学生竟被他生动的言辞、流利的英文、深入浅出的讲解惊呆了。当他们得知这个乡下老农似的人物竟是获取过美国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教育界的老前辈时,更是敬佩不已。
  三、为人师表诲人不倦
  王元信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无论是在博文中学还是在铁路中学时期,他对学生的要求都十分严格,亲自抓学生的入学关。每次招收新生(那时没有统一招生,都是由各校自行张榜招生,考题、录取全由学校自定),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王校长时常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亲自面试,不合格者绝对不准录取,不管是什么人的亲朋好友一律对待。他任校长期间制定的各项制度,自己率先遵守,因之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他对学生,课堂上是严师,课外是益友,相处亲如家人。对每个学生的籍贯、年龄、家庭、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爱好,都记得清清楚楚,当时全校的几百名学生他都能叫上各字来。
  他学识渊博,知识丰富,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对数、理、化也有较深的造诣。他自己经常兼带主科课程,亲自批阅学生作业,带领学生做理、化试验。作试验时,他操作规范严格,经常告诫学生:“科学的研究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就得不出可靠的数据和结论来,用时就会酿成严重的灾祸”。他教学耐心,深入浅出。记得一次讲英文时,他叫一个学生读一个句子,这句子当时山东同学读起来非常别扭,似乎有些象绕口令,学生老是发音不准,于是他带领学生一起念,一遍、两遍………十多遍、数十遍。学生们已经面红耳赤、满头大汗了,他却仍然耐心地教,直到大家发音准确了为止。学生们无不为这种诲人不倦、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都决心学好英文。这个例子我至今记忆犹新。在那个没有录音机的时代,他自己却代替了录音机,若没有一股坚强的韧劲,是难以做得到的。
  四、不畏强暴正气凛然
  博文中学正在蓬勃发展之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德州,他们岂能允许王元信先生专心致力于祖国教育事业!德州博文中学也被迫停课了。
  抗日战争初期,德州地区可谓“游击队”群起,“司令”多如牛毛,“团长”堆积如山。其中有的是爱国抗日武装力量,也有的是土匪兵痞假借“抗日”之名组织起来的土匪队伍,一时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德州师范的李玉双先生曾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并动员了一些社会上有声望的人参加,当时李想到王元信是教育界的老前辈,又是美国留学生,一定有号召力。因此特地派专人到王元信先生原籍去聘请他出来参加部队,担任“政治部主任”。王元信先生认为这些一哄而起的“游击队”内部复杂,纪律松懈。他考虑再三,婉言谢绝说:“参加抗日虽是人人应尽的匹夫之责,但本人历来从事教育,缺乏军政常识,只得暂时在家,等待一时再说……。”故终于未曾参加这些“游击队”。而这些“游击队”后来有的走向抗日道路,参加了八路军,有的分化瓦解,变成汉奸队伍或流散为土匪。
  较长的家乡生活,渐渐的使他觉得自己在国难当头之际没能为国尽力而开始苦闷,觉得身为一个美国留学生在家务农绝非长策。正当此时,有些教育界的同事邀他重返教育界工作。他考虑后,表示自己能力有限,不愿担负领导职务,最好教英文、数、理、化等课程,以便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后一代。于是他怀着矛盾的心情又回到了教育界。
  他先是在北平育英中学教书,仅半年即愤然辞去,又回到德县重办博文中学,不久,学校又遭封闭。正巧济南有几位老朋友和老同学邀他,所以1943年他又到济南中学任校长。这一阶段的奔波、流落,使他深有感慨地说:“正如一条小船在茫茫大海中漂泊一样,感到渺茫、孤独、难熬。”
  王元信先生在济南中学任职时,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因而在教育界留下了“鬼也怕”的美称。
  那是1944年5月间,师生们因长期食用日本人配给的“三合面”(用地瓜、豆饼、糠麸制成的混合面),人人面黄肌瘦,个个精神萎靡,均患营养不良症,人们早已怨声载道,敢怒而不敢言。正值此时,日本主校者却命令晨间师生提前1小时到校参加跑步。在全市校长会议上,王元信先生率先抗议说:“学生经常吃‘三合面’,均患营养不良症,提前到校跑步,消耗体力太重,必然影响上课学习,我决不赞成。”到会各校长听后,心情非常紧张,无不为他担心。就连伪教育厅长于康德也担心他这种直言不讳的说法会带来“抗命”的后果。但日本人事后调查各校都不赞成晨间跑步,也只得不了了之。但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敢向日本人作斗争的爱国精神,师生们都十分钦佩。
  另一次是伪教育厅长于康德介绍两个日伪军官子女入学。王校长亲自出题考试,两人成绩低劣,不够入学条件,便拒绝接收。而于康德覥颜要求破格录取,并特意把工元信先生请到家中说:“这两名学生成绩较差,但为照顾日人,可否破格录取?”王先生说:“决不能破格录取!”于无可奈何,只好把这两名日伪军子女改入其他学校,并且假意连连称赞道:“王先生治学认真负责,令人钦佩。”事后于康德竟以解职相威胁。王元信先生说:“我早有准备,随时可以解职。”此事传出后,教育界人士对王元信先生这种胸怀坦荡、不徇私情、敢于斗争、决不屈服的精神十分钦佩,认为他这种坚持真理、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质,使日本人、大汉奸也深感棘手。后来人们就把王先生叫做“鬼也怕”。
  五、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
  1948年9月,济南解放了,人们怀着满腔热情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王元信先生早已将前任济南中学校长职务辞退,正在齐鲁中学任教。他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虽没有直接联系,但通过他和地下党员的接触,以及和进步师生的交谈,他深深羡慕着解放区,憧憬着即将来到的新社会。解放后不久,就有一些参加解放军的学生去看望他,希望他继续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服务。与此同时,又有些老同事劝他“看看形势再说”,还说什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啦”,“美军准备在上海、青岛登陆啦”等等,众说纷纭,谣言四起。但王元信先生毅然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余年。
  在济南铁路中学执教期间,他更是严格地执行他的办学原则,关心师生员工生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他虽已年过花甲,但仍努力学习政治,紧跟形势,自学俄文,早起晚睡,锻炼身体,坚持晨间跑步,注重言传身教。为此,很多学生深受感动,自动跟随老校长加入晨跑行列,逐步形成了一支参加晨跑锻炼的体育队伍。
  在铁中期间,王校长制定了各种制度,首先自己严格遵守,更不允许师生破坏制度。学校规定每日早自习钟打过之后,要立即关闭校门,没有特殊理由,未经他的批准,门不许打开,任何人也不准进校。因此在打预备钟之前,师生都是匆匆跑步入校,不敢迟到。他自己也严格遵守时间,从不迟到早退。每日打早自习钟前,他已站在校门口笑迎师生。传达室的老校工经常说:“老校长比时钟还准确,一看老校长来了,我就知道快该打早自习预备钟了。”
  王校长规定考试都是单桌,同一教室,两个年级间开,绝对不得舞弊作假,一旦发现交头接耳、抄袭别人考卷或携带“小抄”者,立即取消考试资格,试卷当场作废,然后贴出通告,轻者警告,重者记过,不管任何人,一样对待,决不徇私情。
  王校长大公无私,任人唯贤,从不谋私利。铁中王家林老师与王校长乃本家,关系很好。但王老师初来铁中时,王校长说:“铁中有规定,先试用一年,一年后合格才能录用,任何人都不例外。”果然,一年后考试合格,王老师才被录用。1952年评定工资时,因王老师所带体育代表队组织不够得力,被评为最低级。这说明王校长从不因私人关系而有所偏护。
  王校长对青年教师也给予亲切关怀,对他们倍加爱护,尤其注意对他们的培养,他亲自帮带,诲人不倦。对新调入的青年教师都亲自接见,向他们介绍学校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他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事前并不通知教师,因为他常这样做,教师也就习惯了。他每次听课必详作记录。因他博学广识,各科皆熟,听课后能中肯地提出意见和要求,使教师口服心服。他督促青年教师详写教案及课堂教学笔记,要求讲课有质量,讲课语言要精炼而不重复。他常说:“讲课重复等于给学生说,第一遍可以不听。”他还经常强调教师的仪表、言行、举止,都应使学生感到庄重可亲。他常说:“中学生最爱模仿教师,言行、动作,甚至走路、穿戴都影响着学生。”有一次上化学观摩课,他评议教课的优点后,对教师讲课时不住地将衬衣袖子捋上放下提出批评。大家说,王校长在指导教学上一点细节也不放过。
  各教研组和教师每学期的工作、教学计划和期末总结,他都亲自审批,都能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情况提出意见。王校长对每份计划、总结都认真看,这对年过花甲的老校长来说,工作量确实够大的。教师们谈起此事,无不钦佩他的精力过人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王校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课外活动一律让学生走出教室,就是毕业班,期考也不例外。他更注重课外体育活动,每逢学校参加市、局体育比赛的关键场次,他必亲自到场。1957年春,济南市垒球比赛决赛时,他不仅带领教导主任到现场观看,并且亲自用英语作场外指导,这大大地鼓舞了运动员们的斗志,他们团结奋战,终于一举战胜了山东医学院代表队而夺得全市冠军。对于文艺活动他也非常关心、支持。校合唱队参加局组织的比赛时,他从各方面给予关怀和鼓励,合唱队夺得了第一名后,他又在铁路局领导的支持下,单挂一节车厢送合唱队去北京参观、旅游,以资鼓励。因此,那时铁中的音乐、体育、美术在全局系统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
  王校长一贯尊重党的领导,积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征求意见,维护集体领导。在每周一次的党、政、工、团联席会上,他都能把个人意见毫不保留地谈出来,而在形成决议之后,他又能坚决按党的要求和群众的意见去执行。
  铁中的师生都称赞王校长生活朴素,不讲究衣着,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对人态度和蔼,看不出是个老美国留学生,因此他深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学校修建操场和组织各种劳动时,他都亲临现场积极参加,不怕劳累。他的实际行动大大地鼓舞了师生们的劳动热情,给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
  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师生,他都很关心,经常督促工会为教职工多做一些福利工作。他曾为家离学校远的教职工解决中午休息和饮食问题,他常到食堂督促改善管理方法,提高饭菜质量。对生活困难的同学发放助学金。
  王校长在铁中工作到67岁的高龄,为教育事业耗尽了毕生精力,给铁中树立了榜样,使铁中师生们永远难忘。他的这种精神,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啊!
  王元信先生于1957年参加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曾担任济南市民进副主任委员,并当选为济南市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担任过市政协一、二、三、四、五届常委和市政协副秘书长。
  他对革命事业一贯忠心耿耿,对不良现象敢于直言,对社会舆论、群众反映则认真分析研究,在重大问题上能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他不仅在教育事业上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尽了自己的最大力量。
  十年动乱中,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肆意恶毒地攻击他,以莫须有的罪名诬蔑他,陷害他,以致使他非常痛苦,于1969年12月18日在济南病故。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济南铁路中学根据党的政策为王元信先生昭雪平反,并举行了追悼大会。在校师生放假半天以示哀悼,校外师生得知后都纷纷从外地赶来,大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缅怀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老校长王元信先生。
  王元信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教导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头,并且成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
  注:作者系离休干部,原人民铁道出版社社长。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了解放前的济南育英中学,怀念先父王翔千,山左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事略,我在家乡的一段经历,对往事的一些回忆,怀念许衍梁同志,许衍梁老师在成都监狱,王元信先生述略,济南机制面粉工业历史概况,公私合营前后的济南火柴业,对济南齐鲁针厂的回忆,驰名泉城的老字号——隆祥布店,济南国货售品所史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于仲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元信
相关人物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