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左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事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61
颗粒名称: 山左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事略
分类号: C52
页数: 22
页码: 3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山左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事略,介绍了王献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他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之学,又通内典,兼擅诗文、书画和印章。献唐先生长期从事图书文物工作,他勤奋一生,多所建树,对山东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山左 著名学者 王献唐 事略

内容

王献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他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之学,又通内典,兼擅诗文、书画和印章。献唐先生长期从事图书文物工作,他勤奋一生,多所建树,对山东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为文化事业而奋斗
  先生初名家驹,后改名凤琯,字献唐,号凤笙,室名双行精舍,山东省日照县韩家村人,生于1896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1960年11月16日,卜葬济南西郊万灵山下,享年64岁。
  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王宏基,清代庠生。父亲王廷霖是日照著名中医,酷嗜金石,师承清代著名金石小学家许瀚先生,对小学研究造诣颇深,著有《泉币图解》、《读说文日记》等书。先生幼承家学,受到严格的庭训,对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在乡先辈的影响下,继承乾嘉学者的余绪,肆力于文字音韵和金石之学,对朴学打下了深厚的根〓。后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科,又入礼贤书院。文科毕业后,1917年寓天津,为《正义报》译德文说部,遂有文名。1918年至济南任《山东日报》、《商务日报》编辑,并任山东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国文教员,兼上海新、申两报记者,是年24岁。先生事业方起步,不幸父亲去世,归榇吉林,忽中夜苦次,悟死生无常,始治宋明理学及老庄诸子,求人生真谛。又泛览西方哲学及社会学著作,俱不称意,著《人生之疑问》一文。继治佛学,由法相宗专攻唯识,后复改修天台宗。1921年在青岛任督办公署秘书等职期间,进行公孙龙子的研究,著《公孙龙子悬解》六卷,由中华书局出版。1925年在北京广收图籍,开始对版本目录学的研究。1926年,同邑丁惟汾召赴汉口,从习《说文》、《方言》,开始小学、音韵学的研究。后至南京、上海,著《两周古音表》、《幽宵古韵考》二书。1928年经常阅读款识碑版书籍,开始对金石学的研究,日与好友丁伯弢相切磋。1929年8月,出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1930年中央研究院与山东省政府联合组织山东古迹研究会,被聘为该会委员兼秘书。在致力于图书馆工作的同时,又参与领导了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和其它遗址古迹的调查工作,并曾大力收集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邹滕陶文、临淄封泥、名家书画等珍贵文物,为山东的现代图书馆事业和文物事业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是时,先生正值中年,精力充沛,坐拥书城,专心著述。其大部分著作都于此时写出,现在我们所知见的有《古代货币甄微》四卷、《洛神赋十三行考证》六卷、《钵印典录》八卷(未定稿)、《炎黄氏族文化考》(未定稿,约30万字)等30余种。但最后定稿者不多,先生生前公诸于世者绝少,实为一大憾事。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先生克服种种困难,历尽险阻,自己出资,将馆藏善本图书和文物精品运至四川。在重庆期间,先生曾兼任国史馆总干事,后改任副总纂之职,编写了《国史金石志稿》,同时从事先秦古籍的研究,颇多创获。抗战胜利后,继续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因劳累成疾,身患脑病,虽几经医治,但始终未能完全康复。
  解放后;先生担任山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等职。当时先生身体仍很虚弱,但看到新中国的文物事业蓬勃发展,精神十分振奋,表示愿在自己的晚年为人民事业作出更多的成绩。先生经常拖着多病的身子,忍着巨大的痛苦,勉力下乡勘查遗址,整理研究资料与出土文物。即使卧于病榻之上,亦不废著述。1958年写成《黄县〓器》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先生最后写成的一部极有意义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先生利用了过去的大量考古资料和没有发表的地方志以及有关金石的记录,又吸收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集中力量探索山东一地的考古,同时又与全国考古密切联系起来。先生不限于器物形制铭文的考证,而使之与古代山东的国族联系起来,试图由此描述出古代山东地区历史的真实面貌。黄县铜器的研究,乃是这种尝试的例证。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距今)三千年左右山东两个不见经传的古国”,特别提出了〓国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及其种姓的移动。虽然不无可商榷之处,但为根据考古资料复原被湮没已久的古国,作了有价值的探索,这对于研究山东古国的历史和山东的考古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先生学贯古今,治学严谨,勤于著述。据笔者初步统计,其著作有51种之多。这些著作旁征博引,剖析入微,多所创见。其内容涉及考古发掘和研究、现代图书文物事业、地方文献的考订研究等方面,并在这诸多方面作出了不寻常的贡献。
  二、对乾嘉朴学的发扬
  先生博通经史及金石文字,其学源于乡先辈许瀚先生。许瀚(1797—1866),字印林,幼从音韵训诂学大家高邮王怀祖(念孙)、王曼卿(引之)父子问业。道光乙未年间(1835年)以拔贡举顺天乡试,主济宁渔山书院。搜集经籍及金石拓片甚多。治小学、金石、校雠皆卓绝,为清代咸同间著名金石小学家。于训诂之学,研讨尤深,所校勘宋元明书籍,精寀不减黄荛圃(丕烈)、顾涧〓(广圻)诸人,仁和龚定盦(自珍)推为北方学者第一,著有《攀古小庐文》。照邑朴学,实导源印林许氏。1926年,从同邑丁惟汾习《说文》、《方言》,为先生治音韵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生有《访碑图诗》,记其从学之事,诗云:“一舸西飞过汉皋,有客有客喜相邀。人向红羊说剑屨,天留黄耇障波涛。江水滔滔出虎口,微服柴桑重执手。乐游讲艺春复秋,唾落九天珠盘走。我欲从之溯汝南,殊方异语问〓轩。长日物輖时一笑,古心欲过羲皇前。形影不离裘葛改,书本同征铉与锴。更来白下对衡庐,三家诗外毛公在。谈诗不复论顾陈,上迈炎刘说周秦。周秦亦非原始语,却向结绳证本音。音以风土古今变,寻源探脉理相贯。疋言部分十有三,云开幻出庐山面。《音表》杀青兴益豪,复从分合论幽宵。一尺稿积三十卷,夜中不觉白日高。”①丁惟汾,字鼎承,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精于音韵学,有《诗毛氏传解》、《方言音释》等书行世。献唐先生在师承乡先辈训诂和丁氏音韵的基础上,思于形、音、义三者,各以其时间空间为研究之对象。认为就字体言,有商周之不同,有秦汉之差异;就字音言,有周秦音,有汉魏音。所以时间上应当分别研究。再就商周秦汉之字体字音,别其某一时代之某一地方如何,他一地方又如何,其不同之交点何在,嬗变之系统何在,此从时间上应当分别研究。认为形音既明,义自昭著,三者不可偏废,尤以形音为重,形音之中,更以音为枢纽。先生进而求其演变,明其通贯,将数千年前之声音训诂,演而为现代之声音训诂,其脉络多能条贯,此为先生一大胆尝试。先生治学,从来不局限于文献典籍和地方范围,而是通过出土文物,结合文献资料,放眼全国,从社会制度、地理、生物、民俗、文字、音韵等各个角度来探究,运用科学方法,整理研究新旧材料,对于小学、经学和古地理学,往往有很多创见。先生晚年最后的一篇考古论著《山东古代的姜姓统治集团》,就是这方面的力作。该文已收入《山东古国考》一书。
  三、建设山东现代图书文物事业
  先生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长达20年。在这期间,先生注意汲取古今中外图书馆的丰富经验,开展了各方面的工作,使该馆从一个收藏不丰、管理落后的图书文物收藏单位,变成了现代的对外开放的图书文物荟萃的综合性图书馆、北方文献之重镇。对当时全国学术界、图书馆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山东省图书馆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除收藏图书之外,还附设金石保存所,庋藏丰富的金石、古物,是当时主管全省图书文物工作的唯一机构。辛亥革命后,因经费不足,馆长更换频繁,很少发展。1928年“五三”惨案中,馆舍和藏书又遭到日军炮火的严重破坏。先生到职时,断壁残垣,百孔千疮,大量图书仍处于一片凌乱之中。1930年6月,晋军攻鲁,图书馆又被侵占,先生被迫暂时谢职,馆藏珍品赖全馆职工全力保护才免受浩劫。晋军去后,先生复职,又遇大雨,各室藏书多渍湿涴损。在这种情况下,先生组织人力,尽力抢救,经过短期的修补、整理,终于在同年9月开馆阅览。
  山东省图书馆的藏书,建馆初期均系普通本,多为公私捐助及学校停闭后之移藏,如旧藩库藏书、山东官书局的存书和版片、尚志堂存书、特别高等学堂存书和中德合办书局的存书。还接受了沾化古刹经典1800多册,山东通志局征集的本省府县志。至民国5年(1916年)藏书达13万卷。此后,由于军阀混战,图书馆经费逐年减少,到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前的10余年间,每月仅400元,馆务工作毫无进展。1928年,张宗昌统治时,工商银行倒闭,欠公款12万元,总理马惠阶(日照人)以家藏古籍365种抵押入馆,内多明清精本;除此之外,几乎没有购置新书。民国18年(1929年),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菏泽人)请献唐先生出任图书馆馆长。由于何思源对文化教育工作比较重视,图书馆的经费增至每月1300元到1700元,较前稍裕,该馆才陆续添购了大批图书。先生又调社会力量,接收了著名藏书家河南扶沟柳堂的藏书1033种,1.4674万册(后柳堂之子柳式古取回143册,实存1.4531万册)。先生与柳式古合编有《扶沟柳氏捐赠书籍清册》,其中宋元明佳刻不少。自1929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由于先生的多方收集,该馆藏书又增至21.8万余册,所藏善本书籍,如唐人写卷、宋元旧椠、明清精刻及钞校稿本合佛道藏(其中包括著名的《明南藏》6331卷)已达3.006万册有奇②。
  先生在收集馆藏的基础上,进而对近代图书分类法的编制进行了探索。以前使用的分类法是南通人袁绍昂编的《山东图书馆书目》,这个书目分八大类:经、史、子、集、丛书、科学、外国文、山东艺文。它在传统四分法的基础上增添了四个新类,以收新书,并突出了地方特点,是有一定特色的。但是没有科学体系,也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先生痛感没有一部完美的适合中国实情的图书分类法,因而撰写了《如何能使中外图书排列一处》的论文,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经过先生和编藏部同人的努力,在1932年编出《山东省立图书馆分类法》,这是省图书馆自编图书分类法的开始。分类法基本上采用了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分类原理、基本大类和标记符号。基本大类除在总类下增设了经学一类之外,其它无变动,共有十一大类,序列如下:总类、经学、哲学、宗教、社会、语文、自然、应用技术、美术、文学、史地。至于细目,则多根据中国图书馆的藏书实际和发展趋势,做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从而使这部分类法能类分古今中外图书,这在当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部分类法是中国近代社会图书分类进步的产物,其中不免掺杂有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因素,但是,它到底标志着山东省立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以后的实践证明,先生关于中外图书采用统一的分类法的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1937年,图籍已大集,先生嘱屈万里等同人撰集善本书目。在编制过程中,发凡起例,厘定版本,先生亦时与其役。历半岁蒇功,汇而成《山东省立图书馆善本书目初编》,后因抗日战起,未能付梓行世。稿本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全目计收经、史、子、集、丛五部1746种,3.5399万册③。书目中所列的珍贵版本古籍,现仍完好地保存于山东省图书馆和山东省博物馆中,在学术研究中继续发挥着作用。
  先生在搜集图书的同时,也十分重视金石古物的收集。齐鲁是我国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为金石荟萃之地,所出商周铜器、古代货币、封泥、印章、古陶文字和汉画石刻等甚多。尤其是临淄(古齐国都城)及邹、滕一带所出周秦陶器,多有文字。这些文字在周秦文字之中别为一支,与金文不同,当为东方之古文,别具特色,是极珍贵的文献资料。先生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又多次从潍县金石文字收藏名家陈介祺的后裔购得金石陶文拓本1.5万余份,装粘112册;又得藏书家历城马国翰玉函山房藏泉(钱)724板,1229品(与马国翰所撰《泉品》核对,溢出546品),合其他零星小品,共9600余件。后又购得潍县陈氏所藏古泉、汉陶、六朝碑拓等金石文字凡3828件。至1937年,金石物品已达1.7万余件④。这些藏品在考古学上有很高的价值,足供专家学者研究之用。先生对此都有研究和考证,并分门别类地整理出版。
  由于馆藏文物图书日臻丰富,原有馆舍渐不敷使用。在先生的倡议下,由省议会拨款5万余元,于旧馆西北毗连处建收藏大楼。先生自行设计,组织施工,于民国24年(1935年)10月落成(即今山字楼)。颜曰:“奎虚书藏”。“奎虚”者,齐鲁之分野也。楼门镌置黑石金字之记,由先生挚友文安邢蓝田撰文,蜀中词人兼书法家向迪琮书。裒新旧典籍,得21.8万册,别出善本,辟专室藏之。中外学者来访不绝,成为蜚声海内的学术宝库。
  1930年10月,山东古迹研究会成立,先生受聘为委员。
  是时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从国外归来,专程至济造访先生。吴先生于1928年在济南历城发现了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1930年、1931年进行了两次发掘。献唐先生与吴先生以及当时中央研究院的专家,共同领导了遗址的发掘工作,并对其他的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的发掘。对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寺庙、碑碣、造象,都采取了抢救、保护的措施,有的文物还运回馆内陈列,使之免遭破坏。如滕县宏道院发土时所得汉画九石,经商洽归馆。后又于城北门外访获二石,先生于大雨中从岩下掘取,水深没股,也在所不顾。历城龙山镇北,有汉琅琊相刘君墓表,欲运至馆中,村民不肯,扰攘半月方运回。先生至峄山访古牧山,入汉新阳侯墓中,触石拗,臂欲折。益都高柳村有北魏兴和造像二躯,各高8尺及9尺,先生在田中见到,即命移归馆中保藏,先生为保护乡邦文物做了大量工作。
  在对读者服务方面,以前图书馆仅有阅览室一处,先生增至四处。除善本书籍闭架阅览外,其他各室均采用开架方式,为读者阅览图书资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昔日每天到馆阅览仅四五人次,先生到馆后骤增至400人次。其中普通图书阅览室每日达300人次左右,儿童阅览室为100人次左右。时至盛夏,明湖游人纷至沓来,图书馆读者也随之激增,最多时日可达千余人次。
  为了增加读者对古文物的感性知识,先生设立展室四处:(1)古物美术展室,榜曰:“博艺堂”,陈列善本书画、碑帖、铜器、磁器、乐器、玉器,以及其他古物;(2)碑龛陈列室,陈列碑碣及造像等;(3)汉画堂,陈列汉代画象石刻等;(4)罗泉楼,于右任书榜,楼上陈列玉函山房藏泉(钱)和有关泉(钱)币的书籍。室中各物品皆分类编号,以便保管,并加文字说明,以便阅者明了各物情况。观众日可达数百人,可见当时景况之盛、影响之大了。
  先生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宣传工作,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如陈介祺藏品和拓片的陈列展览,海源阁善本书展和高鸿裁上陶室砖瓦陶文展,都受到读者的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先生还亲自编印了《到图书馆去!》、《砖瓦图书为甚么要开会展览》等宣传材料,对读者进行利用图书馆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了进一步开展图书馆界的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学术文化,先生在经费奇缺的情况下,于1930年创办了《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季刊门类,分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及新出书籍之批评、图书馆经营方法之研究等。先生亲自撰稿,又征求省内外友朋之作,每期约20万言。1930年出版了第1集第1期,1936年出版了第1集第2期,后因经费紧缺,抗日战起,遂作罢。出版图书馆刊物在山东还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较早的一个省份。
  先生又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采取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工作井然有序,使该馆进入了当时国内图书馆的先进行列,成为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图书馆的著名图书馆。为此,称先生为山东现代图书文物事业的先驱者,并不为过。
  四、抢救祖国文化遗产
  先生一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为抢救保护古代珍贵遗存作了大量工作:
  (一)清末民国初年,山东一些著名藏书家、金石收藏家的图籍文物逐渐散出,其中有不少宋元明佳刻和山左先贤的手稿。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文化遗产大肆掠夺。为了保存这批善本书籍和名家手泽,使之不致外流,先生不辞辛劳,奔走呼吁,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于1930年在《复傅斯年书》中,提出了具体的收集、整理计划。他说:“去秋到馆以来,曾与友人栾调甫先生相约,拟就乡贤已往之破碎工作,整理之,补苴之。其整理步骤:先求乡贤遗著,无论已刻未刻,使俾藏馆中,俟大集之后,即与调甫,仿提要式合辑一山东艺文志。再择未刻而确有价值者,赓续印行之,拟名为《齐鲁先哲遗书》(笔者按:此即后来准备编印的《山左先哲遗书》),内容略分数门,尤偏重金石小学。”⑤收集工作早已在进行。1930年,先生在《九经古义》跋文中说:“吾东藏书,有清乾、嘉之际,以林汲、南涧为最。去秋忝长图书馆,颇欲搜罗齐鲁文献,尤注意周、李二家藏书。一念所召,竟于去冬及今岁春初,陆续收得南涧藏书及批稿本数十种。今午书友又负书包至,检之,则‘藉书园’旧藏之毛刻《词林万选》赫然在焉。”⑥从齐鲁书社出版的《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正续二编和屈万里《载书播迁记》附《山东省立图书馆第一次运往曲阜金石典籍书画目录》中看,先生先后收集到的乡邦文献,有李文藻、周永年、桂馥、牟庭、王筠、许瀚、陈介祺、刘喜海、宋书升、高鸿裁以及聊城杨氏的手稿和藏品不少。当时,这些手稿和藏品有的散佚,有的将要外流。图书馆经费紧缺,不能多购书,只好尽一切努力,用征购的办法,纳入省馆保存。对于将要流散异邦的图书文物,便及时向上反映,并通过报纸向社会呼吁,引起国人重视。此外,先生又从先贤后裔、藏书家、书友、亲朋手中购得或抄录了一部分。有的竟用旧报纸换得于“打鼓担”中。先生又奔走于济南所有书肆及冷摊僻市,如南门书肆、芳润阁书肆、茹古斋、敬古斋、蓬莱书局、小布政司街逢原阁、大布政司街敬文斋、山东书局、聚文斋书店等处访求,山水沟市也是先生常去的地方。每至一处,翻检架上丛残,或寻觅于故书堆中,即使尘灰渍手如漆也在所不顾,如检得一善本,辄大喜而归,欣欣然忘寝食,篝灯展读,恒至夜分,不以为劳。经先生8年的收集,益都李氏大云山房、曲阜孔氏微波榭、聊城杨氏海源阁、新城王氏池北书库、德州田氏古欢堂、历城马氏玉函山房、诸城刘氏嘉荫簃,日照许氏攀古小庐、潍县陈氏十钟山房、高氏辨蟫居、海丰吴氏双虞壶斋藏书遗存,均荟萃于山东省立图书馆。其总数无精确统计,但有材料证明,至1936年,先生已为图书馆收得山左先贤著作达746种⑦。先生个人还收藏有60余种。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直到今天我们能读到这些乡贤遗著,并陆续整理出版,这不能不归功于先生的辛勤搜集。
  先生在广泛搜集乡邦文献的同时,即着手进行整理工作,在《复傅斯年书》中已提出了整理的重点。他说:“以此事在山东方面,为陈簠斋、刘燕庭之金石,王箓友、桂未谷、许印林之于小学,丁以此之于古韵,皆卓绝一世,尤应及先表扬。献唐所最注意者,为牟陌人、许印林两家。”⑧先生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已将先贤著作中有价值者陆续整理出来,准备刊行流传。这就是抗日战争前委托浙江瑞安陈准绳仿古书局出版的《山左先哲遗书》。据先生所撰《山左先哲遗书提要序》⑨称:“全书分十编,每编收书约在二十册左右,以山东先贤未刻遗著之属于实学者为限,间有刊本,亦皆早已绝版,世求其书不可得者。”当时编定甲、乙、丙、丁四编:计甲编5种,乙编4种,丙编4种,丁编4种,共计17种(据王国华同志说,至1937年已整理出20种,约200万字⑩)。因抗战爆发,未能卒业。《山左先哲遗书提要》每篇都简要地介绍了各书作者的生平、学术成就、著作的流传和保存情况,以及收集整理的经过,并论述编著的体例、学术源流及其价值,条分缕析,多精辟中肯之言。其中对栖霞牟庭所撰《同文尚书》、《诗切》的评价尤高,他说:“有清以来,治《尚书》者,未有如先生是编之旁参博证,精辟独到者也。”“诗学至先生,殆于汉唐宋清诸家之外,别辟新域,亦清代株守传笺,陈陈相因之风气有以激迫使然。沈霾数百年,举而出之,使震旦学林,焕发异采,亦一快事也。”这里不但高度评价了山左名贤遗著,同时反映了先生对先贤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先生对乡邦文献的整理,使我们清晰地窥见齐鲁学术近300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轮廓。这一工作虽然因种种原因未能全部完成,但它已为今天整理山左名贤遗书树立了楷模。
  (二)1927年,山东聊城海源阁藏书经三世收藏,开始变卖散失。当时著名藏书家周叔弢与刘少山先生唯恐典籍流散异邦,乃尽力抢救,收购不少。1928年8月,土匪王金发进驻聊城,匪兵占据海源阁,大肆劫掠焚毁藏书,使海源阁珍藏遭到一次空前浩劫。先生对此痛心疾首,大声疾呼,力图挽救。1929年亲赴海源阁调查,写了《聊城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二文,其文记述所见惨状说:“见其书零落,积尘逾寸。宋本《史记》残余一册,宋本《咸淳临安志》残余二册,均散置地上,与乱纸相杂。字画碑帖,仅余轴木夹板,中心多被撕去。杨至堂(以增)图象一轴,撕裂如麻,投置几下。黄荛圃手校本《蔡中郎》,竟以抹拭鸦片烟签,涂污满纸。其家人并谓匪徒每以阁上书籍炊火,旧书不易燃烧,竟愤言:‘谁谓宋版书可贵?’”〓先生愤怒揭露了军阀和匪徒抢劫、破坏海源阁的罪行,指责当局熟视无睹的态度,提出了善后处置的具体办法。并以一介馆长的微薄力量,从济南敬古斋等处为图书馆收购了一部分海源藏书。这对于先生那颗热爱乡邦文献的拳拳之心,可能是一点安慰。1932年,海源阁第四代书主杨敬夫先生将劫余之书,收装50箱,运抵济南商埠宅房,亟求脱售。献唐先生为保存中国文化计,曾提出三条解决办法向杨氏磋商:一为杨氏委托山东省立图书馆代为保藏;一为半捐半卖办法;一为评价收买办法。杨氏迟迟不答,后同意第二种办法,但要价30万元。先生当时已看出山东的“当轴”韩复榘绝不会拨30万巨款去买这50箱“破书”的,迄无结果而散。在那黑暗的社会里,先生对此只能暗自凄楚而已。后来这批书被运到北京,于民国32年(1943年)出售。消息传到济南,辛铸九、苗兰亭、张蔚斋等集资300万元(联合储备银行伪钞)购妥,复运回济,存于麟祥南街道德总社。抗战胜利后,这批书由辛、苗、张悉数捐入山东省立图书馆,实现了先生的夙愿。
  (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生恐馆藏善本图书与文物精品落于敌手或毁于兵燹,无以对齐鲁父老。拟迁书物于远者,俾使安全。在济南陷落前夕,舍妻离子,只身率编藏部主任屈万里先生和工友李义贵同志携书物10巨箱(书400余种,2600余册装5巨箱;金石器物730余品,装3巨箱;汉魏石经残石百三十二〓,为1箱;书画百五十余轴,为1箱),经曲阜到汉口,又由汉口到四川万县,历尽艰难险阻,最后抵达重庆歌乐山。在抗战的8年里,先生强忍身世之痛,长年流寓于岩洞佛寺之中,锐然以馆长自任。用自己在大学和学术团体任职的微薄收入,维持图书馆的开支。在清贫困苦之中,衣食不继,而志守弥坚。先生将书斋命名为“那罗延室”(梵语坚牢之意),以示坚守齐鲁文献的决心。每遇敌机轰炸,也从不舍书物保性命。有人劝他走避,先生总是坚定地说:“这些东西,就是我的生命,一个人不能失去了生命!”先生爱护乡邦文献胜过自己的生命,这种崇高品德,令人肃然起敬。解放后,这批保存在重庆歌乐山长达10多年的珍贵文物图书,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终于运回济南,完好地交给了山东人民。先生为保存吾东一脉文献,确实做到了竭诚尽力,甚至损害自己的健康也在所不惜。先生抢救祖国文化遗产的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五、继南涧、林汲而起的目录学大家
  近三百年来山左的目录学大家,首推李南涧(文藻,益都人)与周林汲(永年,历城人)。他们两人都是山左著名的藏书家,又是出色的目录学家。南涧曾编有《所藏书目》、《所见书目》、《所闻书目》,卒后,由林汲代为整理〓,可惜并未流传下来。林汲从青年时代起就爱好藏书,编有《水西书屋藏书目录》,他的老师泺源书院山长、著名学者太仓沈起元曾为之作序。在他成进士后,又倡为《儒藏说》,与曲阜桂馥出两家藏书创设“藉书园”,为贫寒的知识分子创造阅读的条件。目录学家章学诚为《藉书园目录》作序,盛赞他把个人藏书公之于天下后世的远见卓识。300多年来,山左虽然名家辈出,但究心于目录之学,而且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是不多。继南涧、林汲而起成为大家的,就要数到献唐先生了。
  献唐先生亦为藏书家,他在《藏书十咏》中写道:“幼喜聚书,壮而弥笃。频年四方,随在搜集。裒其所藏,约五万卷。家有老屋,度架储之。横几摊卷,昏晓流连。”〓从文中可知,先生自1925年入北京广收图籍,至1930年已达5万卷。又到京华各大藏书单位观摩唐抄宋椠,手校秘籍,从事版本目录学的研究,前后达35年。“唐抄宋椠意纷驰,狼藉丹黄笔一枝。排闼风声灯欲死,有人兀坐五更时。”〓由于先生辛勤的目耕,矻矻穷年,日夜不休,一生校书上万卷,在版本目录学领域内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献唐先生治目录学有三大特点:
  (一)继承了我国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对目录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现在知见的献唐先生的目录学著作有三种:一是先生与柳式古合编的《扶沟柳氏捐赠书籍清册》,民国21年(1932年)油印本,现藏山东大学图书馆;二是《山左先哲遗书提要》,民国26年(1937年)瑞安仿古书局版;三是《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正续二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就1937年从先生所撰《山左先哲遗书提要》来看,也能充分证实他在目录学上的高度成就。《提要》首先叙述作者的生平、学术流派及其成就,再阐述本书的流传原委和整理经过,然后讲论本书的内容,再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最长的为牟庭的《同文尚书提要》,有732字,《诗切提要》有777字。最短的为《南涧先生易箦记提要》,仅88字,无不钩玄提要,若网在纲,深得刘向父子校雠目录之遗意。比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不知高出多少倍。如果要比拟的话,只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堪与伯仲。这跟先生深湛的朴学根柢是分不开的。因为先生博览群书,学有专长,故能做到语无虚发,立论精当。这不是一般浅学者所能望其项背的。
  (二)先生将目录、版本、校勘之学融为一体,《双行精舍书跋辑存》集中反映了他这方面独到的成就。先生不但勤于收藏,而且每得佳书,总于灯下校读之余,撰为题记,多数题跋,虽然随读随记,不拘长短,但都属精品。《双行精舍书跋辑存》正编收录了先生书跋258种,400余则,续编收录了144种,书序五编,凡149种,324则。这些书跋诚如任迪善同志在《前言》中所说:“没有一般版本目录著作所常见的簿录气味,无论是辨析版本源流、翻刻原委、师承先后、椠钞优劣,或者斠校篇目多寡、次第前后、音训异同、字形增省,以及品评行格宽窄、版式妍媸、装缀雅俗、印章真伪等等,无不条分缕析、精辟中肯,匡误正谬,鞭辟入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书跋中寓有先生的治学经验,如某门学问从何处入手,诸家学说的异同、短长及如何借鉴之类。先生对学术问题,力主独立思考,‘意有所契,遂其契可也,不必矫饰,亦不必阿世’确系真知灼见。因此,这些书跋不仅对于治版本目录学者有所裨益,对指导读书做学问也很有帮助。”〓同时也反映了先生对版本校勘学的成就。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先生论证版本,“追源溯流,曲折入微。如跋清惠栋撰《古文尚书考》李氏竹西书房抄本,发现世传江艮庭传惠氏原本之疑,证明南涧此抄本应为后刻各本之祖本,堪称精审严谨。又如跋《正字略定本》,考证王箓友五易其稿,犹不以为足,更进一步查出,在此稿四刻五刻之间,复有溢刻之本。类此皆是有关治学与版本学的关节问题,可谓一丝不苟”。〓
  (三)先生在古典目录学领域内,从来没有一般藏书家那种厚古贱今的偏见。清代三百年间,刻书之多,超越前代,而且考证校雠之学,到乾嘉时有了重大的发展,校刻之书,多精审可靠。只因时代较近,传本易得,收藏家每多不予重视。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必定越来越高。在这个问题上,先生是很有远见的。他在《一飘斋诗存》跋中说:“有清乾嘉精本,远过元、明,与天水一朝,异曲同工。此虽小品,亦其中翘楚”〓。这段话虽只寥寥28字,却出自先生的肺腑。先生在《山东省立图书馆善本书目叙》中更有精辟的阐述,他说:“历年久则散佚多,散佚多则传世希,书以希贵,古而遂希,故又以古贵,非以其古,实以其希。然希见之本未必优,习见之本未必劣,而世之藏书家,竞以古刻寡觏之书为善,是其所谓善者,殆已异乎善之准的矣。世鲜其本,可谓孤本异本,不可尽谓善本,善本必如汉、隋、唐、宋,以写刻校勘定之,舍是而言早晚,宁非诬罔”。“善乎洪北江之言曰,藏书有考订家,有校雠家,有收藏家,有赏鉴家,有掠贩家,今之好事者,则掠贩而已。上至则赏鉴、收藏而已,求所谓考订校雠者,殆百不得一也。公立图书馆,在五家之中,求诸己者,厪为收藏,求诸人者,则为考订校雠,不以收藏而供人鉴赏也。书之标为善本者,宋元明清版刻皆有之,不以时次远近权高低。”〓先生所论,确为学人之卓见。《双行精舍书跋辑存》宋椠元刻的跋文不多,清刻、清抄和稿本校本的跋文不少,也是一个有力的旁证。
  王献唐先生把图书文物事业看成是自己的终身事业,对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几十年如一日,为发展乡邦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人们只要提到山东的图书文物事业,就会很自然地和献唐先生的名字联系起来。先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克尽厥职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他在金石文字学、目录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山东也是屈指可数的人物,堪称一代学人。今天的条件,比起献唐先生不知要优越多少倍。我们相信,献唐先生为祖国的图书文物事业奋斗终生的高贵品质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赞颂并必将得到发扬。
  王献唐著述目录
  一、专著
  公孙龙子悬解六卷 中华书局1921年版
  两周古音表 一册1927年
  幽宵古韵考 一册1927年
  山东藏书家史略 未见
  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 一册 山东省立图书馆
  1930年版
  馆藏朱秋崖手抄后汉书补注稿考证 一卷 一册 山东省立
  图书馆季刊1930年铅印本
  长安获古编校补一册1930年
  古代货币甄微四卷1930年
  五灯精舍印话八卷(又名钵印典录)1930年
  炎黄氏族文化考六卷1931年 齐鲁书社1985年版
  海岳楼校汪水云诗集一卷1931年
  鹒冠子校订一卷1931年
  洛神赋十三行考证六卷1932年
  春秋邾分三国考一篇1934年 齐鲁书社1982年版
  三邾疆邑考一篇1934年 齐鲁书社1982年版
  古籍书画过眼录二卷1937年
  山左先哲遗书提要 一册 瑞安仿古书局1937年版
  那罗延室稽古文字 四册 抗战期间 齐鲁书社1985年版
  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 一册1945年 齐鲁书社1979年版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 三册1946年 齐鲁书社1979年版
  国史金石志稿二十卷 抗战期间未完稿
  楚辞新注 二册1956年
  黄县〓器 一册 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魏平乐亭侯印考一卷 一册 稿本
  献唐日记
  二、编辑
  双行精舍石文四卷1928年
  双行精舍丛辑五卷1928年
  海岳楼藏印甲集二卷 二册 铅印本
  十钟山房金文四卷
  簠斋砖瓦文字四十卷四十册 潍县陈氏原拓本
  关于图书学之一部二卷 二册1930年油印本
  齐鲁陶文不分卷 一百二十册 陈氏拓本1932年
  扶沟柳氏捐赠书籍清册不分卷一册1932年油印本(与柳式古合编)
  两汉印帚 三册 山东省立图书馆1933年版
  齐鲁陶文 一册 山东省立图书馆1934年版
  百汉印斋丛编 八册1935年
  寒金冷石文字 二十四册1936年
  印林遗书 十二册1936年
  临淄封泥文字叙 文字目 各一卷 山东省立图书馆1936年版
  汉魏石经残字 二册 山东省立图书馆1936年版
  山左先哲遗书 十七种1937年(该书由王献唐、栾调甫、丁伯弢合编)
  杨氏海源阁印砚拓本三卷拓印本
  二百镜斋镜文四卷
  齐鲁陶文不分卷 七册
  一册 民国海曲王氏双行精舍拓
  海岳楼1951年拓印本
  三、后人辑录
  那罗延室稽古文字续编一册
  山东古国考 一册 齐鲁书社1983年11月版
  平乐印庐藏印
  双行精舍书跋辑存 一册 齐鲁书社1983年8月版
  双行精舍书跋辑存续编 一册 齐鲁书社1986年5月版
  那罗延室杂著
  顾黄书寮杂录 一册 齐鲁书社1984年版
  四、校注
  双行精舍校汪水云集(南宋)汪水云撰 王献唐校
  齐鲁书社1984年版

附注

注释 ①见《文献》1982年第13期。 ②屈万里《载书播迁记》,见台湾《山东文献》第2卷、第3、第4期,1976年12月—1977年3月版。 ③见《文献》1983年第17辑,王献唐遗作,骆伟辑录《山东省立图书馆善本书目叙》。 ④同② ⑤王献唐《复傅斯年书》,见《山东图书馆季刊》1982年第1期。 ⑥王献唐《双行精舍书跋辑存》齐鲁书社1983年8月版。 ⑦同③ ⑧同⑤ ⑨《山左先哲遗书提要》,原题瑞安陈准绳撰,实系出自王献唐先生之手,因当时委托瑞安仿古书局出版,故用陈准绳之名。 ⑩王国华《王献唐传略》,见北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编辑部等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3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聊城海源阁藏书之过去、现在》山东省立图书馆1930年版。 〓翁方纲《李南涧墓表》,见《复初斋集》卷二十四。 〓见《文献》1980年第3辑。 〓同〓 〓同⑥ 〓同⑥ 〓同⑥ 〓同③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录了解放前的济南育英中学,怀念先父王翔千,山左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事略,我在家乡的一段经历,对往事的一些回忆,怀念许衍梁同志,许衍梁老师在成都监狱,王元信先生述略,济南机制面粉工业历史概况,公私合营前后的济南火柴业,对济南齐鲁针厂的回忆,驰名泉城的老字号——隆祥布店,济南国货售品所史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沙嘉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献唐
相关人物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