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火柴厂与济南火柴工业发展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6278
颗粒名称: 济南火柴厂与济南火柴工业发展史略
分类号: K295.21
页数: 12
页码: 167-178
摘要: 济南火柴厂位于济南市共青团路石棚街西首,系中型国营企业,现有职工2743人,年产火柴134万件,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火柴厂。济南火柴厂历史悠久,变迁复杂,原由私营、民办官营(敌产)和解放区经营这三大体系的二十七家企业合并而成。它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日军侵占和国民党统治等不同时期的盛衰起复,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以后又合并、合营,总的算来,这个厂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关于济南火柴工业的发展,兹就我们掌握的资料作如下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等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时振业公司年年获利,盛极一时。三厂资金已达50万元。年产量占当时华东、华中、华北三地区64家火柴厂年产量的15.3%。
关键词: 济南市 火柴厂 工业发展

内容

济南火柴厂位于济南市共青团路石棚街西首,系中型国营企业,现有职工2743人,年产火柴134万件,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火柴厂。
  济南火柴厂历史悠久,变迁复杂,原由私营、民办官营(敌产)和解放区经营这三大体系的二十七家企业合并而成。它先后经历了北洋军阀、日军侵占和国民党统治等不同时期的盛衰起复,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以后又合并、合营,总的算来,这个厂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关于济南火柴工业的发展,兹就我们掌握的资料作如下叙述。
  一、济南民族火柴工业的兴起
  济南最早的火柴工业是私营“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它筹建于1912年冬,是山东最早的民族火柴工业,创办人是山东蓬莱人丛良弼。丛自幼经商,早期被烟台东顺泰商号派往日本大阪收购火柴,运往天津、烟台等地销售。当时山东尚无国产火柴,只有日本进口的“洋火”充斥济南市场。清末民初,在“实业救国,振兴中华”的推动下,丛由于在代销火柴过程中学到了一套关于火柴的生产工艺和经营管理的经验,乃以曾在日本大阪任“中华总商会”会长的身份出面集资兴办火柴工业。主要投资者除丛家外,尚有天津李家,牟平贺家,均为东顺泰财东。他们共筹集资金十万元,于1912年择中济南市林祥门里石棚街筹建厂房,定名为“振业”,系取实业救国之意。呈报山东督军和北洋政府工商部备案,并获准在济南周围三百华里以内制造火柴15年的专利权。筹备就绪,1913年3月,“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丛良弼自任总经理,协理为丛竹轩,迟启东任经理(以后继任经理的有郭瑞堂、丛德滋),并聘请原天津丹华火柴厂张厚庵为总教习,主持火柴生产。初期产品为黄磷火柴,后改为硫化磷火柴,商标为“三光”、“山狮”、“推磨”牌。当时有工人800人左右,生产工具有排梗机26台、卸梗机11台、理轴机2台、整梗机2台、油盘药盘各1个。日产火柴40大箱(每大箱为6小箱,每小箱为240包)。当时设备和原料大部分购自日本,工序多为手工操作。振业火柴公司的兴起,结束了火柴依赖外国人的“洋火”时代,振兴了山东民族火柴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等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倡国货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国内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这时振业公司年年获利,盛极一时。1920年,又增资10万元,在济宁开设第一分厂,并委派迟启东为经理,后有刘濯之继任,商标为“童旗”牌。1927年,又增资20万元在青岛开设第二分厂,经理吴心斋,商标为“津昌蜘蛛”牌。三厂资金已达50万元。振业火柴公司在鼎盛时期,有工人1000人,资本100万元。抗战胜利后,济宁分厂又在蚌埠设支厂,经理为哈华年。1933年振业公司改组,由总协理制改为董事制,经股东大会选举,第一任董事长为丛之次子丛贯一,后由贺后生接替。该公司资金雄厚,企业规模之大,在当时全国同行业中是屈指可数的。年产量占当时华东、华中、华北三地区64家火柴厂年产量的15.3%。“振业”所产火柴质量稳定,在市场上颇有信誉,畅销津浦及陇海、京汉沿线。据1934年《济南大观》记载,济南、青岛、济宁三厂年产总量九万七千余大箱,全系硫化磷火柴,销售区域为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工人工资最高者为每月二十四、五元,低者每月四、五元。
  1936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对火柴实行统税,统税之大占当时火柴销售价的50%强,即每大箱售价50元,税率为25.20元。此时且有日本火柴渗入,民族工业遭受冲击,“振业”困难重重,维持艰难,被迫停业。1941年,日军强令复工,但仍是时干时停,勉强支持,抗战胜利后才恢复正常生产。1946年11月,振业发生火灾,整个包装车间毁于一旦,但很快即恢复了生产,1947年产量又达到2165箱。1948年济南解放,“振业”生产得到发展。1954年11月,上级派工作组进驻振业,高波、张治华同志分别担任工作组正副组长,穆俊民为工会主席。1955年4月,振业经上级审批,实行公私合营。高波任公方厂长,蔡吉庭任私方副厂长,张治华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
  二、日本火柴工业的渗入
  二十年代,日本火柴业逐渐渗入,日本商人纷纷来我国淘金。当时济南火柴业除振业公司为民族企业外,另有日商开设的祥阳磷寸株式会社和鲁兴火柴公司。“祥阳”是日商在青岛开设的“东亚磷寸株式会社”于1925年来济南设立的分厂,厂址在经七路小纬六路,总管是日本人朝田。青岛总厂派中国人张子玉(张兰田)任分厂技师兼管生产,与振业相抗衡。振业因获准专利权,曾多次提出申诉,但北洋政府惧怕洋人,未敢裁决,至“五·三”惨案时,因工人罢工乃宣告停办。
  鲁兴火柴公司厂址在宝华街,是日本人齐藤利一和川琦益荣于1928年开设的。资本总额三万元,商标为“五福”、“松蝠”牌,销及本埠及津浦、陇海沿线。总经理王乐山,经理仲连三,有男工280名,女工120名。“七·七”事变前,川琦被召回国,将厂交中国人王子衡代管。1936年8月该厂被焚,王子衡将部分原料送往“洪泰”,残余机器则运至东源火柴厂。
  三、三十年代济南火柴工业状况
  三十年代济南火柴工业逐渐兴起的有洪泰、东源、益华和恒泰火柴厂。
  1930年,胶县的洪泰火柴厂来济南设立分厂,仍名“洪泰”,系栖霞李涟溪独资经营,资金5万元。厂址设商埠纬十路西,有职工300人,出品硫化磷火柴,日产火柴50大箱,销及北平、鲁、苏、豫,商标为“金牛”,后又有“金鸡”、“爱国”、“天宫”、“剪子”等牌,经理为李寿亭。敌伪时期李涟溪病故,因家务纠纷和后继无人,其妻将产业卖给“尚德堂”代表王渭川、王洪九两人继续营业。胶县“洪泰”则卖给杨玉庭,后迁往青岛。
  东源火柴公司是王洪九于1931年10月创办的,王自任经理,吕尧生任副经理。厂长张子玉,厂址设在道德中街路南,商标为“炮车”牌。1932年因资力薄弱而无法维持,厂长张子玉辞职,王、吕遂邀王渭川参加经营,增资二万元,股东有10人(内有日本人投资四千元,由李荫堂顶名)。王任总经理,王洪九、吕尧生任副经理,娄锡洪为厂长。1933年扩充营业又增资三万元,厂名改为东源火柴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移至原日商祥阳火柴厂旧址。“七·七”事变后,日军强行组建齐鲁火柴公司,“东源”沦为敌产。1946年被国民党政府接管,齐鲁公司改名为山东省第一火柴厂。后因王渭川回济,又将企业发还原主,仍名东源火柴厂。济南解放初期,资方负责人任子文因病去青岛,该厂因为有敌产掺入,1949年遂由实业公司代管,1950年移交省工业厅领导,1953年3月5日并入恒泰火柴厂。
  私营益华火柴厂于1934年8月由山东利津人郭健秋创办,郭自任经理(日本时期曾任中华全国火柴联营社青岛分社济南支社社长,后逃台),副经理为郭馨珊。不久郭馨珊继任代经理,赵佩鸣出任副经理,设在经四路纬十路。有工人200多人,商标为“山虎”和“千佛山”牌。1949年底被人民政府接管,由实业公司代管,公方代表为李静亭,郭馥亭任厂长。
  恒泰火柴厂是1935年由章丘县明水镇迁来济南的,系历城辛庄人靳翰卿与张子玉合办。资金一万元,靳出资七千元自任经理。张子玉任厂长,商标为“进牛”、“金字塔”牌,厂址设在经七路纬七路(1949年迁至经七小纬六路)。1938年,厂长张子玉投靠日军,拉日本齐藤利一入股若干,并加入日本工商会议所。当时华人各厂均难维持,唯恒泰依靠日军势力得以独占鳌头,遂于1939年增资,在济宁设鲁安分厂。1943年,靳、张不和,最终导致分道扬镳,靳分得济宁“鲁安”,张子玉则独吞“恒泰”。抗战胜利后,“恒泰”当做敌产被国民党省政府接收。该厂在日本占领时期一直未停止生产,且由于中共地下组织发动工人护厂,因而设备原料基本完好,1947年年产量仍达1462箱。1948年9月,济南解放,“恒泰”由我华东财办山东生产部接管,10月即复工生产,12月又将济南化工厂火柴部(原日商祥阳火柴厂)并入。“恒泰”则成为济南市第一家国营火柴企业,并成为济南火柴生产的中心。从1950年开始,“恒泰”先后安装了油药机、搅药机和刷磷机,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1952年初,济南盒梗厂并入“恒泰”。1953年3月,“东源”火柴厂(其中包括由胶东来的并入“东源”的火柴从业人员)和回民“伊兴”火柴厂并入“恒泰”。1954年,“恒泰”开始生产安全火柴。1955年7月,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地方国营济南火柴厂。商标为“前进”和“济南”牌,年产安全火柴五十四万零二百件。
  四、抗战胜利后济南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
  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不久,济南即被日寇占领。民族工业逐渐衰亡,火柴产量急剧下降。四十年代初,除“恒泰”外,各厂或告停止,或时干时停,火柴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1940年,私营聚茂制杆厂开业,有李子训、张子珍经办,厂址设在南大槐树裕福里。1943年5月,靳翰卿又将原设在临清的“鲁西”火柴厂迁来济南经七纬十路,独资经营,有职工300余人,日产100单箱,商标为“双牛”牌和“双羊”牌。
  1945年日本投降后,济南民族火柴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私营华成火柴厂于1946年1月1日创办,张子衡、崔学良分别任经理、副经理,厂址设在道德北街裕福里,火柴商标为“快马”、“明湖”,同年,大华制杆厂开业,厂址设在天桥丹凤街。1947年11月,高连佩经办的裕华火柴厂由黄旗堡迁来济南,商标为“胜利”和“童牛”牌。继之山东乐陵人王子周开办胜利火柴厂,厂址选在铜元局后街,商标有“铁牛”、“齐鲁”和“宝光”牌,李德赢任厂长,后由高传礼接任,日产火柴十桶。尔后私营“国华”、“广生”、“光华”、“德荣”火柴厂应运而生。1949年后蜂拥而至的有“同合”、“真光”、“振兴”、“裕祥”、“裕丰”、“建华”及鲁西火柴厂分设的“大世界”和山东火柴厂济南盒梗厂。至此,济南的火柴工业从原有的五家猛增至二十一家。
  私营企业的大量涌现,出现了火柴生产的盲目发展,市场供需发生矛盾。由于火柴生产过剩,1950年8月,“大世界”、“裕祥”被迫关闭。后根据全国火柴工业会议决议,经政府批准,“广生”、“同合”、“光华”、“真光”、“建华”、“裕丰”、“德荣”七家又相继歇业。1951年9月,火柴行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取消了封建把头,工人开始参加管理,并彻底取消了搜身制。
  五、济南火柴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
  1951年底,我市尚有七家私营火柴厂,即“振业”、“鲁西”、“裕华”、“益华”、“国华”、“华成”、“胜利”。1953年3月至1955年12月,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这些私营火柴厂先后公私合营。至此,对私营火柴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955年12月,“鲁西”、“益华”、“裕华”、“胜利”、“华成”、“国华”和济南盒梗厂七家,经批准全部并入振业火柴公司,并定名为公私合营振业火柴厂。公方厂长为王元祥,资方为蔡吉庭,王子周和靳翰卿任副厂长,原属振业的济宁、青岛两个分厂及蚌埠支厂,均移交当地政府处理。
  1953年3月,东源火柴厂、回民协会于1949年5月创建的“伊兴”火柴厂均并入“恒泰”。1955年正式命名为“地方国营济南火柴厂”。
  1958年,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于1958年5月又将公私合营振业火柴厂并入地方国营济南火柴厂,并利用“振业”旧址,即形成今日之济南火柴厂。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

《济南文史资料》

本书为济南史料,含有“鲁南大学及其附属机构介绍”、“我的叔父伦克忠”、“对济南市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回忆”、“济南市百货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概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吉庭
责任者
张锐
责任者