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趣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49
颗粒名称: 地名趣谈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7
页码: 109-115
摘要: 仲宫,位于历城县政府驻地(洪家楼)南21.05公里的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汇集处。沿锦绣川北岸呈块状聚落。其东有风景秀丽的锦绣川水库,西邻素有“镜儿湖”之称的卧虎山水库,在康王顶山之阴,是个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之地。济南至新泰公路南北穿过,是济南市通向柳埠、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泰山游览胜地之必经要道。人口4,500多,每逢农历一、六,三、八日集,是历城县南部山区农、副产品集散地。盛产泰山小白梨、香椿芽;为锦绣川大曲、佳酿、特酿产地。历城第一中学、县医院设此。现为仲宫镇人民政府驻地。仲宫,曾名终军村,因西汉终军故里得名。清末名为终宫镇,后沿称仲宫。由史书载可知,仲宫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了。
关键词: 历城县 地名 趣谈

内容

山城——仲宫
  仲宫,位于历城县政府驻地(洪家楼)南21.05公里的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汇集处。沿锦绣川北岸呈块状聚落。其东有风景秀丽的锦绣川水库,西邻素有“镜儿湖”之称的卧虎山水库,在康王顶山之阴,是个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之地。济南至新泰公路南北穿过,是济南市通向柳埠、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泰山游览胜地之必经要道。人口4,500多,每逢农历一、六,三、八日集,是历城县南部山区农、副产品集散地。盛产泰山小白梨、香椿芽;为锦绣川大曲、佳酿、特酿产地。历城第一中学、县医院设此。现为仲宫镇人民政府驻地。
  仲宫,曾名终军村,因西汉终军故里得名。又名中公集。金置中宫镇。清末(1911年)名为终宫镇,后沿称仲宫。据《山东通志》载:“终军村在县南九十里”,“或曰古名终翁聚即终军故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中宫镇在山东历城县南,亦名中公集。”《金史·地理志》载:“历城有中官镇……镇东有锦绣川,亦名中宫河。”《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二》载有“终宫乡仙台五……终宫镇”。《济南府志》又有“《汉书》终子云(终军)使南越而死,时年二十余”的记载。由史书载可知,仲宫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了。
  终军其人,史书上说他是“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终军十八岁时,便被选为博士弟子,并由地方官推荐到京城长安去受业。当时他颇受汉武帝器重,被拜为谒者给事中。
  后来终军奉命出使南越,他凭借着自己的豪情辩才,终于说服了南越王赵兴。终军赤心报国的英雄业绩和勇于为国请缨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民学习的榜样。
  长寿村——西顿邱
  西顿邱,在历城县政府驻地(洪家楼)东18公里。其东邻孙村,西依围子山,南望玉皇山,北为武将山。人口3,000多。每逢农历二、七日集。现为西顿邱乡人民政府驻地。
  西顿邱,曾名顿丘。相传,“王氏自前宋(北宋)元祐(公元1087——1094)间家居于此。”村南原为一片大泽,由于年久淤积成丘,因名。后为了忌讳与孔丘的丘字相同,便在丘字右边加上了“阝”,沿称至今。据《魏书》载:“齐州,东魏郡领县九……顿丘,刘骏置,魏因之。”《山东通志》载:“顿邱县故城在县(章丘县)西南七十里,赵山之北。刘宋侨县魏封窦瑾为顿邱卫国候,今为三顿首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又载:“顿邱郡南朝宋置”。由史书记载可知,西顿邱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现存《王氏族谱》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到泰山游览,路经此地,遇见两位老翁在树下乘凉下棋。乾隆皇帝高兴地和他们对下起来。谈话中,得知二老翁都已年过百岁,甚感惊奇。回到京城后,便派大臣前来察访是“仙”是凡。来人经过明察暗访,得知两位老翁乃是西顿邱的王欣然与王瑞然兄弟二人。乾隆闻听后大喜,立即下圣旨褒奖百岁“人瑞”。为庆其大喜,村内树立了“熙朝双瑞”的石牌坊,盖皇亭,树御碑,并刻上了圣旨。这些在祖谱中都有详细记载。可惜的是,村中原有的各种建筑物,“文革”中全遭破坏。
  玉函山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在历城县政府驻地(洪家楼)南14.2公里。其东连砧子山,南邻大涧沟,北有泉子山,东北4公里为兴隆村。海拔528米,呈东西走向,由石灰岩构成。济南至新泰公路由西山脚下绕过。是出济南步入历城县境南的第一座名山。
  相传,玉函山是因汉武帝登此山,得玉函而名。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黄,素翼,绛额,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玉函,常令鸟守之。”
  在玉函山北面山腰间有座西佛峪寺,又名卧佛寺。寺的悬崖上有隋唐西佛峪石刻造像群,共有造像百余尊,题记十六篇。其中八十二尊雕像和十三篇题记为隋开皇四年至二十年(公元584——公元600)间的作品,余为唐刻。造像的服饰衣纹俭朴生动,神态端庄,刀法苍劲有力,显示出隋唐时期石刻艺术之高超造诣。寺院西侧的蕊珠泉,以泉内时有泡珠涌出而得名,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山顶上面还有碧霞殿和瑶池。传说碧霞元君是泰山的女神,人称“泰山老母”;瑶池是供女神沐浴的地方。《历城县志》有“玉函山上有碧霞殿,路有十八盘,三十年前香火云集,将于泰庙”的记载。
  “二仙”的来历
  二仙,俗称二仙沟,在历城县政府驻地(洪家楼)南19公里。东邻官山,西望大寨山,南有南庄,北是下店子。它地处山峪,呈块状聚落。人口2,500多,每逢农历五、十日集。是二仙乡人民政府驻地。
  相传在元朝,村中有两个小孩,一个叫刘平,一个叫袁照,他俩懂礼貌,聪明好学,很惹人喜爱,只是因为家里贫穷上不起学,平日便帮助家中干些零活。他们两个很要好,不管干什么都在一起。
  有一天,他俩到棋盘岭上去打柴。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树下乘凉下棋,他俩好奇地凑到跟前观看。这时眼看着树叶黄了绿了,绿了又黄了,山坡上的庄稼也是没了又有了,变化了无数次,这些他俩全然不知道,真是看棋着迷入神了。等到看完这盘棋,才想起该回家了。当他俩高高兴兴回到村里时,大家都不认识他俩了。据说村中已传下八代。于是,村里人以为他俩已成“仙”了。直到现在,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二仙”的故事。
  张德绍——我县著明文化、艺术干部,现任历城县地名办公室副主任。

知识出处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历城文史资料 第一辑》

出版者:历城县机关印刷所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历城县历史悠久的历城县,地处济南毗邻,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特别是近百年来,历城县人民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振兴中华民族,在同大自然和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谱写了数不尽的壮丽诗篇,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德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历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