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苌庄耶稣家庭见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509
颗粒名称: 历城苌庄耶稣家庭见闻
分类号: B977.252
页数: 5
页码: 221-225
摘要: 苌庄位于济南东北,现隶属历城区华山镇。苌庄耶稣家庭的历史,是从1942年开始的,但起源却应追溯到1938年,因为苌庄耶稣家庭的创始人于静澄,是自1938年开始来“开荒”布道的。经常与他同来的有苗海南的三姐苗惠青,她是建立苌庄耶稣家庭的主要资助者。他们从济南来到乡下,人全是陌生的。后来,他们结识了苌庄唯一的基督徒克延镇,就有了落脚的地方。1942年,于静澄组织信徒首次在克延镇的家中举行了聚会,并建立了教会。马庄耶稣家庭是耶稣家庭这个团体组织的发源地和领导者,因此被称为老家。当时,克延镇已经去世,他的家属始终没有入家。当时分家只剩了克延葵全家和王卫理夫妇。
关键词: 克延镇 耶稣 济南

内容

苌庄位于济南东北,现隶属历城区华山镇。
  苌庄耶稣家庭的历史,是从1942年开始的,但起源却应追溯到1938年,因为苌庄耶稣家庭的创始人于静澄,是自1938年开始来“开荒”布道的。经常与他同来的有苗海南的三姐苗惠青,她是建立苌庄耶稣家庭的主要资助者。
  他们从济南来到乡下,人全是陌生的。后来,他们结识了苌庄唯一的基督徒克延镇,就有了落脚的地方。
  克延镇是个读书人,在抗日战争之前曾在济南小纬六路的新玉堂酱园做过代经理,大约就在那个时候,他加入了教会。后来生意萧条,家中又有老母需要照顾,于是在1937年辞了生意,回家教书。上课之余,他还常教孩子们唱一些教会的诗歌。
  克延镇原来是参加的老教会(老教会是灵恩会对差会各派的称谓),但于静澄和苗惠青等人是来自灵恩会的,由于经常接触,克延镇也就成了灵恩会的信徒。
  于静澄是个知识分子,大学毕业,据说还曾在某大学任过教师,后因信仰的原因,放弃了优裕的生活条件,来乡村布道。由于他有知识,为人又极为谦和,有耐心,他赢得了所有接触他之人的好感和尊敬。因此,几年之中,他发展了不少信徒。
  1942年,于静澄组织信徒首次在克延镇的家中举行了聚会,并建立了教会。这时,苌庄的信徒已达几十名,另外,在附近的坝子、大码头等村,也有了少数信徒。
  教会设在克延镇的家中大约一年有余。时间长了,在个人家中就有诸多不便。于是,教会又在本村借住了克增祥(非信徒)的七间草房。
  约在1944年,于静澄和孙秀芝(女,受泰安马庄耶稣家庭老家委派或委托)成为苌庄家庭的家长。马庄耶稣家庭是耶稣家庭这个团体组织的发源地和领导者,因此被称为老家。不过,那时苌庄耶稣家庭在形式上尚不完备,除团体生活外,其他生活方式和村里其他人差不多,也尚未实行配给制度。
  在村外建立耶稣家庭是筹划已久的事。为此,苗海南的姐姐苗惠青,捐助了几个金戒指,另外,也籍着信徒的捐助,筹借了部分资金。后来就在苌庄的东北方向,即现在的苌庄教会处,买了11亩土地。1946年打了井,1947年4月开始建礼拜堂。在建堂的时候遇到了困难,生活上缺吃少穿,一切全靠自己动手,人手又少,在打实地基的时候,连夯也打不起来,于是用了这样的办法:从村里借了几头牛,用牛将地基踩实。
  建堂之后,随之又建了十来间平房,布局分前后两排,礼拜堂和针线房在后排,前排有厨房、粉房和接待室等等。不过至终没有垒起院墙,只插起了篱笆墙,后来长成了些树。
  此后,入家的成员才开始实行破产。当时,克延镇已经去世,他的家属始终没有入家。首先破产入家的是克延镇的胞弟克延葵全家老小,还有章丘西沟头的孔庆泉、闽繁荣全家等。另有一些常住的信徒是因为没有破产条件,但又非常渴望入家,那时通常住着的大约有20人左右。
  因为当时本来就是战乱和歉收的年月,又加上盖屋,稣耶家庭的成员吃粗穿破,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他们非常相爱,由于于静澄很会体恤人,凡事都很民主,他们本着父慈子孝、老安少怀的原则,互相照顾,互相服侍。在艰苦的生活中,不论家长还是成员,都是同甘共苦的。因此,虽说非常困难,然而都非常甘心。
  但是此景不长,到了1948年,苌庄耶稣家庭的家长,由于静澄换成了由济南岔路街耶稣家庭家长夏季芳派来的艾约翰夫妇,而于静澄则被调到了北园耶稣家庭。
  艾约翰原名艾传让,长清人,原来是商人,可能作买卖是他的一种嗜好。自入了家庭,他就失去了作买卖的自由。
  然而到了苌庄,就成了他的天地。于是他重操旧业,乘火车到处跑买卖。他不在家时,家里的事情就由他的妻子严秀珍掌握。他们二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专制、特权、对人没有爱心。从此,家庭的温暖空气逐渐为冷酷所取代。
  那时的生活已经实行配给。由于家庭开粉房,所以吃的是粉渣,喝的是四个眼的糊涂(所谓四个眼,即能照出人来),穿的衣服非常破,甚至有时连补丁也解决不了。在当时来说,他们的生活不但早已低于常人,甚至不如讨饭人的生活;但工作却是繁重的。
  至于这一种情况,本来就是大家应该甘心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上了解耶稣家庭,是在没有入家之先。那时,他们所向往的,除因信仰观点所产生的原因之外,认为耶稣家庭是一个爱的团体。但是现在,他们看到的是,在工作上努力生产,在生活上格外节省,克己禁欲,这是主要要求他们的。在外跑买卖的艾某,当然不是吃的家庭里的饭,而且回来之后,除睡两天觉消除疲乏之外,夫妇两人还要在生活上似乎不公开的自我照顾。然而,他们对大家,无论生活上和态度上,却表现了吝啬、刻薄和严厉。
  也许是因为大家学习了驯服的道理吧,对于这种情况,竟无人敢言,不过,日子久了,他们和家长之间,在一些事上已经离心离德,内心形成了一条看不见的鸿沟。他们私下议论、思念离去的于静澄,说那是他们的母亲,亲娘走了,落在后娘手里,都感到十分厌恶。
  除家庭里的成员之外,回村里的信徒却不了解艾的情况,他们一直对艾约翰非常尊敬。就是发现一些怨气,也就顺理成章的归咎于家庭里兄弟姊妹的软弱,因为那时,他们不过是在礼拜天来聚聚会。但是家庭里的兄弟姊妹,除艾约翰夫妇之外,全家人还是互相同情的,甚至在有些事上,他们还协力同心,和他们二人周旋。
  后来,就有人逐渐离去,家庭的人员逐渐减少。
  村里的人对家庭里的信徒非常同情,因为自于静澄建家以来,全村人和村里的人就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村里的人对于静澄都很尊敬,称呼他“于先生”。但是自从艾约翰来了之后,村里的人对艾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有一次,在黄河的工地上,村上的民工看到家庭里的民工王卫里,干这样累的活还是吃粉渣,就拿自己的干粮分给他吃。他们非常生气的叫王卫理回去,换艾约翰亲自来抬土,叫他体验体验生活。
  这些情况,后来被马庄老家知道,敬奠瀛非常生气(敬是家庭创始人),要立时撤消艾的家长职务,幸亏有人为艾说情,才勉强给艾留个改正的机会。
  由于失去了老家的信任和苌庄家庭信徒的拥戴,艾某也就站不住脚,于是他在1951年不辞而别。
  从此,苌庄耶稣家庭不再有家长,由于克延葵比较年长,礼拜聚会和种地,都由他带领着。一切事情大家商量,有饭同吃,有活同干,还是非常和睦的。
  到了1953年春,由于耶稣家庭的宗教团体已经解体,苌庄家庭也就分了家。这是由专署派人帮助分的家,其中有王光明、尹传岳等人。在分家时,房产仍归教会所有,只分了土地和家具。
  当时分家只剩了克延葵全家和王卫理夫妇。分开之后,克延葵搬回了村。剩下王卫理夫妇,房多人少,又在村外,于是通过政府,又从华山耶稣家庭搬来了郭全德、克爱珍夫妇。他们来了之后,又从已经分好的土地和家具中均出了一份,归于他们。这样,苌庄教会分为三家,留在教会的只有两家。两对夫妇没有子女,那时他们都已经50多岁了。至于我家搬来,却是1953年春天的事情了,我家搬来之后,又过了不久,我们几户全部在第一批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附注

注:作者系济南市基督教两会常委、基督教长老、历城区政协委员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本书收录了忆周恩来同志与冯玉祥将军交往片断,我所知道的李杜,在历城坚持党的地下斗争的回忆,济南解放前后我在八区工作的一段回忆,任山东巡抚时的袁世凯,伪山东省省长唐仰杜被刺未遂经过,忆为国捐躯的方叔洪将军,石友三兄弟之死等2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三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克延镇
相关人物
于静澄
相关人物
苗惠青
相关人物
艾约翰
相关人物
郭全德
相关人物
克爱珍
相关人物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