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来济归国华侨学生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492
颗粒名称: 解放后来济归国华侨学生情况
分类号: G527.52
页数: 6
页码: 121-126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海外侨胞向往自己的祖国。他们深切地感到:“祖国解放了,海外华侨有了爹和娘。”许多侨居海外的侨胞,动员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回国求学、深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是归国华侨学生来济的历史背景。我市归国华侨学生的主要来源是:由北京、广州和厦门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分配来济。此批学生人数比较多,共250多人。其中有一些系随同父母回国,如朱长琳、李新新均系随其父朱志辉、李耀南回国来济。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归侨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并增强了他们与祖国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心。
关键词: 教育 华侨学生 济南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广大海外侨胞向往自己的祖国。他们深切地感到:“祖国解放了,海外华侨有了爹和娘。”许多侨居海外的侨胞,动员和支持自己的子女回国求学、深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就是归国华侨学生来济的历史背景。
  一、我市归国华侨学生的来源
  我市归国华侨学生的主要来源是:(1)由北京、广州和厦门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分配来济。据1962年我市人委侨务处记载:从1953年夏秋开始,每年都接收由北京、广州、集美华侨补校分配来我市高、初中和高等院校学习的归侨学生。离休干部,原侨务处负责人郑仃云同志回忆说:“文革前每年都有归侨学生来济,仅1960年一批就来了60余人。”(2)1966年印度尼西亚当局再次反华排华后,国家直接从广东等地转来一批归国华侨学生。此批学生人数比较多,共250多人。(3)个人零星来济求学者。其中有一些系随同父母回国,如朱长琳、李新新均系随其父朱志辉、李耀南回国来济。另外有些是由外地考入本市高等院校的归侨学生(如马来西亚归侨蓝林惠),但人数较少。
  由于归侨学生的升学、毕业、工作分配和因故出境等情况,我市归侨学生数,文革前逐年均有变化。如1955年有侨生148人,1956年为132人,1961年为256人,1962年达到最高峰:271人,1966年后济南的归侨学生总数一度增加到400多人,但他们在校的时间都不长。一部分归国侨生响应号召士山下乡,一部分走上了生产工作岗位,也有一些离济去港澳或回原侨居地。
  来济归国华侨学生,其原侨居地主要是印度尼西亚、马来亚、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新加坡、沙劳越、老挝、菲律宾,也有一些来自日本、朝鲜,但以印度尼西亚的侨生居多。
  二、我国归国华侨学生的成长
  华侨学生回国的直接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正如市民政局1956年的报告中指出:“这些华侨学生回国动机是好的,为了参加祖国建设,有吃苦的准备,也好教育,进步也快。”综合建国后来济归侨学生的情况,他们的成长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逐步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进一步端正回国动机。
  许多归国华侨学生在党团组织和教师的关怀帮助下,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正确的认识,摒弃了回国时的一些模糊的看法,政治上迫切要求进步。据1962年市侨务处的统计,当时已有2人入党,12人写了入党申请书。入团的65人,占侨生总数的25.38%,已写入团申请书的33人,他们是归侨学生的骨干,其中有不少人在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同党和人民同甘共苦,主动放弃国家对他们的照顾,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学习,表现了华侨学生的爱国赤子之心。也有不少华侨学生,在“十年动乱”的日子里,虽然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折磨和挫伤,仍然和祖国,和人民紧紧依偎在一起,毫不气馁动摇,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如现在的全国侨联联络部部长王瑞美,济南市人大副主任、市侨联副主席饶曼妮都是当时我市归侨学生的优秀代表。
  (二)学习成绩日益提高。
  归国华侨学生在学习方面,因为他们一般基础较差,加上汉语程度差,所以学习上困难较多;但在老师的辛勤辅导和同学们的相互帮助下,学习成绩很快提高。以1961年济南一中的归国侨生为例,参加考试的侨生中,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政治、语文4分以上(当时系五级记分制)的就有24人,其中还有1人得全5分。1961年全市还有28名归国侨生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我市文革前,每年都有归侨学生升高中或大学。
  归国华侨字生在政治上的成长和学习上的进步,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和表扬。1956年和1959年,我市有温官松等3名归侨学生先后受到全国侨联的奖励;济南一中被评为侨生工作的先进单位,中侨委和全国侨联特发给锦旗。1960年4月,山东农学院和济南一中两校的侨联小组,也因各方面表现突出,被市侨务处、市侨联筹委会评为先进侨联小组。
  三、党和政府对归侨学生的关怀
  解放后,来济归侨学生之所以能够比较快地成长起来,主要原因是党和政府制定了正确的侨务政策,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归国侨生。
  (一)我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党委(支部)认真贯彻中侨委和省委关于“做好侨生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的指示,十分重视归国侨生的工作。我市民政局和侨务处都把归侨学生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市民政局于1956年1月和10月先后发了文件,要求各有关单位重视侨生工作。文件还针对有的单位对归国华侨学生关心不够,甚至存在歧视现象,以及“认为侨生复杂难办”,不能积极主动做好工作等问题,要求总结经验教训,把侨生工作抓好、抓死。
  市侨务处还经常向有关学校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协助学校解决他们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生产救灾的困难时期,市侨务处及时把侨生生活中反映的问题(如食油供应等问题)报告省、市有关部门,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对侨生中出现的某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倾向,则配合学校靠上去做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化消积因素为积极因素。
  各学校党委(支部)也遵照省、市侨务部门的意见,认真做好归国侨生的工作,并且取得显著的成绩。
  (二)认真贯彻“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政策。
  建国以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对归侨学生认真贯彻执行“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政策,收到较好的效果。
  1.对待归侨学生的升学坚决执行了“同等成绩优先录取”和“包下来”的有关政策。1962年市侨务处的一份报告讲到:由于贯彻“同等成绩,优先录取”的原则,在36名报考高等学校的归侨学生中,有24名被录取,占考生的66.7%在20名报考高中的归侨学生中有9名被录取,占考生的45%,对落榜的归侨学生则继续安排在原校上补习班。年龄较大,不宜继续学习,本人又要求就业的,则通过劳动部门安置了工作。由于执行了这一政策,归侨学生的升学就业都有了保证,心情更加舒畅,也加深了他们对祖国的感情。
  2.在生活上给予较好的照顾。
  我市对归侨学生的生活均给予较大的照顾。早在1956年,市民政局就决定,为安定归侨学生情绪和逐步加深其对祖国的认识,“在生活上允许吃大米,吃教师灶,分配较大的宿舍等予以照顾”。有的侨生侨汇来不了,生活困难,则分别情况发给助学金,据统计,当时共有44人享受特等或一等助学金。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省粮食减产,物资供应紧缺,在这种形势下,党和政府更是尽力照顾归侨学生的生活。粮食部门继续保证对他们供应大米、细粮。商业部门按月供应糕点、肥皂等物品,冬季还帮他们解决棉衣、棉被、棉鞋等。党和政府在生活困难条件下,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广大来济侨生终身难忘的。直到今天,许多当年的侨生,包括已经出境的归侨,一提起自然灾害时期的这段经历,都非常激动,对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更是感激不尽。
  3.根据侨生特点,组织参观学习活动。
  为了加强对华侨学生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也为了使他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健康成长,市民政局和侨务处多次组织归侨学生赴北京、烟台、青岛、泰安、曲阜、高唐、肥城、旅大等地参观访问。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归侨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并增强了他们与祖国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心。
  回顾3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教育,才使来济的广大归侨学生在政治上、学习上得到健康成长,并有很多人在毕业、肆业后成为我市两个文明建设的骨干。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党和政府侨务政策的胜利。
  注:林新繁系济南市侨办副主任,蓝林惠山工大副教授,二人均为济南市政协委员。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本书收录了忆周恩来同志与冯玉祥将军交往片断,我所知道的李杜,在历城坚持党的地下斗争的回忆,济南解放前后我在八区工作的一段回忆,任山东巡抚时的袁世凯,伪山东省省长唐仰杜被刺未遂经过,忆为国捐躯的方叔洪将军,石友三兄弟之死等2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新繁
责任者
蓝林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长琳
相关人物
李新新
相关人物
朱志辉
相关人物
李耀南
相关人物
饶曼妮
相关人物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